当代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研究_地球环境论文

当代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研究_地球环境论文

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当代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社会论文,当代论文,自然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沉思,无论多么理性和思辩,都要以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命运的关注为最终目标。这就意味着人作为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一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应当成为哲学考察的对象。

然而,在漫长的哲学史上,现实生活的这一最深刻基础,要么被唯心主义的思辩所遗忘,要么被旧唯物主义当作与人类生活无关的、孤立的、抽象的直观对象。而当近代的学者试图从自然界中引出关于社会生活及其规律的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自然决定论的解释时,又陷入了地理环境决定论。马克思深刻地阐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指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及其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页)把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归结为社会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是正确地说明人类历史的出发点。

但是,由马克思开创的这一现实地研究人类社会自然前提和基础的道路,长期以来却又陷入了另一种抽象,即忽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变化着的历史联系,这不仅表现在人们长期以理性主义的眼光看待人类与其自然基础的关系,自然界仅仅被当作改造、征服和索取的对象,而且表现为对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认定长期停留于18、19世纪地理环境概念的界限内。相对于当代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而言,这一概念显然过于狭隘和落后。应当站在当代人类实践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社会自然前提和基础。

一 人类社会自然前提和基础当代考察的根据与含义

自然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最终根源。人类社会作为一个与自然相对的独特系统,是自然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要依赖自然界,要占有和消耗外部自然,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依赖,是以从自然界中的分离出社会生活自然条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从自然界中分离出社会生活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生活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所特有的规定性。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人与动物的生存都要依赖自然界。但是,动物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过程是直接同一的,它生存的环境是自然界给定了的。人是唯一没有让自然界来规划他的生活的存在物。当人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时候,同时就产生了自然界所没有也不可能自发满足的需要,就面临着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创造自己生活环境的任务,就有了根据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而从自然界中划分出社会生活自然条件的要求。而人一旦从自然界中分离出社会生活的自然条件,并将共纳入他的活动体系中,同时就意味着他置身于这些自然条件中,这些条件反过来制约人,规定人。

从理论上说,整个自然界都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因为整个自然界都具有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效用性。在本性上,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的结构、属性都可以为人类所改造和利用。然而,现实地成为人类社会自然前提的,只有自然界的一小部分,即直接围绕着人类社会和被人现实地划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由于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不是直接取决于外部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和属性,而是由人类的实践手段、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因而,自然界的哪些部分成为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便不是一个自然界限,而是一个历史动态的界限,是人类围绕着自己生活的半径所画的圆周,是符合人的本性即需要、人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特性而对自己生活条件客观地提出的要求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的理论把握,便应当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社会自然基础的实际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认识。这就历史地提出了认识当代人类社会自然基础新变化的任务。

通常所说的当代,一般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来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海洋科学、宇航科学、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主干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使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人类所拥有的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一方面使人类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开发利用自然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和恶化,甚至有可能因为人在自然界中不节制地滥用自己的能力而丧失其生身立命的家园。为变革自然的美妙前景所激动,而同时又对其所可能带来的巨大负效应忧心忡忡,是当代人类普遍的矛盾心态。人类社会与其自然基础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对人类社会自然前提和基础的当代考察,就不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紧迫的实践任务。

所谓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当代考察,就是站在当代社会实践的高度,对影响和制约当代社会发展的自然因素进行再认识,对当代社会发展自然基础的自然历史变动作出说明,为社会适应自然环境的新变化,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1)对当代人类社会自然基础及其状况的界定;(2)对当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从当代人类实践出发,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我们将发现,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二 当代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由地理环境向太空领域发展

根据传统的观点,作为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是被称为地理环境的诸因素。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解释,地理环境是“同人类社会直接有关的地球自然环境部分。……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气候、水系、矿藏、动植物以及其它生态条件等等。“按照这一定义,地理环境所指的是地球外表的范围,具体来说,是局限于从地壳到大气层的空间范围内。

应该说,自然界的复杂进化发展和社会运动主要就是发生在这一范围内。但是,这远远不是与人类社会发生相互作用的全部自然因素。人类社会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人类与地球和邻近的宇宙大自然之间发生的微观和宏观结构的联系,绝不只限于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之外存在的许多自然因素,从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甚至是社会生活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如太阳和一定波长的宇宙射线就是地球生命物质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产生人类社会的地球本来就是同其它星球相联系的,太空环境的变动与地理环境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说在本世纪以前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基础主要就局限在地理环境之内,那么。对于当代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而言,地理环境便是一个过于狭隘的概念了。对于现时代人类社会而言,太空领域是一个人类经常与之打交道的自然基础,实际利用宇宙空间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成为现实。人类借助于人造地球卫星,建立起了广播电视通讯系统利用太空进行信息传输、气象预测、地形测量、航空航海导航、地质矿藏探查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研究开发利用太空资源为人类服务的问题。太空问题也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把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限定在地理环境内,否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开拓自身生存和发展自然基础的可能性,看不到人类社会利用自然边界具有历史伸张性,地理环境会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而丧失人类活动自然界限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是一个动态结构,周围自然环境的动态变化是由生产劳动作用所发生的自然历史变化的总和。在当代,由于自动控制系统加入到人的劳动过程中,打破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直接相联的制约,使得劳动活动作用的对象和同作为活动发出者的主体在遥远的空间上相分离。人类活动的场所就已不只限于地理基础而被大大延伸了,人的活动场所就不再只与人类生存的立足之地相等同了。人所立足的地方也许只在地球范围内,但他的活动场所却能延伸至太空领域。

人是最具有开放性的存在物。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和需求没有被特定化,因而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便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界限。尽管人类在原则上也有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如在高温和缺氧的环境中便无法生存,但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自身来适应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可以创造人工环境和条件使人在高温、缺氧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正因为如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人是一种最能适应变化多端、丰富复杂的环境存在物,是唯一能够在全球、甚至超出地球空间而繁衍生息的动物。可以断言,当代人类社会利用自然的限度仍然不是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最终界限,后人会像我们超越地理环境一样而超越我们所达到的限度。

地理环境概念被用来说明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是一个落后的概念。在本世纪中期以前,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超出地球外壳、进入太空领域的程度,人们甚至还没有估计到这种可能性。现实生活的局限性,必然表现为思维的局限性。地理环境就是在19世纪人类社会自然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概念,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性,必须重新界定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

用自然环境取代地理环境概念,能够更恰当地表征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在传统的解释中,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概念是等同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也都把这两个概念并列起来用。其实,在现时代,这两个概念是不能等同的。地理环境只局限于地球表面的范围,而自然环境却不存在这样一个界限。自然环境的“自然”,指的是除社会运动形式以外的整个物质世界,“环境”指的是自然因素同社会的关联性、不可分割性。自然环境以扬弃的形式包括了地理环境,它包括社会周围的一切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一切中介联系,它的界限能够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伸展而扩大,具有能够反映社会自然基础历史变动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广度。

三 当代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由地域性向全球整体性变化

社会自然前提和基础是一个社会概念,而不是一个自然概念,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状况是同社会状况相关联并随着社会状况的改变而改变。

当社会交往还不发达,普遍的社会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时,人类社会的历史还只是各个民族独自发展的地域史,人类社会自然基础也就是各个民族所处的一定地理位置和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为各民族生活所划分的一小块一小块的地理环境,社会的自然基础还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没有统一的人类自然前提。世界各大洲和各地区民族的生活被不可克服的自然环境障碍所分隔,他们生存空间的地理环境的优劣成了不可弥补和跨越的界限,一个民族往往因为其所处地理环境特殊性而采取独特的发展形式。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整体统一性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

资本主义开创了统一的世界历史格局。如果说这在本世纪中期以前还不是十分显著的历史事实的话,那么,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通讯工具的完善、使人类社会交往极其密切,各民族所特有的地理环境的局限性日益被打破,自然环境局部差异性对不同民族社会发展的制约性日益减弱。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整体化、系统化趋势的增强,社会主体的整体化也投射到人类活动场所和对象的领域,表现为社会自然环境的整体化、系统化的增强中,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越来越不是作为一个个具有差别性的地域环境出现,而是作为一个全球整体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和制约。当代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全球整体化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资源共享性。自然资源的不同地理分布曾经是社会交往不发达时代各民族发展所不可逾越的障碍。但在现时代,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世界经济分工和商品交换打破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界限,人们不再为一个国家生产,而为世界市场生产产品,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的局面。

第二,危害共担性。自然环境无国界。在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的能力超出了局部范围的界限以后,人类对地球植被的改变、向自然排放有害废弃物,或者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而改变地球热平衡所导致的灾难后果,都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地区环境的退化都会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危害整个人类的生存,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能够成为生态灾难的幸免者。

第三,自然环境全球性问题出现。在本世纪,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如生态危机、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这些问题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并且只有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解决。这种危害的整体性和解决方式的整体性,突出地表现了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全球整体性。

第四,自然条件对人类社会影响由单因素的制约到系统制约。在各民族发展还为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所局限的时候,某种或几种自然条件的优劣和差异,对社会发展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在社会联系和交往日益广泛的现时代,单一的自然因素的制约性正在减弱,自然环境的整体制约性越来越突出。

第五,人类社会由于自然环境全球整体性的制约而协调发展性增强。面对全球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严峻情势和全球资源共享局面的形成,人类的全球环境意识日益强化。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问题会议提出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在全世界广泛传诵。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世界大会经常举行。由于环境的整体制约性,人们普遍意识到应当协调人类社会发展,在全球经济和生态联系如此紧密的现代,任何国家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维护,都应该着眼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以国际会议、国际协议、国际公约、国际法规等形式协调全球发展,维护生态环境,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都已经作为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用强调自然环境局部差异性的地理环境概念表述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显然已经不合适了。考察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必须跳出狭隘的地域范围,形成全球意识。这不仅是一个适应现实转变认识的问题,而且是一项紧迫的实践任务。当今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方面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都表现为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危机。表面上看来,这些危机的产生是人们在自然界中不加节制地滥用自己力量所造成的恶果,实际上,危机的真正根源都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实践上的放纵是由于人们长期把社会自然基础理解为一个地域概念。许多发达国家在保护本国环境方面有许多立法和严格的措施,但却把一些有害和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和国家,全然不顾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利益,惊奇性地开采自然资源,结果所带来的灾难却要全人类共同承担。全球问题的出现,使人类真正意识到有丧失自己种族生身立命的家园危险,对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全球整体而不是各不相干的地域概念才有切身的体认。

四 当代人类社会自然基础日益成为高度的人化自然

自从人类力量加入自然过程以后,统一的自然界就被区分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人类社会自然基础就越来越成为以天然自然为质料的人化自然。

纯粹的天然环境只是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期才存在。对人类而言,纯粹的天然世界只具有自在性而无合人的目的性,因此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不可能以天然自然的形式存在着。当人类一开始把自然界纳入社会生活系统,形成社会生活的前提和条件时,也就意味着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和利用,意味着使自然界历史化。

人类对自然的人化程度是同生产力水平、实践方式相一致的。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形式是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在适应、顺从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过程,依靠采集、驯化、耕种、养植的方式对自然进行合目的性的改造。对自然界的这种人化,实际上没有超出对自然界的直接依附,因而自然被人化的程度远远没有达到改变自然过程性质的程度,人对自然界的最大影响就是可以在局部范围内改变地表的植被状况。

近代产业革命以后,人类实践活动所作用的对象不只是土地和自然界现成提供的劳动资料,而进入到开采矿物质、寻找新能源、新材料阶段。工业生产主要是通过变革自然物的物理、化学形态,制造出自然界原本不直接存在的产品。人类对自然的人化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创造性:开发自然界不直接提供的劳动资料,制造自然界不直接产生的产品,通过转化自然过程生产出自然界不直接提供的新能源。近代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就不只是表现在改变地表植被和动物,而且通过开采和燃烧矿物质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热平衡,向自然界排泄各种有害物质。但总的说来,近代工业过程及其产品还没有达到超出自然循环的界限,其绝大部分产品还能够加入到自然循环的过程。

现代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其实是世世代代人类用自己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人化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自然条件,既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遗传的重要内容,是自然历史的产物。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每一代人都从前人那里继承经过人化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的世代相继性使得现时代全球范围内人类社会自然基础几乎完全成为一个人化自然环境,天然自然的范围微乎其微。历史进入现当代,人类与其说是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人化世界中,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一个日益膨胀的被人化的复杂系统。

不仅如此,当代人类对自然的人化能力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用和改变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是以往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在深度上,当代实践活动进入地球深处、海洋深处,作用于自然物质的深层结构,从微观、超微观层次进行原子裂变、生命合成、破译密码、基因移植。在广度上,当代人类实践的影响不仅遍及地球的每个角落,而且直接影响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状况。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方式不仅表现为改变地表动植物,改变生态系统的热平衡,而且直接干扰自然循环过程,改变自然进化过程,干扰和扭曲自然界自身的进化方向。

在这种状况下,天然自然作为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意义仍然存在,但只是作为人化自然的质料而存在,谁也不能否认,田野、水库、林场、矿山、畜群等是自然物,但它们同时又都属于劳动资料之列,是被人化的自然。纯天然的自然界只是人类社会潜在的自然前提,现实地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自然前提,都是被人化了的自然。

社会自然基础日益成为人化自然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作为社会自然基础的自然界的变化日益摆脱自在自然性,而具有社会性的特性。未经人的活动触及的天然自然界,是自生自灭自满自足地按照自然规律变化的,而社会自然基础的变化则受人类的影响和调控,人类按照自己活动的尺度使自然条件发生着合目的性的而不是自在的变化,人类在洞悉了自然的奥秘以后,日益改变自然过程的自在性,使自然规律以一种被改变了的方式发生作用。农业耕作要利用自然过程,但这个过程显然被赋予了人的目的性,这是纯自然过程所不具有的特性。在现代,人类已经成为生物圈内一种最强大的力量,自然界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被人所改变和调控。正是由于人的目的性和力量加入了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从而使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加快,呈现出加速度变化的趋势,而且其变化的方向越来越具有不可逆的性质。天然自然界的变化是缓慢和具有重复性的,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几乎具有同人类社会相一致的进化速度。人类能力的每一进步都同时在自然环境变化中得到印证和表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相一致,不仅应当理解为社会环境同人类的改变相一致,而且也应合理地理解为自然环境同人的变化相一致。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综合了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体。

自然环境被人化,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二自然是人类以社会的方式进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被人化的程度,是社会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自然环境的人化程度越高,社会发展就越快,反之则慢。但是,当代人类所拥有的通过社会历史方式发展起来的能力,是自然界自发进化发展所不可能形成的,因而人对自然界的人化过程也就可能超出自然平衡和循环所能承受的界限,导致自然界反过来危及人自身。因此,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盲目人化,保持人同自然环境的协同进化,又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人同自然的协同进化,既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放弃自己所特有的进化发展方式而完全顺应自然进化过程,也不意味着自然界的进化完全社会化,而是人类社会按照物种的尺度和它的内在尺度相统一的方式改造自然界。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的哲学要无愧于这一宣言,而不是使之停留于口号状态,就必须时刻关注实践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

对人类社会自然基础的当代考察表明,20世纪人类置身的自然基础,是20世纪人类实践活动造成的。因而哲学研究的重心应当在于现实实践活动怎样生成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怎样生成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这是在人类社会自然基础问题上哲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标签:;  ;  ;  ;  ;  

当代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研究_地球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