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黑山治疗4例

侯氏黑山治疗4例

一、侯氏黑散治验4则(论文文献综述)

滕占理[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历代本草中细辛的功效演变及古今方剂中细辛用量与配伍应用的规律,为临床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汉唐至明清期间古代本草书籍中相关细辛的记载,以及《方剂大辞典》(彭怀仁版)中收录的汉唐至清含细辛的古代方剂、近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含细辛的现代方剂共2933首,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 2013、SQL Server 2008等数据分析软件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1从古至今细辛入药部位经历了由“根部”到“全草”再到“根与根茎”的变化;其通窍之效,古代为通利诸窍,不仅限于鼻窍;古代载其有补益之效,认为辛能补肝润肾,但不同于补益气血阴阳之补药。2细辛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单用入散剂用量过大或汤剂煎煮时间太短。3细辛内服方以治疗五官诸病(包括眼病、鼻齿诸病等,其中眼病为诸病之首)、各类痛证(包括目痛、头痛、齿痛、痹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感冒等)、痈疽诸疮等外科疾病为主。细辛外用方以治疗齿痛、齿摇不固、牙疳等齿疾为主;其次痈疽诸疮等外科诸疾、眼鼻等五官诸疾、头痛痹证等也较为常见。4细辛历代丸剂散剂常用量范围为1-2g,煮散常用量范围为1-3g,变化较小;历代汤剂常用量范围变化较大,经历了由汉唐至宋金元骤降、明清至现代缓升的变化,现代医家细辛常用量为5g;细辛用于解表散寒、通窍时用量宜小,用于止痛、温肺化饮功效时用量宜大;汤剂中细辛用量可分为1-6g的常规用量、6-9g的中剂量、9-15g大剂量及15g以上的超剂量,现代在治疗痹证、心脑血管疾病等久病顽疾时常用15g-50g,此时需久煎40分钟-1小时。5含细辛方剂的内服方中,治疗眼病时细辛常与防风、人参、车前子配伍;治疗鼻齿诸疾时细辛常与防风、川芎、白芷、肉桂、当归配伍;治疗咳喘时细辛常与肉桂、杏仁、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治疗感冒时细辛常与麻黄、防风、川芎、肉桂、白术配伍;治疗中风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麻黄配伍;治疗痹证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独活、附子、川芎配伍;治疗头痛时细辛常与川芎、白芷、防风、羌活配伍;治疗妇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当归、肉桂、防风、川芎配伍;治疗儿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大黄、人参、防风、当归、黄芩、肉桂配伍。外用方中,治疗齿痛等齿疾时白芷、升麻、川芎、防风配伍;治疗眼科诸病时细辛常与黄连、秦皮、黄柏、防风、玉竹等配伍;治疗痈疽诸疮时细辛常与白芷、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结论:朝代、剂型、病症及细辛入药部位、毒性等是影响细辛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型和病症的差异,入汤剂时细辛常用量为1-6g,可根据咳喘、眼病、痹症、胸痹、鼻炎等不同病症相应增大其用量,不应完全局限于1-3g的标准。细辛配伍多基于其辛温之性,因其辛烈温燥以防太过故多配伍补益药及收敛药以敛制散、配伍寒凉药以寒制燥;因其辛散解表、温则化饮、通经止痛而多配伍解表散寒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增其功效。

黄宝特[2](2020)在《仲景药后调摄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全面梳理张仲景药后调摄相关文献,厘清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脉络,明晰仲景药后调摄的体系,构建六经病药后调摄的框架。方法:1.历代文献药后调摄文献的收集分析。通过对仲景时代前的已出土的医学文献资料及现存的古代医学典籍进行挖掘整理,收集整理其中的药后调摄内容记载。2.仲景原文中药后调摄内容的收集分析。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药后调摄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按调摄方式进行分类归纳分析。3.后世医家以《伤寒论》方剂为对象的药后调摄的病案、方论的收集分析,检索《中华医典》中《伤寒论》方剂的药后调摄内容的病案、方论,按方剂进行分析。结果:(1)发展源流上。甲骨文时期,药后调摄是作为疾病愈后身体康复的一种手段,但具有明显的巫医色彩;秦汉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五十二病方》、威武汉墓医简中已经作为用药后的一种辅助方法而存在,同时形成丰富、多样的药后调摄方式;《黄帝内经》有大量药后调摄内容,是第一部对药后调摄进行理论阐释的着作。仲景集前人的认识与经验,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药后调摄进行了系统论述,以辨证论治为运用原则,依据胃气、津液、正气而选择调摄方式,以达到阴阳自和的状态,构建了理法方药完备的药后调摄体系。仲景之后,《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仲景药后调摄方式,同时对仲景药后调摄体系进行补充和发展,主要侧重在方式继承上,金元四大医家学派、明清温病学派在仲景药后调摄基础上,结合各家学术特色,对仲景药后调摄理论进一步丰富。(2)药后调摄内容上。仲景之前的药后调摄内容逐渐去除医巫色彩,《黄帝内经》较系统的阐述了药后调摄的相关理论。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形成了完备的药后调摄理法方药体系,内容广泛分布在“方后注”中,可分为五大类:啜粥调摄、饮食禁忌、覆与避风寒、饮食寒热、汗后粉扑法;辨证论治是药后调摄运用核心原则;具有重视胃气的健运、津液调摄得当、护正与防邪复感并举特色,阴阳自和是仲景药后调摄根本目的。(3)后世医家药后调摄的内容,理法不离仲景,体系遵循六经。太阳病药后注重表邪祛除、兼顾防邪伤正;少阳病药后注重枢机通畅、尤重情致调和;阳明病药后注重清泻余热、兼或滋阴缓食;太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补,兼食益胃补肾;少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通、并重微微解表;厥阴病药后注重寒热并调;诸病药后皆需顾护脾胃、禁房劳体劳。结论:仲景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临床实践,总结形成了完备的药后调摄理法方药体系,是仲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医家产生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扬。

许玫[3](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陈文恬(Tan Wen Tien)[4](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常佳慧[5](2017)在《侯氏黑散及其代表性化学成分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脑卒中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临床常见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发生的80-85%,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神经血管单元是一个包括神经元、微血管和支持细胞在内的概念性结构。各组分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态平衡。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为医圣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基于对中风病因病机、辨证分类认识指导下,创立的治疗中风“第一方”。该方以风药配伍补虚药,“补气温阳固根本,风药入肝畅气血”,充分体现了“补不足,损有余”的立法思想。本课题从体内、体外两方面探讨侯氏黑散风药佐助补虚药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目的1.通过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病理学形态观察评价侯氏黑散及拆方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修复的影响;2.通过细胞培养、细胞形态学、细胞活性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探究侯氏黑散及拆方含药血清对氧糖剥夺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中SY5Y细胞ERK/CREB通路及其下游凋亡相关的关键信号分子Bad、Bax、Bcl-2和Caspase-3的影响;3.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探究方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及人参皂苷Rg1对脂多糖诱导BV2细胞过度活化后炎性介质NO、TNF-α、IL-6、IL-10、TGF-β1分泌平衡的影响和炎症相关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方法1.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中动脉栓塞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风药组、补虚药组、侯氏黑散组;Zea Longa 5级神经功能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2.Transwell共培养构建体外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体系;缺氧缺糖培养4 h建立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模型;NVU共培养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风药组、补虚药组、侯氏黑散组、风药+U0126组、补虚药+u0126组、侯氏黑散+u0126组、u0126组;光镜观察各组sy5y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各组sy5y细胞活性;细胞电压电阻表检测各组细胞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sy5y细胞erk、p-erk、creb、p-creb、bad、bax、bcl-2蛋白表达;荧光比色法检测各组sy5y细胞caspase-3活性;3.利用lps诱导bv2细胞过度活化,建立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炎症损伤模型;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人参皂苷rg1处理组;光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griess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no含量;免疫酶联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tnf-α、il-6、il-10、tgf-β1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p-p65、p-iκbα蛋白表达。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缺血3-7d侯氏黑散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p<0.05,p<0.01);脑缺血4-5d,风药组、补虚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模型组均显着降低(p<0.05);he染色结果:相较模型组,侯氏黑散及其拆方明显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学损伤。缺血坏死组织范围缩小,神经细胞数目增多,形态结构相对完整,血管管周间隙增大、炎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程度减轻,风药、补虚药、侯氏黑散组缺血脑区梗死灶周围皮层存活神经元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p<0.05,p<0.001);电镜结果:相较模型组,侯氏黑散及其拆方明显减轻了脑缺血引起的超微结构损伤。神经元、血管、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基本保持完整,水肿明显减轻,细胞核稍有固缩,空泡明显减少,线粒体形态结构基本完整,肿胀及空泡状改变减轻,内嵴数目和形态趋于正常,基质密度增高,高电子密度中毒颗粒和空泡减少;2.细胞形态观察: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肿胀变形,胞体轮廓模糊,折光性下降,胞浆内颗粒变性,细胞间连接疏松,间隙增大;teer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含药血清及含药血清+u0126组teer值明显增高(p<0.05,p<0.01,p<0.001),与风药组相比,侯氏黑散组teer值显着增高(p<0.05);细胞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风药、补虚药、侯氏黑散及侯氏黑散+u0126组sy5y细胞活性明显增高(p<0.01,p<0.001,p<0.001,p<0.05),与风药组相比,补虚药组细胞活性显着增加(p<0.01);蛋白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风药、补虚药、侯氏黑散组p-erk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风药组相比,风药+u0126组p-er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侯氏黑散组相比,侯氏黑散+u0126组p-er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虚药、侯氏黑散组p-creb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01),与补虚药组相比,补虚药+u0126组p-cre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与侯氏黑散组相比,侯氏黑散+u0126组p-cre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虚药、侯氏黑散组bad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5),与补虚药组相比,补虚药+u0126组bad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侯氏黑散组相比,侯氏黑散+u0126组bad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虚药、侯氏黑散组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补虚药组相比,补虚药+u0126组bax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风药、补虚药、侯氏黑散、风药+u0126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01,p<0.01,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含药血清及含药血清+u0126组caspase-3活性均明显降低(p<0.001,p<0.05),与风药组相比,侯氏黑散组caspase-3活性显着降低(p<0.001),风药+u0126组caspase-3活性明显增高(p<0.01);3.炎症因子检测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人参皂苷rg1可显着降低bv2细胞细胞上清促炎因子no、tnf-α、il-6水平(p<0.001),绿原酸、木犀草素、人参皂苷rg1可显着升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p<0.001),人参皂苷rg1可显着升高抑炎因子tgf-β1水平(p<0.001);蛋白检测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人参皂苷rg1可显着降低细胞中p-p65蛋白表达(p<0.01,p<0.05,p<0.05,p<0.01),显着降低p-iκbα蛋白表达(p<0.05,p<0.05,p<0.05,p<0.01)。结论1.风药、补虚药、侯氏黑散均可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评分;减轻脑缺血后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促进神经元存活;减轻神经元、血管、星形胶质细胞和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病理损伤,侯氏黑散全方效果最佳;2.风药、补虚药、侯氏黑散含药血清均可减轻氧糖剥夺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共培养体系中SY5Y细胞损伤,其机制可与ERK/CRE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凋亡相关分子Bcl-2、Bad、Bax、Caspase-3表达及活性的调控相关。其中全方效果最佳,风药对提高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表达作用明显,补虚药除提高Bcl-2蛋白表达外,对降低促凋亡因子Bad、Bax蛋白表达作用明显;3.侯氏黑散化学成分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人参皂苷Rg1可从促炎、抑炎两方面调节炎症因子NO、TNF-α、IL-6、IL-10、TGF-β1分泌,减轻脂多糖诱导BV2细胞过度活化,其机制与NF-κB通路活化的调节。

吴淑敏[6](2013)在《新加坡金融界焦虑症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体质调查入手,通过对新加坡金融职业焦虑状态人群进行调查,探讨新加坡金融职业焦虑患者的分布特点,证候、体质分布特点,为焦虑患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通过对新加坡金融职业人群中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的168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通过了解患者后,分析体质与性别、年龄、病程、工作性质、严重程度、工作职龄、性格、压力相关资料、引发焦虑事件的来源等相关性,探索焦虑患者分布特点,证候、体质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新加坡金融职业人群焦虑症患者特征在168例焦虑症患者中,以女性、脑力劳动、轻中度患者、工作职龄<10年、性格内向、已婚或离异、承担过多、华族、体型消瘦、消极应对为多见,平均年龄为42.22±9.46,引起焦虑事件大多来自工作。2.新加坡金融职业人群焦虑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在168例有焦虑状态患者中,最多的证型依次为气郁化火证41例(24.4%)、肝气郁结证32例(19.05%)、痰气郁结证26例(15.48%)。3.新加坡金融职业人群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1)在168例有焦虑症患者中,最多的体质类型依次为气郁体质37例(22.02%)、湿热体质33例(19.64%)、阴虚体质18例(10.71%)、特禀体质18例(10.71%)。(2)在168例有焦虑患者中,男女患者体质分布经统计,P=0.000<0.01,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提示男女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不同,其中男性以湿热体质为主,女性以气郁体质为主。(3)在168例有焦虑患者中,年龄≥40岁与年龄<40岁体质分布经统计P=0.008<0.01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提示年龄≥40岁与年龄<40岁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不同,其中以年龄≥40岁气郁、气虚、阴虚体质为主,年龄<40岁以气郁、湿热体质为主。(4)在168例有焦虑患者中,不同工作性质体质分布,经统计P=0.173>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不同工作性质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5)在168例有焦虑状态患者中,不同严重程度体质分布经统计P=0.036<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不同严重程度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不同,其中轻中度以气郁、湿热体质为主,重度以气郁、阴虚体质为主(6)在168例有焦虑症患者中,工作职龄≥10年与工作职龄<10年体质分布经统计P=0.236>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工作职龄≥10年与工作职龄<10年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无明显不同。(7)在168例有焦虑症患者中,不同性格体质分布经统计P=0.022<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不同性格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不同,其中内向性格以气郁体质为主,外向性格以湿热体质为主。(8)在168例有焦虑症患者中,不同压力相关资料体质分布经统计P=0.000<0.01,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提示不同压力相关资料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不同,其中过度劳累以气虚体质为主,压力过大以气郁体质为主,追求完美以痰湿及特禀体质为主。(9)在168例有焦虑状态患者中,引发焦虑事件的不同来源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经统计P=0.442>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焦虑事件的不同来源对焦虑症患者体质分布无明显不同。结论研究结果1.新加坡金融职业焦虑症患者中,以女性、脑力劳动、轻中度患者、工作职龄<10年、性格内向、已婚或离异、承担过多、华族、体型消瘦、消极应对、中年为主,引起焦虑事件大多来自工作2.新加坡金融职业焦虑症患者证候以气郁化火证、肝气郁结证、痰气郁结证为主。3.新加坡金融职业焦虑症患者体质类型以气郁型、湿热质、阴虚质、特禀质为主。4.不同性别、年龄、严重程度、性格、压力来源的新加坡地区金融职业焦虑症患者,体质特征不同。

李爱玲[7](2012)在《理中丸(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中丸(汤)方出自《伤寒论》,是经方中治疗太阴病脾胃虚寒证的的主方。在后世医家的发挥和应用中,理中丸(汤)逐渐发展成为温中健脾法的代表方。此方在古今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辩证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诸多疾病中,均取得颇佳的疗效。古今学者已从多方面对理中丸(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对其临床应用和组方用药原理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发挥。本文针对理中丸(汤)的证候学标准进行研究和讨论,总结了古今文献中理中丸(汤)验案的证候学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的证候标准。文献研究部分,本论文总结了理中丸(汤)的临床应用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搜集了历代医家对理中丸(汤)方义探讨和组方规律的论述,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研究了历代对理中丸(汤)类方的补充和发展,并对理中丸(汤)组成药物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进行了分析医案研究部分,本论文选取了理中丸(汤)的文献130篇,对其中记载病例的一般情况、症状、舌脉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应用理中丸(汤)的证候学标准及一般规律为:腹痛、便溏(腹泻)、纳差、脘腹胀、恶心呕吐、乏力、胸闷、嗳气、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沉。药物一般用量为:干姜9-15g,人参(党参)6-15g,白术9-15g,甘草6-9g;加味药多为温补气血、化痰行气之药,作用于脾胃者居多;治疗疾病以慢性病,消化系统疾病及疼痛性疾病为多。

王婷婷[8](2012)在《国医大师经方方药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建立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以量一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子课题——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编号:2010CB530604)基础之上,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建立国医大师经方应用数据库,运用现代医学统计方法,以更为直观的图表的形式表现,提取数据,得出与国医大师常用的经方及其相关的数据信息,揭示国医大师在临床应用经方方证的规律。提取这些共同的策略,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和继承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提高中医药临床的疗效。研究目的:1.建立国医大师经方应用数据库,描述国医大师应用经方情况的概括。2.利用数据统计挖掘技术,总结国医大师运用经方的过程中的用药特色,包括擅长用某种药物的机理,以及其用量;在临证中常用的药对,以及常治疗的疾病。总结依法用药、善用药对,发挥特色用药,相似药物应用等特点。3.利用数据统计挖掘技术,总结国医大师经方用药用量规律。研究对象:本次设计以首届国医大师已发表的临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病案为研究对象。首届国医大师共30位,共纳入班秀文、邓铁涛等21位国医大师。病案纳入标准:①文章原文中明确说明此次应用的方剂是经方或者是在经方基础上稍作加减应用者;②文章中以经方原方原比例应用者。最终纳入到国医大师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病案数据库中270例。研究方法:1、收集已发表的病案,作者搜索文献以中国知网为来源,发表时间定为1980年-2012年,并且收集整理了部分1998年-2010年出版的书籍中,标明是国医大师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的病案进行总结分析研究。2、建立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病案数据库。将纳入的国医大师按照姓氏拼音顺序编号,已收集的国医大师经方病案依次编号并录入excel表格中,使方名、医家、适应症、分科、出处、药味数、药方、总药量、是否超药典用量、是否原方使用等等信息形成可分析的数据。3、本次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抽提出来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探讨,再分类归纳,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具有相同特点或关键词的信息进行聚类,通过分析它们的共同点抽提出规律。并采用Excel表格数据处理功能及基本统计学方法来处理经方出现频次、剂量,最终总结出一部分基于国医大师经方病案研究的经方用量策略。研究结果:1、经方遣方规律:在此次研究纳入的各科病案270诊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经方前12位依次为小柴胡汤、甘麦大枣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茯苓丸、小建中汤、小青龙汤、真武汤、附子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合计37.38%。纳入《伤寒论》的方剂55首,占《伤寒论》总方剂数的47.83%,占此次研究总方剂数的55.56%,纳入《金匮要略》的方剂44首,占《金匮要略》总方剂数的23.91%,占此次研究总方剂数的44.44%。原方应用经方的27诊次,占总病案数的10%,合方应用经方的47诊次,占总病案数的14.71%,其他196例均为在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应用,或者依经方之方义取其中几味药另组新方,占72.59%。此次研究中,本次的病案涉及内外妇儿各个方面,其中内科病案206诊次,妇科病案46诊次,分别占总病案数的76.2%和17.04%,而外科和儿科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经方用药规律:此次研究中,对于国医大师应用经方药物的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发现国医大师具有依法用药、善用药对,发挥特色用药,相似药物应用等特点。国医大师师经方之法不泥方,充分汲取经方的精髓,在临床中,常常应用经方中出现的药对,配以其他药物,药精力宏,临床疗效明显。还有一些大师结合地方特色、擅长特色用药,并将其与经方结合起来,加减应用,使经方疗效更加显着。此外,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国医大师发现将经方中的某种药物替换成别的相似的药物,更加符合当地的环境、病人的情况,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通过聚类分析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的270例病案,我们得出了中病显效、起效减量,中病显效、乘胜加量,用药精当、药专力宏,投石探路、不效加量,重视用药比例,剂型转换等六项经方用量策略。另外国医大师在剂量变化方面,充分做到了以人为本,合理用药,无论是加量还是减量,都是逐步进行,并不一味追求大剂量用药,或者迅速控制病情,而是在以病人安全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并且四诊和参,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减用药,并不照抄仲景原方,在用量方面也是根据病情的需要酌情使用,基本遵循《伤寒杂病论》的本义,在需要的情况下并不怯于使用大剂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秦竹,杨晓丽,童毅,张君会[9](2011)在《中医治疗焦虑症组方用药现代研究概述》文中认为整理现代中医治疗焦虑症组方用药概况,并加以总结归纳和分析,为中医治疗焦虑症实验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思路和依据。

李园白[10](2010)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三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三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三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三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三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三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二、侯氏黑散治验4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侯氏黑散治验4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辛的基本概况
    1 细辛的药材品种
        1.1 药材源流
        1.2 品种考证
    2 细辛的功用认识
        2.1 两汉时期
        2.2 魏晋时期
        2.3 隋唐时期
        2.4 宋元时期
        2.5 明清时期
        2.6 现代应用
    3 细辛的毒性认识
        3.1 古代源流
        3.2 现代认识
    4 “细辛不过钱”的思考
        4.1 古代源流
        4.2 现代认识
第二部分 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方剂数据库的建立
        2.2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药物味数
        3.2 主治病症
    4 研究结果
        4.1 细辛用量结果
        4.2 细辛用量规律
        4.3 细辛配伍结果
        4.4 细辛配伍规律
第三部分 细辛毒-效-量-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1 功效古今异同
        1.1 历代本草中细辛功效
        1.2 历代汤剂中细辛功效
        1.3 通窍之效被忽视之处
        1.4 其他争议之处
    2 毒-效-量-配伍相关性
        2.1 细辛效量关系
        2.2 细辛毒效关系
        2.3 细辛毒量关系
        2.4 影响毒性的因素
        2.5 效-量-病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历代细辛方方源分布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仲景药后调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脉络
    第一章 仲景药后调摄之渊薮
        第一节 甲骨文药后调摄记载
        第二节 秦汉汉墓医书药后调摄记载
        一、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药后调摄记载
        二、威武汉墓医简中药后调摄记载
    第二章《伤寒杂病论》:仲景药后调摄药理法方药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仲景药后调摄的发展
        第一节 东汉后至宋之前的仲景药后调摄体系的发展
        一、《肘后备急方》
        二、《小品方》
        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四、《外台秘要》
        第二节 宋之后至明清时期的仲景药后调摄体系的发展
        一、金元四大家
        二、明清时期温病学派
第二部分 仲景方剂中药后调摄方式的分析
    第一章 调摄方式
        第一节 啜粥调摄
        第二节 饮食禁忌
        第三节 覆与避风寒
        第四节 饮食寒温
        第五节 汗后粉扑法
    第二章 仲景药后调摄方式特色分析
        第一节 辨证论治是药后调摄运用核心原则
        第二节 仲景药后调摄的特色
        一、重视胃气的健运
        二、津液调摄得当
        三、护正与防邪复感并举
        第三节 阴阳自和是仲景药后调摄根本目的
第三部分 基于《中华医典》的《伤寒论》方剂药后调摄分析
    第一章 分析方法
    第二章 《伤寒论》方剂药后调摄内容收集与分析结果
        一、桂枝汤类方
        二、麻黄汤类方
        三、葛根汤类方
        四、小建中汤类方
        五、小青龙汤类方
        六、五苓散类方
        七、黄芩汤类方、葛根芩连汤类方
        八、小柴胡汤类方
        九、四逆散类方
        十、猪肤汤类方
        十一、白虎汤类方
        十二、栀子豉汤类方
        十三、茵陈蒿汤类方
        十四、陷胸类方
        十五、十枣汤类方
        十六、麻杏甘石汤类方
        十七、黄连阿胶汤类方
        十八、瓜蒂散类方
        十九、抵当类方
        二十、大柴胡汤类方
        二十一、承气类方
        二十二、白头翁汤类方
        二十三、竹叶石膏汤类方
        二十四、理中丸类方
        二十五、复脉汤类方
        二十六、三物白散类方
        二十七、四逆汤类方
        二十八、吴茱萸汤类方
        二十九、猪苓汤类方
        三十、附子汤类方
        三十一、白通汤类方
        三十二、真武汤类方
        三十三、桂枝附子汤类方
        三十四、泻心汤类方
        三十五、麻黄附子甘草汤类方
        三十六、乌梅丸类方
    第三章 总论
        第一节 方式继承上有创新
        第二节 理法不离仲景法度
        第三节 六经病药后调摄规律总结
        一、太阳病药后注重表邪祛除、兼顾防邪伤正
        二、少阳病药后注重枢机通畅、尤重情致调和
        三、阳明病药后注重清泻余热、兼或滋阴缓食
        四、太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补、兼食益胃补肾
        五、少阴病药后注重阳气温通、并重微微解表
        六、厥阴病药后注重寒热并调
        七、诸病药后须需顾护脾胃、禁房劳体劳
参考文献
综述 浅析仲景药后调摄的特色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寒凉药物概述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3.1 所涉性味分类
        3.1.1 苦寒药
        3.1.2 甘寒药
        3.1.3 辛寒药
        3.1.4 咸寒药
        3.1.5 酸寒药
    3.2 主治范围
        3.2.1 邪热炽盛
        3.2.2 燥结腑实
        3.2.3 饮热互结
        3.2.4 湿热阻滞
        3.2.5 瘀热在里
        3.2.6 阴虚津枯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3.3.1 芍药
        3.3.2 人参
        3.3.3 大黄
        3.3.4 黄芩
        3.3.5 枳实
        3.3.6 石膏
        3.3.7 黄连
    3.4 组方特点
        3.4.1 寒凉相须
        3.4.2 寒温配伍
        3.4.3 顾护脾胃
        3.4.4 保津养阴
        3.4.5 注重通下
    3.5 运用注意事项
        3.5.1 脾胃虚弱慎用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5)侯氏黑散及其代表性化学成分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侯氏黑散及拆方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病理损伤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侯氏黑散及拆方含药血清对体外神经血管单元氧糖剥夺损伤中SY5Y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侯氏黑散代表性化学成分对体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加坡金融界焦虑症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焦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归属
    2. 病因病机
    3.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1. 体质的概念
    2. 体质的分型
    3. 体质与证的关系
    4. 流行病学研究
    5. 临床研究
    6. 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焦虑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药物治疗
    4. 心理治疗
    5 病程和预后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标准
        4. 观察项目
        5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观察表
个人履历
致谢

(7)理中丸(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理中丸(汤)的临床应用
        1.1 慢性胃炎
        1.2 单纯性肠梗阻
        1.3 溃疡性结肠炎
        1.4 肠炎
        1.5 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
        1.6 非梗阻性肠黏连
        1.7 消化性溃疡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
        1.9 肠易激综合征
        1.10 胃下垂
        1.11 功能性胃潴留
        1.12 顽固性呃逆
        1.13 呕吐
        1.14 小儿病毒性肠炎
        1.15 婴幼儿慢性腹泻
        1.16 阴暑
        1.17 心悸
        1.18 慢性支气管炎
        1.19 复发性口腔溃疡
        1.20 治疗多涎症
        1.21 其他
    2 理中丸(汤)现代药理学研究概况
        2.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2.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2.3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2.4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2.5 对遗传毒性的作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中丸(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1 理中丸(汤)概说
        1.1 理中丸(汤)的出处
        1.2 理中丸(汤)的应用要点及方解
        1.3 理中丸组成药物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
        1.4 理中丸(汤)方君药的探讨
        1.5 理中丸(汤)的发展应用
        1.6 理中丸(汤)临床案例
        1.7 理中丸(汤)的同名方剂
    2 理中丸(汤)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8)国医大师经方方药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一:国医大师学术经验总结研究的述评
文献综述二:经方方药研究进展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标准
        2.1 国医大师纳入标准
        2.2 病案纳入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收集已发表的病案
        3.2 文献标记
        3.3 分类整合已纳入的病案
        3.4 建立国医大师应用经方病案数据库
数据分析及挖掘结果
    1. 经方遣方规律
        1.1 概况
        1.2 国医大师遣方规律
        1.3 讨论
    2. 经方用药规律
        2.1 概论
        2.2 医论
        2.3 用量规律
        2.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① 经方遣方规律
        ② 经方用药规律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医治疗焦虑症组方用药现代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组方用药研究
    1.1 从心论治
    1.2 从肺论治
    1.3 从肝脾论治
    1.4 从心肝脾论治
    1.5 从心脾论治
    1.6 从心肾论治
    1.7 从气血论治
    1.8 从火论治
    1.9 从痰火论治
    1.1 0 从瘀血论治
2 中成药研究

(10)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正文
    1 评价目的和意义
        1.1 探索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
        1.2 筛选出辨证治疗独特的哮喘医案
    2 技术路线
    3 需求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被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3.5 调查结论
    4 研究对象
        4.1 病种及文献来源的确定
        4.1.1 病种确定
        4.1.2 被评价对象文献类型
        4.1.3 参照对象文献来源
        4.2 被评价对象
        4.2.1 入选及排除条件
        4.2.2 被评价对象概况
        4.3 参照对象
        4.3.1 入选条件
        4.3.2 参照对象概况
        4.4 检索来源及方式
        4.4.1 公开信息检索来源
        4.4.2 评价对象检索方式
    5 评价目标
    6 评价指标
        6.1 特殊性指标选择
        6.1.1 中药处方的特殊性指标
        6.1.2 证候的特殊性指标
        6.2 指标预处理
        6.2.1 中药指标预处理
        6.2.1.1 中药名称的预处理
        6.2.1.1.1 中药名称标准表的建立
        6.2.1.1.2 其他不规范现象处理
        6.2.1.1.3 规范处理概况
        6.2.1.2 中药剂量的预处理
        6.2.1.3 处方功效的预处理
        6.2.2 证候指标预处理
    7 评价模型
        7.1 中药处方相似度评价模型
        7.1.1 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
        7.1.2 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
        7.1.3 处方功效相似度
        7.2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2.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2.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2.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3.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3.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3.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1.3 欧式距离计算
        7.3.2 证候评价模型选择
    8 评价结果
        8.1 评价结果处理
        8.1.1 中药处方相似度
        8.1.2 证候相似度
        8.2 评价结果概况
        8.2.1 中药处方评价结果
        8.2.2 证候评价结果
    9 辅助软件
        9.1 中药规范系统
        9.2 正异名修正系统
        9.3 方剂的相似识别系统
结论
    1 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
    2 评价方法学上进行探索
    3 数据规范上进行探索
展望
    1 方剂的查新工作可以开展
    2 中药、证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待大力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
    附录B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统计报告
    附录C 被评价对象文献名称详表
    附录D 参照对象书籍详表
    附录E 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来源文献详表
    附录F 中国方剂数据库方剂来源详表
    附录G 证候单元详表
    附录H 处方特殊度结果(部分)
        表H-1 处方组成特殊度前50名
        表H-2 处方组成剂量特殊度前50名
        表H-3 处方功效特殊度前50名
    附录Ⅰ 证候特殊性前50名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侯氏黑散治验4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D]. 滕占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仲景药后调摄的研究[D]. 黄宝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D]. 陈文恬(Tan Wen Tien).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侯氏黑散及其代表性化学成分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常佳慧. 首都医科大学, 2017(01)
  • [6]新加坡金融界焦虑症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的研究[D]. 吴淑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理中丸(汤)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D]. 李爱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国医大师经方方药应用规律研究[D]. 王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中医治疗焦虑症组方用药现代研究概述[J]. 秦竹,杨晓丽,童毅,张君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8)
  • [10]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8)

标签:;  ;  ;  ;  ;  

侯氏黑山治疗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