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_伦理道德论文

21世纪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_伦理道德论文

面向21世纪教师伦理道德建设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建设论文,伦理论文,理论论文,教师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时代悄然而至。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呈现出崭新的姿态。当代教育的新特点不但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教师伦理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师范生进行教师伦理道德素质教育是整个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德育目标的范畴。它不仅规定着师范生应当具备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目标,而且决定着未来教师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以及如何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并最终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因此,在世纪之交认真思考未来教育对教师伦理道德建设的挑战并确定教师伦理道德建设的目标,对于加强师范生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现针对性与导向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变革对传统的教师伦理思想的挑战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1998 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发展知识经济,人才成为一个竞争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教育是提供人力资源的源泉,它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不能适应科教兴国的要求,就要看面向21世纪中国的教育能否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智能型创造型复合型人才;要求的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要求的是能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求的是善于学习并终身进行学习的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着教师伦理道德的本质。新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对传统的教师伦理思想不能不产生严肃的挑战。

1.1 教育的创造性对传统教师伦理的挑战

未来社会的创造性是未来社会的竞争性所决定的。可以说,未来社会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在未来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如何,主要是看你有多少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人类要最终实现对世界的支配,只有通过创造性的本质力量的发挥才有可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具有创造性,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学过程不只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智能与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必然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传递作用,忽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表现为课堂“满堂灌”,教室里“作业满”,考试时“分数见”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在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伦理道德长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等信条作为亘古不变的法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得好:“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其道德责任应是对人类文化遗产和当代一切文明成果加以超前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概肯定地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交给学生猎枪而不是猎物,启发学生的智能和创造力,并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学环境和创新条件。如果还象过去那样仍然信奉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学生的脑袋当成装知识的容器,片面要求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在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误人子弟,显然是不符合教师伦理道德要求的。

1.2 教育的开放性对传统教师伦理的挑战

根据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未来教育要成为能够参与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和知识竞争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知识经济社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社会,即学习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终生化的社会,教育要面向整个社会,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开放式的教育要求教育必须具备开放的观念,树立新的育人观、教育观和人才观,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习他人长处,择善而从,树立全新的社会角色意识。

传统的教育是封闭的小教育体系,表现在教育观念上,是把教育狭义化,把学校教育绝对化,对外部社会封闭化。在教师伦理思想上必然表现为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甚至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这种愚腐的道德观念显然不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

1.3 新的人才观念对传统教师伦理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复合型人才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当前尤其要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具备适应社会竞争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人文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为,综观古今中外,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做支柱,就很难有所成就。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是这样,对于一个个人也是这样。21世纪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挑战,要求教师树立瞻前性意识。人才观念的更新就无疑赋予了未来教师的道德责任和对学生道德评价的全新的含义。对学生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而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对未来人才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应超前地在现在师范生中进行。人文素质当概括为综合社会科学和文化素质。而人文精神从伦理道德角度讲,应指道德的理想境界和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总和,即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有人称人文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即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意即如此。当今的师范教育在成为知识创新的辐射源的同时,还应成为人文精神陶冶的圣地,努力构建师德教育的全新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增厚高师德育的人文内涵。惟此,才能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到工作母机的作用。

2. 当前确定教师伦理道德建设目标的依据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使教师伦理道德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立足当前师范教育的实际,努力寻求确定教师伦理道德建设目标的依据。

2.1 客观依据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最突出地表现为,一直被视为非功利的教育事业,已进入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和科技市场,逐渐具有了功利因素。实行教师职务的聘任制和学生毕业分配的双向选择等项改革措施,表明市场机制已渗入教育领域。新旧体制的转换引起新旧教育观念、道德观念的碰撞和摩擦,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复杂化。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反映在教师身上,一方面会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新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另一方面也会对教师的道德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面对当前我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引起社会价值观发生嬗变的客观社会现实下,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师范生头脑,不断强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意识;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办学经验的情况下,如何使师范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尚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大量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师范生树立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生活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师范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世纪的要求等等,这些,均构成确定教师道德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

2.2 内在依据

师范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政治思想品德已有一定的基础,生理、心理和思维方式已渐成熟,随着科学知识与社会信息的增多,进入了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决定性时期。我们应根据师范生的思想品德结构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育目标。由于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我们还应根据师范生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的规律,来逐步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政治素质。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是彼此影响、相互制约、有序递进、综合有机的整体。如果孤立地突出某种素质的要求而忽略了其他素质要求,就会导致伦理道德结构上的失调,造成发展上的畸型。另外,一种道德习惯的养成,一种理想信念的形成,都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加深或强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把社会的要求逐渐“内化”为个体思想、观念、理想、信念,进而再把这种内在的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这正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概括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因此,我们确定师范生道德教育目标,要着重师德理论素养以及道德理想等“内修”层面上的要求,更要强调知行统一,行为践履等“外修”层面上的要求。传统教育注重道德教育的宗教化,忽视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我们的社会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道德领域尽管呈现不同的层次性,但教师的道德水平必须走在整个社会的前面,体现较高层次。因此,我们的师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强调这种“知行统一”,把崇高的道德理想同具体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

2.3 历史依据

确定教师伦理道德建设的目标,既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又要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历史上优秀的教师伦理思想遗产和师德教育传统。

做人以德为本,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中国历史上历代教育的一个共性,也是教师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尽管有着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这种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和造就中华历史上的一代代对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知识分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教育关于师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外,还有“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在个人品质上,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慎独”;在人才观念上,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统一);在师德修养上,强调“内省”、“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对学生要“循循善诱”等等。这些师德遗产,不仅造就了一代代知识分子,而且又以知识分子为载体,世代相传,对不断形成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师德遗产和师德教育传统,在今天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成为过时之物,还应发扬光大,批判地继承,不断给它们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把它们做为确定新时期师德建设目标的历史依据。

3. 教师伦理道德的发展趋势

教师伦理道德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在社会总的道德原则规定下,根据一定社会条件所决定。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道德表现不同的层次性,教师道德也相应表现为不同的层次,这里暂不赘述。现就未来教师伦理道德在教育不断变革的情况下的总的发展趋势作大体上的预测。

3.1 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必然促进教师形成民主的道德观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本世纪末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法体系。现在,《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教法》等重要的教育法均已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法规体系已经形成。党和政府已提出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国策。教师在这一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中,参与了实践,经受了锻炼,主体意识和民主与法制观念逐渐形成。在未来教育中,如何把民主与法制的精神贯穿在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的始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法治教,把师德规范与法制规范统一起来,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一代新人,就成为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3.2 师道尊严将为师生平等取代

几千年来,在自然经济和封建等级社会的影响下,教师形成了双重人格:一方面谦恭自卑,服从驯服,依附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又把这种宗法等级观念传授给学生,在学生面前唯我独尊,要求学生对自己顶礼膜拜,绝对服从。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形成了师道尊严、高于学生的等级观念。建国以来,我们也一再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也屡遭批判。但是,在教师思想深层次,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

未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克服管理中的形式主义和唯意志论、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教条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和无视学生人格的观念,实现教育民主和学校气氛的民主化,形成一种平等相处,共同合作,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的崭新的师生关系。

3.3 变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重要观念之一,就是重义轻利,重理轻欲,安贫乐道。这种伦理思想的偏见,对于中国人为害很大,对教师的传统人格模式的形成影响更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已在重新审视这种传统义利观念的利弊得失,重新确定合理科学的义利观念。未来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未来的人民教师势必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义利观念的变化,来调整师生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既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义务,也要重视自己的权利,大胆地追求个人的存在价值。如参与社会科技、文化服务,甚至从事第二职业,不仅是政策允许的,也是合乎道德的。未来教师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在《教师法》的规范下,使义与利、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富有理想,又奉公守法,为实现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人生价值而努力,这将成为教师伦理道德发展的一个总趋势。

标签:;  ;  ;  ;  ;  ;  ;  ;  

21世纪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_伦理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