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_政治论文

科技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_政治论文

科技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1世纪的脚步声日益临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什么样的新形势?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9 页)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火车头的大趋势,证实了邓小平同志的光辉论断。声势浩大的科技革命在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巨大变革的同时,确实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及时分析预见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求因应之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科技发展需要强大精神动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也是决定世界发展趋势的主导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支配科学进步是一条根本规律。但科技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种超越社会、脱离政治经济的纯粹物质运动,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制度、阶级关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源。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在群众中开展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历来有着巨大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凝聚力,具有激发精神动力的广泛基础和深厚根源。它与科学技术虽属两个范畴,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科学技术催生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19世纪的三大发现,即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重视从科学成果中汲取知识和力量。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对技术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了许多读书笔记。恩格斯为了写作《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多年潜心研究自然科学。科学的进步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无不闪烁着人类创造的科学文明的光辉。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存在基础。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9世纪60年代始,在中国持续了35年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加速了西学东渐。牛顿的经典力学、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赖尔的地质学以及微积分、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进入了中国,并且引进了军工、造船、纺织、矿冶等大型成套设备,开始兴办铁路。由于大批官办和少量民办工业的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工业无产阶级。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共产党的创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阶级和社会基础,提供了实践来源和主要载体。

再就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性的精神成果和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荡涤愚昧腐朽的社会意识和封建迷信思想,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更好地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蕴含的真、善、美对不良社会思潮及各种精神垃圾的抵御,可以有效地净化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在社会共同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科学技术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素,通过加速科技进步,不断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实力,可以使我国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科学技术既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又可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灌输的先进哲学思想,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历来与科学有着不解之缘。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自然辩证法》)从近代科学发展史看,许多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如伽里略、哥白尼、牛顿,都是在比较切合实际的哲学观点的支配下,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认识世界,从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都是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体化,自然科学原有实验手段的局限,使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理性思维。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怎么办》)。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灌输到科技队伍的媒介,并且是“理论”在“掌握群众”中“变成物质力量”的催化剂。(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科技工作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就可以更好地揭示世界的本来面目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途径。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激发的科学精神,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68页)科学实验是一种无比艰辛、充满风险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理性灵光的烛照,需要独到精深的见解,更需要无私无畏、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竭诚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里略因传播科学真理触犯神权教义被捕入狱监禁终身;培根在长夜如磐的欧洲“黑暗时代”勇敢地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科学先声,向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宣战……。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彪炳史册的成就,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的才智,勿宁说是因为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伟大人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学精神的倍增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科学家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奋起而勇攀高峰的热忱。从50年代自美国归来就隐姓埋名在危险条件下全身心投入核建设,最终被癌症夺去生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到透支生命勇摘“哥德巴赫猜想”皇冠以致英年早逝的陈景润,透过他们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业绩,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生命本体的牺牲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科技发展道路的巨匠风范。而使科学精神得以升华的,正是思想政治工作培植的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愫。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培植的以高尚思想道德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意识,可以为科技主导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绝不仅仅表现在辩证思维的灌输、科学精神的弘扬和民心士气的激励上,而且还表现在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抑制和排解上。国际社会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证明,科技发展是双刃剑,它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精神颓废和道德败坏等严重问题。今天,西方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因“丰饶中的纵欲无度”,(布热津斯基《大失败》)已经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在赞叹东亚经济崛起的奇迹时,正把探寻的目光投向生机勃勃的东亚文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以群体为内核的东方文化和注重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最大限度减少和抑制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强调生态文明、代际平等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为实施基础的。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大力倡导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道德规范,使广大人民群众认真思考科技发展的伦理意蕴和经济行为的道德后果,自觉强化优化生存、优化延续的责任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科学技术价值的完满实现中,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二、正确看待科技革命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

当前正在迅猛兴起的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发展趋势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要求哲学作出新的概括,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例如,在关于世界的物理图景问题上,量子性、几率性、波粒二重性,要求描述新的物理图景,以进一步说明世界的本质;随着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从达尔文进化模式到新达尔文主义模式再到综合进化模式,要求对进化论的标准、机制、规律、蜕化与进化的关系等问题,作出新的阐释;科技进步使资本家在保持和增加利润的前提下,工人的所得也不断有所增加,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怎样看待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如此等等。有一种“技术决定论”,认为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历史阶段,取消和否定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有一种“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不能回答当代科技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应当代之以新的理论。两种论调异曲同工,都是借科技之名,行否定马克思主义之实。回应这一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固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和方法,高于近代科学水平并对科技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它回答人类实践中根本、重大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而起作用,而不是简单直接地回答自然科学的具体问题。虽然科技革命的一些新成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括,但就总体和主要方面而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在世界的多样性论断等问题上,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为这一科学理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例证和更加深入的说明。(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实践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我们的纲领》)那种脱离真理发展的历史长河,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3 )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追溯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集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于一身的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前进的,而每一次斗争,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并提高到新的水平。今天,科技革命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正预示着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就是这一发展的辉煌成果和有力佐证。各级领导干部和政治工作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要当仁不让地把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主导地位,同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反击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重视研究和概括现代科学发展中的新成果,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为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工程和关键工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发展加剧了东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能否在激浊扬清中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作用将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命运。当今世界正在大踏步地迈向信息时代。如果说,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导致了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那么,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导致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跃进到信息社会。我国从总体上来说尚处于农业社会后期。这种历史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赶超式发展的路子,在现代化建设中完成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即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在多种社会形态和不同层次文明的交互作用下,我们既面临着国民文化素质低与社会发展要求高的矛盾,又面临着以现代文明为载体的外来腐朽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目前,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系统并入国际信息互联网络(INTERNET)。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中电子图书馆、电子出版物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将由“线性接触”变为全方位的碰撞,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会增加统一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对于以信息接受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生存面临威胁。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由钟情于“星球大战计划”转而倾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除了调整战略导向外,与信息高速公路具有的政治、文化功能是分不开的。显而易见,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不仅会导致网络犯罪,给虚假和色情信息的传播提供可乘之机,而且极易使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长驱直入。在这场以文化渗透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战中,能否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公共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也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命运。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科学效应的同时,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抵御信息高速公路和其他途径带来的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广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万里长城。要主动出击,积极应战,大力开发文化信息资源,在占领国内阵地的同时,努力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信息资源送上国际网络,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信息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确立新的育人取向和目标。科技的竞争,高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和素质的较量。谁能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的高科技竞争中稳操胜券。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通过启发和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人的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科技革命已经提出了对人的素质进行再认识的今天,卓有成效地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习惯于提高人的单一素质,转向提高人的全面素质,要在注重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同时,注重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列宁对科学文化有两句名言:一句是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一句是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两句话,把科学文化对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获取必备的知识技能的双重基础作用,深刻地揭示出来了。“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2页), 科学技术就是力量。科学文化素质是经济力、战斗力,也是精神力。在科学知识像恩格斯当年预言的“按几何级数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能否有效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民族的文化水准和智力结构,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思想水准和道德水准。

现代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的未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基本矛盾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力出现,预示着信息和知识将取代金钱和权力成为社会的基本财富和资源,但这并不能改变人是社会最可宝贵的资源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论断。如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机也难胜过人的智能一样,科技发展最终是要受人的控制和影响的。在把握科技发展大势,清醒地认识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的同时,充分看到人的因素的主导作用,对于我们认清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三、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新科技革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思想政治工作乘势而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新的契机。早在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提出,政治工作要“科学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有自身规律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任务日益繁重、情况日益复杂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所处的生命线地位,要求自身更好地按照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工作,使之更符合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符合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贯穿渗透到以科技为牵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变革时期的功能和效应。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在理论上进行丰富和完善,也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索。

第一,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在这方面,一是要充分认清科学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全新探索的科学结晶,是当代最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不仅独创性地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而且对如何发扬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政治工作,提出了一整套理论、方针、原则和方法,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二是要始终不渝地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基石,充满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向新的实际研究和解决问题,努力探求规律性的东西,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才有正确的方向和坚实的根基。三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解决浅尝辄止、学用脱节、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等问题,完整准确地掌握理论,客观全面地了解实际,做到科学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要善于运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完善和丰富政治工作的体系和内容。马克思曾说过,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将成为一门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证实了马克思的光辉预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分化,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又产生了许多横断学科。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策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等许多新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学科,它的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在不断吸收借鉴新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一日千里的科技革命洪流中,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广泛借鉴吸收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借鉴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把一些带有经验性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把党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境界。

第三,要努力提高政治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既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工干部改进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坚实基础。科技革命为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对政治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科技革命的成果不断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今天,很难设想一个“科盲”能够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与工作对象进行思想沟通并产生心灵感应,卓有成效地做好思想工作。因此,政治工作者要在科技革命中学习科技,以学科学、追科学的革命精神,把握科技发展趋势,通晓现代科技知识,完成人格和形象的再塑。只有借助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形成多维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尽快由“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才能优化工作艺术,加大工作力度和深度,更好地掌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要把先进的科技手段引进政治工作领域。在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是同技术进步结合在一起的。要使政治工作不断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就要善于引进科学技术因素,不断改进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这些年,许多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依托日益丰富和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等新的载体,拓宽政治工作的信息传播渠道,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量和时效性,同时把简单、刻板的单向说教,同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收到了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效果。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需要挖掘的潜力还非常之大。今后,我们还应该更多地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条件。比如借助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模式来获取、分析、储存、处理思想信息,运用计量、实验、图表、图象等相关科学的成果和手段对思想信息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等等。实践证明,工作手段的自动化,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快速、准确地对工作态势进行客观调查和分析,为领导和机关实施科学、高效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可以改变凭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管理的陈旧思维方法,运用运筹学的数量化方法,对政治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进行科学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了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在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两种文化的交锋中,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斗争的主动权,因势利导,战而胜之。

标签:;  ;  ;  ;  ;  ;  ;  ;  ;  ;  ;  ;  ;  ;  ;  

科技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