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论文_崔红梅

崔红梅

江苏省丰县中医医院 江苏丰县 2217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状况及心理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 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展开分析。随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心 理护理,统计并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数据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处于康复期的脑梗塞患者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沮丧、失望等不良情 绪,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5-193-02

脑梗塞为血性中风的一种,指的是脑部血管痉挛、血栓造 成脑部血液运行不畅,相关脑组织供血不充分造成脑部缺氧、 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种脑科疾病[1]。大部分脑梗塞患者在经过抢 救与治疗后,会留下神经系统损害等后遗症,例如偏瘫、失语 等,进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的出现,给患者的康复带来 不利的影响。因此,对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状况展开分析,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以我 院收治的48 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为例,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心 理护理,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10 月收治的48 例脑梗塞 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 例。其中,男 28 例,女20 例;年龄23-74 岁,平均年龄(46.8±6.3)岁; 疾病类型:31 例原发病,9 例酒后发病,8 例情绪波动诱发, 同时还伴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 得到确诊,排除血常规异常以及合并精神障碍的患者。两组患 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 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分析

其一,在病情恢复期,一些急性期的患者尽管经过抢救后 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们受损部位的功能并未全部获得显著的 恢复,因而出现沮丧、失望的不良心理。此外,有的患者还会 采取一些偏方疗法或进行积极的锻炼,但由于方法缺乏科学 性,无法获得理想的功能恢复效果,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废用 性肌萎缩以及关节强直僵硬的严重症状的出现,使得患者存在 非常大的心理落差。其二,在后遗症阶段,有的患者尽管接受 科学、正确的锻炼治疗,但依然存在程度不同的肢体、语言功 能障碍,情况严重时还会使得患者失去信心,拒绝接受治疗, 进而对自身康复造成严重影响。

1.2.2 心理护理干预

(1)常规心理干预:首先观察患者多种临床表现,进而 对其心理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制定出针对性的心理护 理方案。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展开有效的交流,耐心解答患者康 复期的疑问,消除其顾虑。同时,护理人员还可让患者与成功 康复的病例展开交谈,或是将这些成功的案例介绍给患者听, 从而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此外,部分患者会存在语言功能方 面的障碍,因而护理人员需对患者一些模糊的手势及词汇进行 准确揣摩,及时体会其护理需求,并进行有效解决。

(2)语言训练:对于丧失语言功能的患者来说,他们无 法正常表达情感,进而容易出现沮丧、焦躁、不安等心理。此 时,护理人员可借助纸笔与患者展开交流,理解其实际需求, 并将患者不良心理进行初步缓解。此外,还可每天让患者听一 些喜欢或熟悉的歌曲、相声等,同时还可配上一些相对应的手 势,鼓励患者学会思考,敢于开口,以达到刺激患者听觉神经 的目的。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指导其从音节、词汇、 短语等展开循序渐进的发音练习,并适当加大复杂度,加快语 速,并注意及时鼓励患者的每一次进步与成功。而对于病情已 处于稳定状态的一些患者,护理人员可将他们安置到普通的病 房里,让他们与正常语言环境进行实时的接触。总而言之,护 理人员应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嘱 咐患者坚持每天练习,并做到持之以恒。

(3)功能锻炼: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的锻 炼方案,对于严重肢体不便的患者,可帮助患者展开关节活动 锻炼,做肌肉按摩,以促进关节灵活度及肌肉功能的增强。当 肢体功能恢复至一定的程度后,逐步增加其主动训练,适当减 少被动训练内容。对于可展开主动锻炼的部分患者,可帮助他 们在床上展开坐起和直立的训练,并逐步过渡到维持身体平衡 及行走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展开训练时, 应严格坚持从慢到快,从容易到困难,从间断到持续的原则, 并对患者的状态进行密切关注,实施对训练方案进行适当调 整,从而使得患者对康复一直保持高涨的信心与热情。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护理,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或 恢复程度非常大;

有效: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有所恢复;

无效:患者的语言及肢体障碍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出现 加重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 软件分析包,对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组间构成比采用x2 进行检验,组间差异明显(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 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结论

在经过抢救与治疗后,脑梗塞患者容易留下一系列后遗 症,对其心理及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当患者存在 后遗症后,容易出沮丧、不安等负面心理,使其对治疗及护理 产生怀疑,并反映在各项行为上,对康复期的训练效果间接产 生不利影响。为及时缓解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不良情绪,展开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4]。

护理人员在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时,首先应对患者的心理状 态展开全面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其次,取得患 者的好感与信任,指导其展开功能训练,使之对自我进行重新 认识,同时刺激其神经系统,促进康复。最后,考虑到患者的 信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康复好坏,护理人员应将其信 心充分激发出来,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5]。

综上所述,通过对处于康复期的脑梗塞患者展开针对性的 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沮丧、失望等不良情绪,进而促 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双.对128 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的体会[J].当 代医药论丛,2014,12(09):61.

[2]崔秀宁.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 标准管理,2014,16(03):187.

[3]魏传珍.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护理析[J].中外医疗, 2014,8(01):156-157.

[4]李谆晶.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梗塞的临床疗效[J].心血管 康复医学杂志,2014,23(04):395-397.

[5]王海英.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 学,2012,16(07):117-118.

论文作者:崔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5月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  ;  ;  ;  ;  ;  ;  ;  

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论文_崔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