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与趋势_日本政治论文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与趋势_日本政治论文

冷战结束后 东北亚区域内的国际政治框架及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区域内论文,冷战论文,走势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后,影响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的各国关系基本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但作为一个整体,东北亚地区始终存在着国家间的对抗、军备竞赛的升级和潜在的军事冲突,影响各大国之间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已初露端倪。而如果目前的政治平衡被打破,东北亚的稳定将不复存在,亚洲太平洋世纪也就无从谈起。本文对此进行了详尽地分析。

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近40年中,东北亚一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争夺的重点之一,更处于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焦点。同欧洲相比,东北亚区域内的国际政治局势尽管不象两大阵营对峙的前沿那样颇具刀光剑影,但暗中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在越南的金兰湾、在千岛群岛(北方四岛)都驻扎有装备精良的陆、海、空军;美国则在日本的冲绳、菲律宾和韩国等地驻扎有强大的陆、海、空军事力量。东北亚虽然没看到战火的硝烟,但浓重的火药味却污染了整个东北亚的天空。双方的力量处在危险的天平上,保持着可怕的平衡。处在东北亚中心的中国,在近半个世纪中,始终立于东西方阵营的平衡点上,起着决定性的砝码作用,维持着这一地区的和平。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苏联改革进程的演进,东北亚区域内的国际政治关系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东西方对峙出现了缓和的迹象。美国的东方政策也随着国际大气流的转换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伴随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东北亚在整个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日渐突出。90年代初,冷战宣告结束,东北亚区域率先进入了冷战后的国际政治关系的重新组合和经济的调整与发展时期。东北亚各国围绕着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开发,先后制定了各种不同的开发与发展计划,如日本于1993年组建了由其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参加的“环日本海(东海)西日本协议会”;俄罗斯在1992年提出了“大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发计划”;我国则把重点放到了黄海和渤海湾地区的开发上,同时也正在投入较大的力量开发图们江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国际多边地区。在这一大背景的推动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把其罗津和先锋地区划为经济特区,以便对之进行开发。面对着各国不断出笼和花样翻新的开发计划,以及中国和整个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韩国国土开发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曾作出了这样的乐观预测:到了21世纪,东北亚的中心国家将成为世界的中心国家。 〔1〕但是,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如何,离不开东北亚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这一地区的政治稳定。如果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稳定遭到了破坏,势必要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21世纪能否成为太平洋世纪也将会被划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并不预示着天下太平,世界由此进入了一个更加难以捉摸和预测的时期。苏联的解体、巴尔干半岛的冲突,以及亚、非、拉许多国家民族主义势力的兴起,使世界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同冷战前不同的是,这种动荡所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小范围的、局部的和地区性的,并不带有全球性,不会给西方世界带来直接的威胁。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西方政府的首脑和学者才认为,冷战的结束,给我们的星球带来了安全、稳定与和平。但是,安全、稳定与和平都是相对的,不稳定的因素并没有随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还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旧的思维、旧的方法还在起作用,旧的格局虽然遭到破坏,但并没有被废除。

冷战前的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处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框架之下,而冷战后的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则取决于几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首先,在日美关系上,面对着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印度未来巨大市场的强大诱惑力,美国在克林顿总统上台伊始,就在寻求“脱日入亚”,这必然会对对日政策产生影响。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感到他在东亚所受到的威胁已经大大减缓,与此相适应,日本在美国东亚政策中的战略地位也大大下降了。同时,随着冷战后国际舞台上经济力量较量的加剧,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双方的离心倾向也进一步加强,据最近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目前只有19%的美国人把日本看作“朋友”,而认为美国是可以依赖的盟国的日本人,二战后第一次未超过半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90年代初起,在日本的政界、学术界也出现了要求“脱欧入亚”的呼声。这种呼声在日本的电台、电视、报刊文章和人们的讲演中能够经常看到、听到,这是日本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应当把注意的重点转向亚洲邻国的一种反映。而事实上,日本已在悄悄地这样做了,最近的经济指标证实了这一点,亚洲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制造业在亚洲的直接投资现已超过了它在北美的投资,目前,日本70%多的海外投资是在亚洲。随着日本经济力量的增强,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意识也大大加强了。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同中国经济的互补性或者说相互依赖性也大不同以往。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亚洲各国自立意识的加强。这种观点和看法在最近日本国会议员石原慎太郎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合写的书《亚洲能说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书中指出:“今后的日本作为同欧美两大经济势力对抗的第三经济势力,必须谋求建立以日中两国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力量”。〔2〕考虑到日本、 亚洲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对中国的崛起所抱有的强大戒心,以及亚洲经济的联合会给美国利益带来的冲击,美国重新调整了他的东亚战略,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美日同盟关系的重要性。美国的东亚战略报告指出,美、日间一时的贸易摩擦不应给同盟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美国应把对日关系的立足点从经济转移到政治和安全方面来。同时,报告还指出驻扎在日本和韩国的美军至少在今后10年中要维持现状。从目前来看,美日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会因美国东亚战略的调整而减缓,而只会在表现方式上有所改变。日本在今后20年中也不会抛弃日美同盟关系,不论从近期和远期来看,日、美同盟关系的存在都会给日本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带来巨大好处,日本还需要这样一把保护伞,以便应付同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关系中可能出现的不测。

在日俄关系上,日本对俄外交的基本方针有两根支柱,一是解决北方领土问题,一是支援俄罗斯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如果北方领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日俄的政治关系将不会得到发展,经贸关系更不会有大的突破。而所谓支持俄罗斯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只能是停在书面上的文字,俄罗斯不会从中得到大的好处。目前,俄罗斯的对日方针也有两大任务,即与日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同时“冻结”领土问题。双方的方针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的,如果双方按这个牛角尖较量下去的话,日俄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只能处在冷和平状态,1993年10月,俄罗斯总统在访问日本时,双方签订了《东京宣言》和《经济宣言》,俄方承认两国存在领土问题,也承认前苏联与日方签署的一切有关领土问题的文件。叶利钦表示俄要本着“法和正义”的原则解决双边遗留问题。对此,日本也曾表示愿与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支持俄的市场经济改革。但是,俄总统访日已过去2年有余,双边关系并没有什么起色。 1995年初,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索斯科韦茨和前外长科济列夫先后访日,也没能给双边关系带来大的促动。从长远看,日俄关系处在眼前这种状态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北方领土问题已同俄罗斯的内政问题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短期内很难求得解决。对此,日本方面只能表示,鉴于俄国内形势的特殊性,日对俄的方针表示理解。就眼前来看,日本前外相河野洋平所提出的日、俄“要以东京宣言为基础,以能够保持均衡的形势扩大整个日俄关系”〔3〕的想法已走进了死胡同。日、 俄关系处于冷和平的均衡状态,可以说对东北亚政治局势的稳定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如果没有大的外部条件的变化,这种状态将会持续下去。

中日关系的发展如何,是东北亚安全和稳定的基础。长期以来,中、日关系无论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双边高层领导人能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各个层次的交流更在频繁地进行着。在经济上,日本已成为仅次于香港地区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政治上,日本是西方七国集团中对中国最能抱以理解和支持的国家。尽管日本政界近年来变化、改组剧烈,但日本对中国外交不会因国内政治势力的分化组合而发生大的改变。

在中俄关系上,俄罗斯继承和承认中苏间签署和达成的协议,中俄高层领导的接触较为频繁,双边的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将持续下去。目前,俄罗斯正忙于解决其国内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对国际事务虽有心参与却力不从心。就目前局势而言,中、俄关系在5 年之内不会有实在的利害冲突,并将在平稳中求得发展。

中美关系也是影响东北亚政治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来,中美关系始终在矛盾、冲突和斗争中向前发展,尽管双方唇枪舌箭不断,最终各自的国家利益总是能战胜彼此的分歧。从长期看,美国借中国的“民主和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的战略不会改变,中国的对应措施应当是在巧妙地回应美国战略的同时,更长久地保持国家的稳定。只要中国政治保持长期稳定,经济持续繁荣,美国的对华战略就会在追逐经济利益的总体框架下徘徊,而不会形成政治上的单一压力。中美关系只要能够保持平衡,就会求得发展,东北亚局势也就会更加稳定。

朝鲜半岛局势是未来影响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的不可预测的变量。南北朝鲜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美国、日本与朝鲜关系如何发展、朝鲜国内自身力量如何转移,这些都是影响东北亚政治局势的重要因素。从眼前来看,只要朝鲜自身不发生巨大的震荡,朝鲜半岛的局势将会处于稳定状态。美韩、日韩关系,几十年来,一直十分密切。近年,俄韩、中韩关系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目前,各国应当努力做的是如何使朝鲜从孤立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只有朝鲜能够真正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朝鲜半岛才能长久摆脱危机。

现在,从总体上来看,影响东北亚国际政治局势的各国关系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全球的目光都投向了东北亚地区,这不仅是因为这一地区在政治上较为稳定,更重要的是该地区是目前全球最有活力和经济上最成功的地区之一。

三、东北亚地区目前的稳定与繁荣并不预示他的未来也是这样。作为一个整体,东北亚地区始终充满着国家间的对抗、军备竞赛的升级和潜在的军事冲突。影响各大国之间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已初露端倪。从中日关系来看,台湾问题将会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日本自民党一党执政的解体,以及战后老一代政治家的逐渐隐退,日本朝野上下,新生党内一批主张修改和平宪法,推卸侵略战争责任的势力正在上升。这些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主张亲台疏华,并将会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伴随着中国的强大,以及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竞争力的加强,日本会认为中国已对其构成威胁。在未来日本的东亚战略中,我们将会看到,日本决策机构会从各个方面牵制中国,以抵消他们所谓的威胁。台湾省将会作为他们牵制中国的一个筹码出现。与此相适应,中日政治关系也将会渐渐地朝着冷淡的方向发展。

在中俄关系上,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是将来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随着俄罗斯政局的稳定和经济上的强大,这股势力将会在对外方针中采取更加咄咄逼人的态势。

北方四岛问题是妨碍日、俄关系正常化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东北亚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北方四岛问题虽不象以往那样充满浓重的火药味,但他的未来仍充满着不可变数,潜藏着爆发武装冲突的隐患。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将会成为既定的事实。到那时,如果北方四岛问题还不能通过双边的友好磋商和平解决,那么,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的因素也是存在的。日俄和平条约至今不能签署,也预示着其双边关系在本质上处于敌对状态。等到时机成熟,领土问题终会以某种方式解决,其中也不排除武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朝鲜半岛将来有可能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火药桶。朝鲜半岛局势的如何演变,会对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局势造成直接的威胁。其中,朝鲜半岛能否成为无核地区是问题的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南北朝鲜的统一问题。在这里需要指出,1989年东西德国的统一模式,并不适合朝鲜半岛,德国能以和平方式获得统一,除了因其地处欧洲和特殊的外部条件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欧洲文化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朝鲜半岛则不具备这些因素。在今后的岁月中,南北朝鲜无论何方采取硬性统一的措施,都带有巨大的风险、都带有爆炸性。

综上所述,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繁荣,最终将取决于东北亚地区能否长久地保持政治上的稳定,如果这种稳定被打破,经济上的繁荣将会是昙花一现,太平洋世纪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区,现在所应做的是充分利用目前这种平衡所带来的良好外部环境,加速实现现代化,民富则国强。在处理同周边邻国的关系上,则应加速建立各国之间能够相互制约的安全机制,只有这种机制建立起来,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局势才能从总体上保持稳定。与此同时,我国应当组建这样的机构,以便在东北亚地区出现某种不测时,能够快速而灵活地作出反应,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纵观未来10年,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政治框架,将保持在现在这种状态,但对有可能爆发的突发性事件,我们必须做好准备,绝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失去机遇。

注释:

〔1〕〔韩〕《韩国日报》1995年2月13日;〔2 〕〔日〕《诸君》1995年1月;〔3〕〔日〕《朝日新闻》1995年1月20日。

标签:;  ;  ;  ;  ;  ;  ;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国际政治格局与趋势_日本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