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针灸效果评价论文_刘 伟

56例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针灸效果评价论文_刘 伟

刘 伟(德阳市第五医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R2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99-02【摘要】目的:分析顽固性面瘫患者行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11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11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给予头体针并用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经针灸治疗后,整体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疗效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顽固性面瘫患者临床应用针灸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面部功能,降低患者后遗症情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药物治疗;针灸;效果

面瘫也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眼斜嘴歪,一侧面瘫相对常见。从中医层面来讲,手太阳经及足阳明经均经上头面部,如果面部经络遭受病邪阻滞,那么极可能导致两经络功能失调诱发面瘫,从而造成患者面部形象影响。现实中,众多患者因欠缺病症的足够认识,发病后不积极予以治疗,延误病情,均会造成面瘫病情加重,产生顽固性面瘫,加大后续治疗困难[1]。为针对性分析顽固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定向纳入了我院2012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11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对比分析了针灸治疗方案与常规药物治疗方案下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11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第6版)中关于面神经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且112例患者均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见临床症状缓解。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1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56例患者中,男28例,女28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8.6±6.3)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6例,右侧30例。对照组56例患者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7.5±6.1)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7例,右侧2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药物治疗方案,于治疗前3d,每d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泼尼松片口服10mg,3次/d。用药2~3d之后依据患者病情变化酌情减少药理,10d后停止用药。转为给予患者肌内注射100mg维生素B1、5mg甲钴胺针a,1次/d。地巴唑20mg口服,3次/d。当患者出现病毒感染症状时,则给予500mg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每8h滴注1次,以15d为1疗程[2]。

观察组患者给予头体针并用治疗方案,并辅助应用局部透穴电针疗法。头针:选取患者健侧头阵运动区下1/3区,先对所选定穴位实施常规消毒,选取中下段作为进针点,依据头针操作规范,在患者产生麻胀感后,迅速托转3~4min,每次行针需间隔10分钟。体针:准确选取患者双侧太冲、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及健侧下关,其中健侧下关采用泻法,太冲取平补平泻、其余穴位用补法,每次行针间隔10分钟,针刺过程中,应用TDP灯对患者面瘫侧脸颊及同侧耳后乳突周边作照射,持续30分钟[3]。局部透穴电针疗法:取患者太阳透下关、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牵正透地仓、承浆透地仓。随症配穴:患者鼻唇沟若相对平坦,则配以迎香穴及失笑穴[若人中沟较平坦则配以人中穴;若患者感觉耳后痛感,则配以风池穴。所取穴位均为面瘫同侧,以传递式透穴进针法,沿皮下穿刺,每次选3~4个透穴及相应配穴,得气后连接电针仪,作30分钟治疗。针灸治疗保持1次/d,每10d为1疗程,完成1疗程后休息2天,再予以下一疗程治疗,治疗期限共计3个疗程[4]。1.3疗效评价痊愈: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面部功能轻微减弱,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部轻度不对称。有效:患者存在明显功能减弱,存在不甚严重的连带运动、挛缩或半侧面部痉挛,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存在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做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指标数据组间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观察组56例患者中,治愈24例(42.85%),显效患者21例(37.51%),有效患者9例(16.07%),无效患者2例(3.57%),整体治疗有效率80.36%;相比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愈患者14例(25.01%),显效患者22例(39.28%),有效患者11例(19.64%),无效患者9例(16.07%),整体治疗有效率64.39%。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对比,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讨论从传统中医理论层面来讲,面瘫病机是为脉络空虚,受风寒侵袭而致气血受阻,进而经脉失养产生颊筋驰纵,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现实中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方法相应较多,但整体疗效却并不容乐观,患者面部功能恢复相对较差。

中医临床强调针对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重在活血通络及培补正气,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患者阳明及太阳经穴作为主要穴位,能够对患者局部筋络发挥相应疏通及调节作用,选取足三里和合谷穴能够对患者手足阳明经的经气予以调节,从而发挥疏通经络、补益正气及调和气血的功效。同时针灸过程中,给予患者TDP灯照射能够相应借助红外线实现热疗功能,促进患者血管扩张,疏通淤堵,改善局部循环,保证针灸效果。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针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表明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疏通经络,能够有效加速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1]秦云.针灸与西医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 2013,24(3):723.724.[2]陈晓琴.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4,33(7):613.615.[3]宋燕华.针灸综合疗法治疗陈旧性面瘫56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4,(5):144.144,145.[4]周延龙.面瘫的针灸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30): 281.281.

论文作者:刘 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8

标签:;  ;  ;  ;  ;  ;  ;  ;  

56例顽固性面瘫治疗中的针灸效果评价论文_刘 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