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创伤急救成功的因素及对策探讨论文_龙兴敬蒋玉春谢萍

影响创伤急救成功的因素及对策探讨论文_龙兴敬蒋玉春谢萍

龙兴敬蒋玉春谢萍

(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外科重庆400039)

【摘要】目的:分析本辖区急救状况及影响因素,总结急救要素及应对办法。方法:对本辖区急救工作的回顾分析,分析患者、家属的就医素质、条件及需求,解析医疗资源的配备及医疗人员的素质培养,建立急救医疗系统的联动及互动。结果:去除影响急诊急救的因素,提高急救系统的综合运作能力,是提高急救成功的必要保障。结论:提高全民就医素质,合理配备急救资源,加强急救人员的各种素质,提高急救成功的几率,充分发挥急救技术急救观念的运用,对急救成功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词】急诊急救;就医素质;联动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R82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33-02

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种新生事物都在高速不断进展,也导致各种创伤在急剧增加,并且损伤程度在逐渐加重。目前严重创伤和突发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安全健康的一大公害。尤其在儿童及青壮年,按潜在工作年龄损失计算。其导致的社会危害和劳动力的损失远远大于任何一类疾病。如何使伤病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确切的救治措施,建立完美的社会绿色救治通道体系,提高院前急诊创伤急救的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是创伤急救医学的一大课题。虽然现代科技发展,医疗器械不断智能化,设备更新日新月异,材料的不断改进,对创伤的救治已经上了一个高度,但是我国对多发伤的救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尚没有一个成熟的创伤急救模式。现需要逐步完善救治体系建立,加大救治成功条件的促进,挽救更多可以挽救的生命[1]。

1社会发展,各种突发事件增多,各种创伤的复杂性,影响创伤急救的规范化治疗

在全球范围内,创伤正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大公害。由于创伤病人的病情进展迅速,抢救的时效和水平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创伤救治是急诊外科发展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体系和模式,提高急救水平是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提高救治效果的重要措施[2]。

创伤特点:突发、急骤、无法预测,多发创伤、复合伤的发生率高,病情复杂严重,治疗上涉及到多个科室,严重创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

创伤原因:①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②坠落;机器伤:③切割、挤压;④碾挫运动伤、生活伤;⑤烧伤、冻伤、电击伤;⑥环境因素:接触化学制剂、有毒物质、射线等;⑦火器伤、刀伤;战争。

创伤依据部位及治疗特点涉及相关科室:神外(颅脑),胸外(胸部),普外(腹部,盆腔),泌外(腰部,盆腔),烧伤(体表),骨科(四肢,骨盆,脊柱)。

正是创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创伤难有可循的救治模式,也难以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在急救过程中,急救的时间及环境设备具有决定性作用。

2急救体系水平参差不齐,急救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影响创伤急救的质量提高

创伤救治模式落后,管理不善。由于我国综合性医院的科室设置绝大部分根据二级和次级学科安排,损伤涉及的学科有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当前,多数医院的创伤救治模式仍停留在各科医生轮班、多学科会诊的救治模式。有研究指出,严重创伤的院内急救死亡者中,约1/3与医疗救治的组织不力和医疗技术水平有关,而其中的1/2与医疗管理和组织不善有关。

21建立医疗急救体系:通讯指挥系统实施统一指挥,互相协调的功能。急救网点建设是初级创伤生命支持,转运伤员到相关医院,相关医院联动。医院是实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及确定性手术治疗的关键。急诊急救治疗原则以保全生命,减少残废,防止伤情恶化为原则。正确判断各部位创伤的严重性,合理安排处理顺序;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恰当把握手术时机;创伤控制防治术后并发症。

22加大医疗系统对急救系统的重视程度:卫生系统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急救工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素质,改善医疗条件,稳定人员情绪,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及物资调配。完善基础设施,标准化医护人员配置,固定人员,加强医护人员思想素质教育,严格管理制度,做到工作人员不脱岗,严格出诊救治时间的及时性。

随着急救体系的不断发展,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创伤急救工作一定会纳人正常轨道,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3提高创伤急救水平的措施: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应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创伤理论和操作的学习及考核,使其了解创伤后患者常见的症状及第一时间需要救治的并发症。失血、重症血气胸、重型颅脑损伤脑疝、窒息等是威胁创伤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临床症状,医护人员应加强对症治疗以抢救患者生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加强管理和协调,改善救治模式创伤一般为多发伤,患者疾病救治的整体意识非常关键。解决最严重疾病的共诊和共救模式,强调患者的整体意识、顺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急救模式。重症创伤的患者应优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缩短抢救的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3]。

3社会就医环境日趋复杂,就诊突发纠纷影响创伤急救工作的展开

目前作为几千年来具有社会公益性和福利性的医疗事业,改革将它推向社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员,它既要担负社会责任,也要创造经济效益。庞大的社会健康保障体系,一直就是畸形发展着,不管是医者还是患者都处于一个迷茫的地带,加上舆论的导向作用在我国放大化,医患医患关系已经走向对立化,极易出现治疗过程中的不信任,甚至出现纠纷。

就急诊医患纠纷的原因大致有:医方、患方及管理方面的原因[4]。

31医方原因:急诊急救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急诊抢救病历书写不规范,加上医疗技术无明确固定治疗制度或方案可循。过于依赖医技检查,为了寻找循证医学证据,掌握“法律证据”,往往经验放置于后,耽误抢救时间。沟通不到位,患方无医疗知识或欠缺,不理解医学的特殊性,生命的脆弱,进行必要的沟通,让患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可能方向。

32患方原因:患者及家属不了解疾病发展自然规律,不了解病情变化及时复诊的重要性,医疗消费为特殊消费,不是付出就会有结果,疾病及生命有其特殊性。此外,患者及家属对诊疗期望值过高,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一些不客观报道,个别患者对医疗赔付存在“有闹必得”心理,均导致医疗纠纷增多。

33管理因素:政府对医疗投入不足,医院对急诊急救重视不够,目前部分医院急诊几乎无固定医师,多由外科年轻医师轮转,未建立规范的急诊外科医师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等,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4医疗系统联动不力,影响创伤急救的全方位施救

目前医疗体系较为混乱,有国家的,有私营的;有军队,也有地方的;还有非法的黑医、骗医机构存在。其都有经济利益相关,因此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动是非常困难,受诸多因素限制。因为恶意欠费及规避风险原因必然存在选择、推诿病人的现象。建立国家医疗系统联动机制势在必行,应对重大灾难,流行疾病仅仅靠医疗系统的自觉奉献,大医精诚远远是不够的。体制的完善,功能的强大,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社会生产力才会大大提高[5]。

41建立社会型统一急救信息网络:建立社会型急救网络,首先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急救信息网络,而完整的急救信息网络,必须包括信息通讯网络和病历数据信息两部分。

42社会型急救网络建设模式:目前国内主要通过两种模式来加强社区的院前急救服务。一种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的院前急救服务,但目前社区医生急救能力有限,往往难以满足急救需求。另一种模式是通过中心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社区医疗急救中心。

43建立统一救助基金,保障急救体系正常运行:完善急救体系关键在于保障作用,建立统一救助基金,排除医疗费用影响急救的不良因素。目前,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已经建立,对于交通创伤救助起到了重大作用。车祸病人在各医院都会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助。

社会救助及医疗保障体制局限,医疗未知制约,影响创伤救治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4.4建立“治未病”的观念。在对健康和生命的重视,老百姓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会改变就医观念和模式。目前是已病、大病才进医院,能拖就脱,因病致贫,因病而亡。在经济保障的情况下,加大人们的健康意识,实行全民医疗健康服务,建议健康信息网络覆盖,不仅仅治已病,更多的是“治未病”,人们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突发急症、重症减少,生活质量才会稳步提高。

创伤是目前全球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也是我国第五位重要死因;其主要是生产建设中由机械性外力造成的组织损伤,多为多发伤、复合伤;其并发症易致感染、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挤压综合征。其死亡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多为青壮年主要劳动者,对生产力影响巨大,加大急救措施。建立急救网络,减少影响急救成功的因素,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一镗.急诊外科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938938

[2]刘玉仁,罗素琴,吕传柱,等.严重多发伤急救一体化探讨[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2002,22(7):413413

[3]姚元章.多发伤的标准化诊断程序[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1414

[4]武秀昆.急救绿色生命通道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急救医,2006,26(5):366366

[5]刘佳佳,于惠萍,郭秀兰.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6(2):3840

论文作者:龙兴敬蒋玉春谢萍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9

标签:;  ;  ;  ;  ;  ;  ;  ;  

影响创伤急救成功的因素及对策探讨论文_龙兴敬蒋玉春谢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