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面认识_政治文明论文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面认识_政治文明论文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政治文明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738(2003)-04-0007-0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全面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崭新课题。这既是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方向的定位,也是对中国政治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的辩证性

人类自从脱离蒙昧和野蛮时代以来,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人类文明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物质文明体现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体现该历史阶段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体现该历史阶段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规定。因此,从更深的、更完整的含义上来讲,政治文明是指由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形态,在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广大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实践所共同体现的一种社会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也就是说,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党的领导是动力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基础和目标,依法治国是途径和手段。这三者辩证地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人民的自觉选择。邓小平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2]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其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政治文明形态跃进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因此,各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关都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党的领导主要通过执政实现,没有依法治国,党作为执政党就无法执政,进而无法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人民当家作主也主要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人民依法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把人民的意志依照立法程序变成法律,依法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并依法对其实施监督。如果没有依法治国这一治国基本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基本原则就无法操作和实现。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和优势。它强调以党的领导保证民主法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民主的发展保证党的先进性和法治的正义性,以法治保证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及其实现。三者辩证统一地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

二、广泛的民主性

党的十六大把“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全面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坚持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

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3]党执政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积极健康,人民民主就会得到发扬,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受到破坏,整个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会发生严重曲折。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一方面,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直接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热情和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党内民主生活状况决定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决定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另一方面,人民民主的发展也对党内民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人民民主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实施监督的力度也将随之加大,这将有效地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坚持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辩证统一的基本思想,并具体阐明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对推进新世纪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主义。

(二)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扩大党外民主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二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三大又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又都提出继续巩固、发展、改革、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这就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4]并把它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它对于我们的党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避免减少决策的失误,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扩大基层民主,实现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辩证统一

在我国,当前人民民主在制度安排上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人民群众选出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他们参政议政,间接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二是在基层的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去办,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党的十六大在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的过程中,积极、慎重地领导人民有步骤、有秩序地推动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的演进。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5]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的全面体现。

三、高度的原则性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九项任务,其中贯穿着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原则,即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其高度的原则性表现在: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十六大报告强调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作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因此,各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关都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各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关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从中国政治国情的实际出发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6]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而又审慎、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倍加珍惜和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又认真研究和科学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有分析、有取舍地吸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某些规则和形式。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将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参照。以求为我所用,决不能在人类政治文明成果面前自设“禁区”。但是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我们必须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规则体系建设

十六大报告提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九项任务,其中心都是围绕着制度建设展开的,那就是“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7]因为首先民主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种意识、作风,而是以法律为支点,由一系列行为过程和规范程序构成的制度规范体系,离开了制度、离开了规则,民主便无处生根。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立法制度,行之有效的对国家行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制度,独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公民权力保障制度,国家权力恰当配置的内部制约制度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制度,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在制度文明的基础之上。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文明,政治行为的规范程度也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尺度。再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是一种程序化文明,合理性的程序,是实现公民权力平等的前提,是政治权力制衡的机制,是政治制度的设计基石。可以说,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序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不可少的形式要件。

四、鲜明的时代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政治文明”这一命题,是我们党在执政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一直致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的机构改革、领导制度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后来进一步提出并得到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等思想和实践的成果,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和理念升华。

(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早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理想目标:即要造成一种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与时俱进的重大进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在“5·31”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8]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和完善,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

面向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立党、执政、兴国三者统一起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新探索。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内涵,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9]其鲜明的时代性表现在首先强调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其涵义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其精髓是:要具有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其次把发展作为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号召全党一定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二是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强调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三是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三,强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共产党执政的坚固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历史高度,深刻揭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强调一定要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制度、体制创新,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一定要不断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些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是对当代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科学论断

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盛衰兴亡,与民主和法治正常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前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东欧各国从40年代开始,中国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党代政、以党代法,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状况。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逐渐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而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却变“改革”为“改向”,在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丧失了政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的十六大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只能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不完善党的领导,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同样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破坏。只有既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又与时俱进地完善党的领导,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论断。

新的实践呼唤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宣言,是伟大实践的光辉结晶。全面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建设一个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收稿日期:2003-08-2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全面认识_政治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