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宋文“不”字句式分析论文

《古文观止》宋文“不”字句式分析论文

《古文观止》宋文“不”字句式分析

李亚南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 《古文观止》宋文中“不”字句出现频率较高,“不”字句有三种句式,即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在陈述句中,“不”可放在名词、动词及动词短语、形容词、助动词之前。在感叹句中,可分为四类句式:第一类为“主语+V+而+不+ADJ”,第二类为“主语+不可+VP+矣”,第三类为“可不+ADJ+感叹词(哉或乎)”,第四类为“不+者字短语”。在疑问句中,可分为三类句式,第一类为“主语+不+谓语中心”,第二类为“不+动词”,第三类为“不有”“不为”“不容”。“不”既可以否定整个命题,也可以否定某些成分。在否定整个命题时,可分为三类:整体为动词性结构;整体为名词性短语;整体为介宾短语。在否定部分成分时,语义可指向主语、谓语中心词,也可指向整个谓语部分、谓语部分的补语、谓语部分的时间状语。总体上来说,“不”字句的语法功能在宋代已相对成熟。

关键词: 《古文观止》;宋文;“不”字句式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该书选文以散文为主,有时也会涉及到骈文辞赋,基本上为历代传颂名篇。它选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文章222篇,分为12卷,其中,宋代文章有51篇。本文即以这51篇宋文中的“不”字句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句式结构、语义指向与语法功能。本文所有用例均出自中华书局2009版的《古文观止》[1]

一、“不”的总体概况

在《古文观止》的51篇宋文中,“不”共出现343次,占宋文所有字数的1.3%。由此可见,“不”作为一个否定副词,在宋文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从总体上看,在这51篇宋文中,“不”有“不”“没”两个义项。例如:

(1)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2)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耳。”(欧阳修《泷冈阡表》)

在例(1)中,“不”的意思为“不”,“不予疑”意为不怀疑我。其正常语序应该是“不+V+O”,由于“不”语义指向“予”,这里使用了重新分析,变为“不+O+V”,即“不予疑”。这种现象在“V不C”中比较常见。在宋代,补语表示实现的意义已经成熟,由于“不”语义指向有所侧重,因此,重新分析在“V不C”句式中比较常见。在例(2)中,“不”的意思为“没”,“不得”指没办到。“不”“没”两个义项之间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于主、客观上面的区分,“不”多表示主观意愿,“没”多表示客观意愿。

在宋文中,由“不”组成的句式多种多样,有“不+VP”“不 +ADJ”“不 + 助动词 +V(及物动词)”“不 + 名词”等形式。“不”句式的多样化,使文章的表达格外灵活,不拘一格。就结构来看,“不”字句式有如下特点:1.有时有多个相同的“不”字结构组成,形成排比句;2.由“不”组成的句式有陈述、疑问、感叹等,呈现出多样化;3.“不”所在句中位置灵活多变,句首、句中、句末都有出现[2]

在川酒东进、鲁酒南下、皖酒崛起、洋酒入关的形势下,在各路白酒的前后夹击的背景下,他将一个刚从濒临倒闭困境中走出来的地方白酒企业,建设成为全国白酒业十强品牌“今世缘”。

二、“不”字句式的结构分类

在《古文观止》的51篇宋文中,“不”字句式共有三种,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在334个“不”字句式中,最为常见的是陈述句,共311个,占总数的93.1%,句式结构也相对复杂。疑问句有14个,感叹句有6个,感叹句和疑问句出现的频率虽然较少,但是均具有典型性。

(一)陈述句中的“不”字句式

在陈述句中,“不”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不”放在动词短语之前;第二类,“不”放在形容词之前;第三类,“不”放在助动词之前;第四类,“不”放在名词之前[3]

1.“不”放在动词短语之前

在“不+VP”结构中,有的较为简单,有的则较为复杂。简单式的“不+VP”中,“VP”由简单的动词组成;复杂式的“不+VP”中,“VP”结构则由连动、兼语或多重动宾句组成。例如:

(3)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苏洵《心术》)

(4)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苏轼《上梅直讲书》)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这一年里关于Sarah所做工作的报道很多,但我能找到关于Sarah家庭生活的报道只有一篇。似乎大家只看到她为葡萄酒业作出的成绩,却很少关注她在家庭生活上作出的协调和牺牲。因为要给儿子哺乳,很多时候Sarah也只有等到儿子熟睡后才能喝一点点酒,第二天体内便没有酒精,以免影响婴儿。幸好葡萄酒行业大多尊重哺乳的母亲,所以大多数时候Sarah可以避免饮酒。

短期内对考上内初班、内高班、大中专本科院校的贫困户子女给予资金奖励,提高贫困户子女学习积极性,保证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长远来讲,加大对基层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层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扶贫扶智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4]。

在《古文观止》的51篇宋文中,感叹句中的“不”字句式只有6例,具体如下:

例(3)、例(4)为简单式。其中,例(3)中的“不动”“不避”等为简单的“不”+动词结构形成的排比;例(4)中的“不怨天,不尤人”由“不”+动宾形成。例(5)、例(6)则较为复杂。例(5)中的“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为“不+V+0”结构,此处的“0”是一个主动句;例(6)中的“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由复杂的VP结构组成,其中的宾语是一个连动句。

(12)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欧阳修《送杨寘序》)

在上古汉语时期,“不”后面跟形容词和名词,往往表示动词性意义。唐代之后,“不”和形容词连用,也可以不表示动词意义。“不”既可以和形容词连用,也可以在两者之间加助动词“必”“可”等。例如:

贮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肉的颜色随肌红蛋白的氧化、汁液流失及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加深乃至褐变,影响了感官品质和销售价格。肉的色泽作为最直观、最易辨别的感官评价指标,也是贮藏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本研究每隔2d对气调冷鲜羊肉表面肉色进行观察,结果见图2。

(7)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苏轼《石钟山记》)

(8)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苏轼《三槐堂铭》)

例(7)、例(8)中的“不详”“不贵”“不寿”意为“不详细”“不富贵”“不长寿”。这说明北宋已经有了“不”和形容词连用,表示描述性这一语法功能。

3.“不”放在助动词之前

本文之所以把“不+助动词+VP”与“不+VP”分开,是因为两者的语法功能差异较大。在《古文观止》宋文的陈述句中,“不+助动词+VP”的数量较多。这些助动词主要有“可以”“能”“得”等。下面,我们分别阐述“不”与这些助动词之间的连用情况。

“不”和助动词“能”连用时,常常放在一起,否定后面的谓语部分。谓语部分常常由VP结构组成,VP结构往往较为简单,但有时也比较复杂。例如:

(9)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欧阳修《泷冈阡表》)

第三类为“可不+ADJ+感叹词(哉或乎)”。此类用法较为常见,如例(18)~例(20),这时“可不”否定谓语中心词部分;它和第二类的区别是在于“可”放在了“不”的前面,而且前面没有主语,“可不”独立否定谓语中心,同时,第三类的感叹语气明显高于第二类。

例(9)、例(10)的VP结构就比较复杂。在例(9)中,“不”“能”所否定的谓语部分是一个动宾结构,它的宾语结构较为复杂。例(10)是由肯定和否定组成的排比句,其中的“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其结构为“不+能+动宾”,宾语由偏正短语组成;“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的结构为“不+能+使字句”,后面是一个完整的使役句。

“不”和“可以”连用时,往往都比较简单,个别情况下较为复杂。例如:

(1)获取训练样本与真实人脸位置标签:通过获取WIDER FACE与CelebA两个人脸库中1000张局部遮挡人脸与2500张正常人脸。在获取训练样本时,收集了大量遮挡人脸样本,以增强训练样本数据的代表性,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的准确率。并把数据集与标签数据转换为VOC数据集格式,利用这3500张图片与真实位置标签作为训练样本数据。图片大小统一裁剪为448*448的大小,做去均值与归一化处理后与人脸真实位置标签一起存入到训练集中,其中人脸图像存放的位置要与人脸真实位置标签数据一一对应。训练样本集示例如下图3所示,人脸真实位置标签示例(分别代表了人脸位置右上顶点与左下底点坐标)如下图4所示。

(22)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苏轼《三槐堂铭》)

例(11)中的“不可以欺豚鱼”“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均为“不+可以+动宾”结构,与上面的“不+能+VP”结构大致相同。

“不”和助动词“得”可直接连用,有时中间也可以加入“可”。其中,“得”后为名词时,“不”往往否定的是“得+名词”;如果是“不+得+动词”,这时“不可得”否定的是谓语部分。例如:

2.“不”放在形容词之前

张玉金曾指出,“不”虽然都是否定整个命题,但是语义指向不同,有的命题是由动词短语组成,有的命题是由名词短语组成,有的命题是由介宾短语组成[5]。也就是说,“不”虽然否定的都是整个命题部分,但是语法功能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就按照否定命题语法结构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

(13)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

4.“不”放在名词之前

维生素C咀嚼片:除了主要的维生素C,还有麦芽糊精、橙味香精、二氧化硅、柠檬黄等让它变得能适口的添加剂。也就是说,接近一百块钱的东西里,这些添加剂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不过这也算比较有良心的,虽然价格贵了点,但是一片里还是含有100mg维生素C,和纯维生素C片含量一样。(虽然起码有纯维生素C片五倍的大小了)

“不”后面可以接名词成分,这个名词结构往往比较简单,个别情况下也比较复杂。例如:

(14)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5)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例(14)为较复杂的名词结构,“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表面上是由“不+连动”组成的VP结构,实质上是由四个名词结构组成的,这里的“者”是名词性标志。例(15)“不能胜者”中的“者”也是名词性标志。

傣族的新年被其他民族称作“泼水节”。在新年这一天,人们彼此都会用橄榄枝或鲜花沾水洒向对方,借以表达相互的祝福。在洒水祝福的仪式结束后,人们就会泼水狂欢,沉醉于泼水嬉戏的欢乐中。笔者所调研的村子是一个傣族、拉祜族、佤族混居的村子,泼水节期间傣俗,佤族、拉祜族都会来村里一起过节,相当于农历的新年,很热闹。

(二)感叹句中的“不”字句式

(6)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16)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苏轼《超然台记》)

(17)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苏轼《后赤壁赋》)

(18)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19)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20)可不大哀乎!(苏轼《超然台记》)

(21)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个人所得税可以统筹财政收入,而且可以调整社会经济,由于属于直接税,通过和财政收入的比较能够看出,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以及保障社会公平是比较重要的。这次个税修正草案把各种劳动所得综合成综合所得,确保个税征收模式在综合和分类相联系的时候能够更加顺利。

感叹句中的“不”字句式虽然用例较少,但变化多样。从表达的情感强度角度入手,我们将其归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为“主语+V+而+不+ADJ”。此类以例(16)“吾安往而不乐”为代表,“不”放在形容词“乐”之前,形成部分否定,从而表达由衷的感叹。

第二类为“主语+不可+VP+矣”。此类以例(17)“江山不可复识矣”为代表,此时“不”和“可”连用,否定后面的谓语中心词“复识”,语气词“矣”起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10)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第四类为“不+者字短语”。此类以例(18)“其不相似者”为代表。“其不相似者”短语作该句的主语,其中“不”只是部分否定,否定“相似者”。第四类的“不”字虽然和第一类的“不”字都属于部分否定,但是第一类“不+ADJ”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而“不+者字短语”则充当句子的主语。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其表达感情的强度依次为:第四类<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同时也可看出,“不”字结构感叹句具有多样性,这说明在宋代“不”字结构稳定发展,感叹语气的用法趋向成熟。

(三)疑问句中的“不”字句式

在《古文观止》的51篇宋文中,“不”字组成的疑问句式总共有14例,我们将其归为三类。

第一类为“主语+不+谓语中心”,它与可能性补语有关,这一类是否定谓语中心,有时可放在谓语中心词后表示补充说明,有时放在“不”的前面一起来否定谓语中心部分。例如:

(11)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23)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苏轼《贾谊论》)

第二类为“不+动词”组成的含有疑问语气的疑问句,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否定谓语动词,“不”和谓语动词一起组成句子的谓语中心词。例如:

(24)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25)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归,公敢不承?(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26)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苏轼《贾谊论》)

首先,河北省上市公司对于债务融资的总体利用程度最高,其中短期债务融资利用程度最高但是长期债务融资利用程度却最小,说明其债务结构中短期债务份额过重。其次,天津市上市公司对于债务融资的总体利用程度处于中间水平,长短期债务融资利用程度也都位居第二且与北京市不相上下,说明其债务结构相较其他两个地区而言不优不劣。最后,北京市上市公司对于债务融资的总体利用程度最低,短期债务融资利用程度同样最低,但是其长期债务融资的利用程度却为最高,说明相较而言其在长期负债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第三类以“不有”“不为”“不容”等作为标记,它们后面还带有复杂成分,紧跟其后的多是动宾短语或句子。例如:

人类身体的运动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体育行为是后天生存活动中的经验与总结。体育既是来源于人类潜在的本能需求,又是人类对身体健康的内在需求,体育搭建起主体寻求强蛮体魄与自由存在的桥梁,在人类本性抒发中完成自身肉体的解放。体育发挥主、客体关联的中介作用来彰显主体的姿态。“在人类的自然需求中,体育运动是一种寻求生存平衡的身体本能”[9]。生命的平衡要求人类内在向度达到精神满足与肉体需求的统一,外在尺度保持实践行为与自然开发的相互和谐。体育运动在人类的顽强精神中彰显躯体的健硕体态,在人类的本能行为中呈现出自然的动物属性,在顺应人类肉身本质的同时获取精神的自由。

(27)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28)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29)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苏洵《管仲论》)

(30)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苏轼《范增论》)

(31)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苏轼《范增论》)

(32)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苏轼《上梅直讲书》)

可以看出,由“不”字组成的疑问句比感叹句更为复杂,句式变化更加灵活,“不”字结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

总之,我们从陈述、感叹、疑问三种语气入手,将“不”字组成的句式进行了分类,并对其语法功能进行了区分。可以看到,“不”字句式和用法在宋文中已相当频繁,句法格式也相当灵活,这表明“不”在宋代的使用正趋向成熟甚至说是已经成熟。

数控超声波清洗器,KQ-100DB型,昆山市超声波仪器有限公司产品;电热恒温水槽,DKB-8A型,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产品;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9070A型,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产品;旋转蒸发器,RE-52AA型,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产品;三重四级质谱仪,API 4000型,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产品;液相色谱仪,LC 20A型,日本岛津公司产品;旋转蒸发仪、氮吹仪、离心机等。

三、“不”的否定范围

张玉金指出,“不”既可否定整个命题,也可否定个别成分,“不”在否定整个命题的比例比否定个别成分少[4]。在《古文观止》的51篇宋文中,“不”的否定范围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形。

(一)否定整个命题

沥青质量直接影响混合料质量,应选用具有良好温度敏感性、抗老化性,含蜡量低的优质沥青。本文采用70#道路石油沥青,其主要技术指标如表4所示。

1.整体为动词性结构

(33)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34)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苏轼《凌虚台记》)

(35)古今所传,不可诬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走进新时代 面临新形势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要有新举措(吕晓澜 ) ........................................................1-25

(36)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37)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38)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苏轼《方山子传》)

(39)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以上用例中的“不”均是否定整个命题,而且上述命题大都属于“不+VP”结构,这些VP结构大多是动宾短语、连动短语等。除此之外,“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诬”是“不+助动词+V”,“不与世相闻”“不与万物共尽”是“不+与字短语”。

2.整体为名词性短语

(40)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苏洵《辨奸论》)

例(40)中的“不得志之人”否定的也是整个命题,语义指向名词性短语“得志之人”, 与“不+动词性短语”相比,“不+名词性短语”使用较少,其语法功能却比较典型。

3.整体为介宾短语

(41)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苏辙《六国论》)

在例(41)中,“不在齐、楚、燕、赵也”中的“不”的语义指向介词短语,否定的也是整个命题。

(二)否定个别成分

在语料中,有些“不”不是否定整个命题,而是否定部分的。根据它所否定的成分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否定主语。“不”语义指向主语的用例在宋文中较少。例如:

(42)其师若友,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

第二种是否定谓语中心词。“不”指向谓语中心词,其中,多数谓语中心词是由动词来充当,还有一类谓语中心词是由形容词来充当。例如:

(43)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苏轼《范增论》)

(44)“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45)问其姓名,俯而不答。(苏轼《后赤壁赋》)

(46)昔常不足,而今有馀,其何及也!(欧阳修《泷冈阡表》)

在例(43)~例(45)中,“不”直接指向由动词充当的谓语中心词。“不听”“不杀”“不欲”“不答”,否定的是后面的动词,它们是整个句子的谓语部分,而“不”否定的只是谓语中心词,不是整个命题。在例(46)中,“不”指向语义中心“足”,它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作了句子的谓语中心词。

第三种是否定整个谓语部分。例如:

(47)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48)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苏洵《管仲论》)

在例(47)、例(48)中,“不穴藏狐貉与鼯鼪”“不悲其身之死”中的“不”的语义指向为动宾短语组成的谓语部分。否定整个谓语部分并不是否定全部命题,两个用例中的主语部分就不在“不”的否定范围之内。

第四种是否定谓语部分的补语。例如:

(49)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50)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苏轼《超然台记》)

(5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苏洵《管仲论》)

(52)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在例(49)~例(52)中,“不必皆从于己出”“不游于物之外”“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不求苟说于世”都是“不+V+于+宾语”结构,句子的补语由介宾词组构成,在谓语动词后加上介宾补语,可以补充句子新信息,也是否定词所指向的部分。

第五种是否定谓语部分的时间状语。例如:

(53)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苏轼《三槐堂铭》)

(54)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苏轼《范增论》)

在例(53)中,“朝不及夕”的“不”指向时间名词“夕”;在例(54)中,“独恨其不早”的“不”指向“早”这一时间名词状语。谓语部分中的状语一般不构成句子谓语所必须的句法成分,如果它们在否定句谓语中出现,就会成为语义重点与否定词所指向的对象。

总的来看,在《古文观止》的宋文中,“不”既可以否定整个命题,也可以否定部分成分。同时,“不”在否定部分成分中的用例要多于否定整个命题的用例。

综上所述,我们以《古文观止》中的51篇宋文为语料,分别探讨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中“不”字句式的结构类型与语法功能,接着论述了“不”字结构的语义指向与否定范围。可以看出,宋文中的“不”字句式出现频率较高,灵活多变,“不”的否定范围和语义指向呈现多样化。总体上来看,“不”字句的语法功能在宋代已基本成熟。同时,“不”语法功能的丰富性、多样化,也使得宋代散文的语言松弛有度,富有张力与表现力,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刘祥平.“不”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5).

[3]徐光宇.“不+单音节限定义范围副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张玉金.甲骨文“不”和“弗”语义指向方面的异同[J].语言研究,2005,(4).

[5]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不”和“弗”的区别[J].中国语文,2014,(3).

[6]龚波.从假设句的否定形式看甲骨文中的“勿”、“弜”与“不”“弗”之别[J].中国语文,2010,(2).

An Analysis of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Bu(不)” in Song Wen of Guwen Guanzhi

Li Ya-nan
(Academy of Korean and Chinese Literature,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0,China )

Absrtact: In Song Wen of Guwen Guanzhi,the word “bu( 不 )” appears more frequently,and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sentence patterns,declarative sentence,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d exclamatory sentence in the article.In the declarative sentence,it should not be placed before the verb phrase,not also before the adjective,not also before the auxiliary verb,and the “bu(不)”can also be placed before the noun.In the exclamation sentence,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of sentence patterns.In interrogative sentences,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Bu(不)” can not only negate the whole proposition,but also negate some elements.The first: the whole is the verb structure; the second: the whole is the nominal phrase; the third is the prepositional phrase.When the negative part is divided,semantics can refer to the subject,to the central word of the predicate,or to the whole predicate part,the complement of the predicate part,and the time adverbial of the predicate part.Generally speaking,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unworded sentences has been relatively ma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Key words: Guwen Guanzhi;Song Wen;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bu(不)”

作者简介: 李亚南,女,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古文观止》宋文“不”字句式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