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论文_王兵,秦芬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重庆市 400037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4年3月到2015年9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58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X线平片、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3种检测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和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结果: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以及关节软骨肿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X线,同时,MRI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也明显高于CT和X线,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上,MRI检出率最高,CT次之,X线最低,MRI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MRI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对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4年3月到2015年9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58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X线、CT和MRI检查,临床资料完整。58例患者男42例,女16例,年龄19-47岁,平均年龄(31.8±5.7)岁,均因出现不同程度的髓痛、脊柱活动受限以及髓关节活动障碍等来院接受治疗。

1.2 检查方法

X线平片:主要为DR、CR,摄取部位为腰椎正位、腰椎侧位以及骨盆正位。

CT扫描:采用GE 16 CT扫描仪,取仰卧位,将层厚以及间隔厚度均设置为4mm,连续扫描骶髂关节。

MRI扫描:采用GE 1.5T 超导MR扫描仪,选用体线圈和常规自旋回波序列、脂肪抑制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将层厚和层间距均设置为3mm,为患者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再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58例患者的X线、CT以及MRI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对比3种检测方法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并进行对比分析。统计3种检测方法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种影像学诊断表现。X线平片显示:骨性关节面硬化和密度增高36例,骶髂关节关节面模糊、不规整32例,关节面下骨破坏37例;CT扫描显示:关节面硬化40例,关节面中断和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侵蚀与破坏48例,且在骨质破坏区域周围,骨密度硬化和增高。MRI扫描显示:骶髂关节面出现硬化现象43例,表现为序列骨性关节面下狭窄带状低信号,骶髂关节关节面下有骨缺损和破坏现象存在5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STIR呈稍高信号,增强检查后,T1WI以及大部分灶相应强化,骨破坏性病灶周围有环状低信号产生。对比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3种影像学表现和检出率,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3种影像学表现和检出率进行对比,具体情况见表1。

CT扫描与X线平片对比,卡方值分别为5.327、12.482、4.143,aP<0.05;MRI扫描和CT扫描对比,卡方值分别为4.245、4.910、4.640,bP<0.05;

2.2 对比3种影像学检测方法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X线平片,检出41例,检出率为70.7%;CT扫描,检出52例,检出率为89.7%;MRI扫描,检出58例,检出率为100%。X线平片与CT扫描对比,X2=11.367,P<0.05;CT扫描和MRI扫描对比,X2=10.859,P<0.05。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结缔组织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柱关节受累,多出现在骶髂关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会逐渐向上或向下蔓延,并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受害,进而导致脊柱各小关节僵硬,严重者可导致畸形和残疾[1]。临床上,多采用具有多种优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诊断,本次研究对X线、CT和MRI 3种影像学方法的影像学表现检出率以及疾病检出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能够判断3种影像学方法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MRI扫描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3种影像学表现的检出率分别为94.8%、84.5%、20.7%,均明显高于CT和X线,同时,MRI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100%)也明显高于CT(89.7%)和X线(70.7%),表明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上MRI诊断准确率最高,可做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首选检测方法,与曾波等[2]人的研究结果相符。MRI诊断可有效将CT和X线无法呈现的关节面下骨的松质水肿和伸出等情况显示出来,可进一步对疾病进行确诊[3]。由上可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诊断上,MRI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振国,张雪哲,洪闻,等.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1):1040-1044.

[2] 曾波,张发尧,杨丽,等.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8):61-61.

[3] 梁佐堂,李继峰,董乐,等.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2):84-87.

论文作者:王兵,秦芬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论文_王兵,秦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