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及其演进路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华论文,跨国公司论文,路径论文,角色论文,机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自1994年加拿大北电网络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迄今已有近700多家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1]。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已日渐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探讨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对中国的影响[2,3]。从微观层次研究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性质的文献很少。事实上,在跨国公司R&D网络体系中,担负不同任务的海外研发机构在研发方面拥有行使特定职能的权利,具有不同的角色。随着东道国投资环境、母公司战略的变化和子公司自身能力的积累,跨国公司会调整该东道国研发机构的角色。海外研发机构的角色将决定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相互作用[4]。因此,识别和刻画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角色是深化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在吸收借鉴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之上,从知识转移程度和知识创造程度两个维度,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划分为生产支撑型研发机构、市场寻求型研发机构、本地创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中心型研发机构,并提出了3条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进的路径。
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分析
1.1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角色研究
目前,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角色的分类基本上都是以Ronstadt(1997)的研究为基础。Ronstadt把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角色分为4类[5]:①技术转移单位(Transfer technology units,TIUs)。这类研发机构主要负责帮助海外制造单位接受母公司转移来的技术,也对一些特定子公司为当地顾客提供服务,偶尔也对姊妹子公司的顾客提供服务;②本地技术单位(Indigenous technology units,ITUs)。这类研发机构主要负责为当地市场开发新的或较大改良的产品,这些产品并不是直接从母公司技术所得到的成果;③全球技术单位(Global technology units,GTUs)。这类研发机构一般设立在一些特定的子公司中,为全球主要市场开发新技术。一般而言,这类研发机构会与地方大学和其它实验室组成网络和集群。④公司技术单位(Corporate technology units,CTUs)。这类研发机构为母公司做长线开发研究,是跨国公司全球学习与创新网络体系的一部分,服务对象是母公司及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某一个时间点上,在跨国公司研发网络体系中上述4种角色类型可以同时存在,而在特定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上述4种角色则存在循环转化的关系。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研发机构的角色依次从TIU、ITU、向GTU和CTU转化。
在通常情况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首先进行技术转移。通过转让技术和合资、合作的方式,在东道国直接进行生产,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扩大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然后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开发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当海外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母公司为了使产品更适应当地消费者,就会为其进行专门的研发活动,使东道国的子公司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经营中的一个科技开发中心。如果设在东道国的研发机构效率很高,职能健全,公司总部就有可能让该机构成为地区研发中心。其目的在于,使该中心承担起处理该地区诸多研发机构间协调和技术难题的任务。最终,东道国研发中心也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体系中的研发地区总部。
然而,这些研究的调查样本全部取自于欧洲和美国等传统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由此得出的海外研发机构角色及其演化模式,在解释日本及新兴市场国家或中小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时遇到了挑战。例如,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及其演变与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相比存在着显著差异[6]。例如,日本夏普(Sharp)、佳能(Canon)公司设在英国和法国的研发中心最初只从事基础研究,现在扩展到了应用研究和短期项目研究。日本宼必(Kobe)钢铁公司在英国萨夫瑞(SuFrey)的实验室,从聚合物基础研究完全转移到应用研究上来。这些日本海外研发机构的角色演化模式与Ronstadt等人的看法完全相反。
1.2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分类
传统理论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角度对其海外研发机构进行研究,难以解释由海外研发机构主导行为带来的新现象。这是引起跨国公司现实与传统理论相冲突的主要原因。传统理论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在前一种情况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主要战略任务是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现有技术知识,开拓国际市场;在后一种情况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主要战略任务是从海外为母国获得新的技术与知识信息,增加母公司技术存量,从而提高跨国公司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主导行为(Initiative),这种行为不是跨国公司母公司规定子公司必须要执行的,是子公司的一种自主创新行为,包括产品的改进、新产品开发、流程创新、组织流程的变动等[7]。受主导行为的影响,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研发战略的方向和内容与母公司的指派和期望并不总是一致。当海外研发子公司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母子公司自主权之争,而诱发权利争夺的主要因素就是海外子公司在研发方向、资金分配、研究进度等问题上与母公司观点的差异。如果海外子公司在同总部的控制权斗争中胜出,它的研究项目就会偏离总公司的战略要求,成为“分离者”[8]。分离者使用的技术知识可能来自于自身或其母公司之外的机构,这种知识几乎不会增长母公司的技术存量。
为此,本文从海外研发机构的角度出发,从“知识转移程度”和“知识创造程度”两个维度,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划分为4种角色(如图1所示)。知识转移型战略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知识,开拓中国市场。现有的技术知识多数情况下来源于跨国公司,也可能来自于跨国公司之外。知识创造型战略的主要内容是获取、融合网络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和技术知识,以提高子公司技术存量,在跨国公司网络中获取更高的地位,为跨国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1.2.1 生产支撑型研发机构
承担生产支撑型角色的在华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为当地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持,服务于当地市场。研发活动类型是辅助性研究与开发,主要进行产品、工艺的改进与开发。研发活动与客户及市场等外部环境因素联系密切。研发机构与当地的市场、营销等机构联系紧密,对当地市场反应敏捷。子公司产品来自于母公司。
图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类型
1.2.2 市场寻求型研发机构
承担市场寻求型角色的在华研发机构服务于当地市场,提高创新能力。研发活动类型是辅助性或专业性研究开发,根据东道国顾客的特殊需要以及当地的生产条件,为当地市场研发新产品或彻底改进产品。研发机构与当地的市场、营销等机构联系紧密,对当地市场反应敏捷。子公司产品来自于当地研发机构。
1.2.3 本地创新型研发机构
承担本地创新型角色的在华研发机构服务于当地或区域市场。研发活动类型主要是专业性研究开发。根据当地或区域市场顾客的特殊需要对来自母公司和销售市场的技术进行改进,为市场提供新产品或彻底改进过的产品。研发机构与产品市场、营销和母公司研发机构联系密切。子公司产品来自于当地研发机构。
1.2.4 研发中心型研发机构
承担研发中心型角色的在华研发机构服务对象是母公司及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提高是其主要目的。研发活动类型主要是基础研究。不直接针对某一市场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研发机构是跨国公司全球学习与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与母公司研发部门关系密切,和当地市场和研发机构联系较少。
当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以生产支撑型和市场寻求型为主。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比例很低,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进行适应型、专用技术型的研发,以利于跨国公司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9]。
2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进路径
基于上述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的研究,跨国公司内各研发机构承担的角色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的时间段,即使是同一个研发机构的角色定位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进路径的问题随之出现。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初期,其生产和销售活动需要在当地开展研发活动,以开发设计出适合当地市场条件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其研发战略主要是支持在华子公司更好地进行产品生产和销售。在华研发机构利用母公司研究机构已有的科研成果和自身技术条件,针对中国市场和用户需求、技术差别、材料性能差异、配套体系差异等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良和革新,以实现母国技术当地化。
随着中国从潜在的市场向急速扩容的现实市场的转变,跨国公司在华“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并重。面对由于国情、文化、民族特质的差异而形成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不同的消费偏好,仅仅进行技术改良或工艺改良型研发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变生产支撑型研发战略为市场寻求型研发战略,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研究开发相关产品;满足了自身生产和市场需求后的在华子公司,其自身技术条件和研发能力有了一定基础,与当地研发机构和跨国公司网络内其它研发机构有了一定的联系,在研发战略上向本地创新型转变。本地创新型研发机构看重中国的技术设施、法制环境、优惠政策以及相关领域内的合作,特别是中国丰富的成本低廉的科技人才,以提高研发的效率,降低研发成本。随着能力的提升和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现,本地创新型在华研发机构逐渐承担起向跨国公司总部及世界各地分支机构转移扩散知识和技术成果的责任,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中心。
随着当地环境、研发机构能力与母公司特许范围的变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随之改变[10]。在时间纵贯序列上,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变形成了3条典型的路径(如图2所示)。本文根据各个路径特点,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内倾型模式、外倾型模式和跃迁型模式。
图2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变路径
(1)内倾型模式。如图2中路径1所示。该路径为生产支撑型——市场寻求型——研发中心型。这种模式重视跨国公司母公司技术的当地化,更强调在华子公司在当地市场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中获得的知识和所获知识的可转移性。该模式强调了服务于当地市场,强调了从个别市场上发展起来的能力的重要性。本文将路径1命名为内倾型模式。内倾型模式是多数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战略角色演变的路径。例如,早在1983年,全球最大的基础电信设施供应商之一阿尔卡特公司就进入中国。进入21世纪后,阿尔卡特在华研发机构定位开始从“面向中国市场的研发中心”向“面向世界市场的研发中心”转变[11]。阿尔卡特研究与创新部副总裁关华(Christian Gregoire)表示:“中国与欧洲和北美并列为我们全球三大研究与创新基地。中国的原创研究是我们与最前沿的电信技术保持密切关系的纽带”。
(2)跃迁型模式。如图2中路径2所示。该路径为生产支撑型—研发中心型,还包括直接实施研发中心型战略的情况。该模式要求在华研发机构快速嵌入(Instant Embeddedness)到当地研发网络中。与其它两条路径相比,路径2越过了市场寻求型或本地创新型等中间环节,本文将它命名为跃迁型模式。一些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和科研环境特别看好,选择直接在中国设立全球性的研发机构,如戴尔、甲骨文公司。
(3)外倾型模式。如图2中路径3所示。该路径为生产支撑型—本地创新型—研发中心型。与路径1相反,在演化过程中这种模式更加强调研发服务于区域市场或全球市场,相对独立于在华子公司的其它职能机构,本文将路径3命名为外倾型模式。一些在华研发机构自身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在母公司的支持下开展针对中国市场特征的创新性研发活动,其研发成果被应用于全球华人市场或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华研发机构逐渐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研发中心。例如,成立于1993年的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已经成功地为中国市场提供了140多个中文版软件,保持有一支在中文处理技术研究方面最强的队伍,成为微软公司中文版软件的全球研发中心。
3 结语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对生产、销售、融资等职能活动进行配置的同时,全球研发活动网络初现雏形。一些跨国公司逐渐将在华的研发机构升级,由生产支撑型向地区级、全球级研发中心过渡,提升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在公司全球研发体系中的地位。承担研发中心型角色的在华研发机构,能够为我国本地研发机构带来更多的“技术溢出”,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之间的互动作用最大。因此,我国应采取措施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高层次的研发机构,促使现有在华研发机构在角色上向研发中心型角色转变。另外,我国本土企业要借鉴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经验,积极走出国门,利用全球研发资源、建立自己的全球动态技术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