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适应岗位培训心理的总厂岗位培训研究小组_心态培训论文

论适应岗位培训心理的总厂岗位培训研究小组_心态培训论文

论岗位培训中的心态调整化总厂岗位培训课题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岗位培训论文,总厂论文,课题组论文,心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岗位培训是对从业人员按岗位的需要,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岗位培训的对象是具有思想、情绪、主观能动性的人。受训者的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岗位培训的效果。近期,我们对镇海石化总厂、宁波白纸板厂等单位的700余名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系统分析,发现要提高岗位培训的有效性,必须随时调整受训者的心态,使受训者在岗位培训的过程中,心态总是处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之中。即当受训者的心理状态处于平衡、求知欲望不强时,引进人才竞争机制,造成差距,产生新的不平衡,并用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鞭策受训者去学习、努力、奋斗,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新的平衡情境中,又引导职工向新的目标奋进。如此往复,使职工主动、自觉地接受培训。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对受训者的心态失衡起因作一分析,以便在岗位培训中选择良机,利用有利的蕴育积极意义的心态平衡,消除有害心理失衡,以提高岗位培训的有效性。

一、心态失衡的起因

1、企业发展与自身素质的不匹配

具有主人翁奉献精神的职工,在企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时,会感到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认识到不进行技术更新、知识补缺,就会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就有被企业淘汰的可能,从而造成心态不平衡。这种心态失衡是有利于岗位培训开展的。

企业发展对职工的要求与职工自身素质的不匹配而引发职工自发学习愿望是岗位培训取得有效成果的重要一环。在我们编制的岗位培训调查表“学好操作技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学习的动力”一栏中,回答“是”的占82.5%。在“学习技术内容与个人利益有密切关系时,学习积极性高”一栏中,回答“是”的占83.1%。由此可见,岗位培训的内容既要考虑到企业发展需要,又要照顾到职工自身的需求,当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时,受训者就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2、群体素质与自身素质的不协调

在问卷调查“您认为最能接受知识、学到技术最多的时间是工作后第几年”这一栏中,认为最佳时间为1-3年的占62.8%;“对结合新工作、转入新岗位,进行新技术学习培训感兴趣”一栏作出肯定回答的占84.7%。根据上述两栏分析,我们认为新环境、新技术对每一个人来说有一定的新鲜感。除这一因素以外,进入新环境职工的自身素质(主要是心理素质和技术素质)与群体素质间有一定差距,消除或减少这一差距的愿望较强。职工普遍认为,技术上有一技之长的多面手,在同事中会受到尊重、信赖和好评。个体在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才会使自身得到最大满足,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群体中的作用和价值。所以针对职工这一心态,岗位培训也要抓好关键期、最佳期。上岗培训、转岗培训、兼岗培训都可以利用职工中由于群体素质与自身素质不协调而产生的不平衡心态而进行。

3、外界评价与自身评价的不一致

在岗位培训中,部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国家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尚未完全到位,人才交流市场不发达,育人用人政策不配套,职工中产生“无用武之地”等想法,追溯其实质就是外界的评价与职工对自身价值的估价不一致。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现在的岗位培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栏,作出肯定回答的占82.2%;“现在的岗位培训,有育人与用人脱节现象”一栏,作出肯定回答的占82.3%。这些表明职工感到自己学到的知识无处应用,其特长无处发挥,其自我评价与上级部门的评价差距甚远,因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这种心态失衡具有消极作用。

二、职工心态调整的原则

岗位培训中,及时调整职工心态有利于学习、培训顺利进行。有效地激发职工的学习动机,可以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所著《工作与奖励》一书中提出的期望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其中,激发力量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这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坐标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燃发的内部力量也就越大。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在岗位培训中调整职工的心态应掌握三项原则。即:职工心态平衡的时间要短、调整不平衡状态要快、确立奋斗目标要实。

1、心态平衡的时间要短

职工对学习的兴趣、动力往往由高到低,技能的掌握也是由快到慢,存在一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知识接受的高原期”。根据我们分析,“知识接受高原期”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职工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心理上得到平衡,不愿树立更新的奋斗目标,没有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处于满足现状、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惰性状态。时间越长,就会产生“学习艰苦”的厌学现象。作为我们职教管理部门要制定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近期计划。对职工的岗位,要确定岗位规范,岗位规范既要面向现实,也要面向未来。职工可以通过培训,一步一步到位,使每一个平衡点都作为职工前进的新起点。学习无止境,年长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不断增长新的知识,年轻人可以拓展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成为系统操作的“多面手”。

2、调整不平衡状态要快

若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一直处于不平衡,那末就容易对现实、对社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估价和偏见,因此我们应及时调整失衡的心态。要做到“及时”两字是很不容易的。教育部门要关心职工的心理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都要掌握职工的心态变迁。当职工有要求上进、学习培训需要时,教育部门要开办各类学习班,以满足职工的要求;当职工要施展自己才能,体现自己价值时,培训部门要提供场地、舞台,如开展全系统、全厂的技术比武,举办技术报告会、科技成果评奖会、等级工考评等活动。当职工对学习、培训的结果与社会上的某些分配不公现象之间产生不平衡心态时,企业的有关领导要积极疏导,坚持正面教育,并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广大职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确立奋斗目标要实

企业给职工制定的奋斗目标,职工对自己提出的努力目标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过高过低都会造成不良的结果。从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式看,仿佛是效价、期望越高,激发力量就越强。其实不然,这里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每个人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知识结构等是不同的,所以确立奋斗目标也要因人而异。在心理学理论中,明确地指出动机的强弱与目标达到之间的关系不是正比例关系,只有动机适中,目标才能达到最高点。如果奋斗目标定得太低,不经任何努力就能轻易达到,那么心态总是处于平衡状态,动机不会强烈。如奋斗目标脱离实际,定得太高,职工经最大努力也难以达到,心态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焦急、心烦、失眠等不良症状,最终会失去信心和勇气。所以,制造新的不平衡时,要顾及全体,目标适中,因人而宜,使各有所得。

三、岗位培训中心态调整的实践

针对职工在岗位培训中心态失衡的起因,一些企业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1、开展“适时、实际”的短期培训

镇海石化总厂于1993年11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新建总投资60多亿元的60万吨/年催化裂解工程。这项工程采用了提升管加床层的反应方式,制取以丙稀为主的气体烯烃的新技术。这一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对厂里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都比较陌生,大家有一种迫切要求进入角色、了解掌握这类知识的需要。总厂教育处掌握了这一信息,及时组织编印了《催化裂解石油化工工程简介》,供广大职工学习了解这一工程的生产原理。同时与该筹建处一起邀请了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来厂作专题讲座。由于针对性强、办得及时,符合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学习班效果很好。

开展“短期、适时、实际”的培训,是解决企业发展对职工要求与职工自身素质不匹配的有效途径,可以较快地调整职工的不平衡心态。

2、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

每年的高考、中考都是学生入学的竞争手段,有些落选的学生往往心情沉闷,心态亟待调整。这时如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和就业门路,也许是他们一生的转折点。宁波白纸板厂在每年落榜的高考学生中招收工人、并送往有关学校进行职前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个厂二期工程专向国外引进了新设备,这一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操作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企业就此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落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由于高考落榜,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心理状态比较复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求知欲望较强,迫切需要有一个进修学习机会。宁波白纸板厂利用这种心理状态,分别委托湖州电力学校、镇海石化技校开展汽机、发电、仪表等专业技术培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取得了较大进步。

3、开展“一专多能”的系统培训

目前石化生产,特别是炼油生产,普遍实行岗位定员法,存在着操作段短、用工人数多、劳动生产率低的弊端。而生产装置的老工人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对自己控制的操作段已比较熟悉,其中有一部分人员放松了学习,在工作、学习问题上,心态处于平衡状态。刚进入岗位的新工人,在关键操作(开、停工,事故处理)时间,往往依赖于有经验的老工人,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心态也处于平衡状态。为打破这一平衡状态,掀起学习培训的新高潮,不少企业参照国外同类生产装置定员水平,改进岗位定员。要达到合并岗位、减少用工人数的目的,操作人员必须谙熟生产工艺、了解设备、熟练操作、应变能力强、具有多岗操作或全能操作的技术水平。生产装置管理人员要具备在非常情况下指挥生产、顶岗操作的能力。围绕一专多能的目标进行培训,职工学习动力较大。

4、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针对职工感到学到的知识无处应用,其才能无处展示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的现状,镇海石化总厂在1993年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张榜纳贤的形式,采取岗前培训、竞争上岗、学用一致的“招聘、培训、考核、使用”的选人、育人、用人的全流程,在全厂范围内招聘考核,选拔了3名在职职工去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选拔了6名职工去北京、大连攻读国际金融财务、国际贸易知识,培养跨世纪的高级人才。总厂根据某些专业人员短缺的现状,还在全厂范围内先后两次招聘对外贸易人员和经营业务人员,在炼油厂、化肥厂范围内招聘DCS操作人员,每年还举办全厂性技术比武,让有高水平技能的工人有表现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有真才实学,必有用武之地”,成为年青人的共识。有才能的职工得到企业的重用,得到同事的尊重,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心态又获得了新的平衡,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标签:;  ;  

论适应岗位培训心理的总厂岗位培训研究小组_心态培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