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道路路基脱空检测研究论文_徐波,张皓

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所 310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测范围德胜路-同协路交叉口西南侧50m 长机动车道、艮山西路雨水泵站外50m 长机动车道、凤起立交雨水泵站外50m长非机动车道。查明所检测区约3m 深度以内的路基脱空、不密实区的分布情况,为后期道路养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道路;路基;脱空;检测

1工程概况

杭州市德胜路-同协路交叉口西南侧、艮山立交雨水泵站外、凤起立交雨水泵站外路基在日常道路养护中发现有地面沉降、路基脱空等道路病害现象,部分区域经抢险处理,已恢复正常交通。为全面了解道路病害区的分布情况,计划开展探地雷达检测工作,详细掌握路基密实状况。各检测区域交通位置图见图1。

图1 检测区域交通位置图

2项目概况

项目经过现场踏勘工程情况后开展检测。采用瑞典RAMAC 探地雷达及配套250M、500MHz 屏蔽天线,所有测线均采用两种频率天线进行探测,测距轮控制剖面点测,采样点距0.1m,以确保探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详细测线布置情况见附图。详细工作量统计见表1。

表1 工作信息统计表

注:测线方向均为自东向西

现场工作情况见图1。

图1 现场工作照

3 地球物理特征

常见介质的电磁学物性参数归纳见表2

表2 常见介质电磁学物性参数表

空气与土壤、混凝土有明显物性差异,即电磁波在该场地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电常数)具有一定差异,因此具有利用探地雷达探测的地球物理前提。

4 方法技术及投入设备

4.1 探地雷达方法

探地雷达检测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测试技术,它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适应性强、工作条件宽松、快速、简捷同时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等优点。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发射,经探测介质或目标物体反射,被接收天线接收,脉冲波旅行时间为t。当介质的波速已知时,可根据测到的准确t 值计算反射体的深度。

电磁波的传播取决于物体的电性,物体的电性主要有电导率μ和介电常数ε,前者主要影响电磁波的穿透(检测)深度,在电导率适中的情况下,后者决定电磁波在该物体中的传播速度,所谓电性界面也就是电磁波传播不同速度的分界面。不同的地质体(物体)具有不同的电性特征,故在不同电性(电磁波速)的地质体的分界面上,都会产生反射回波(如图2)。

图2 探地雷达工作原理示意图

整个过程脉冲波行程需时:(V 为电磁波速,X为天线距,Z 为目的层深度)。当各介质中的速度为已知时,可根据精确测定的t 值(单位为ns,1ns=10-9s),根据上式可求出反射界面的深度(m)。式中X 值在雷达扫描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当V 值难以确定时,可采用近似计算,其中C为光速(3×108m/s),εr为各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可以利用经验数据或测定获得。综合本次工作要求及场地条件,工作中采用剖面法探测方式,使用测距轮点测,250M 天线采样点距为0.1m,采样长度140ns;500M天线采样点距为0.1m,采样长度60ns。两种天线均为自动叠加控制。

4.2 探地雷达仪器

工作中使用的雷达仪器为瑞典RAMAC 公司生产的瑞玛探地雷达RAMAC/GPR及配套250MHz、500MHz 屏蔽天线(图3)

图3 RAMAC/GPR 探地雷达系统

雷达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

表3 RAMAC 探地雷达技术参数表

5 原始资料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评述

为确保探测质量,保证推断解释成果的准确性,采取了下述质量措施:

(1)本次探查工作成立专门质量控制小组,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质量工作,同时下设质量员(专人)具体负责野外资料的检查和验收工作。

(2)本次使用的各仪器、设备均经过相关质检部门鉴定,保证在工作期间,所有仪器正常工作。

(3)勘察时为确保资料原始采集的正确与准确性,对所测的野外记录进行实时监视。

(4)严格执行我所建立并已认证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技术规章》等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5)成果报告执行二校二审制,即自校、他校和所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二级审查。

(6)在正式成果报告提交业主使用后,通过整理归纳成完整的资料归档保存。

6 资料分析与解释

探测区域位于道路路面,工作区地表平整,天线与地表耦合良好,因此总体来说原始数据信噪比较高。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及场地情况,本次工作时深转换的平均速度取0.1m/ns。在对所有资料处理以后,典型成果分析如下:

图4 为德胜路-同协路交叉口L3 线的雷达成果剖面。500M 天线有效探测深度在1m 左右,250M 天线的有效探测深度在4m 左右。从资料可见,在测线的4~7m 位置,约0.2~0.3m 深度,反射同相轴局部下沉,与左右有中断现象,推测为路基下沉造成局部不密实。

图4 L3线成果剖面。上:500M天线,下:250M天线

在测线的17~19m 位置,约0.2~0.4m 深度,反射同相轴缺失,深部出现杂乱反射,推测为路基遭到破坏,形成脱空(不密实)现象。

在测线的36~38m 位置,约0.3~0.4m 深度,反射同相轴局部错断,深部出现杂乱反射,推测为路基局部不密实造成。

图5为艮山西路L7 线的雷达成果剖面。500M 天线有效探测深度在1.3m 左右,250M 天线的有效探测深度在4m 左右。资料显示,在测线的16~17m 位置,约0.2~0.3m 深度,反射信号明显变弱,局部缺失,推测为路基下沉造成局部不密实。在测线的28~32m 位置,约0.2~0.4m 深度,反射信号明显缺失,仅在31.4m 位置,浅部可见一规则弧形反射(推测为底线管线的反映),据此推测为基层脱空和不密实所致。

图5 L7线成果剖面。上:500M天线,下:250M天线

图6 为凤起立交下L11 线的雷达成果剖面。500M 天线有效探测深度在1.3m 左右,250M 天线的有效探测深度在4m 左右。资料显示,在测线的23~29m 位置,约0.1~0.3m 深度,反射信号杂乱,局部缺失,推测为路基面层与基层脱空及不密实造成。经全面分析解释,将路基异常情况统计如下表:

图6 L11线成果剖面。上:500M天线,下:250M天线

7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雷达探测,得出如下结论:

(1)所有测线均采用两种频率天线探测,资料的有效深度满足本次工作要求;

(2)德胜路-同协路交叉口西南侧机动车道共发现3处脱空和不密实区;

(3)艮山立交雨水泵站外机动车道共发现2 处脱空和不密实区;

(4)凤起立交雨水泵站外非机动车道共发现3 处脱空和不密实区。

由于工作区内地下管线较多,在利用本次雷达探测资料过程中需结合管线分布情况,确认脱空和不密实异常是否由地下管线引起。另外在后续的路基维护过程中,应对既有管线加强保护,以免引起其它工程事故。

论文作者:徐波,张皓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  ;  ;  ;  ;  ;  ;  ;  

探讨道路路基脱空检测研究论文_徐波,张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