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城市湿地公园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排水景观设计论文_刘晶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21

摘要:在湿地公园建设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助于强化城市湿地区域内的排水功能。本文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考虑排水功能,进行某湿地公园的集水及输水景观设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打造湿地雨水景观设计凸显了城市湿地的雨水截、净、渗、蓄、排功能,极大的发挥了湿地植物景观的雨水处理功能,具有极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湿地公园;海绵城市建设;排水景观设计

1.引言

城市湿地作为承载城市水体结构的载体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被广泛运用到城市的多个角落。湿地的功能犹如“城市之肾”,健全湿地功能能够更好净化城市,往往承载着城市的部分排水等功能。当前,城市洪涝排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多个研究者针对城市排水进行了研究,如提出了采用分流制进行城市排水,但尽管如此,城市排水系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出台,丰富了城市排水设计的内涵,通过改造城市绿地建设、铺装建设等内容来实现对城市雨水等的收集与排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部分研究者也研究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排水模式,如孟永刚等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巨大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湿地排、防、蓄等功能设计内容,他在文章中同时指出,城市湿地建设要依据当前景观设计要求,综合采用多种技术,实现城市集水、排水、汇水等功能,实现对雨水的高效管理,避免城市内涝的出现[2]。本文基于某城市湿地建设项目,以湿地排水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其排水景观设计,以期为该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性的借鉴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基本理论

(1)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意味着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处理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就像海绵能够吸水、储水、渗水和净水,在需要时释放并利用储存的水。海绵城市具有可以吸收、释放、净化、渗透和保存的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应基于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将自然方式与人为措施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积累、渗透和净化水平,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确保城市排涝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应基于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将自然方式与人为措施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积累、渗透和净化水平,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确保城市排涝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目标: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70%以上的雨水能在当地消耗和使用。规划到2020年,达到目标要求的面积超过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0%;到2030年,达到目标要求的面积超过城市建成区面积的80%。

(2)海绵城市核心内容

海绵城市实现了快排、就近排放的排水工程转化为“排、渗、用、净、储、堵”的综合排水工程,使生态排水发生了战略性和历史性的变化,核心内容是慢排和少排,主要手段是综合运用“排、渗、用、净、储、堵”。

(3)海绵城市设计方法

1)改变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的蓄水能力。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将建设相应的绿地,并在绿地上植树、灌木和草等植物。这些植物既能够储存净化水,还可以保护环境,并减少水土的流失。在湿地绿地的建设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绿地,使绿地自然美。人造绿地的建设可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设计,根据绿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设计凹形的绿地,使绿地不仅能在下雨时收集雨水,还可以通过树叶等杂物过滤雨水,使其慢慢渗入表面,加入地下水。

在凹下的绿地上建设 “雨水花园”,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在雨季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选择凹陷绿地种植时,必须结合湿地景观设计,选择具有吸附净化能力的本土植物,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耐涝耐旱性。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建筑屋顶的的集水功能可以通过屋顶上的绿化来覆盖,湿地既获得独特的景观,又实现雨水净化功能,促进雨水参与大气水循环。

改善地面铺设的材料,提高地面的渗透能力。通常地面都使用沥青和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渗入,阻碍水的循环。因此,在铺设地面时,要考虑地面铺设的不同景观需要和功能。在铺设地面时,还应考虑不同的材质或颜色的组合,提高景观的美化效果,确保地面集水和渗水,促进水循环。

海绵城市建设将湿地蓄水、排水功能与城市蓄水排水功能有机统一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城市的整体蓄水及排水功能得到提高,促进了城市人与自然的均衡发展。

3.某湿地公园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排水景观设计

3.1某湿地公园概况

某湿地公园项目滩涂面积广阔,湿地生境良好;水面开阔,景观视野好;水源丰富,水质状态良好,但该项目水岸线长而狭窄,用地局促,扩展性差;南部驳岸陡峭,实施难度大;滩涂地较多,可建设条件局限;原生植被群落少,绿化景观效果不佳等,为打造较好的景观设计,凸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做好雨季排水措施,对此进行以集水、输水为主要方式的排水景观设计。在湿地与城市共生建设规划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更有利于形成湿地与城市空间的整合,达到增加湿地美感的同时提高城市与湿地空间设计的协调能力,从而更好的让湿地为城市服务,城市又反哺湿地,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湿地区域内海绵城市雨水景观设计中主要根据该区域内的雨水径流进行设计,主要接受雨水降落、径流、排放用水等。湿地区域内的景观设计要充分结合规划区域内的气候水文等条件,遵照源区-迁移-汇流基本尺度,设计集水景观、输水景观、汇水景观,充分调度湿地的净水能力,实现湿地区域内雨水等水源的汇集、过滤、存贮、利用,达到有效管理水体的目的。

3.2集水景观设计

常见的集水要素主体有:水体、绿地、地面铺装、建筑屋顶等。集水景观设计中充分优化集水要素主体的各个作用,对雨水进行收集、渗透、净化、存储等,避免出现洪涝自然灾害,又充分利用水体解决旱季灌溉问题。本文主要从地面铺装、绿地景观、屋顶景观进行优化设计。

(1)地面铺装景观设计

采用透水铺装层将雨水渗透下去,常见的透水材料有透水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本湿地公园廊道上主要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砖、透水碎石等,具体根据道路及广场等人流量的大小进行综合确定,同时采用多种材料组合形式及材料颜色形式来满足景观设计要求,达到既美观又集水渗水的目的。

(2)绿地景观

通过布设合理的绿地景观打造湿地绿地景观。本湿地公园在保持原始绿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多种形式绿地,如生态停车场、生态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这类绿地形式是极大的发挥了自身的雨水管理的功,将小规模的下凹式绿地渗透到每个街区中,在不减少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增加绿地比例。如下沉式绿地改变了传统上浮式绿地形式,雨水不再由绿地流入道路汇入地下管道,而是由路面汇入下沉绿地,雨水所含泥沙等被土工网格材料过滤,污染物被植物吸收等,多余雨水则通过下沉绿地设置的地下管道汇入。在下沉式绿地中可以设置雨水花园,丰富湿地公园绿地景观,雨水花园景观要凸显景观设计要求,优择净化能力强,耐涝、耐旱、抗逆性强植物。下凹式绿地及可渗透铺装见下图1所示。

1)下沉式绿地 2)下沉式绿地及可渗透铺砖结构图

图1 下凹式绿地及可渗透铺装

(3)屋顶景观

采用绿色屋顶,即在屋顶部分或整体部分覆盖绿色植物、生长基质及防水膜等。降雨发生时,落在屋顶上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和生长基质等结构系统吸收、滞留和存储,一部分通过蒸腾与蒸发作用重新回到大气中。根据建筑屋顶布局与结构等特点可以设计形式丰富的绿色屋顶,形成美丽的屋顶花园,实现了与湿地环境的协调融合。

3.3输水景观设计

雨水输送景观要素主要包括植草沟、生态沟渠、汇水景观三个方面。

(1)植草沟

植草沟是以植被景观展现沟渠排水功能,可减缓径流流速,净化渗透雨水,植草沟主要有三种形式:标准传输植草沟、湿植草沟、干植草沟。本规划湿地建设区域内的植草沟设计充分考虑总体设计规划及自然景观布局,将现有的植被进行浅沟及竖向规划设计处理,达到保障雨水截留及排水通畅目的,同时保持植草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发挥景观效应。生态植草沟实景见下图2所示。

(2)明渠排水

明渠排水是输水景观设计内容之一,与传统的地下管道排水有区别,明渠排水分为自然排水、人工排水两种形式,本规划设计中主要采用人工明渠形式,以混凝土、砖石等进行砌筑,自然排水则保持原有的土层。

图2 生态植草沟示实景

(3)汇水景观设计

汇水景观是湿地景观的主体,湿地开发中要尽量保护现存湿地,建立多个湿地间的水文联系,使雨水能够进入湿地,并被过滤和净化后进入湿地。对于新建湿地,要尽量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使其对雨洪管理更有效率、更富弹性和适应性。针对性的措施有:1)把钢筋水泥砌成的堤岸,重建成河漫滩;2)把裁弯取直、硬化的河道恢复成弯曲的自然状态;3)采用木桩、生态袋、生态砖、卵石缓坡等生态驳岸。贯通水系、恢复水系生态,形成一个与周边水文系统相融合的海绵体,实现城市湿地与城市的共生。

本项目湿地公园汇水景观设计中,保留了原存湿地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来繁育本土自然景观;沿湿地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新城区的雨水,雨水首先进入前置的水坑得到沉淀和过滤后再进入核心湿地;深浅不一的水坑被整合开发成为汇水区域,汇水区域内种植多种植物,汇水同时又提供景观供游人欣赏。下图2为海绵体植被蓄水带设计示意图,该区域内的雨水经过了截、净、渗、蓄、排多个过程最终汇入到湖体。

图2 海绵体植被蓄水带示意图

4.小结

本文主要结论有:

(1)湿地与城市空间建设中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打造湿地雨水景观设计凸显了城市湿地的雨水截、净、渗、蓄、排功能,极大的发挥了湿地植物景观的雨水处理功能,具有极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集水及输水景观设计在考虑排水方面的设计联系更强,对建设湿地与城市共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佳,王思思,车伍. 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植物选择与设计[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21): 45~47.

[2]苗展堂.微循环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生态系统规划方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3.

[3]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04):224-227.

论文作者:刘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  ;  ;  ;  ;  ;  ;  ;  

某城市湿地公园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排水景观设计论文_刘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