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功与心理素质_亲子成长论文

儿童成功与心理素质_亲子成长论文

孩子的成功与心理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素质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为了孩子的成功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忽略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而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好从其幼儿时代就给其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健康的成长环境。就算错过了早期教育,只要及时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及时着手这一素质工程,也为时不晚。具体来说,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与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晚辈只能无条件服从长辈,不听话就被视为无教养),由家长的身份变成孩子的朋友,建立起信任、平等的关系与感隋,才能造就一个敢说敢干、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的孩子。

一般的家庭习惯于让孩子服从,父母总是至高无上、无懈可击的。但实际上,家长若有做错的地方,就应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和自我批评,使孩子认识到认错是件很自然、平常的事,这样以后让孩子认错就很容易了。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孩子感觉到家中的民主气氛,自然会喜欢与父母亲近,也易于接受父母的劝导了。

多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讲解各种行为的意义,使其明辨是非;常和孩子说话,说他感兴趣的话题,就某件日常小事或某个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既丰富其社会经验,又使其变得活泼开朗;玩他爱玩的游戏,参与他的活动,既让他因你的加入而品味到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生活情趣,又让他感到被重视;及时了解他有无烦恼,帮助他尽快解开思想疙瘩,使他经常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利于他身心健康发展;多鼓励他说话,不管对与错,不要让他产生“我说错或做错的话,妈(或爸)会骂(打)我的”这种想法,那样他的语言能力及性格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变得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日本有两位儿童心理学家曾经说:“性格有缺陷的孩子,百分之九十原因在父母。”即家长的个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良好,能促使孩子在父母设计的教育游戏中积极合作,愿意倾听大人的劝告、指点,从而少一点逆反心理,并且总能保持一种愉快心情,大家知道,“愉快犹如成长的维生素”,不仅会使孩子烦恼少、得病少,还会使大脑充满适合学习的脑电波,更快、更轻松地吸纳知识;相反,如果只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不留意孩子的心理活动,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经常询问他们有没有烦恼、有没有遇见什么困难,也就不能随时帮他们消除对这个复杂社会的种种困惑,解决他们在学校、在人际交往中碰到的不愉快、小冲突或难题,使他们面对人生茫然无措,或心存忧虑,对其成长极为不利。马加爵——这个震惊全国、杀了四个同学的昆明大学的学生,被捕入狱后对其父母毫不理会,而给其十四叔写了封长信;显然他的家庭中缺少必要的思想沟通。理智的家长在孩子经受痛苦或烦恼的同时,应用爱心及开导的言词宽慰他们幼小、脆弱、需要温暖及智慧去扶持的心,为孩子点亮一盏盏照亮前程的心灯,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少洒一些泪花、少受一些伤害。所以,不能忽视孩子需要温暖与滋润、需要沟通与交流的内心世界。

二、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的错误

对孩子要宽容。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孩子的自信心受家长的影响,要充分信任他,对他寄予期望。让孩子做某件事之前,或正在做的过程中,应说:“你能做好”、“你是好样的’、“你的想法很独特”等。不能说“你真笨”、“没出息”、“不可救药”等伤害感情的字眼。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探索、思考、有时不免会犯错的过程,所以要多给他们试探新东西、对新事物进行思索的机会,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的思想不会有边边框框的限制,有时很有新意。要会欣赏孩子。

但有的人在孩子做错事或考试成绩不好时,不是冷言冷语就是恶语讥讽,更有甚者,轻则骂、重则打——这是种极其愚蠢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使孩子感到忧伤难过,孤独无助,对父母害怕、疏远、失望。他们对这种来自家庭内部的伤害,一般说来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能忍受折磨;有些有点见识的孩子会向老师或其他亲属求救(如英国就开通了数条儿童求助电话,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孩子的控诉电话)。生理学家认为,恐惧的害处很大,如阻碍心脏的活动,抑制腺体的分泌,毒化乳汁,使头发变白,使人老化等。常年遭打骂的孩子有的甚至作出过激的行为(自暴自弃、离家出走),问题日趋严重、矛盾日益激化直至无法挽回。有的家长埋怨孩子不知“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自以为“打是疼、骂是爱”,可孩子从你的言谈举止中并没有体味到你的“疼爱”,只感到害怕、恐惧,把你视为敌人,并不认为你“是为孩子好”,结果本是骨肉亲情的双方逐渐疏远、分离,可悲又可怜。而有些家长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一片好心却无好报。四川广元县初三学生李文2003年离家出走半年并一次次打电话骗家里的钱,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父母对他唯一的管教方式就是打骂,从来没有沟通。对家庭他已失去了希望,于是他选择出走,向家里要钱是他报复父母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大的忌讳就是打骂,外国一位育儿成功的父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孩子犯错误后,把他抱起来,亲亲他并对他说:我爱你,孩子。这并不意味着放纵,而是一种宽慰,因为孩子也不想犯错误,但因年龄小、认知水平低,难免不出点错,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包容他们,让其感到父母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爱他们的,接着再教给他们正确的做法,使其在纠正一个个的错误过程中学到越来越多的新东西,获得不断成长的机会。

三、父母提高素质,影响感化孩子

其实,教育方法得当不得当,平时怎样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与父母本身的修养及性格有很大关系。家长如果有好的品质与个性,(如,对人热情、友好,有耐心、幽默感,富于想象力、人情味等),对孩子更能产生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使他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一点一滴地受到父母的熏陶,其品格、情操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升华,这比仅听老师、家长等长辈的言辞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口头劝导不重要,只是要注意分寸、方法,语言委婉、生动、有趣,并结合实例、抓住时机,才能说到孩子的心里去,使其深深信服,而不是“冷漠”、“不语”、“不合作”。总之,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改善自己的性格,才能用高素质、好性格去感染孩子,去武装孩子,并给他们爱与智慧的盾与剑。这样一来,当孩子步入社会时,能游刃有余,随机应变,即使遇到了困难,也无所畏惧,永不失望。退一步讲,即使父母觉得已难以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或素质(如暴躁、小气、粗心、轻信、软弱、狂妄、骄傲等),也要积极通过阅读等渠道了解人类所应具备的优良品性(如坚强、勇敢、大方、开朗、自信、果断、善良、诚恳等),再用各种易于让人接受的方式把这些好品质落实在孩子身上。但无论父母的个性是优是劣,他们都必须做个有心人,了解一些起码的人生常识,知道如何保护孩子,使其最大限度地免受外界的攻击、伤害;如果连其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再谈什么教育成才还有什么意义呢?仅仅因为孩子沉默寡言就把他送到精神病院使之忍受非人待遇,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的无知、麻木、愚昧,令人厌恶。而明智的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会尽力帮其排除外人的非议,为其提供心理支撑,帮其重新振作精神、走上人生的正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地发生有益的变化。但孩子毕竟是孩子,阅历少、常识少、经验少,疑惑多、困难多、错误多,父母除了以身作则、以自身素质影响孩子外,免不了在生活中会对其进行各种随意或严肃的教导,以期其看待事物的眼光更锐利一些,对事情的判断更准确一些,所做的事情更合理一些,减少无谓的成长代价。但这种教导需掌握技巧,否则孩子(不管是婴幼儿还是中小学生)不愿意接受,尤其对那些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孩子,直接、刻板的说教收效不大。在此介绍两种方法。一是以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如周末带孩子到公园玩,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孩子赖在秋千上不愿回去。有的家长就硬拉着孩子离开游乐场所(甚至还连打带骂),弄得孩子哭闹不止。其实完全可以用柔和、试探的口气征询孩子的意见:“天已晚了,咱们再玩5分钟就回家,好不好?”孩子觉得你尊重他的感情,看重他的想法,一般会高高兴兴地答应的。二是可以从口头上或笔头上和孩子协商做个约定,立些保证,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事情临头时,有据可依、有章可查,减少摩擦、矛盾。笔头约定可贴到家具上,鲜明醒目,时刻提醒着每个家庭成员。如孩子一般不爱听大人唠叨,对大人说个没完感到厌烦。有一对夫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主动和孩子订了个契约:“父母每次和你谈话保证不超过10分钟,在10分钟之内,你要礼貌地听父母说话。10分钟一到,你有权利说:‘对不起,10分钟已经到了’,然后转身就走。”这个写成卡片的家庭契约迫使父母事先考虑好谈话的时机和方式,有利于孩子在谈话中听得进去。父母遵守这个约定使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真心尊重,反而更愿意主动征求大人的意见。

四、重在努力,而不是结果

对孩子的要求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科学合理,孩子力所能及。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常在孩子耳边唠叨:“下次一定要进前三名”、“你看咱邻居家的小张考上了重点中学,你得超过他”、“你的数学不错,将来当个数学家吧”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他们在说这话时并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反应,比如,这话是否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沉重的心理负担。如果孩子的基础差或实际学习能力低,与父母要求相差悬殊,孩子便感到惶惑,自信心大受打击,可能会出现孩子逃学、出走或性格趋于内向的结果;如果孩子在父母的督促下一直名列前茅,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不一定,如果孩子心理素质差,就可能出现如下的情况:父母那么辛苦、周到地照料自己的生活,尽全力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言而喻,是希望自己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这种良苦用心促进了孩子的学习,但同时无形中给其造成一种内在压力(尤其对那些特别在意他人评价、自信心较弱的孩子),使其在关键时刻发挥不好、功败垂成。心理素质不健全的危害显而易见。所以,应避免批评、责骂、施加压力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做法,而应及时理解、疏导孩子的焦虑心情,防止其产生逃避心理,由好学变得厌学。

刘亦婷的父母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了避免为名次和分数而自杀的悲剧,他们很早就和孩子约定好——平时要努力,考试允许得0分。这种重在培养努力习惯而不仅看结果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减轻了心理负担,更容易使孩子取得理想的成绩。

五、结论

已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仪取决于其“智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情商”,“情商”高于“智商”。所谓“情商”指坚强、勇敢、刻苦、乐观等优秀的心理素质;他们认为,情商高的人更易于走向成功。因而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应包括融入日常生活的、针对心理健康的训练,避免单纯使用“争取最优”这种使孩子产生焦虑感的气势强大的话语;因为焦虑会阻碍孩子的内驱力水平,即学习动力。对孩子的劝勉要恰如其分,放弃大人言行中的强制性,提高孩子内心的求知欲与紧迫感,使其在一种愉快的心境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

标签:;  ;  ;  ;  ;  

儿童成功与心理素质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