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论文_李瑞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论文_李瑞军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中学 250300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 分析能力

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和感悟。

一、唤起想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 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民》一文时,笔者采用这样的形式展开:在舒展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运用多媒体放几张乡村生活的掠影,让学生的想象得以激活。教师在旁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解说:有一户人家,住着低矮的茅屋。门前有一湾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相对而坐,操着十分好听的南方口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拉着家常。他们有三个孩子:老大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老二在家里纺织鸡笼,老三是个小淘气,正仰卧在溪边剥莲蓬……这样的意境,很自然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把学生带到美的境界,唤起学生对意境之美丰富的想象,其原因有三:一是这意境有生动的形象。如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模样儿,栩栩如生,很逗人喜爱,充满了童稚的美。二是这意境中饱含着诗人的情感。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笔下必然涌出深沉的爱。三是这意境还包含着精湛的艺术技术。如那个“卧剥莲蓬”的“卧”字,既含蓄地刻画了小儿的天真神态,又形象地描绘了小儿顽皮的动作。作家运用语言的匠心在“卧”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样的精心引导下,学生一般都能迅速领悟并体验到作家在这篇作品里所精心营造的优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得到审美的愉悦,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揣摩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

三、放飞思绪,彰显学生学习语文的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如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论文作者:李瑞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6月总第1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论文_李瑞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