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_电子出版论文

浅析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_电子出版论文

我国电子出版业现状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电子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方式正对我国传统出版业产生着冲击和影响,本文对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影响及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子出版 电子出版物 电子出版业 中国

1.导言

所谓“电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有三层含义。最狭义的理解是指图书、期刊或报纸生产过程中的计算机排版技术,如北大方正的电子出版系统;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不仅生产技术采用电子技术手段,而且最终产品也是电子形式的出版物,如全文数据库就是这类出版物的典型代表;最广义的理解是指以电子形式传递信息的任何技术,即所谓“无纸”出版,包括可视图文(videotext)、电子邮件(E-Mail)、电子信箱(MHS)、电视和广播等。

我国出版界对电子出版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据1992年10月成立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电子出版研究会的解释,电子出版是利用微电子技术对文字(含计算机程序、各类资料数据)、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媒体进行选择、编辑、复制和发送(发行、传送),使信息成为写入非纸载体的、可用阅读器随机存取,且适合大众传播的交互式文化商品的过程。电子出版物即通过上述过程产生的出版物。

2.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

电子出版最初产生于欧美,我国于7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国外电子出版物进行情报检索服务,这是国人与电子出版的最早接触,这项工作是由图书情报部门承担的,后来国内生产出版的电子出版物也主要是由图书情报部门完成的,它们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1)在利用电子出版系统生产某一书刊的同时,生产该书刊的电子版。如《中国物理学文摘》、《全国报刊索引(社科版)》、《社科新书目》等30多种检索性期刊;《全国出版社名录》、《中文科技期刊联合目录》等工具书。

(2)利用已经印刷出版的书刊,重新制作其电子版,如《全国报刊索引(科技版)》等十种检索性期刊;《全唐诗数据库》、《红楼梦数据库》等图书。

(3)单纯生产电子版图书、如《中国法律法规检索系统》(北京大学)、《中国高等院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版)》(清华大学等)、《中外体育文献数据库》(国家体委体育情报研究所)等。

虽然各种各样的电子版文献很多,但是大都没有纳入出版管理的轨道,有的是自产自销,大多数是自产自用,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加上宣传不力,故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开放,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应用,我国的电子出版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全面推进我国电子出版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普及率已有很大提高,特别是机关、学校、科研单位以及经济发达地区。据美国《Computer Industry Almanac》公布的1993年世界各国计算机分布数字透露,我国1993年计算机拥有量为120万台,并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微机的拥有量增长幅度最快。在计算机硬件发展上,我国的技术与国际水准已差距不大。

(2)电信事业的极大发展为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了条件。我国电信业连续三年业务总量增长率超过40%,全国电信网总容量已跨入世界十大电信网之列,电信业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而这无疑为发展我国的电子出版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我国的电子排版和激光照排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出版业和印刷业的自动化程度也接近了批量生产的要求,从而使我国出版物的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告别了“铅与火”,走向“光与电”。到1990年省级以上报纸均已实现激光照排,新闻的编辑、版面设计、制版、传送等全部在计算机网络中完成。

(4)我国对电子出版物载体材料的研制和开发及批量生产已接近成熟状态。不仅磁盘的生产早已国产化,光盘的国产化也已成为现实,1992年深圳的先科公司研制出第一张国产CD-ROM光盘便是标志。

(5)近年来,我国培养了大量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一大批中文数据处理和软件编辑人员为电子出版物开发系统的研制和大规模的编辑制作提供了智力准备。

因此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子出版业呈现空前兴旺的景象。目前有30多家出版社相继开展了电子出版业务,有些出版社和编辑部已接受作者以软盘方式投稿。近年来全国已出版软件1000多种,与此有关的图书如《92’全国软件出版研讨会论文集》和《软件出版工作手册》也已出版。1992年10月深圳市政府批准的“海天电子图书开发公司”正式成立,并批准其每年编辑出版1500种电子图书和软件,3万套电子图书阅读器,这一决策对我国出版业向电子出版物领域进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电子出版的其它领域,如杭州电视台于1994年推出了全国首家“电视报纸”,全天24小时播放;上海于1992年建成并开通了可视图文系统等,都标志着我国电子出版业的全面兴起。

3.影响我国电子出版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说电子出版物具有传统的印刷型出版物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电子出版业的发展是出版业的趋势所向,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发展电子出版业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政策因素。我国对电子出版业仍缺乏全面系统的产业政策,国家并未出台有关电子出版业的政策、法规,这自然会影响到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技术因素。电子出版业是高技术产业,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力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实现电子出版业所需的完善的技术环境,数据库、信息网络、通讯设施等的建设仍制约着我国电子出版业的发展。

(3)版权因素。由于电子出版物容易复制,因此在电子时代,版权问题成了制约电子出版业发展与普及的深层次因素。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权理应得到保护。我国虽然也实施了《版权法》及相关法律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但实际上电子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还没有一个能够妥善解决电子出版物版权保护的办法。目前音像制品市场上盗版现象十分严重就是例证。

(4)心理因素。某些社会心理因素,对电子出版业的发展是有明显影响的,首先出版社已满足于印刷型出版物的生产,对电子出版物的属性认识不足,不愿意花费精力从事电子出版物的生产;其次,由于电子出版物往往需要使用一定的器械、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阅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自然在心理上就会乐意接受不需任何工具就可随时随地进行阅读的印刷型出版物。因此我国电子出版物市场的开拓有一定的难度。

4.发展我国电子出版业的对策

为了跟上国际电子出版业发展的步伐,我们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电子出版业。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

(1)更新观念。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印刷型出版物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首先要在观念上正确认识电子出版物。要承认电子出版物是正式出版物,给以书号,以便出版社将其视为正式产品进行编辑、制作和发行。出版界本身也要有危机感,要认识到电子出版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途,大力生产、宣传和推广电子出版物,努力开拓市场。

(2)加强管理。从电子出版物的类型和出版机构来看,电子出版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如新闻出版署、电子工业部、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国家科委等,但目前并无一个对电子出版物实施统一归口管理的机构。因此应加强宏观控制,尽快确定电子出版物的归口管理,拟定电子出版业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即使目前不具备成立这样的管理机构的条件,与电子出版有关的行业和部门之间也应加强互相联系和协调。

(3)制定政策。政策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宏观指导、控制和调节作用,为保证电子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制定电子出版业的法规制度。如电子出版物的地位、电子出版物的定价、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电子出版物的管理、电子出版业的发展战略等都是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4)开拓发行渠道。电子出版物首先要同印刷型出版物一样,也应有自己的出版目录,及时发布出版信息,广为宣传;其次疏通发行渠道,有可能的话,电子出版物应建立自己的发行流通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开拓市场。

(5)培养专业人才。人的因素在事业发展中起决定因素,所以发展电子出版业必须有人才作保证。由于电子出版物是现代高技术的产物,而传统的出版编辑人员又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电子出版所需的技术,因此首先应对有志于从事电子出版的在职人员进行培养,其次要引进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以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从长远看,今后从事出版编辑的人员必须掌握电子出版技术,这对现有的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是一个挑战。

5.结论

电子出版业作为出版业的一个新兴领域,正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是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较低,还存在许多制约电子出版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但电子出版在我国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电子出版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收稿日期:1995年1月9日

标签:;  

浅析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_电子出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