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史学的改革与创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集_中国史学史论文

20世纪中国史学的改革与创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集_中国史学史论文

变革与创新的20世纪中国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编纂者说——名家评介名著的荟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中国论文,名著论文,二十世纪论文,名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92.6/7;Z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3)04-0146-1 3

1996年底,我有幸参加了《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编纂工作。当时已是我跟随瞿 林东教授读博士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末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非常重视,为 参加编纂工作的每位同志都发了聘书。这部大型丛书的体例是瞿林东召集编委会成员和 出版社的同志开了几次会才最终确定的。要求丛书有一个总序,每部名著各有前言。

“总序”是由清史专家戴逸所作。戴逸当时担任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在史学界有着很 高的威望,让他来作总序,可以说是最佳人选。当瞿林东向戴逸提出这一想法时,他很 痛快地答应下来。但戴逸工作很忙,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每次瞿林东向他催“总序” 时,他都有难言之苦。后来,只好采取由戴逸来讲,我们来整理的办法。记得那天又阴 又冷,瞿林东带着在北京的几位编纂工作委员会成员和他的博士生、硕士生,专程到中 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请戴逸讲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戴逸虽然没有写成文章,但已 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侃侃而谈,讲了一个上午。讲谈过程中,不时与瞿林东交换意见。 我们一边录音,一边作笔录。讲完之后,我们感到,戴逸对20世纪史学的评述,高屋建 瓴,概括得全面客观,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很深刻。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后,录音由我整 理,瞿林东要求把录音全部变成文字,不作修饰,让戴逸过目、加工和润色。录音整理 出来以后,罗炳良送交戴逸,戴逸作了修改,以后又修改了几次,但基本结构和基本观 点都没有大的改动。

“总序”首先肯定了20世纪中国史学的成就,认为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世纪相比 ,无论是产生的大史学家的数量,还是新史料的发现和拓展,20世纪史学的成就都是极 其辉煌的,并概括出三个特点:一是进化史观的引进;二是唯物史观的学习和运用;三 是理性精神的张扬。戴逸把一百年的中国史学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史学家之 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第一代史学家处于转型时期,他们的使命是促使中国传统史学转 向进化史观与理性主义史学。通过第一代史学家的努力,中国传统史学过渡到近代史学 。第二代史学家处于创新时期,其主要任务是用唯物史观作指导,把历史学作为客观的 有规律的对象加以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史学。第三代史学家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处于继承时期,不但继承马克思主义史学,接受了唯物 史观,而且也承认进化史观和理性主义的历史地位。他们的重大成就,是组织起一支浩 浩荡荡的史学队伍,在学术上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第四代史学家是在“文革” 结束以后成长起来的。经过十年“文革”,历史学从文化废墟中走出来,发展很快。第 四代史学工作者积极吸收国外各种史学思想,引进和借鉴他们的史学方法,试图探索出 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史学理论体系。

“总序”在回顾20世纪史学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述了一些理论问题,给人以启迪。其一 ,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进化史观、理性精神和爱国 主义。指出,不应简单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对立,要看到它们之间 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史学吸收了实证主义史学的优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用阶级属性看 待一个学者、一种学术,并不科学。历史智慧任何阶级都可以借鉴,不能说这是资产阶 级智慧,那是无产阶级智慧。实际上,历史智慧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 意把学者、学派和学术画上阶级符号,从而确定其阶级属性的做法是有害的。其二,关 于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史学和现实既很密切,又有距离;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历 史学要真正成为科学,应有一定的独立性。对历史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终究会走到邪 路上去。在这一点上,20世纪史学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其三,关于对待传统问题。20世 纪的史学总是在离异传统和回归传统之间来回摇摆。任何一种学术,都脱离不开它的根 基,都必须从它以往的成果中汲取营养,无论对传统的超越还是回归,都是一种重新认 识,重新评价,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一种表现形式,是否定之否定的不断进 步的过程。其四,关于历史中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问题。20世纪历史学研究方 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用宏观的方法揭示出历史发展规律;另一 种是实证主义史学家擅长于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应该以微观研究为基础,微观研究同时 要以宏观研究为指导,为最终目的和归宿。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这两种方法不一定在 每一个史学家身上都完全具备,但从整个历史学来看,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应该并重, 不应偏废。这两种类型的史学家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戴逸的“总序”,基调是对20世纪的史学进行总结,这与该套丛书的编纂宗旨非常一 致。“总序”对20世纪各家史学流派的看法很平实,很公允,没有丝毫的狭隘和宗派习 气;“总序”立论高远,抓住了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论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回避缺 点和失误,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显示出作者认识问题的视野之开阔、见解之精辟。“ 总序”语言通俗流畅,娓娓道来,读来感到十分亲切,着实为这部丛书增色不少。

丛书编选的每一部名著都写有前言,主要是介绍著者生平、著者的学术成就、所选著 作的写作背景、学术价值及其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前言作者是经过编委会反复研 究确定下来的。他们都有很高的学术修养,对著者十分熟悉,对所选作品有精深的研究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每篇“前言”对读者阅读该著作具有很好的导读作用,反映了 当代人对20世纪学术史的研究成果,也为后人研究20世纪史学提供了参照。

这部丛书的前言作者大致由这样一些学者组成:一是对著者的学术非常熟悉,又是著 者的助手或学生。如刘乃和是陈垣的学生,长期担任陈垣的助手,这次请她为陈垣著作 写前言。其他如黄烈是郭沫若的助手,王煦华是顾颉刚的学生,蔡美彪是范文澜的助手 ,何兹全是傅斯年的学生,张传玺是翦伯赞的助手,张岂之是侯外庐的学生,陈得芝是 韩儒林的学生,毛佩琦是尚钺的学生,漆侠是邓广铭的学生,苏双碧担任过北京历史学 会的秘书而与会长吴晗关系密切,张寄谦是邵循正的助手,葛剑雄是谭其骧的学生,朱 雷是唐长孺的学生。他们分别为他们老师的著作写了前言。二是著者的后人。如齐文颖 是齐思和的女儿,她为《中国史探研》写了前言;李光谟是李济之子,他为《安阳》写 了前言。三是对该著者及其研究的领域均研究有素的专家,如王钟翰为孟森的《明清史 论著集刊正续编》写前言,李学勤为王国维的《观堂集林》写前言,耿云志为胡适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写前言,郭齐勇为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等书写前言,蒋伯勤为岑 仲勉的《隋唐史》写前言,瞿林东为金毓黼的《中国史学史》、李守常的《史学要论》 写前言,吴怀祺为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写前言,陈其泰为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 法》写前言,桂遵义为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写前言,姜义华为周谷城的《 世界通史》写前言,荣新江为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写前言,陈连开为白寿彝 的《民族宗教论集》写前言,王世民为夏鼐的《考古学论文集》和陈梦家的《尚书通论 》写前言等。上述作者都是在当今史学界有成就有影响的学者,故各书前言很具可读性 。

就笔者所知,一些作者为写好前言,是花了大量心血的。如北京大学的张寄谦写的邵 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一书的前言,是在病榻上完成的。邵氏该书虽是公认的名著 ,但过去只是内部印行,流传不广。张寄谦为这部书的出版做了许多整理工作。她对该 书写作过程的叙述和内容的评介,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完全可以作为学术史资料来使用 。瞿林东为写金毓黼《中国史学史》的前言,听说辽沈书社出版了金氏的《静晤室日记 》,特地托人买了一部,并从中发现关于《中国史学史》写作的详细记录。他运用日记 中的材料,弄清了金氏写作是书的经过。这些材料对准确揭示金氏的写作旨趣也极有说 服力。40年代,白寿彝、齐思和先生均对金著《中国史学史》发表过书评,指出该著具 有“浓厚的史部目录学的气味”,“是有意无意地用一个考据家底立场来写的”。瞿林 东在《静晤室日记》中发现,金氏不断称其著作为“史学考”,这就为白寿彝的论点提 供了直接的证据。金氏在1938年3月4日的日记中,将中国史学史分为六期,即萌芽期、 成立期、发展期、中衰期、复兴期、革新期,表明金氏对史学史的分期问题是有思考的 ,尽管前后有所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言虽属介绍和评述性质的文字,但里面常有 最新发现的资料,包含新的认识成果。

有的前言是人们研读该著不可或缺的。如齐思和的《中国史探研》是著者的一部论文 集,由于前言作者是著者的女儿,对其中每篇论文的写作经过都十分清楚,因而在介绍 和评述中,能够准确地指出所选论文的贡献和价值之所在。李光谟对李济的为人之介绍 ,对《安阳》一书写作目的的揭示以及对该著译本修改之说明,对人们了解著者和研读 著作,都很有帮助,是不应忽视的。黄烈对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20世纪中 国史学史的定位,十分准确。他说,郭沫若在理论上下过大工夫,20年代他翻译过许多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深厚基础 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史而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郭沫 若应是第一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第一部用唯物史观写出的中国古代史著作。蔡 美彪对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写作经过的叙述和八种版本的介绍,是一般人写不出 来的,读后令人增长不少有关的知识。苏双碧对吴晗撰著《朱元璋传》的过程做了梳理 ,指出各个时期的不同版本以及各版本的不同特点,认为1965年出版的新版本在理论分 析的科学性和史料分析的准确性上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澄清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混乱。

前言作者不管与原著者有无师承关系,他们都能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比较公允的 评述。如胡适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在从事教育与学术文化的同时,不能忘情于政 治。他反对独裁专制,也反对阶级斗争;他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但在国共决战中又选择 了国民党。在思想文化界,他的观点也很有争议,有人说他主张全盘西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罪人。前言作者耿云志对胡适的这种两面性均有论述,并把他置于中国社会转型 、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胡适在同保守主义者论争中有时不免失于偏激, 说中国“百事不如人”,中国人“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等等,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但胡适相信中国文化中一切优秀的东西,经过与西方文化的切磋和交融,最终都不会丧 失它们的价值。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和了解胡适有关思想文化的主张。傅斯年的 学术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有着很大的影响,他说的“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 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甚至被作为反对理论指导的根据。作为 傅氏弟子,何兹全说,这话听来好像很对,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他通过傅 氏本人研究周人历史的事例,说明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 脑袋里、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指出,在历史研究中,理论和史料应 该并重。何兹全对傅氏非常尊敬,称他是自己的“恩师”;同时,他又引用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前言作者对著者的写作背景大都作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这为读者认识20世纪的学术 史提供了直观的材料。比如,郭齐勇对钱穆著作写作背景的说明就很有代表性。钱穆的 《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是通过编年的形式考辨事实,驳斥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提 出的刘歆伪造古文经之不通,目的是扭转当时盛行的疑古风气,匡正学风。因为由康有 为所开启的怀疑新学伪经之风,是疑古辨伪之风的源头,致使人们对经史古籍存疑不信 ,进而怀疑一切固有的学术文化,钱氏认为这是十分有害的。揭示这一点,对认识钱氏 的学术文化观,对全面认识古史辨派以及当时的各种学术思潮,都是很有意义的。又如 ,张传玺对《历史哲学教程》写作背景的论述,对认识30年代的社会史大论战以及马克 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均有启示意义;对著者一些重要论文的介绍,又使我们看到这位马克 思主义史学家在“左”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表现出惟真理是 从的大无畏的精神的。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丛书虽然不可能包括20世纪中国史学全部名著,但其所编 选的每一部著作都是当之无愧的名著。它们或在20世纪的史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 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学所达到的高度。无论是研究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还是 从事具体的历史研究,它们都是值得重视的。而这部丛书的“总序”和“前言”,对于 人们进一步认识这些名著的学术影响和和学术价值,相信会起到积极作用的。

收稿日期:2003-04-16

标签:;  ;  ;  

20世纪中国史学的改革与创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集_中国史学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