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论文_同艳维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论文_同艳维

摘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相关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本文结合本校所处的地区特点和产业优势,参考了其它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探讨了攀枝花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综合素质

1引言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外一些著名大学都于本世纪初建立了新能源的本科专业,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到2010年,我国才有浙江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攀枝花处于川西南滇西北,具有丰富的钒钛资源及充裕的阳光,为了发挥地区优势特色,攀枝花学院也抓紧机遇,于2014年成功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尽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前景广阔,但其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困难:首先,学科跨度大,多学科交叉融合难度高,应用性强;其次,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时间较短,国内没有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成熟的专业培养模式可供借鉴,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前期的探索构建阶段。因此,本论文很有必要就我校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研究。

2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三维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对于应用型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时要考虑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就业市场的广泛性,学生能力的多元化等多方面因素。攀枝花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特色和产业优势,作为新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也不例外,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和本专业生源特点,主要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素质维度三方面把握,重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高级人才。

2.1知识维度

以重基础、宽平台、多学科交叉为理念,强调扎实的物理、化学和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课程建设。首先,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方面增加了“材料化学”、“物理化学”、“应用电化学”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的特点,强调物理、化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减少“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时数来弱化机械类课程。再次,为了充分发挥本专业学科优势和特点,在储能与能量转换方面还开设了“储能原理与技术”“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与器件”“太阳能热利用工程技术”等储能和能量转换方面的专业特色课程。目的是提升专业内涵,强化特色,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学生今后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是否具备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2.2能力维度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合理配置实践教学各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而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由于新能源专业涵盖面广,专业实践内容体系应以主干课程为重点,突出体现层次性、独立性及系统性。在目标体系的引导下,可以划分为基础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研究创新实践。

基础技能实践学习阶段。结合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与新能源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机械、电工、电子和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基础技能实践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专业基础实践包括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应用电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与知识要素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合理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明确所测参量的物理意义和数据处理方法,具备基本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践技能,掌握自然科学、工程学、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知识。

专业技能实践学习阶段。根据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及进度安排分为单项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单项专业技能实践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建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教学模块,学生以个体为单位独立进行,这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可以掌握新能源电池、太阳能光伏、光热新能源系统典型部件的设计方法;通过专业课程实验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可以学习新能源应用产品和设备的工程测试方法,了解典型部件的工作特性;通过企业岗位认知实习,可以了解新能源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初步知识,获得新能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工程运行的感性认识。通过企业生产实习,在锂离子电池与组件及设备制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等企业开展轮岗跟班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新能源产品生产与制造技术、系统运行状况等生产实践过程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毕业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新能源系统工艺及产品设计,可以让学生建立从局部设备到整体工程系统的深入认识。此外,还增加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产品工程实训环节,指导老师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机会,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养学生实践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从而保证了专业导师制的落实。

研究创新实践学习阶段。在课外研学和创新创业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开展的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新能源工程实践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学生自由选题,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研究,立足于自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及验证新的想法,并参加新能源领域相关的学科竞赛等。根据教师科研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完成一个完整的工艺、产品研发或基础研究工作,这能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和创新意识。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工程师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

2.3 综合素质维度

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来看,主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多学科交叉的高级人才,本专业在课程修读计划方面主要开设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专业限选和通识选修课,其次还有15学分的素质拓展课程,通过各环节的修读,学生不仅能在专业知识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人文社科、社会实践及科学研究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为今后从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本论文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了新能源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的内在关系,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的具体要求构建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及其所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置,在目标体系引导下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现代企业制度认知等为特征的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明珠,何建军,周鹏展等.一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27):136-137.

[2]饶政华,廖胜明、周继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7,42-44.

[3]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学科探索,2016(20):39-40.

[4]郑国香,王忠江,范金霞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4):36-37.

论文作者:同艳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论文_同艳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