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继续教育的环境要素分析_继续教育论文

“九五”期间继续教育的环境要素分析_继续教育论文

关于“九五”期间继续教育环境要素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要素论文,继续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续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激烈的经济竞争及新技术革命挑战中优胜劣汰的战略大事。我国继续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其作用和地位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日益重视。依据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制定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八五”规划》自进入实施以来,以农业和工业企业为重点服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对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继续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形势对继续教育提出了许多迫切的新任务、新课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九五”期间,如何在实现继续教育总目标的基础上,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总体布局相配套的继续教育管理格局和运行机制?首先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继续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若干因素予以分析,从而改进继续教育工作,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它解决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多年来在改革中所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企业改革的方向。转机建制之后,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资本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经营者在法人授权范围内,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完成盈利目标,同时也将以是否能够盈利,以何种方式对经营活动产生影响来决定在继续教育、职工岗位培训上的资金、人力投入。是通过从劳动力市场引进人才,还是采取自己培训人才来解决员工以及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问题,在这两种方式的选择上,必然也要考虑效益。不少企业领导认为,在人才流动加剧的情况下,投资开发人才,不如拉人才、买人才。有的经营单位为了扭转亏损,提高盈利,认为搞继续教育投资大、见效慢,占人力、占地方,所以在调整机构时先从继续教育部门开刀。正因为如此,从企业转机条例出台到目前的两年时间里,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企业中的继续教育暴露出诸多问题。企业中的继续教育大多通过职工教育机构实施。近年来,不少行业和部门职工教育机构被撤并,教师被遣散,基地被挪用,经费被挤压。据有关资料介绍,广州市被调查的30个企业,只有两个独立的职工教育机构,辽宁省1990年至1992年全省人均职工教育基地逐年下降,分别为0.47平方米、0.30平方米和0.25平方米。天津市纺织局1990年有教育基地7.8万多平方米,到1993年仅剩4.8万平方米,减少了37.7%。北京市352个职工教育机构被合并的企业中,目前仅有专职管理干部291人,平均每个企业0.82人。继续教育比较活跃的深圳,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大多数企业或企业集团也对职教人员作了大幅度精简,办学场地也被压缩或移作他用。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在方式上如何改革,如何建立与企业转机建制相适应的配套约束机制,是“九五”期间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2.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影响

“八五”期间发生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人才择业自主权、企业用人自主权加速了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动,优化了人力资源的结构和配置,使人的作用在公平竞争的机制下得到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方面使继续教育的对象增强了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促进继续教育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的形成,加速了人才的流动,加上企业实行产权转让、企业破产等因素,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将不再稳定。据统计,上海市1992年房地产、旅游、咨询业人才流动率为6.3%(发达国家人才流动率一般在10%以上,美国人才流动率为20%),金融保险业为3.0%,卫生事业为5.8%,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业为2.9%,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为2.8%,工业企业为3.1%(数据参见1993年12月13日上海《人才市场报》)。据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率将达到10%左右,因此,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3.教育机构市场化的影响

教育机构市场化,是指教育机构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单位。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其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市场,讲求经济效益。目前,教育机构市场化有三种情形:(1)一些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已经把企业的教育机构完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经营单位,具有法人地位。(2)企业虽然把职工教育推向市场,但仍然拨给培训经费给予教员一定的福利待遇,给予基本工资或基本工资的某个百分数,其余部分由教职员在市场盈利中解决。(3)学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举办培训班。这些单位虽然是事业单位,但盈利归己,面向社会服务,培训机制已经全部市场化。教育机构市场化,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根据上级行政指令办学、送培的弊端,使不讲效果、不计成本的盲目培训不再有存在的可能。但是,教育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不完全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而教育不能只以盈利为目的,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争取在创造最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就有个抵制市场的消极影响问题。目前,市场的消极影响已经诱发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膨胀,一些教育机构也程度不同地受到影响,不顾质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措施保证和支持高质量的培训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并产生导向作用,也是“九五”期间继续教育应该考虑的内容。

4.以“复关”为标志,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影响

关贸总协定是一项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关贸总协定规则的规范领域已延伸到非关税、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资措施,并将扩大到环境保护。缔约国间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的90%左右。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已共同组成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复关”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入改革,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形象,扩大国际参与的重要途径。面临复关,我国技术状况不无忧虑。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来自科技进步的因素占75%以上,而我国只占30%左右。作为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传统产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耗能多,效率低,投入产出比是发达国家的1/4或1/3,劳动生产率仅是美、日发达国家的1/10。工艺水平低,相当一部分需要淘汰和更新。“复关”后,企业就要直接参与国际大市场、大流通、大循环和大竞争,迫使企业迅速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复关”新形势的各类急需人才,对现有职工,特别是对科技人员从速更新知识,将科技迅速转化为企业现实生产力,这就必将推动继续教育更快的社会化、市场化,以适应国际大市场、大流通、大竞争,同时也将促进企校合作,使教育的方式更灵活,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5.技术进步的影响

九十年代及下世纪初,将形成技术革命的新高潮。近年来,技术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知识老化速度也明显加快。首先,在电子、计算机、信息通讯、自动化等领域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据统计,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半衰期仅两年多,整个电子和信息科学知识的半衰期约为3—5年;通讯技术的速度和容量正以四年增四倍的速度发展,电话、传真、电视、计算机网终端的信息不久将通过电话线送到千家万户。其次,生物技术高速发展,或者说正在发生一场生物技术革命,它不仅将对传统农业和工业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必将形成一些新的产业。第三,各种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必将极大地影响制造工业。第四,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仅激发起各种研究工作,而且也会在许多生产领域引起一系列重大的革新。从更长远一些看,热核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纳米技术、生命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将对全球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更为巨大的影响。以上所说的技术进步、技术革命,加剧了全球的经济竞争,迅速地改变着全世界的经济状况。例如,从1950年到199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增至13%,而同期美国从45%降至24%以下。战后,日本扎扎实实抓教育,不断增加工科学生,截至目前为止,日本高水平的工程师数量按人口比例已是美国和欧洲的两倍。

随着技术进步、技术革命而来的是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在欧洲第二届继续工程教育年会上,英国GEC (通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终身董事长Robert Telford爵士预测,到2000年时,现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技术60%将过时,而现在在岗的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那时80%仍将在岗,工程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的速度至少每年7%,换言之,至少每年要给他们补充7%的新知识。这些数字证明了对在职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6.继续教育对象发生变化的影响

本世纪九十年代是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和专业技术骨干年龄交替比较集中的年代。八十年代,在继续教育刚开始兴办时,企业领导层、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骨干,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的毕业生。当时他们普遍缺乏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尤其缺乏涉外经济方面的知识,外语水平普遍较低。年龄较大的专业管理人员也缺乏本专业的新知识。几乎在这种比较一致的起跑线上,培训主要以岗位知识补课为主。但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根据国家教委“八五”高等教育规划确定的大学生培养数量和近年来大专以上毕业生进入专业技术队伍的数量推算,“八五”期间进入专业技术队伍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应为440万人左右,整个专业技术队伍由1989年底的2314.65万人增加到 2549.65 万人,而大专以上学历的由796 万人(占总人数的34.39%)增加到1236万人(占总人数的48.48%)。领导层和管理层中不少人因各自工作条件不同、自我努力程度不同,对自己所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而产生差异。到目前(九十年代中期),大批三十岁左右的优秀中青年干部陆续进入企业的领导岗位或成为管理层中的骨干,原有的主要继续教育对象已经退休或快要退休,企业正在进入年龄交替换代的阶段。接班的年轻人中大部分是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其中不少人是研究生。与前辈人相比,他们掌握的知识新、技术新,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都已有变化。加上他们自学能力强,精力充沛,在参加工作的这些年中,大部分人已经学到不少本专业外的相关知识,各人业务素质已不尽相同,知识需求的起跑线已不一样。继续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我们从变化了的实际来考虑继续教育内容的设置、继续教育的重点对象和方式、方法。

基于以上对“九五”期间继续教育环境要素的分析,建议在制订“九五”继续教育规划时,考虑以下对策:

第一,在对象选择上,以青年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据“八五”规划制定时的统计分析,到1999年,当时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将有80%以上退休,而从年龄结构分析中看,当时35岁至45岁的这批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历史原因,专业基础相对又比较薄弱,“八五”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这批专业技术人员已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在“八五”期间已进入高级职称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专业技术骨干,但大部分受年龄和基础知识的局限很难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而目前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年龄和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方面则占有优势,他们中的大专以上学历者已大幅度提高。特别是高学历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知识比较新,外语水平比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强。因此,“九五”期间,继续教育在对象选择上,应有一个全新的战略,果断地跨越年龄结构断层,以具有高学历的30岁至35岁左右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35岁以上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主要抓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

第二,在内容确定上,确立服务生产、跟踪新技术为主的新思路。为了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十几年间,中国的继续教育工作走了一条以补缺为主的路子。“八五”期间,继续教育设置的一般性外语培训,计算机普及培训,管理知识培训,也基本上是在重复大专以上学历教育中的基础知识,也带有补缺性质。“九五”期间,由于培训的对象已发生变化,因此,在内容设置上,要果断地改变十几年来,以补缺为主的旧思路,把基础知识的培训让给正规的学历教育去完成。使继续教育在内容上密切跟踪现代科技的新发展,使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及时推广最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从而加强继续教育与生产的直接联系,主动适应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到生产中去的要求。通过提高继续教育的起点,来提高继续教育工作的效益。

第三,在办学体制上,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企业转机建制之后被推向市场,市场竞争机制必然会促进企业对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同时市场竞争机制又会增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愿望,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把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赢得生存和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这些都为培养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市场化、社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继续教育社会化、市场化,要在“政府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自主,院校服务”这四个基本环节上下功夫。政府管理是指政府对继续教育实施宏观调控,总体指导,以健全继续教育法规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中心工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继续教育的长期发展战略;以政策指导,组织协调,检查督促,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等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为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继续教育的发展。行业指导是指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权威性的行业协会对继续教育施加指导协调。行业指导是分类指导的具体体现,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行业指导的重心是制订科目指南,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质量评估和考核发证。企业自主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包括:(1)自主确定培训、管理模式。(2)自主决定教育培训目标、计划。(3 )自主决定教学内容、形式、方法。(4)自主决定教育培训的配套政策和措施。院校服务是指以大专院校作为继续教育主要基地和主要师资来源。推动和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应当成为主力军。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的经验看,以院校为培训主渠道,能够充分发挥院校、科研院所的师资、设备优势,又便于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提高教学效益,同时,集中办教产生的规模效益又可以节约社会在办继续教育上的总支出,是一条多、快、好、省的路子。

第四,在管理上,要做到培训与考核分开。教育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机构都将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必然优先考虑盈利,因此,要着重考虑使培训的效果和培训机构的盈利目标相统一的问题。可以考虑由有关管理部门编制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并发布实施,培训单位根据指南,在了解市场需求之后,组织培训。政府部门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指定有关单位组织考核,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后,人人都凭社会公认的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这样一来,专业技术人员基于现职工作的需要,自身追求的需要,今后转岗的要求,参加社会应聘的需要,就会主动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或在业余时间自学新知识、新技术。由于资格证书的考试由国家指定专门机构统一组织,与培训机构脱节,管理严、师资好、资格统考合格率高的办学机构就会赢得声誉,争得生源,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就会促使现有办学机构进一步社会化,使学校、大型企业的培训中心,科研单位、社会团体都能有效地参入覆盖全国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的建设。

第五,在科目设置上,要侧重一般,兼顾特殊。考虑到继续教育科目设置既要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本专业知识新发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要求,又要满足一些企业指向性的新技术培训的要求;既要为国家的整个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又要满足区域和行业的特殊要求,因此,继续教育科目设置上应区分不同的需要作不同的要求,做到侧重一般,兼顾特殊,既是对设证考核的科目作指令性要求,侧重体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侧重体现专业技术人员对通用新知识、新技术,相关行业的基础学科及专业外语的一般需求,又侧重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愿望。对不设证考核的科目作指导性要求,由企业根据需要确定具体内容,以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帮助企业吸收急需的专项技术为目的,使继续教育内容更符合实际,更能得到社会的支持,有更强的适应性。

第六,在手段选择上,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高新科技成果。在这方面,国际和国内都有成功经验。例如,继续教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已可以通过卫星联网直接为国内外发送课程,通过计算机通讯,录相带、电视、电话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课程送到学员办公室或家中。由美国45所著名大学联合组成的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TV)可以利用数字电路通讯对设在美国大型企业、研究机关和重要的国防工作基地的260多个教学点的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管理人员提供350门短期课程,1992年该大学注册人数已达105000人。我国也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功进行成人学历教育的经验。借鉴国外继续教育成功经验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功进行成人学历教育的经验,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高新技术,使继续教育在方式和手段上高度现代化,这对扩大继续教育在全国的覆盖率,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学的高度灵活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撰稿:李维平 审稿:王通讯 吴雯芳)

标签:;  

“九五”期间继续教育的环境要素分析_继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