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协作可以创造一切_企业协作论文

大规模的协作可以创造一切_企业协作论文

大规模协作可以创造一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可以改变一切》。作者Don Tapscott被尊称为“数字经济之父”。他在详细分析众多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大规模共享和协作不仅不会阻碍公司的发展,反而会加速公司的进步。

“没有人是专家,每个人都是专家”,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造就了大规模协作的奇迹。一个居住在美国中部地区的老农场主驱车300英里去买成批的木匠方面的书,为的是在网上把木匠方面的知识写得完整。“地球是圆的,世界是平的”,一个普通的美国中学生为了力学方面一个名词解释,在网上和欧洲的一位物理学专家共同考证,争得不亦乐乎。这些人让我非常感动。

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又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说法,这些其实都是大规模协作经济的原生态版本。

协作不等于抹煞个性

Wiki中文叫“维客”,来源于夏威夷语中“快点快点”的意思。在这样一个网络平台上,网页是可以擦写的,每个人都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即时创建、编辑和发布词条。参与编辑同一个词条的用户越多,这个词条的信息量就越大,内涵就越丰富、完善。

与博客相比,博客更主张弘扬自我,像“超级女声”一样;Wiki相对来说,个性化的东西少一些,它提倡人人平等参与,相互之间帮助、协作。也许有人会问:一个人在参与词条编写时,提供的是他自己掌握的那部分知识和观点,这是带有个性色彩的;但当参与者足够多时,这个词条又最终是在大家的分享和协作下完成的,这不是矛盾了吗?分享和协作岂不是抹煞了作者的个性?

我认为,这两者不是矛盾的。大学生小张是奥运志愿者,他创建了词条“水立方”,想把这座体育馆方方面面的情况介绍给互联网用户。他从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观点的角度讲述“水立方”;体育爱好者小李在浏览小张撰写的“水立方”时,发现图片不够丰富,就在小张的文章中上传了几张展现“水立方”内外全貌的照片;建筑专家老王在查看由小张和小李参与编写的“水立方”词条时,发现描述“水立方”的部分参数有误,便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修改了这些参数;小张再次浏览“水立方”时,发现了建筑专家老王所作的修改,经过咨询相关人士,对老王的修改再次作出了修正……这仅仅是最近我们开展的“全国青少年网上编写《奥运大百科》”公益活动中的一个例子。

从中我们看到,带有个性色彩的观点通过他人不断丰富和完善,可能被保留下来,也有可能被修改,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内容逐渐趋向于中立客观的过程。最后,那些被集体智慧证明是正确了的个性见解,共同组成了对一个事物或事件客观、公正、丰富的描述和评论。

在“天涯问题”里也可看到相似情形。有人提问:“打卤面怎么做?”众多回答有的非常详细,图文并茂,把流程说得一清二楚;有的仅寥寥数字“用西红柿鸡蛋做卤”;有的回答是:“会吃不会做”……提问者可以自行从中选择最佳答案,也可以发动网友投票选择,但那些落选答案仍然被保留下来供大众参考,“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许,你心目中的最佳答案恰恰在落选答案中。

在传统百科全书领域,《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从1978年开始,1万多个专家历经15年时间,至1993年出版了第一版74卷,共计7.8万多个词条,1.2亿字。每套全书售价高达1.6万元,更新比较缓慢,能够享用到专家成果的群体也很有限。但通过大规模协作,互动百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有全球60万互联网用户参与,编写了240万个图文并茂并更新及时的词条,共计23亿字,广大互联网用户可以在网上完全免费查阅。

这种新经济模式以开放、平等、共享及全球化运作为核心,改变了传统规则,挑战了传统经济模式。因为它强调协作,于是可以培养团队精神;通过跟素不相识的网友共同探索问题,这又是一个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过程;“我是基于信任,所以把自己的东西开放,允许其他人修改完善”,这可以很好地提倡诚信……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社会价值。

分享与贡献需要整理

其实在Wiki出现之前,知识型搜索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一步。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传统搜索方式答案全部由电脑提供,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需求,不足30%的有效率正表明了这一点。知识型搜索则不同,问题由网友提出,由电脑加千千万万的人脑来解答,不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网络资源,成功率也会成倍提升。

上面提到的“天涯问答”就是一个互动分享知识的平台。用户把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网友回答,再选择一个最满意的作为最佳答案来结束这个问题。雅虎中国在2006年也推出了知识搜索产品“知识堂”。而新浪推出“爱问”则比以上两者更早,2004年就开辟了这样一个问答平台,它的优势在于同邮箱捆绑,可以直接将答案发送到你的邮箱。

“第一搜索”百度、“第一门户”新浪以及拥有优势全球化资源的雅虎都先后推出知识搜索产品,并且得到网友热情反响,这足以说明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参与和贡献意识其实非常强。然而,如何对参与者的智慧价值进行评估与管理、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在知识搜索产品中还都处于萌芽状态,Wiki则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突破。

知识搜索和Wiki相似的地方在于:第一,两者都充分认识到,仅仅靠技术是不能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好地整理到一起的,互联网上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存在于用户的大脑中;第二,两者都充分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不断完善内容。它们最主要的区别是:知识搜索更多偏向于“怎么办”,Wiki则更着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知识搜索的回答是bbs式的堆砌,缺乏人工整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而Wiki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平铺,它展现给用户的是经过梳理的、最新、最完善的内容。

大规模协作改变世界

大规模协作可以创造一切,这种新经济模式对社会和公众的深远影响,不仅出现在互联网上,也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微软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就了以“专有软件”为基石的微软帝国。但是,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出现,使每个普通用户都可以接触到软件的核心——源代码,并对其进行自由复制、修改、分发、使用。个中翘楚GNU Linux,经过较短时间的发展就吸引了全球众多的软件爱好者,成为为数不多的能够挑战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的软件,这应该让比尔·盖茨郁闷不已吧?

BT,还有“电驴”,这些下载软件大家都很熟悉了。普通用户不需要知道:它们“以P2P技术为支撑”等等专业术语,但却都明白:通过它们,我们这些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不用花费巨额带宽费用,就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下载文件、视频或音乐。这类软件颠覆了传统的数字传输方式,不需要改变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就可以大幅提升网络传输速度。因为大家的计算机被组织在一起,每台计算机微不足道的带宽通过大规模协作共享,就能发挥出“杀手级”的应用威力。

很多文艺青年喜欢泡“豆瓣网”或类似网站。他们中间或许没太多人理解这类网站的“DIGG”技术,但通过分享对某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首歌曲的看法和评论,一个用户可以通过搜寻别人的趣味获得符合自己口味的信息。而网站通过分析、鉴别众多用户提供的海量推荐信息,对其进行自动分类、筛选、排序,完成了传统“书友会”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网络下载一首歌甚至一部电影易如反掌,这对音乐和电影行业现有的传播方式和版权保护模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究竟是“数字版权保护”,还是“数字霸权保护”?这个话题引发的争议很多。大胆设想一下,也许很快,“盗版”一词就被扔到互联网的角落,不再被人想起。

在制造领域,仅以波音公司制造的下一代“梦幻787”飞机为例,它将启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全球协作模式,由来自6个不同国家的100多家供应商参与。波音抛弃了传统的飞机制造商的角色,转身成为“大规模供应链集成商”,将一个多样的、全球分散的设计公司和制造商团队,整合成为一个高度复杂而又组织严密的系统,这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波音公司的生产力水平……

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白,从一战时期福特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再发展到今天网里网外的“大规模协作”,无一不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之间联系的生动描述。

分享与贡献,是这个时代的选择。

潘海东与互动在线

潘海东,清华大学硕士、波士顿大学博士。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全国青联联合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曾任亚商在线首席信息官,2005年创立Wiki网站互动在线,现任互动在线CEO。

互动在线运营着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hooodong.com),开发了中国第一套融合Web2.0元素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维客系统。曾被中关村管委会评为“优秀留学生创业企业”;在2007年“红鲱鱼亚洲100强”中入围“亚洲最有前途的100家高科技私人企业”。

标签:;  ;  ;  

大规模的协作可以创造一切_企业协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