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师群体实践知识的产生与丰富_教学技能论文

不同教师群体实践知识的产生与丰富_教学技能论文

不同群体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催生与丰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知识论文,群体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知识的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领域,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颇受重视而且又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范畴。而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丰富程度往往又决定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因此,催生和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于促进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笔者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研修实践活动以催生和丰富化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促进其专业成长,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运用微格反思研习,培养新手型化学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果是艺术,那它更关注的是创新与个性;如果是科学,那它强调的是规律;如果是技术,那它突出的是技能。[1]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基础上的一门艺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熟练的教学技能,没有对教学规律的把握,是无法形成教学艺术的。因此,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掌握是自身专业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

新手型(工作未满5年的教师)的化学教师因职前实习时间较短,多数实际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因而所具有的化学教学知识多数是来源于间接的书本知识和中学时代老师的传承。他们对陈述性知识的把握还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支撑。对实际教学技能等程序性知识的把握较差,有意识调用教学技能的水平较低。[2]比如,在课堂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新手型化学教师的提问方式都比较机械且较多地停留在“是什么”等浅层次上,对于动态生成的问题也不能做到及时和有效处理。因此,对新手型化学教师而言,教学技能方面的实践性知识水平的迅速提高,是其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对这部分教师群体,需要适宜运用微格反思研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教学技能,丰富和提升实践性知识。

所谓微格反思研习,是在“微格教学”这一教师培训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良。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形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并在70年代作为培训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逐步被大多数国家采用。它是一种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利用声、像手段等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训的活动。备课、感知、执教是“微格教学”的三个要素。

微格教学的产生和实施,使得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活动不断向科学化迈进。第一,它使教师培训目标明确,便于教师习得相应的教学知识。第二,便于对教学进行定量的分析。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它是由许多教学因素组成的。因此,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评价者头脑中固有的教学知识,尤其是实践性知识。而微格教学则可以在人们意见相左时,通过重复回放声像材料,从而达成较高的群体倾向性。第三,便于教师及时反省。微格教学的反馈评价过程既真实地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又通过小组成员的分析评价,促进教师的反思活动。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突出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思维,尤其是对比过程中的反思。结合具体实际操作经验积累,笔者对微格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做一定的改进,以帮助新手型教师丰富实践性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和方法。

活动之前,组织者首先精心选择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确有帮助的教学录像样片一节,以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录像课为最佳。同时组织者应对这一节录像课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不同的维度加以透视,做到心中有底,并确定好教师观看录像后重点研讨的话题。此外还需做好教师观看录像前的以下准备:

(1)向教师公布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作出思考,拿出代表本人教学水平的设计方案。

(2)集体备课,交流教学设计方案。使每个教师在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借鉴他人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作相应改善。

(3)综合众人的智慧,形成一个新的教学设计方案,推荐一名教师进行试教,全体学习者参与听课,并进行同步录像。

活动初始,首先组织教师集中对比观看教学录像,并提出观看要求,思考下列问题:(1)录像样片课中的执教者在哪些环节的处理上,符合课改精神,体现了怎样的教学理念?(2)我们原先的教学设计在哪些方面有欠缺?需要做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3)原录像样片课中哪些环节的处理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可做怎样的改进?

观完录像,教师围绕思考题各抒己见,自由畅谈。同时组织者抛出事先准备的议题,引导教师针对几个重要方面有重点地进行讨论,组织者也适度地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进行总结整理:(1)通过这一轮的学习,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看,你觉得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2)你认为,精心设计好一堂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3)结合你的认识,你能将这一节课重新设计或修改好吗?

对于活动的程序,并非一定是一成不变。根据活动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一些调整,如观看录像既可以全部看完再讨论,也可以分环节进行讨论;教师先行备课也可以采用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等。需要注意把握的是,活动的安排要重过程、重体验,让教师经历从自己备课、到与同伴交流、再到观看录像、进行研讨这样一个全过程,要给教师创造暴露自己原有经验的机会,给教师以甄别、比较的机会,让其真正地从同伴那里、从录像资料中得到启发,进而引发思考,最后内化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由活动组教师共同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使执教者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通过对比反馈评价分析,促进自身对教学过程中自然显露的实践性知识的客观认识,从中吸取教益。“通过看录像,对自己的许多不良语言习惯,或多余动作等外显行为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录像就像一面镜子,客观地反映出我在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对应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部分执教老师活动后的反思话语)。

同时,利用平时积累的教学声像等素材,组织教师观摩、研讨、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酝酿和琢磨在这一课题教学中应用教学技艺的最佳方案,虽说不能把一个年轻的新手型化学教师变得十全十美,但毋庸置疑,在这过程中习得的教学技能(包括内化的实践性知识)将是教师尤其是实践性知识贫乏的年轻教师获得学生、家长和同事认可、关系自身生存的最为关键的专业素质。“通过和样片的对比,我比较清楚地知道了自身在某些环节上处理经验的不足,知道了在遇到类似教学情形时该如何应对”。无疑,这对群体中多数成员来说都具有现实意义。

建立在微格教学基础上的研习反思,还应包括活动之后的积极验证等环节。也就是化学教师从广泛收集并分析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信息开始,到自己教学实践的亲身尝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问题,得到新的具体实践性经验,从而又开始新的观摩学习和分析习得的循环。

二、强化教学实践,优化适应型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

对于教龄在5~10年的适应型化学教师群体,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程序性知识已比较丰富,但缺乏一定的条件性或背景性知识,即在新的教学情景中综合各种教学要素和条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知识[3],此时,其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因此,对这一部分教师群体,教研重心应放在对其教学策略的优化上,围绕各种教学策略,通过磨课、磨题、磨实验以提高教师对教学策略把握的自觉性。

(一)“磨课案”

“磨课案”,就是以课例为载体,对课堂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以认识规律,提高能力和优化策略。活动主要采用实践对比、邀请听课的方式。

一是实践比较。通过对不同课堂教学的比较,引领教师认识课堂教学,掌握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体会不同教法的理念、优势与不足。比较的形式,可以是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按照不同的设计,轮流教学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内容通过集体磨课,由一位教师执教,集体听课后发表各自的见解,集体反思,吸纳有益意见后,由教师再次执教,组织第二次反思、修改,再进行第三次教学……前后比较,反复实践,多次反思。

二是邀请听课。邀请听课就是在学期内必须邀请“一定数量”的同行去听自己的课,至于何时听,以及听什么内容,听完后如何听取他人意见,均由教师自己安排。对于教师个人,由于教研方式较为自主,这就使得他们在情感上更具有主动性,在开课内容上更具有针对性,在活动的安排上更具有自主性。为了吸引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课有“听的价值”: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出彩”的地方,而且“出彩”之处还要和别人不一样;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也要让别人觉得这些问题有研讨的意义。活动中教师会积极地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为了得到别人的邀请,其他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这种教学背景下,教师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评论水平,这意味着对课堂教学,教师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可以丰富自己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知其所以然,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评论水平,将意会和默得的知识恰当表达。

(二)“磨试题”

化学是一门理科科目,因此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解题能力和讲题策略也是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构成内容。作为优秀教师必须有出色的解题能力和习题教学的策略。要学生走出“题海”,教师首先必须要走进“题海”,去研究习题、试题。针对“磨试题”的专题教研活动,可通过“说试题”的形式进行。

“说试题”,即组织者预先准备好相应的化学试题,活动开始首先让所有的老师析题和做题,同时思考“若在课堂上,如何就此题展开教学?怎样讲才能使学生最容易明白?”,接着,通过抽签的形式请其中一位教师走上讲台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一个人讲完后,其他教师既可以提问又可以补充,一个问题研讨完后,再继续下一个问题……活动中间,每一个教师不仅是“教师”,同时还是“学生”,此外又担任“评判”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活动从而使教研的重心做到了真正下移,更促使教研进一步具体化和实用化,自然也使教师实际教学的具体能力策略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磨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和实施实验探究活动,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教师的职业性素质,化学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所需掌握的一般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应实验教学的能力和策略,而这种能力和策略的获得是化学专业教学知识在教师身心结构中的不断地整合与内化。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化学实验才能获得,而一旦获得,就为自身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的化学课改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内容。教研员应积极引领教师依据学校的实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或对实验教学过程发现的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并定期收集教师的实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对合理性强、可操作性强、实验结果准确性高的方案,给予积极肯定。为使活动进一步得到升华,可在每年举办一次实验设计及改进评比活动。在活动中,可举行一定规模的展览评比、实验操作竞赛活动,展示出优胜者的创造成果和表演操作技能,同时注意运用激励机制,对优秀成果及时奖励,使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

三、注重问题中心研究,提升熟练型教师的教育理念

合格的教师应该会教学,而优秀的教师还必须会研究。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加油站”“发动机”,一个只会教学的熟练型教师永远只能是“教书匠”。对教龄在10~20年群体中的优秀教师来说,他们已形成适合于自身个性的固有范式和风格,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但在其知识结构中,大量的隐性实践性知识没有被激活到意识层面,对其教学实践中蕴涵的教学理念没有自觉的意识。[4]因此,为了帮助这部分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跨越和突破,教研活动应注重帮助教师学会以实际教学过程的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从而促进这部分教师的进一步专业成长。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梳理、分类,然后再交流、讨论,确定并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根据化学学科性质和这部分教师特点,宜采用以案例为载体、以专题课题研究为主线等灵活多样的教研方式。

(一)案例教学

实践性知识的丰富,专业智慧的提升,一方面是教师教育经验积累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对自身或他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结构不良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辩论,从而获得某种感悟和升华,促进其发展。所谓结构不良的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已知、未知,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往往表现为某种具体的教学情境,它是人们用于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的生动的素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以案例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是促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经验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什么是案例?简单地说,案例就是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5]对应于教师培训,“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6]。因此,相应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是以某一教学案例描述的具体学科教育情境为载体,组织参与者积极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在这其中,教学情境和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被大大缩短,教师的教学行为等均产生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变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得到发展;教师获得的知识尤其是实践性知识可得以真正内化和高度整合化;通过这种方法,还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二)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研讨的内容一般常常结合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具体工作和话题如试题命制、教学疑难解决等进行。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要编制化学试卷。命题不仅可以反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丰富度及其专业水平,更可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一份好的试卷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一份试卷就是一次对话,一次无声的交流,是教学思想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碰撞,是教师调整教学方向和实施教学策略的行动指南。因此,教研活动可通过组织命题竞赛和对日常命题的反思等形式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育科研工作对多数从事理科教学的教师来说,总觉得是高不可攀的。其实,教师所做的每项工作都是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很接近于科学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如果你(指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由此可见,化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微型课题研究,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一个教师只要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思考各种教育现象的本质,思考教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能够从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因此,教育科研工作应尽量与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而实行微型课题研究既不会加重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催生和丰富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力促主体参与合作,锤炼专家型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

经过多年磨炼,一批化学教师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精湛,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成为化学教学领域中的专家(特级教师或教授级教师等)。但他们可能会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而自负,会为“职称到顶”而沾沾自喜,会为一时的成就而自满,产生职业懈怠,失去发展动力。用职业生命周期的观点看,他们将会出现成长中的“高原现象”。针对这一部分群体教师,教研活动可以采取一系列“促”的策略来提升和发展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帮助他们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最终成为“行走大地的思想者”。

(一)参与开发教师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

让学科带头人及专家参与开发教师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帮助他们开展系统的总结反思、补充更新实践性知识、优化教学风格的过程,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的舞台,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既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进了化学教师教育工作和校本课程的使用,也进一步培养锻炼了他们自己。

(二)参与并主持相应的教研活动

如在一定区域内的教研活动中担任主讲,让他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与普通教师共同成长。此时的教研员,可作为协作者始终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但活动结束之后,就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则应与主持者共同小结过程的成败得失及注意事项,以期在原有基础取得更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选择适合的研修方式,可以不断催生和丰富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并帮助他们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标签:;  ;  ;  ;  ;  

不同教师群体实践知识的产生与丰富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