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吉个案研究_项羽论文

项羽·本吉个案研究_项羽论文

《项羽本纪》课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项羽论文,本纪论文,课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例呈现】

《项羽本纪》教学实录

冯为民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项羽本纪》吧?

生:预习了。

师:既然大家都已经预习了,现在我们就搞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前后两桌,每位同学把你预习中觉得有难度的一两个句子或者是词在组内交换、交流一下。现在开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刚才肯定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不一定能解决全部问题。今天这节课,大家看这四个字,叫“自能”和“探究”。(板书:自能·探究)

师:大家看一下,中间的这个符号叫什么符号?(指着间隔号)

(生议论,没有正确答案)

师:不知道?这也是标点符号,叫“间隔号”。这中间加了“间隔号”表示什么关系?

(有极少的议论声)

师:表示并列关系。如果在“史记”“项羽本纪”间加一个“间隔号”,你们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包含关系。

师:他说“包含关系”是非常内行的,是一种逻辑关系。是总与分,领属关系。间隔号有时很重要,大家要注意。

师:大家都学过《鸿门宴》,《鸿门宴》出自何处?

(生议论,不知道)

师:《鸿门宴》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篇文章很长,我们学习的是节选,大家看讲了哪些故事?

生: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师:你确实了解得很多,不错。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师:从传记的角度看,从《史记》的完整的体例角度看,首先要有一个人物介绍,这就是家世、身世,最后还要有一个司马迁发表自己主观感受的部分,叫论赞。刚才他讲了主要的,你能不能补充一下?比如这篇文章前面就有家世介绍,还有他少年时的事,然后再写到“巨鹿之战”,然后再写到“垓下之围”。还写了什么?

生:项羽死后的情形,最后还有个论赞。

师:《鸿门宴》大家都知道,但还不知出自何处,这不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鸿门宴》出自《项羽本纪》。如果把《鸿门宴》放在这篇文章里,你们认为,应该放在哪个部位比较好呢?

(生议论,有生高声说:放在3~4段之间)

师:就是放到(停顿)“巨鹿之战”(生应和)与(生齐说)“垓下之围”之间。

师:因为这篇文章记载了项羽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写了他的四个阶段:他的起点,吴中;他的顶点,巨鹿之战;他的转折点,鸿门宴;最后是他的末路终点。看了这篇文章后,你们觉得哪一个故事写得最为惊心动魄、刻骨铭心呢?

生:垓下之围。

师:好的。我们这节课就从“垓下之围”入手,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垓下之围”在文中占了一千多字的篇幅。下面老师有一个比较难的题目,大家马上开始做:请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300字左右。就在书上把它画出来。现在开始。

(生看书、压缩。师提示:认为应该留下来的就在书上画下来)

师:(PPT)下面请大家看屏幕,这是我压缩后的文字,请大家一起读一下,读时想想与你的压缩是不是差不多。现在开始!

生齐读: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夜闻四面楚歌,大惊,起,帐饮,顾虞姬骏马,自为诗,歌数阕而泣。

项王乃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阴陵,迷失道,田父绐之,陷大泽,汉乃追及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数千人追之,项王困,不得脱,度固死,为诸君快战,三胜,溃围,斩将,瞋叱赤泉侯,与其骑会为三处,杀数十百人,仅亡两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之,乃拒渡,以骓赐亭长。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身被十余创,顾见故人,为其德,自刎而死。

师:我所缩的跟你们所缩的是不是差不多?

生:差不多。

师:但是这里有点变化,比如说这个“军”,在原文中是什么意思?“项王军壁垓下”,那个“军”是什么意思?

生:军队。

师:这里的“军”变成了……

生:驻军、驻扎。

师:再看看,我这里说“帐饮”,原文怎么说?

生:“饮帐中”。

师:“帐饮”与“饮帐中”这两个“帐”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饮帐中”中的“帐”是名词,“帐饮”中的“帐”是名词用作状语。

师:很好,说明同学们基本功很好。这里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乃”字。这个“乃”有哪些意思比较特殊?

(生看屏幕,自言自语)

师:“乃有二十八骑”,这个“乃”是……

生:只,才。

师:“乃”较常见,“乃拒渡”中的“乃”是什么意思?

生齐说:竟。

师:对,出乎意料。我这里的浓缩,从史的角度来说已经相对完整,但是司马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内容呢?这就是《史记》的特点。《史记》属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停顿)

生:纪传体通史。

师:什么是纪传体?纪传体就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所以大家要注意这8个字,为什么这样写?就是:借史写人,以人显史。(PPT)这样写的好处在哪?不仅能看到史的兴衰成败轨迹,而且人的形象也非常丰满。书上说,这种写法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哪位同学能告诉我?

(空翻书)

师:大家看我们这个专题的标题。

生齐说: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师:对!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叫“摹形传神,千载如生”,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也就是说,从史的角度完全可以压缩,但《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从文学的角度又写了另外的内容。有人说了这样一段话(PPT),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钱钟书《管锥编》引清代周亮工语

师:是“代为传神”。这段文字是清代人讲的,有没有与我们书上内容不吻合的地方?要发现,要有发现的眼睛!

生:没有“逃”,还有那些事都不是在“大泽”中。

师:还有,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在书上是……

生:在前面,不是在后面。

师:时间颠倒了。但作者这样写的关键是为了突出什么?太史公的……

生: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师:“造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就是“创造演绎”。(板书)既然是创造演绎,也就是说,我们刚才压缩掉的那部分,就是作者最重要的创造和演绎部分,所以我们下面需要做的事就是……(PPT)

小组活动: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我们删改的部分司马迁原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

师:现在开始。注意:被我们删改掉的部分,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找出一些实例来。

(生活动,师巡视)

师:好,现在开始交流。一边交流一边再看看自己有没有读出来。不过在交流之前,看看这个标点符号用得是否正确?(指着屏幕上的“?”)

(生议论,答不上)

师:语文在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

(学生继续看屏幕,拿不准)

师:看来,标点符号课后还要去学,标点符号是语言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这个问号,应该是句号,这是一个陈述句。一般同学难发现,我们要培养发现的能力。下面我们开始交流,看看我们是怎样发现的,能够发现不是的地方,发现最佳的地方。看看司马迁是怎样“摹形传神”的?哪位同学先来?要举手。

生:压缩的是他的原话。

师:你举例说。

生:他说:“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然后他还唱了一首诗歌。

师:你觉得它好在什么地方呢?是如何“摹形传神”的?

生:每一句话都表现出项羽非常有气魄。

师:这时候还有气魄?有没有不同感觉的?

生:非常悲凉。

师:这个词用得好。他原来是不可一世的英雄,现在是四面楚歌。心发虚啊!为什么来得这么突然?因为大出意料。前文说“军壁垓下”,这个“壁”是什么意思?“壁”是安营扎寨,构筑营垒。说明防备还是很严的。怎么突然就好像崩溃了呢?没有想到。通过他的两问发现他的心虚,也中计了。还有吗?

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师:你所省掉的,原文好在什么地方?

生:项羽是一个霸王,是有傲气的,在这个地方他也哭了,说明霸王也是有柔情的。

(生笑)

师:说得好。虽然有侠骨,但也有柔情。尤其是他的《垓下歌》最能反映他的侠骨与柔情;尤其是他在这样一种处境之中,所唱的苍凉的、悲哀的、令人不能仰视的一首歌。还有哪些?

生:项王说:“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非常能体现项羽的内心。

师:什么样的内心?

生:项王是一个很自信的霸王,但是由于他性格的弱点,不能看清自己。这句话暗示了他最终要走向末路。

师:嗯。更重要的是“天亡我”,说明他对“自我”怎么样?

生:非常有自信。

师:原来是不可一世,豪气逼人,霸气冲天。现在怎么样?落到这样一个境地,他觉得这是老天之意。对他的这一见解,后来宋代有位史学家,也是文学家的欧阳修在他的《〈伶官传〉序》的第一句话就是:

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天命观”是传统的历史观。说得很好。哪位同学再来?

(生不举手)

师:要注意,是“自能·探究”,不要老师在这里讲。

生:“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显示了项羽的威猛,他看一下,就把人吓跑了。

师:威猛,气势逼人。

生:项王说:“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说明了他的自信与霸气。

师:他的自信和霸气,很好!还有吗?再接着来!

生:项王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说明项羽善于用兵。

师:也就是说,在这样形势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他的战术还是非常清楚的。还有呢?

生:项王“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说明他的马也很厉害。

师:他麾下的人也都很厉害,都是壮士。还有补充的吗?

生:项王准备东渡乌江的时候,乌江亭长舣船以待,然而项王自己不肯渡过乌江,还把自己的马赐给了亭长,说明项王有情有义。

师:有情有义!说得很好。

师:看来同学们是有许多发现的。下面我们上升到一个高度,你们看看我们这一专题下面还有什么?刚才说了专题标题是8个字,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是什么?

生齐:《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师:刻画人物的艺术。你们觉得在我们删掉的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呢?

(生思考)

师:比如说,刚才同学们讲了,有人物的语言,有人物的行动,有人物的细节,还有对比、烘托、衬托等方法刻画人物。但从总体上讲,从大的方面看,同学们却不大容易发现,就是选择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物的主要生平事迹。你们看看这里写的是不是他的主要生平事迹,是不是重大的?(生颔首)很重大!构造富有个性化的矛盾冲突,还有对比映衬。总体来讲,司马迁刻画人物,主要凸显在四个方面(PPT),即主要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中完成的。那么这又能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

生齐: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师:(垓下之围)写人是这样写的,我们再看“巨鹿之战”和“少年怀志”两部分是不是也体现了这些特点呢?

师:大家先看“巨鹿之战”部分是不是也反映了这样的特点呢?

(生看书、勾画。师提示:请你们把认为具有这样特点的,用笔画下来,注一注)

师:“巨鹿之战”是不是重大历史事件?是不是人物命运的转化、历史的转化时期?在具体写的时候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刚才我们说了,有语言,有细节,有动作,有对比。这一段写“巨鹿之战”,主要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哪位学生来说一说?

(生不敢举手)

师:要举手。我们是“自能”,自己有能力,自主、能动,有多种解释,反正是“我能”“我行”。“探究”就是还要“深一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用了对比,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短句。

师:用了动词和短句你觉得有怎样的好处?

生:有节奏、有气势。

师:还有呢?这是语言的特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里带有文学性。

生:把战士们的豪情斗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把项羽的霸王之气和丰功伟绩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好!

生:通过人物的对比。项羽军杀得非常用力,其他诸侯军非常害怕。

师:通过对比来写。

生:在写入辕门时,其他诸侯军都跪着不敢仰视项羽。

师:“不敢仰视”说明了什么?

生:都很敬畏。

师:很好。就这样读。自己去读,能读出个性。下面再重点分析“少年言志”部分是怎样写的?文章首先怎么写?

师生: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师:大家先停顿一下。这是一个层次。在这里,对项羽是肯定还是否定?(生应“否定”)是褒还是贬?

生:贬。

师:一贬之后下面又怎么说?

生: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师:虽“不成”,但他有自己的志向。这样就把项羽不同凡响的地方写出来了。再向下看,看看下面还写了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生看书,很多学生读出“彼可取而代也”)

师:“彼可取而代也。”我们平常欣赏这句话,都是觉得项羽有远大的志向,要想当帝王。但是你们要知道,他的这句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呢?大的背景是他看到始皇巡游了,但是他当时跟他的叔叔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生窃窃私语)

师:是流亡期,(板书:流亡)流亡者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了什么?

(生议论)

师:一个流亡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

(指名生一,声音太低)

师:你们说话声音要高些,像我一样。

(指名生二:有过人的胆气。)

师:有过人的胆气。这里不用“胆识”,用的是“胆气”,这个词语用得很准确。如果用“胆识”对不对?

生:不对。

师:用在这里不准确。你对语言的感觉很好,感谢你!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补充)

师: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最后一句按常规应该放到哪里写?为什么要放到这里写?

(生看书)

师:最后一句怎么说的?

师生:“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师:按常规,“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应该在哪里写?按照《史记》的一般写法应该放在哪里?

生(异口同声):放在开始。

师:如果要你写,按照常规,应写在哪里?

生:开头。

师:就是,项籍者,下相人也。

师生: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师:为什么要放到这里写呢?讨论一下。

(生热烈讨论)

师:哪位同学告诉我你觉得在这里写有怎样的妙处?

生:上文介绍项羽,在这里总结,引出下文。下文所写就是围绕“才气过人”这句写的。

师:她说引出下文,下文所写项羽都与此有关系,才气过人,力能扛鼎,高大雄伟、魁梧。你们看看在这里写是不是写项羽从少年渐渐长大,越来越成熟了呢?由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个有志向的成人。他的成人还与一般人不一样,魁梧,力大,有才气,就说明他一定会干出一番大事,卓尔不群,豪迈。如果放在文章开始,仅是简简单单的介绍,而放在这里,恰恰是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刻画,形象感很强,形象的冲击力就显出来了。写人就要看如何把人物写活,首先要看如何出场,我们来看这段文字。(PPT)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

师:大家看看,司马迁有没有受到《左传》的影响?

(有生说“没有”)

师:在写人方面有没有受到《左传》影响?如果是我写,写项羽少时我就这样说了:项羽少时曾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不写前面的一句话(指“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我们这里完全可以这样说:郑伯见烛之武,烛之武曰。为什么前面要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明烛之武是非同寻常的,我们呼唤他的时候不出来,千呼万唤始出来。写项羽也是这样。如果仅写一句话就不好。这就是写人的技巧,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写出波澜。这对我们记叙文的写作尤其重要。下面我们再看一段文字。

生齐读:

《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千余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我们从中看到汉武帝时代的文化中那种壮烈的人生精神,为之感叹再三。

师:所以刚才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对《垓下之围》进行了压缩,从语言训练的角度看是必要的,但是从文学的角度,和司马迁这篇文章的艺术成就相比较,我们差之远矣。这也是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为什么能够“千载如生”的根本原因。

【我读我说】

《〈史记〉选读》选修课该如何上?

——冯为民《项羽本纪》课堂实录读后

汪永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史记〉选读》是一本重要的选修教材,怎么教?教什么?一直是很多老师困惑的问题。面对冯为民老师的课堂,有人也许会问:文言文竟然可以这样上?但若仔细品味,你就不得不叹服冯老师视界之开阔和设计之精巧。

一、言文并重,侧重实际应用

作为“文化论著选读”的《〈史记〉选读》,是可以看成文言读本的,但又绝对不能仅仅把它当成文言读本,当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语言现象的工具。显然,冯老师是注重“言”的,如“军”“帐”“乃”等词的语境义。而把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300字左右,则需要学生既要有较强的信息概括和筛选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文言文写作功底。学生只有活学了,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活用。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侧重实际应用的,也是文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紧扣专题,注重点面结合

《史记·项羽本纪》属于“摹形传神,千载如生”这个专题。专题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史记》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同时了解不同人物的传记在刻画人物时篇章构思上的差异。应该说该专题中的每一篇在刻画人物上都有其独特性,但“笔补造化,代为传神”不仅属于《项羽本纪》这个“点”的,又是属于专题这个“面”的。冯老师正是基于这样的专题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突破这个“点”的。

三、品味语言,着眼鉴赏陶冶

《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或通俗流畅,朴素易懂;或庄谐相生,富于变化;或摹形传神,千载如生……这就要求教者带领学生去玩味,去品味。或因声求气,通过朗读,去把握语句的内涵和气势;或设身处地,通过“链接”(链接相关资料)“打通”(打通与生活的联系)“激活”(激活已有的积累),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领会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冯老师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句子的玩味,正是着眼于鉴赏和陶冶的。

四、自能探究,引导深度挖掘

选修课重视拓展探究,但是不少选修课堂的拓展探究,就是随意“链接”一些相似、相关或相反的资料,似乎不这样做就不是选修课。结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堂课就是“资料链接课”,文本被淹没在庞杂的资料中。或作“宏大探究”,让学生无所适从。冯老师的课堂中的探究,是源于文本的“微型探究”,切口小而实。这种探究是源于师生对话时的自然而然的发现和探究。如“按常规‘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应该在哪里写?”“按照《史记》的一般写法应该放在哪里?”这样的探究,水到渠成,不生硬,不冷僻,有趣味。既有探究的价值又有浓浓的语文味,在选修教学中值得倡导!

课堂教学一旦注重课堂内容和环节的自然生成,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缺憾。冯老师的这节课也是这样。如果冯老师能够更加从容地玩味文章中语言的精妙,如果能再设计一些具有激活思维的探究题作为课后作业,也许会更完美。

【我教我说】

《项羽本纪》的教学设计思路

冯为民

《项羽本纪》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重要篇目。但既然是选修教学,就不能以上必修课的方法去上。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与提升,选修课的教学必须突出“选”与“修”。选者,强调取舍;修者,关注探究。“选”需要认真推敲,重点难点要准确定位,切入角度要体现“选”的匠心;“修”则要研而有得,有时疏能走马,有时密不透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对话,积极交流,调动积累,有所发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牢记这样的理念: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总的设计思路是:既要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既要关注文字的文化内涵,也须借助特定语境感知文本文化内涵;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极为用力之作,也是《史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文章很长,需要讲的内容又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是需要反复琢磨的,而找准一个有意义的抓手则极为重要。既然语文教师必须用教材来教,学生必须用教材来学,因此对教材资源要高度重视,比如《项羽本纪》所在的专题是“摹形传神,千载如生”,这应给予高度的关注。而副标题“《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则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作了积极的暗示。也就是说,教学《项羽本纪》最重要的是关注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关注司马迁写项羽时的主要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如何采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法,将《项羽本纪》史学性与文学性有效地凸显出来,是教学设计时遇到的棘手问题。经过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抓手”的谨慎思考,我选择了学生都有共鸣的“垓下之围”为突破口,进行限字数压缩。这种借训练把学生带进文本的方式具有一石数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写、思,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对读与写文言文进行高效的自我体验。其后,通过比照教师的压缩示例,进一步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使学生养成在动态语境中积累和巩固相应的文言实虚词及句式的习惯。这比简单的静态传授要有趣得多,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深切感受到文言语言鲜活的生命力和神奇魅力。之后就围绕对“垓下之围”的压缩文字让学生明白《史记》“纪传体”体例的特点就是以人物为中心,写人与写史两者兼顾,相互辉映,即借史写人,以人显史。而这种史学与文学的高度融合的行文就达到了“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境地。这里有一个难点必须解决,那就是对《史记》的文学性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我的做法就是借助钱钟书《管锥编》中所引清代周亮工的一段话让学生真切明了“垓下之围”的文学性,但仅仅以此简单告诉学生还不能算作高效的教学,需要借助这段文字让学生回归文本,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借助这段文字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借助这段文字学习阅读古文献,能提炼出“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这一要点。通过对这段话的研读,学生对“垓下之围”的文学性已经有所感知了,在此基础上再去品读文本,重点品析压缩训练时删改掉的部分,既能降低问题的难度,又能激发学生品读的兴趣,同时使学习的指向更为明确,也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在教师的主导下对“垓下之围”的“人物刻画艺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有所感悟,有所认识,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之后主要引导学生由收到放,从点到面,通过“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的学习加深对“人物刻画艺术”的理解。尤其是对“少年言志”的品读与剖析,是引导学生认识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刻画项羽形象时的良苦用心及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写烛之武出场的一段文字与“少年言志”中项羽出场的文字进行比照,让学生体悟到写人物应有的追求。再通过对“少年言志”相关内容的移位、置换,唤醒学生理解司马迁写项羽时“代为传神”的良苦用心,从而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深度解读和准确理解。为了让学生对《史记》“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补充了评价《项羽本纪》的相关文字,让学生在高涨的阅读期待中回味《项羽本纪》的文学性和精妙神奇之处,让“千载如生”的项羽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深深镌刻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产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的持久兴趣。

《项羽本纪》的教学设计也十分凸显问题意识。主问题是4个,这些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间形成了联系紧密的问题链。教学围绕问题链而展开,这样就能使教学有章可循,左右逢源,并且有内在的严谨逻辑,为学生的有效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设计还需要留有巨大的生成空间,因为具体教学的过程是可变因素很多的动态过程,在《项羽本纪》的教学设计中,每一个环节都尽量多地留给学生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与发展的主人。只有留下足够的生成空间,教学实施时才能更充裕地利用好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资源,才能让语文课走近生态,走进生态。但有一点是必须牢记于心的,这就是,所有的资源利用必须是语文的,是有意义的,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

教学设计也不应是线性的,必须呈现立体美。在《项羽本纪》的设计中可以看到不少的细节设计,也可以看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设计,这些设计是充分考虑到学情的,凡是预感到学生有学习难度之处都作了适当铺垫与分解,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整个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是立体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的,追求的是简约与高效。当然,具体教学情境与设计的理想诉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必须经过教学呈现的检验,尤其需要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智慧的教学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原标题:冯为民《项羽本纪》课例研究

标签:;  ;  ;  ;  ;  ;  

项羽·本吉个案研究_项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