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摆放在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_贺霭瑶

贺霭瑶

(四川省中江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四川 中江 618100)

【摘要】 目的:探究良肢位摆放在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损伤性偏瘫患者80例设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均40例。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方案,而研究组患者则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帮助患者正确摆放良肢体体位,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重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从而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值得借鉴采纳。

【关键词】 脑损伤性偏瘫;良肢位;摆放;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114-02

引发脑损伤性偏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脑卒中、颅脑外伤、脑占位性病变等。对脑损伤性偏瘫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十分必要,实际护理工作中往往忽视早期康复训练与良肢体摆放的重要性,使得残障发生率不降反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良肢体可以有效预防痉挛姿势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患者肩关节。本次研究对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中给予良肢体摆放,探究其应用效果,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数资料

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损伤性偏瘫患者80例设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患者均40例。

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1岁,平均(47.6±5.3)岁;包括15例脑出血,11例脑梗塞,9例脑外伤,5例脑占位性病变。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23岁,平均(48.6±5.0)岁;包括16例脑出血,13例脑梗塞,8例脑外伤,3例脑占位性病变。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均给予一般临床治疗与护理方案,包括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运动功能训练等,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自然体位摆放,而研究组患者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良肢体摆放,具体操作过程包括患侧体位的摆放、健侧体位的摆放、仰卧位的摆放等。

1.3 评价指标与判定标准

(1)采用FMA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与其他功能进行评分:评测内容包括患者的腕、手、臂、下肢等感觉功能,9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表示效果越佳;(2)采用BI指数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评测内容包括个人卫生、饮食、洗浴等,100分为满分,分数越低,表示日常生活对他人的依赖越多。评分时间分别为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

1.4 数据分析

将两组脑损伤性偏瘫患者的相关资料均严格记录至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FMA评分与BI评分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评分、BI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如下表1。

表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比较(x-±s,分)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研究组比较,#*P<0.05

3.讨论

脑损伤性偏瘫患者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被破坏,将使得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功能失去控制,导致正常运动传导被干扰,进而引发痉挛等不良情况,丧失正常的姿势反应与运动控制等。临床研究[1]显示,90%左右的患者在3周内将使得肌张力升高,出现痉挛现象。为此,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十分必要,其中良肢体的摆放可帮助患者建立新的神经网络,使得异常低位中枢控制运动被抑制,是该类疾病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干预方法,可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现将良肢体摆放的具体操作步骤阐述如下:

3.1 患侧体位

护理人员将枕头垫于患者头下,将患者患侧的肩胛骨部位向前伸展,使得肘关节伸展且肩关节屈曲,将腕关节背伸,使得躯干与偏瘫侧上肢呈现90度角[2]。

3.2 健侧卧位

帮助患者患侧上肢朝前伸直,对肩关节进行前屈,前屈角度为90度左右,后在其下方垫一软枕,使得健侧上肢摆放无拘束。帮助患者健侧下肢的髋关节进行伸展运动,轻度屈曲膝关节,放一枕头于患者背后,使得躯干放松。

3.3 仰卧位

垫一枕头于患者头部,将面部朝往患侧,选择适当的枕头高度,且胸椎不能屈曲;另外垫一枕头于患侧肩关节下方,使得患者肩胛骨往前突。在患侧臀部下方加一软枕,使得患侧骨盆可往前突,以防出现髋关节外旋、屈曲等;在患者腘窝部位外侧垫一小软枕,以防患者髋关节外旋、外展等;在床尾与足底之间放一硬枕,使得患者足部保持中立位等。并定时进行体位变换,建议每隔2~3小时更换一次体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这就进一步证明了采取良肢位的摆放可帮助脑损伤性偏瘫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荐采纳。

【参考文献】

[1] 房秋燕,韩丹,何少雯等.良肢位在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70-171.

[2] 胡学英.浅谈偏瘫肢体肌肉痉挛的运动疗法治疗[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5):68-70.

论文作者:贺霭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良肢位摆放在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_贺霭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