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VEGF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分析论文_吴冬娣,武,彪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 330006

【摘 要】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行新辅助化疗患者存在化疗敏感性的差异,对于不敏感患者来说,行新辅助化疗可能会延误局部治疗的时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很多分子生物学指标已经或正在用于指导乳腺癌的临床治疗、预后和化疗疗效的预测。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应用新辅助治疗乳腺癌,并对患者的P53、VEGF表达意义进行探究,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与减少患者的肿瘤直径增加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方法:通过收集4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标本,采取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的瘤体大小、腋窝淋巴结状况、肿瘤组织分级、P53、VEGF的表达等进行检测,通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来对P53、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从而对乳腺癌患者在临床治疗采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P53、VEGF表达情况及相关性分析。结果:4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5%,其中有33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有3例患者临床症状疾病稳定,尚未出现明显的变化,4例患者疾病进展,出现病情恶化,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VE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53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分级呈正相关。结论: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呈现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分级、临床分期等因素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P5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患者体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分级等因素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P53对影响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在临床诊断与判断预后时,可以加强对患者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分级等指标的检测与监控,P53与VEGF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对P53高表达的患者行对抗VEGF疗法,化疗药物通过降低诱导肿瘤增殖因子突变型P53,启动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形成,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免疫组化;生物学因子

乳腺癌是城市女性最常见癌症,是农村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一项中国多中心全国范围的研究显示,诊断乳腺癌时,15.7%的病人处在I期,44.9%处在II期,18.7%处在III期,2.4%处在IV期,相比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女性呈现更多的是III期和IV期[],而分期相对较晚的病人大多需要新辅助化疗,合理的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研究认为PCR是评价新辅助化疗的最佳指标,但不同临床试验对PCR定义不同[]。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P53及VEGF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是否可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同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

1.1临床资料

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局部晚期乳腺癌化疗前空心针穿刺标本及化疗后根治术标本40例(浸润性癌),均为女性,年龄30-63岁,中位年龄46岁。在实施新辅助化疗后,施行保乳术或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在获取标本后就要及时将其在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48h,并用石蜡包埋,然后对其中的VEGF和P53标本进行检测。

1.2检测步骤

标本经4%甲醛溶液(PBS)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按试剂盒说明书的指导步骤进行,采用P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已知阳性片。试剂:鼠抗人P53、VEGF蛋白免疫组化单克隆抗体、即用型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试剂盒(鼠/兔)、DAB 显色试剂盒均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结果判读:阳性细胞数<5%为“-”,≥5%为“+”,P53以肿瘤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为阳性,VEGF以肿瘤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见附录图片)。

2.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版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构成比及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3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缓解,总体有效率为82.5%,7(17.5%)例患者的肿瘤最大径未得到改善,且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13例患者的淋巴结直径为0%;有8(20%)例患者在实施新辅助化疗4-6周期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量为0,未见癌转移,6(15%)例患者在实施新辅助化疗后,临床检查显示腋窝淋巴结直径为0,而术后病理出现不同程度的癌转移,具体如表1。

4.讨论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人类 P53基因定位于17P13.1,在所有恶性肿瘤中,50%以上会出现该基因的突变,国内有文献报道,乳腺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2%[3],国外文献报道为30%,其中Luminal型26%,基底样型88%[4],有研究显示 p53 是独立的疗效判断因子,p53阳性化疗有效率低,p53表达阴性化疗有效率高,伴有较高的临床完全缓解率[5][6],但P53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7]。

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8],是重要的血管生成正性调节因子,肿瘤的生长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增殖与发生转移的主要因素[9]。有研究表明,乳腺癌中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10],为乳腺癌侵袭性标志物,高表达患者易发生肿瘤细胞转移和复发,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11],同时有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通过抑制乳腺癌组织中的VEGF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12]。众所周知,野生型P53是典型的抑癌基因,而突变型P53则扮演了癌基因的角色[13]。早在2001年,Pal S等[14]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证实野生型P53通过转录因子SP1和E2F间接下调VEGF的表达。随后许多报道都证实了野生型P53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对VEGF的抑制作用。我们不由设想,突变型P53是否对VEGF具有上调作用呢?以往长期的研究并没有得出阳性结果[15]。然而,最新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6月Pfister NT等[16]在《Gene Development》上发表权威观点,乳腺癌细胞的突变型P53可通过与SWI/SNF复合物结合,从而上调VEGFR2的转录水平,这一结果部分解释了为何突变型P53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对抗VEGF疗法敏感。基于以上观点,在本次试验中研究中发现,P53表达阳性的肿瘤更具侵袭性,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显著性正相关,但突变型P53与VEGF的表达关系及潜在的调节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中VEGF可能是导致其内部的抑制凋亡基因的重要因素,VEGF在促进乳腺癌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该抑制凋亡基因也有一定的参与,且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其内皮细胞的凋亡是可以进行改变的,这就说明在肿瘤血管形成的过程中,VEGF发挥其内皮细胞抗凋亡作用,还需要借助抑制凋亡基因的上调,才能维持与保护VEGF的促内皮细胞功能,从而使得患者体内的肿瘤血管形成并发生浸润转移。在本次的研究中发现,p53蛋白阳性与患者乳腺癌组织中的凋亡抑制因素的表达要远远高于p53蛋白阴性乳腺癌组织。因此,在临床中也可以推断,P53 出现癌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与患者体内的抑制因素作用,其突变对患者的体内的乳腺癌细胞通过协同作用,从而能够对如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临床诊断与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作用。

5.前景和展望

总之,在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新辅助化疗,其VEGF与P53 与其病情的发展、诊断与预后判断有着密切的关系。P53、VEGF在新辅助化疗中可能有疗效预测价值,大部分文献支持化疗后P53、VEGF有不同程度表达变化,P53与VEGF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对P53高表达的患者是否可行对抗VEGF疗法,是否化疗药物通过降低诱导肿瘤增殖因子突变型P53、VEGF表达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探索P53与VEGF在新辅助化疗环境下变化规律,这对指导乳腺癌综合治疗有一定的价值。目前靶向治疗早已开始用于肿瘤临床治疗,P53与VEGF是否可为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临床治疗前景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Fan Lei,Strasser-Weipplk,Li JJ.et al.Breast cancer in China [J].Lancet Oncol,2014 Jun;15(7):e279-e289 PMID:24872111.

[2] 邵帅,李培峰,柳玉彬.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体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5):4964-4969.

[3] 刘红艳,宋丰举,雷蕾.1267例乳腺癌临床与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1):656-659.

[4] Anne Dumay,Jear-Paul Fegeas.et al.Distinct tumor Protein P53 mutants in breast cancer subgroups.Int.J.Cancer:132,1227-1231(2013)©2012 UICC.

[5] 凡庆东,姜军,杨新华等.乳腺癌P53、CerbB-2表达与TE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0):1059-1077.

[6] 屈明,赵建玲,薛军等.乳腺癌肿瘤生物学因子检测对新辅助化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作用[J].山东医药,2009,49(48):59-61.

[7] 郭剑明,张建国.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各预测因子的变化[J].解剖与临床,2013,18(03):265-268.

[8] 郭红艳,杨国嵘,金惠琴等.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06):65-67.

[9] Folkman,J.Is oncogene addiction angiogenesis dependent [J].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2005,70(06):389-397.

[10] 许进,周序珑,夏明汗等.乳腺癌VEGF、P53表达与肿瘤血管新生和转移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2,18(2):185-188.

[11] 雷杰,费建东,刘振显等.乳腺癌组织中Ang-2及VEGF的表达及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08.35(4):263-265.

[12] 吕宝军,邹劲林,王晓鸿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HIF-1α和VEGF-C表达的影响[J].北方医药,2011,8(9):40-41.

[13] Wei,J.,Zaika,E.& Zaika,A.p53 Family:Role of Protein Isoforms in Human Cancer [J].Journal of Nucleic Acids,2012;687359,doi:10.1155/2012/687359(2012).

[14] Pal,S.,Datta,K.& Mukhopadhyay,D.Central role of p53 on regulation

of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PF/VEGF)expression in mammary carcinoma [J].Cancer research,2001,61(18):6952-6957.

[15] Bernard,H.et al.The p53 isoform,Delta133p53alpha,stimulates

angiogenesis and tumor progression [J].Oncogene,2013 Apr 25;32(17):2150-2160.

[16] Pfister,N.T.et al.Mutant p53 cooperates with the SWI/SNF 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 to regulate VEGFR2 in breast cancer cells [J].Genes Dev 29,2015 Jun 15;29(12):1298-1315.

附录图片

通讯作者:

武彪,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出生于1963年8月,籍贯江西南昌,本科学历,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永外正街17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四科。

论文作者:吴冬娣,武,彪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P53、VEGF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分析论文_吴冬娣,武,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