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产业的历史发展与理论阐释_批发零售业论文

商品流通产业的历史发展与理论阐释_批发零售业论文

商品流通产业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解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理论论文,产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品流通产业从产生之日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商品流通产业史所包括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和复杂的。本文仅就近现代商品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进行简要的概括与分析,以便对商品流通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一初步认识。

一、批发商业的革命

商品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最终分离。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的最终分离大约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时期。因为产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为批发商业的最终独立提供了丰富多彩和大批量生产的商品;运输、通讯条件的改善,仓储条件的改进,以及足够的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条件的成熟,导致了这次变革的产生。批发与零售相分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流通职能上的专业分工,前者直接与生产企业相联系,后者为最终消费者服务,而且在于两者相分离之后,演化出了一系列流通组织形式,促进了商品流通产业的内部分工及商品流通网络的形成,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生产与消费的需要。但是,批发与零售分离以后,它们的进一步分化、发展一直在进行,从而发生了一次次的商业革命。

随着批发交易从零售交易中独立出来以后,批发商队伍日益扩大,于是,许多批发商为了沟通信息、扩大交易,开始自发地集聚在商品产地、销地或集散地进行集中交易,这样,就自发地产生了原始的批发市场。而随着自发性批发市场的形成,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参加批发市场交易的个人和组织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规范批发市场的交易行为和交易秩序,创造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批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由行业自律发展到政府规制,从而使自发性的批发市场发展成为有一系列制度与规则的现代批发市场。因此,批发市场的产生可以说是批发商业的一次革命。但是,这里所说的批发市场还仅仅是从事现货交易的市场。这种批发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并没有终止批发商业的变革,大约在19世纪后期又产生了从事期货交易的市场即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的产生,进一步完善了流通当事人(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风险回避机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因此,19世纪后斯期货交易及其交易所的产生也是批发商业进而是商品流通产业的一次重大变革。

当然,批发商业的变革不仅表现在现货批发市场和期货交易所的出现,而且还表现在批发销售形式的变革上,即从现品销售到样品销售以及凭样品销售到凭标准品销售的飞跃。从现品销售到凭样品销售的飞跃,虽然只是销售形式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却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标准化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又把批发销售形式从凭样品买卖推向更高一级的销售形式,即凭标准品级买卖和凭规格买卖。批发销售形式转变为凭标准品级或商品规格买卖后,使大批量交易既方便又准确,大大提高了批发商业的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应该说,自从批发与零售分离以后,批发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批发商业处于对社会商品流通的绝对支配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大量生产与大量销售的结合,使批发商业日益受到挑战。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制造商自建商品营销系统,控制产品从生产直到零售的整个流通过程的挑战;另一方面来自大零售商的连锁化并通过自己的采购系统直接从制造商进货,以摆脱批发商控制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批发商业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与创新过程:第一,批发商的连锁化和一体化。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批发商为了与制造商的自设批发机构相抗衡,走上了连锁化的道路,这就是许多中小批发商联合起来,实行各种自由连锁和合同连锁,组成批发商业集团或商业联合公司。同时,许多批发商还全部买下他们所服务的零售商,甚至通过自行建立或购买的途径,向生产领域渗透,走纵向一体化经营的道路。第二,批发经营的专业化。通过实行专业化经营,批发商可以将精力集中于他们想进入甚至力图控制的特定市场,以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第三,实行流通技术革新。主要包括经营管理上的计算机网络化,以及在仓库管理和运输等方面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等等。流通技术的不断革新,提高了批发商业的服务水平,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制造商要求与批发商重新合作。第四,实行批发经营方式的革新。主要内容有:(1)许多批发商逐步推行批发销售的自我服务化,即“批发超级市场化”,以提高批发商业的劳动效率,降低流通费用;(2)推行最低订货量制度,从而扩大每次交易的批量规模, 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大量销售;(3)开展租赁经营,开辟扩大商品销售的新途径,等等。正是通过上述的变革与创新,才使现代批发商业继续得以生存与发展。

在批发商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有代表性的理论:一是批发无用论;二是批发与零售统合论。批发无用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其基本主张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大量生产体制与大量销售体制的形成,生产企业希望能同零售商直接交易,以加强对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控制,从而产生了排挤批发商的倾向,并最终导致批发商的消亡。批发无用论的思想在美国产生以后,相继传播到欧洲和日本,坚持这种主张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认为要想降低社会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应该尽量减少以致消灭批发商。但是,实践表明,直到目前为止,现代批发商业不仅没有被消亡,而且还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点可以通过各国的批发商业机构数、批发交易额及批发交易与零售交易比率的变化而得到验证。批发商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理论是批发与零售统合论。这种理论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批发与零售的分工仍然存在,但是批发与零售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组织或经营的统合。这种统合是按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批发对零售的统合,即批发商通过自设零售机构或与现存的零售商合作向零售领域渗透,从而形成了由批发商支配的批发零售流通体系;二是零售对批发的统合,即零售商通过自设批发机构或与现存的批发商合作向批发领域渗透,从而形成了由零售商支配的批发零售流通体系。然而,不论是批发向零售的统合,还是零售向批发的统合,既没有使批发机构消亡,更没有使批发商业活动消亡。因此,批发与零售的统合并不意味着批发商业的消失,而仅仅说明批发与零售在组织或经营上的系统化。

二、零售商业的革命

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是以具有现代意义的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的。百货商店的出现,是零售商业领域对以机械化为基础的大量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大城市加速发展的直接反应。因此,百货商店是现代零售商业的最主要形式,其革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销售方式的革新性。百货商店销售方式的革新性主要有五点:(1)顾客可以毫无顾虑地、自由自在地进出商店;(2)商品销售实行“明码标价”;(3)陈列出大量的商品;(4)可以退货;(5)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 这种销售方式与传统的杂货店的销售方式明显不同。第二,经营方式的革新性。百货商店的另一个特点是综合经营,即同时经营许多种商品,经营范围相当广阔。相反,传统的零售商店一般只经营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经营范围相当狭窄。第三,组织管理上的革新性。百货商店由于同时经营若干系列的商品,企业规模庞大,因而其经营活动分化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性部门,实行分工和合作,管理工作也是分层进行的。与此不同,传统的零售店,店主不仅亲自营业,而且自行负责人、财、物的管理。

连锁商店的产生,是继百货商店出现之后,零售商业的又一次革命。连锁商店于1859年在美国诞生,由于它在经营成本低、存货周转率高、经营标准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60~70年代已经成为重要的零售商业组织形式。连锁商店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正规连销店、自由连锁店和特许连锁店。正规连锁店存在总部与分店的关系,即总部对各分店拥有全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总部对人、财、物及商流、物流、信息流进行统一的管理。自由连锁店实际上不存在总部与分店的关系,即加盟店之间是协商与服务的关系,各个加盟店的所有权、经营权是独立的,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协商自愿联合起来,共同进货、合作经营。但是,在自由连锁的形式下,一般要由各加盟店共同组建一个“总部”或背靠一个“共同组织”(多为批发企业或大型零售企业)以协商各加盟店的商流、物流、信息流活动。当然,“总部”或“共同组织”的经营费用要由各加盟店分担。特许连锁店存在总部与分店的关系,即总部通过合同授权加盟店使用属总部所有的商号、商标、服务标识及其他经营技术,加盟店要按销售额或毛利的一定比例向总部支付特许费用,但加盟店对自己的店辅拥有所有权。

零售商业的第三次革命是超级市场的产生。超级市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特点是:(1)实行开架售货,顾客自我服务;(2)经营的商品以食品、服装、日用杂品为主;(3)商品价格低廉;(4)多为连锁商店。超级市场在美国出现之后, 逐渐被引进到日本和欧洲国家。1935年,日本第一家超级市场在东京出现。法国于1948年出现超级市场。我国也于80年代初出现超级市场。

除上述三次零售商业革命外,第二次大战以后,零售商业又发生了许多变革,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许多新的零售商业组织或零售经营形式。如自动售货商店(机)、方便商店、折扣商店、购物中心、仓库商店、电视售货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述。

以上,我们对零售商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归纳与概括,从中可以发现零售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迄今为止,已有很多学者对零售商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理论解释,提出了若干关于零售商业发展规律的理论假说,主要有:(1)适者生存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零售商业也是一个“物种”,因此,零售商业的发展也可以用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来解释。也就是说,零售商业的环境即消费结构、社会技术革新以及竞争结构等经常发生变化,适应这些变化的零售商则能够继续生存,而不适应这些变化的零售商则被淘汰。(2)零售轮假说。 这是人们熟知的解释零售商业发展的理论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当革新的零售商刚刚出现时,往往受到现有零售商的排挤、轻视和反对,但是由于这些革新的零售商能够通过创新降低成本从而可以进行低价销售,以吸引大众。然而,这种革新的零售商一旦被大众所接受、经营商品的品质得以提高、店铺的外观或选址得以改善,从而深受大众欢迎以后,他们就开始放弃低价销售策略,从而导致销售价格的提高。这时,又会引发新的零售革新,从而又有新的能够进行低价销售的零售商产生,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这就是零售轮假说的基本主张。的确,百货店、通信销售店、连锁店、超级市场、折扣商店等等,都是以低价格策略为武器而作为新型零售商而出现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革新型零售商都不能维持低收益率和高周转的经营,从而导致价格的提高。因此,这个假说基本与实践相符。但是,自动售货机的出现、百货店的分店建设以及郊外购物中心的建设等等就无法用上述假说解释。(3 )综合与专门循环假说。这种假说认为,迄今为止,零售商业的发展经过了杂货店到专业店,专业店到百货店,百货店到专卖店,专卖店再到购物中心五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综合化阶段(杂货店时代),第二阶段是专门化阶段(专业店时代)、第三阶段是综合化阶段(百货店时代),第四阶段是专门化阶段(专卖店时代)、第五阶段是综合化阶段(购物中心时代)。当然,从零售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存在上述循环。但是,这一假说却无法解释新型零售商基本上都是低价店这一事实。(4)辨证过程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一种新型零售商业形式出现以后,必然带来另一种与它完全不同的零售商业形式的出现。例如,百货店一般都设在城市的中心地区,经营商品也较宽,且向购买者提供比较充分的服务。然而,百货店的出现却带来了另一种完全否定百货店经营特点的折扣商品的出现。这种假说主张,新出现的零售商业形式,基本上是现存零售商业形式的否定形式。(5)真空地带假说。 这种假说认为,零售商业形式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主要表现为对零售商提供的价格或服务的偏好,例如,有的消费者偏好低价格,而有的消费者偏好高服务。当偏好低价格的消费者较多时,现存的零售商为了扩大经营,自然都要选择低价格的零售商业形式,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真空地带,即高服务的零售商业形式有可能被遗弃。于是,就会有创新者以这个真空地带为经营目标,选择高服务的零售商业形式,从而意味着一种新的零售商业形式的出现。

三、物流革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物流费用也越来越大,从而使人们对物流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尤其是70年代以来由于扩大销售、降低制造成本越来越困难,因此,人们不得不致力于“第三利润源”的开发,并通过加快物流技术进步和变革物流方式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和实现尽可能多的利润。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主要发达国家发生的“物流革命”。从总体上讲,“物流革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流组织的革新,二是物流技术的革新;三是物流成本管理的革新。

物流组织的革新是以物流系统概念的产生为前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活动不仅在规模上越来越大,而且在结构上也越来越复杂,同时,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对物流的质量、速度、安全、便利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高效、快速、安全、便利地完成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物流活动,必须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计划、组织、运营与管理,从而产生了物流系统的概念。物流系统概念表明,物流是一个包括运输、包装、保管、装卸及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系统。因此,要实现既定的物流目标,仅仅考虑某一个或几个物流环节是不够的,而必须对物流的所有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这样,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物流组织,以便对各个物流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全面计划。因此,物流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统一的物流组织。这种物流组织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非独立核算物流机构,一种是企业外部独立核算的物流机构(物流公司或物流中心)。企业内的物流机构可以将过去由其他部门分别管理的各种物流活动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可以协调各物流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系统与生产系统、销售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生产效率和销售效率。企业外部的物流中心是以运输、保管、储存、流通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及物流信息的传递为专门业务的经营实体。其主要作用有:第一,通过物流活动的集中化与专业化,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第三,由于物流中心业务集中,专业化程度高,从而有利于实现物流经营的合理化和管理的现代化;第三,由于物流业务的集中,从而便于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进而有利于对物流规模、结构以及物流设施的调整,促进合理物流网络的形成;第四,物流中心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城市交通合理化。

物流技术革新是通过运输工具、仓储设施、包装技术与包装材料的革新而实现的。1965年以后,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开始出现,同时汽车的普及、航空、水运及管道运输事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运输革命,创造了许多新的运输方式,如水陆联运、车船一体化运输、火车汽车一体化运输、门对门运输、托盘化运输、集装箱运输等等,这些运输方式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速度、效率和安全,进而为实现物流合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低温冷藏仓库、立体仓库、自动化仓库等新型仓库的出现,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包装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进一步加快了物流革命的进程。

物流成本管理的革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革新,二是物流成本管理的革新。当然,这两种革新都是以正确理解物流以及物流成本概念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完整的物流与物流成本概念,也就不会有全面、准确的物流成本核算,从而也就不会有科学的物流成本管理。关于如何认识物流成本,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理论,这就是“冰山一角”学说。该学说认为,以传统的物流与物流成本概念为基础的物流成本核算不能全面核算出物流成本,按这种方法所核算的物流成本只是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即物流成本“冰山的一角”而大部分潜在水面以下的物流成本并没有被核算。因此,为了准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就需要对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革新。也就是说,要建立新的物流成本核算(会计)制度,建立新的核算科目、标准与范围,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地核算出物流成本。在准确核算物流成本的基础上,还要对物流成本管理进行革新。如果说在核算物流成本时所使用的是“物流财务会计”方法的话,那么,在物流成本管理时所使用的则是“物流管理会计”方法。因此,物流成本管理的革新主要体现在管理会计思想与方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上的广泛应用。

四、流通产业的信息化

应该说,信息化也是商品流通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是从1970年代开始的,其主要内容是商品流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商品流通信息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POS”系统,即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二是“VAN”系统,即附加价值通信网,三是“EOS”系统,即电子订货系统。

“POS”系统是收集、处理、 管理零售商店销售时点的各种商品信息和顾客信息的系统。这一系统主要由自动读取装置、扫描式终端机、显示装置构成。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1)销售管理。 销售人员利用扫描器自动读取顾客所购商品的条形码,然后将其信息输入该系统中,系统终端将每一商品的名称、价格及合计金额等信息打印输出,从而完成货款结算和收据制作。同时,每个销售现场还可以通过该系统制作商品销售目录、商品订货目录并将其传输到总部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总部根据获得的销售信息及时准确地订货或配送商品。因此,“POS”系统可大大提高商品销售管理的效率。(2 )商品管理。 通过“POS”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各种商品销售情况,发现哪些商品畅销、 哪些商品滞销,以及商品库存的数量和结构,从而可以及时、准确地补充短缺商品,处理滞销商品,压缩库存,提高商品周转速度。(3 )顾客管理。由于“POS”系统可以自动记录顾客的购买情况, 从而使经营者能够掌握顾客的购买动向、购买时间、购买内容、购买数量和购买方式,以便进行顾客管理,提高为顾客服务的水平,进而扩大商品的销售。(4)员工管理。“POS”系统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可以通过内藏控制器准确记录每一工作岗位和每一员工的工作状况、营业业绩,从而为改善劳动管理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实现劳动报酬计算的合理化、自动化,提高劳动管理的效率。(5)信息集中管理。 各营业或管理现场的“POS”终端输入的各种信息, 都会自动传输到总部或本部的计算机系统,从而使总部或本部的计算机系统成为信息储存、加工、分析、传递的中心,并可根据营业或管理现场的需要及时提供全面、综合的信息。

“VAN”系统是指共同利用型信息交换系统,即利用通讯线路, 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联网构成共同性的信息收集、传递、变换、编集、检索等多功能的信息网络。该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机种变换,即可以使不同型号、机种的计算机进行联网;代码变换或信息程序的转换,即能使不同文字代码或信息程序相互转换;信息交换,即联网计算机可根据需要将储存的信息进行相互传递;媒体变换,即可将储存信息进行媒体转换,如将计算机输出的信息转换成传真等。“VAN ”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大范围的信息传递。 该系统可以在联网用户之间进行商流信息的传递、物流信息的传递和金融(信用)信息的传递,因此,可以扩大使联网用户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商流、物流及金融方面的合作,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2)全面的信息服务。 该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商品代码或其他信息资料库,并将其储存在磁带、录像带上,从而可以向用户提供诸如市场预测、企业经营分析等多种信息服务。(3)通讯服务。由于该系统是利用通讯线线路进行运作的,因此, 可以在联网用户之间进行文书、信件及传真、电传等通讯服务。 目前, “VAN”系统在许多国家, 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EOS”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 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进行联网,并相互传递与交换订货信息的系统,也称电子订货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1)实现订货业务的合理化、效率化。通过“EOS”系统可以使用户随时与联网的供货方进行订货,大大缩短了订货信息的传递时间,同时也可以实现订货业务的标准化和简单化,提高订货效率。(2)提高商品管理的精度。通过“EOS”系统可以提高商品订货的速度,及时补充库存,加速商品的周转。(3)提高物流的效率。 应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库存管理、发货作业管理、运输管理的系统化,从而可以提高物流效率。

总之,流通产业信息化是生产领域的信息化在流通领域的延伸,就象商品要从生产领域传递到流通领域,再传递到消费领域那样,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自然也会传递到流通领域。这是因为,如果生产的技术进步得不到流通技术进步的配合与支撑,那么,生产与流通的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从而也会延缓甚至中止生产的技术进步。因此,流通领域的技术进步(信息化不过是技术进步的一种较高级形态)是一个自然过程,只要生产领域出现技术进步,那么,流通领域的技术进步也就是迟早的事了。这个结论是可以得到生产与流通革命史检验的。当然,从历史上看,流通领域的技术进步一般是被动的,也就是说重大的技术进步首先在生产领域发生并完成,进而向流通领域传播。这可以说是流通领域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就流通产业的信息化而言,显而易见,是以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为前提的,而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始于生产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始于生产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生产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就不会有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可以预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流通产业信息化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当然,不论是生产领域的信息化还是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其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发展趋势等都可以用有关后工业化社会的理论来解释。

标签:;  ;  ;  ;  ;  ;  ;  ;  ;  ;  ;  

商品流通产业的历史发展与理论阐释_批发零售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