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性与科学性——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原则性论文,科学性论文,应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初,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成立“指导小组”),并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工作。
三年来,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结合广东的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身心规律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各地中小学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育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广东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多数中小学都能遵循其政策性和原则性,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部分学校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和重视。
一、偏离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渗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向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而不是面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教育方式是:全体教师参与,借助班会活动、团队活动、学科教学、文体活动、心理咨询辅导等方式全面渗透教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良好人格和心理品质,而不是对少数学生的咨询和治疗。但是,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注重心理咨询辅导,忽略了心理品质培养,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矫正方面,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全体学生良好人格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上,以至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
2.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三个教育目标层次:最低教育目标层次是辅导和矫正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一般教育目标层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最高教育目标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二是对少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的补救。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一般和最高的教育目标层次上,即应该注重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注重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一些心理教师仅重视咨询室建设及个别学生的心理治疗,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培养和提升,成为“心理医生”。这就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和主要目标层次。
3.教育性原则。《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教学化、医学化、科研化的倾向。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一门学科教学行为。教育过程要与学校所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全面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适当举办一些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知识,但不可以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开课;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不能作为课程进行考试,加重学生的负担。其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行“心理模式”。目前社会上心理咨询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心理模式”,另一种是“医学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实行“心理模式”,不能对学生实行“医学模式”。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新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教育活动,而不是纯粹的心理学研究。中小学在心育活动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性原则。
4.预防性原则。《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做到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坚持预防为先的原则。因此,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要注意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时期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预测,及时开展相应的预防性教育,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泛化与蔓延。然而,一些中小学是把注意力放在补救性教育方面,忽视了预防性教育。
5.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保密性很强、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十分严肃的工作。心理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对关系到学生的隐私、名誉、人身等问题要严格给予保密,要防止将学生的心理测量的结果外传和上网,要防止将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作为“个案分析”,未经任何处理而纳入教材,或者作为“教育案例”在学生中公开的做法。
二、违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1.德育与心育的区分问题。当前一些中小学在心育活动中,有这种现象:其一,不论学生出现什么性质的“行为和表现”,个别老师都自然的将其归属为“思想品德问题”,用思想教育的方法进行教育;或者不论学生出现什么“行为和表现”,有些老师则简单的将其归属为“心理健康问题”,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辅导。这是对学生的“行为和表现”的性质、判断、区分、归因的混淆——属“区分性错误”。其二,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代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或者反过来将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简单重复和模仿克隆。心育与德育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机结合,但两者有质的不同,不能互为替代,也不能混淆。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也不能把学生的道德问题归属为心理问题。这是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是关系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问题。
2.教师资格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它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学业前途乃至生命等问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要求十分严格,其从业范围有严格的界定和限定。如果由于教师水平原因,对学生的智力测试鉴定出现差错,或超越资格限定,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必定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伤害。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资格认证,没有上岗资格证或超越资格范围的,学校不能让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工作。这是工作规范和要求,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3.心理测量的应用问题。心理测量有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评价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有助于心理教育和辅导。但“心理量表”本身存在着科学性问题:①现行使用的“心理量表”,其原表都是引进的,都是西方心理学家编制的,其常模制定和被试均属“洋货”;②我国心理学家将其“汉化”修订,因修订时间的仓促、被试数量的不足、被试随机抽样的局限等原因,其信度、效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在“心理量表”的使用上,必须从专业的角度、用科学的观点、以谨慎的态度去解释测试的数据、去使用测试的结果;测试的结果只能作为诊断与评价的参考,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要防止未经严格培训的人员进行心理测试;要严禁测试结果未经权威机构和专家鉴定,就对学生的智力、性格等下结论;要严禁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使用测谎仪、CT脑电仪等心理仪器。
4.心理健康的诊断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以心理健康诊断为前提,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诊断,就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补救性心育而言,心理障碍与疾病有多种类型,轻重程度不同,教育辅导与治疗的方法也不同,只有确诊,才能对症下药,才有效果。但个别心理教师,仅重视心理咨询和治疗技能的学习掌握,不重视心理诊断技能的掌握,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5.心理治疗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技能难度上分,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对严重心理患者的治疗与矫正,是专业技能要求最高的心理教育治疗活动。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侧重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不宜提倡心理治疗。鉴于目前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能力,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要求,中小学的心理治疗要严格控制。这是科学性、专业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6.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问题。首先,中小学心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水平,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不是为科研而科研。其次,中小学心育科研要侧重实践性、实效性研究,不能侧重基础理论探讨研究。其三,要倡导实证性研究,用实验数据证明教育效果,而不是经验性、总结性的表述。当前我省中小学的心育科研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参与心育科研的学校和个人较少,整体科研水平偏低,发表论文大多数是经验型综述性文章,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极少;二是教师专业性科研能力不强,不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研究方向不明确,科研实验不规范,研究方法不严密,实证性研究少。三是由于缺乏科研立项课题,故心育科研存在着短期行为和“散兵作战”行为,教师之间形成不了科研队伍和科研合力。因此,要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加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严格训练,同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促进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三年来,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取得了明显成绩和教育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