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模式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探究案中的应用论文_林雪琪

——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为例

林雪琪

摘要:PBL即基于问题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国内,PBL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也较多,在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时间的限制、考试的压力等原因应用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探究案中引入PBL进行问题设计和教学开展,以期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PBL模式;地理导学案;探究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使教育理念发生新变化。教学目的确立学生本位的发展观;教学过程确立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教学模式确立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教学手段确立以教具为重点的开发观。为了适应新教育理念,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由于理念和经验的限制,仍有很多的不足,其中之一便是导学案中探究案问题的设计还较缺乏思维的含金量,缺乏思考的力度、学习的梯度,不能充分体现学案思维的导向价值。本文尝试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探究案中引入PBL进行问题设计和教学开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PBL”模式概述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也译为问题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模式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与笔者所在学校推行的小组教育合作模式正好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减轻教师的负担。

二、“PBL”模式在探究案中的设计应用实例展示——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为例

大气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但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在学习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时,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在探究案问题设计时,根据PBL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的先给定大前提即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的以及不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角度然后一步步去掉前提进行问题设计,设计展示如下:

探究案(25分钟)

探究一: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即没有地转偏向力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时,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那么此时高低纬间受热情况如何?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大气运动状况如何?请完成下面的效果图(一)。

三、“PBL”模式在探究案中的教学展开——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为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假设1:当你能够控制地球不运动,使之不进行公转和自转,即没有地转偏向力,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使得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大气运动状况如何?

假设2:当你拨动地球使其自西向东自转,即有地转偏向力的参与,此时的大气运动又是如何?

假设3:当你拨动地球使其自西向东自转,又使其绕日自西向东进行公转,大气运动状况又是如何?

2.根据各班已有的小组合作模式,分组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假设,逐一从假设一开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研究,同时,小组各成员也将依据自己的情况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如画图、写分析报告等。教师要了解每组的进程及每位成员在小组中的任务,并对小组的活动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与查找学习资料,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更有效的实现问题的解决。

3.自主学习

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效果图,让学生能够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化,帮助其理解。由内在的需求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相应的知识,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允许并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重点要提醒学生注意联系之前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风的形成知识等,三个假设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尤其当有地球自转参与时,形成的三圈环流,通过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每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将所讨论画出的假设一的图(一)、假设二的图(二)以及假设三的图(四),用小黑板或者展板的形式有效地展示,并加上相应的结论总结,与其它小组共享学习成果。

4.交流评价与教师总结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照所制定的评价量规,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内部对作品及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改善其不足;再在小组间展示作品,并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享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再对学习中的不足及学习内容加以归纳补充;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四、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PBL模式运用于高中地理的部分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其教学目标,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在操作中,也有一些思考:

1.问题的设计简单化、梯度化

问题是结构不良的,是需要利用高级知识或者多重知识进行推导的,问题具有复杂性,需要应用学生所掌握的许多相互联系的知识,甚至需要自主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的简单化,逐渐深度化,让大部分学生做得来。例如在进行研究大气环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及移动时,要联系到地球运动部分知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等,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时,必然会发现其中研究的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在问题设计中,可以进一步的细化问题,或者是在考察小组讨论时,不时的因势利导,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2.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导向

在基于问题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并要注意精心的引导学生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监视各小组的活动,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核心成员的才能,如何鼓励不太活跃的成员的参与,以保证问题的解决,这都是值得思考的。

3.进一步思考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的知识探究和构建,所以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时,尤其是刚开始接触该学科所必需的入门知识,它可能在于那些技能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需要真实情景的课程中比较适合。可以将PBL模式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对一堂课中的部分进行微课堂设计,效果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姜清超,袁 冲,程晓广.对PBL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3(10).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中天高级中学 322100)

论文作者:林雪琪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4/6

标签:;  ;  ;  ;  ;  ;  ;  ;  

PBL模式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探究案中的应用论文_林雪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