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退休年龄能否提高社会养老基金的支付能力?_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延长退休年龄能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退休年龄论文,能力论文,基金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分类号:H55,D63,E20,G23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12)06-0074-011

一、引言

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在财务上具有充足的支付能力,是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可持续性的根本前提。近些年,世界各国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等情况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能力不足。为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寻求解决支付能力不足的方法,其中就有不少人士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可以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能力,如Breyer and Hupfeld(2010)、Bovenberg(2003)、Cremer and Pestieau(2003)、Sayan and Arzdar(2001)等均有如此观点,更为具体的如Roseveare et al.(1996)就认为把退休年龄延迟两年就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公共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危机。不过国外文献对基金支付能力的研究多以现收现付模式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为切入点,而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了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即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现在的问题是,在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模式下,延长退休年龄是否也能够提高支付能力呢?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2005年底,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以下简称《决定》),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尤其是缴费方式和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这对支付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企业缴费全部划入社会统筹账户,社会统筹账户缴费比例由缴费工资的17%增加到20%;个人账户规模由职工缴费工资的11%下降至8%,全部由职工个人缴纳。第二,调整了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方法,过去是按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20%来发放,调整后则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就增发1%。第三,调整了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过去的计发月数统一为120,而调整之后,则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退休年龄、利息等多个因素来确定,不再固定了。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研究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情况,也分析了调整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大多数人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延长退休年龄能有效地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缺口。

朱楠(2009)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果保持当前的替代率水平,将会导致企业和职工的缴费率提高,社会的赡养负担加重,而且造成政府公共财政不堪重负,进而通过模拟分析,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困难的有效途径。纪晶晶(2006)也持类似观点,延长退休年龄是有利于实现基金的收支平衡。

金刚(2010)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退休年龄偏低、退休年龄人群差异大、提前退休情况较为严重的现实情况,认为中国非常有必要实施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才能减轻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引起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同时辅以弹性退休、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等方式,增强退休制度的灵活性。

柳清瑞和苗红军(2004)则进一步指出,延长退休年龄不仅能够有助于实现收支均衡,而且还可降低企业的缴费率,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建议每五年就把退休年龄推迟一岁。饶茜等(2005)也有类似观点。

王增文(2010)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出人口死亡概率与最优退休年龄的动态经济规律,并通过对城镇职工的年龄预测及对其赡养率和缴费率的敏感性分析,进而认为解决目前财政压力的关键是适当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尤其是女性职工退休年龄的偏低已经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产生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也建议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在研究方法上,上述学者都是在期望寿命的基础上展开的,实际上是以确定性年金为假设前提。他们首先根据人口生命表求出预期寿命,并假设参保职工都在预期寿命时死亡;然后根据缴费率、利率和工资等因素得到基金缴费收入的现值,由利率和养老金数额等因素得到基金养老金支出的现值,最后比较收入和支出现值的相对大小来分析支付能力状况。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通过Klein(1991)提出的生存模型,把死亡率分布纳入到养老保险基金的精算模型中,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作用效果,重点讨论基金的支付能力是否随着退休年龄的延长而增加。

全文结构如下:第二节,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基础,构建了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精算模型,包括缴费收入、养老金支出和支付能力的精算现值公式;第三节,通过对模型参数值的合理设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讨论了在相关因素的制约下,延长退休年龄后作用于基金支付能力的效果;第四节是结论与政策启示,并指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二、我国基本养老金制度支付能力的精算模型

本节以《决定》为基础,构建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精算模型。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因此需要对这两部分分别构建相应的精算模型。模型构建原理与思路如下图所示:

图1 模型构建与思路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参保职工与企业的缴费以及基金的投资收益,为此需要设定以下变量。

参保者每年要拿出缴费工资的一定比例缴存到相应的账户,设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缴费率分别为λ和γ。假设养老保险基金的年投资收益率为i。

1.统筹账户缴费收入

根据《决定》,统筹账户的缴费全部由职工所在企业来缴纳。职工在未来的死亡年龄是不确定的,因此企业为一个职工缴纳统筹账户保费的期间也是不确定的,这时候必须运用寿险精算理论,求出缴费的精算现值,本质上就是在死亡率分布条件下的货币时间价值,设一个年龄为t岁的职工在k年之后还活着的概率为s(t,k)。

根据寿险精算理论,企业在职工工作期间缴费的精算现值等于

其中,上标带有λ和γ的变量分别表示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变量,下文同。

2.个人账户缴费收入

根据《决定》,个人账户的缴费全部由职工本人缴纳,职工在工作期间缴纳的个人账户保费的精算现值等于

从(1)~(3)可以看出,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延长缴费时间,从而增加缴费收入。

(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根据《决定》,参保职工以及所在企业的缴费贡献越多,职工退休后每年领取的养老金也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作用。

1.统筹账户养老金支出

统筹账户养老金与缴费贡献直接相关,包括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这体现在缴费指数中。

平均工资缴费工资指数则等于缴费期间职工本人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等于

如果某个参保者的缴费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平均工资缴费工资指数就大于1;反之就小于1;对于一个领取社会平均工资的职工而言,每年缴费工资指数和平均工资缴费工资指数都等于1。

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为了更具一般性,本文把1%称为计发比例,并用l来表示。职工在刚退休时的统筹账户养老金就等于

其中T表示职工的最大生存年龄。

从(4)、(5)两式可以看出,统筹账户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对于个人工资水平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高收入者,他的缴费有一部分转移给低收入者,即个人工资水平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职工,这就是统筹账户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根据(5)和(6)式,延长退休年龄后,退休职工从统筹账户领取养老金的期间缩短了,但每年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却增加了,退休期间的统筹账户养老金总额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事先是不确定的。

2.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

职工在刚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个人账户储存额就是职工所有缴费在刚刚退休时的资金积累值,等于

与统筹账户一样,延长退休年龄对于退休期间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总额是不确定的。从(7)式可以看出,延长退休年龄增加了职工退休时的个人账户积累值,退休职工每年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增加了,但领取养老金的期限缩短了。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

如果支付能力大于零,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充足;支付能力等于零时,基金恰好收支平衡;支付能力小于零时,基金出现收不抵支,导致资金缺口,出现支付能力不足。

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收入和养老金支出的公式可以看出,延长退休年龄对支付能力的作用方向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延长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延长缴费期限,从而增加缴费收入,而且缩短了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支付能力;但另一方面,延长退休年龄后,退休职工每年领取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数额都增加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延长退休年龄降低了支付能力。因此,延长退休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取决于模型中相关变量的实际数值,下面就是定量分析。

三、实证分析与比较

本节将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为此需要对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要设定其数值,接着对基准情形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是敏感性分析,探讨变量数值发生变化时支付能力的变化情况,并从中探讨提高支付能力的办法。

(一)基准情形时的参数设定

a:参照《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研究,把起始工作年龄设定为20岁。

R:我国目前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从国际上的改革趋势来看,男、女将趋于相同退休年龄,本文以60岁作为退休年龄。

i:虽然目前以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个人账户的收益率,但从长期来看,此利率过低,随着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的扩展,投资收益率将会增加,根据《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等的研究,把长期年利率设定为5%。

本文以2010年为基准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为37147元。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2001-2010年期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4.65%。我国近些年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未来不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而会下降到国际平均水平,因此工资增长率也会下降,为此本文把未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率的设定为10%。

本文根据工资收入水平把参保职工分为高、中、低三类人群,目的是比较分析不同工资收入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变化情况。高收入者,假设起始工资和工资增长率比社会平均工资高出100%;中等收入者,恰好等于社会平均工资的职工;低收入者,假设起始工资和工资增长率都只有社会平均工资50%。

λ和γ:根据《决定》,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是以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来缴纳的。如果职工工资小于社会平均工资的60%,那么缴费基数就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如果职工工资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那么缴费基数就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其他情况,则以职工的实际工资为基数。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缴费率分别为20%和8%,其中统筹账户全部由企业缴费,而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纳。

f:由于退休者的经济负担要大大低于在职职工,而且不直接参加生产活动,养老金增长率应低于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率。本文把养老金增长率设定为在岗职工工资增长率的50%,即f=5%。

s(t,k):由生命表确定。由于参保职工主要是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本文将采用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生命表,生命表中的最大生存年龄为100岁,即T=100。

(二)测算结果与描述性分析

根据上述参数值,我们就可以得到基准情形下的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对于一个领取社会平均工资的参保职工,如果他在20岁参保、60岁退休,那么他工作期间一共要缴纳114.59万元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企业为其缴纳81.85万元的统筹账户保费,职工本人要支付32.74万元的个人账户保费。

职工退休后,在退休期间可以从统筹账户领取165.49万元的养老金(即基础养老金),从个人账户领取54.51万元的养老金,两者合计共220万元,这也是一个退休职工领取的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的总额。

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能力分别等于-83.63万元和-21.77万元,两者都出现了支付能力不足,因此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不充足,为-105.4万元。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一个工资水平刚好等于社会平均工资的职工而言,其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就达到了105.4万元,可见支付能力出现严重不足。

上述结果是一个中等收入者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情况。下面再来比较高、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情况。对于统筹账户,三类人群都出现支付能力不足,但相差不大,都在-83万元左右,这是因为统筹账户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降低了不同收入人群的差距。对于个人账户,三类人群也出现了支付能力不足,但是差距很大,收入越高者,收支缺口就越大,这是因为个人账户完全由职工本人的工资水平决定,不同人群之间没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总体来说,工资收入越高,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就越小。

上述分析是以60岁作为退休年龄,那么延长退休年龄是否能提高支付能力呢?这就是下面要分析的问题。

(三)敏感性分析

根据第二节的精算模型,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退休年龄、利率、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增长率和死亡率分布等等,因此延长退休年龄是否能提高支付能力,也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精算实务中,分析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敏感性分析,即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因素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在本文,就是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因素变化对不同退休年龄支付能力的影响程度。我们选择的退休年龄在50~70岁之间,限于篇幅,其他因素只分高、低两种情形。

1.利率对不同退休年龄支付能力的影响

图2和图3分别表示利率在低、高两种情形下支付能力的变化情况。

图2 低i时支付能力的变化(i=5%)

注:图中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支付能力,下同。

图3 高i时支付能力的变化(i=15%)

当退休年龄相同时,利率(即基金投资收益率)越高,支付能力就越高,包括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基,在退休年龄为60岁、利率为5%时,支付能力等于-105.4万元,收不抵支;但利率为15%时,支付能力为13.89万元,收大于支。因此在提高投资收益率水平有助于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

但当利率保持不变时,延长退休年龄就不一定能提高支付能力了。当利率水平比较低时,延长退休年龄后,尽管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先降后升,但由于个人账户的支付能力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而且幅度越来越大,因此延长退休后反而降低了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延长退休年龄后,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也逐步增加,但是个人账户的支付能力还是处于下降状态,在64岁以前,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增幅超过个人账户支付能力的减幅,因此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处于增加状态;但64岁以后,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增幅小于个人账户支付能力的减幅,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就逐渐下降了。

图4 低g时支付能力的变化(g=5%)

图5 高g时支付能力的变化(g=15%)

由此可见,延长退休年龄能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及其组成成分的支付能力,还要受到利率水平的影响。

2.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对不同退休年龄支付能力的影响

图4和图5分别表示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在低、高两种情形下支付能力的变化情况。

当退休年龄相同时,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越高,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就越低。比如退休年龄为60岁、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为5%时,支付能力等于-5.42万元;但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5%时,支付能力为-735.67万元,基金的支付能力大幅下降。

但当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保持不变时,延长退休年龄就能提高支付能力吗?不一定。当社会平均工资处于低速增长时(=5%),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退休年龄的延长而增加,但个人账户支付能力的下降幅度越来越大。这两个账户支付能力的综合结果是,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先升后降,在68岁达到最高水平。这就意味着,在68岁以前,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增幅超过个人账户支付能力的减幅;而在68岁以后,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增幅小于个人账户支付能力的减幅。

当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处于高水平时,延长退休年龄后,各个账户的支付能力都处于下降状态,包括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因此,延长退休年龄能否提高支付能力,还要受到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影响。

3.职工工资增长率对不同退休年龄支付能力的影响

图6和图7分别表示职工在低、高工资增长率时支付能力的变化情况。

图6 低g时支付能力的变化(g=5%)

注:当g=10%时,该职工为中等收入者,与图2的结果是一样的。

图7 高g时支付能力的变化(g=15%)

在退休年龄一定的条件下,工资增长率越高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其组成部分的支付能力就都越低。

总体来看,延长退休年龄后,高、中、低三类人群的统筹账户支付能力都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不过对于收入越低者的统筹账户,支付能力下降幅度越大,而且支付能力转为上升的时间越晚,比如高、中、低三者的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由降转升的年龄分别是55岁、61岁、62岁。对于个人账户,它的支付能力就一直随着退休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后期的降幅越来越大。

对于低收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对于高收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变化方向是不确定的,先小幅下降、后小幅上升,最后大幅下降。

由此可见,职工工资增长率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延长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作用效果。

4.养老金增长率对不同退休年龄支付能力的影响

当养老金增长率比较低时(f=5%),结果与图2是一样的。图8反映了高养老金增长率时不同退休年龄的支付能力情况。

图8 高f时支付能力的变化(f=15%)

图9 高死亡率时支付能力的变化(“普四”)

当退休年龄相同时,养老金增长率越高,未来的养老金支出就越多,因此支付能力就越低。比如退休年龄为60岁、且养老金增长率分别等于5%和15%时,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分别等于-105.4万元和-782.86万元,下降幅度非常大,也就是说,支付能力对养老金增长率非常敏感。

从图2可以看出,当养老金增长率比较低时,延长退休年龄后,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先降后升,而个人账户的支付能力始终下降,降幅也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一直下降。但图8的结果显示,当养老金增长率比较高时,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但支付能力仍然不足),这是因为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增幅一直超过了个人账户支付能力的减幅。

综上所述,延长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作用效果,还要受到养老金增长率的影响。

5.死亡率分布对不同退休年龄支付能力的影响

下面通过比较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生命表(以下分别简称“普四”和“普五”),来分析死亡率分布对不同退休年龄支付能力的影响。

死亡率的变化可以通过期望寿命间接反映出来,期望寿命的延长,意味着死亡率的降低。对于1990年的“普四”生命表和2000年的“普五”生命表,一个20岁的城镇职工的期望寿命分别为55.41年和58.16年,因此“普五”的死亡率降低了。

图9反映了使用“普四”生命表时死亡率分布对支付能力的影响,至于选择“普五”生命表的结果,则与图2是一样的。

当退休年龄相同时,死亡率越低,各个账户的支付能力就越低。比如退休年龄为60岁时,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在“普四”和“普五”时分别为-79.17万元和-105.4万元。

从上述两图可以看出,不管死亡率是否降低,退休年龄延长之后,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都是先降后升,只不过死亡率越低,下降时间越长,比如“普四”和“普五”时最低支付能力所对应的退休年龄分别是56岁和59岁。对于个人账户的支付能力,则随着退休年龄的延长而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

至于调整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影响,则要取决于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能力变化幅度的相对大小。当选择“普四”生命表时,退休年龄延长之后,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先下降、后上升,接着又下降;但选择“普五”生命表时,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一直呈下降状态,只不过不同阶段的下降幅度不同而已。

因此,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作用效果,还要受到死亡率分布的影响。

四、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精算模型,研究了延长退休年龄后,基本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变化情况,包括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两个组成部分的支付能力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延长退休年龄不一定能够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因为还要受到利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职工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增长率和死亡率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延长退休年龄后,对支付能力同时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缴费期限延长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职工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缩短了,但是每年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增加了,整个退休期间领取养老金总额就是不确定的。由此可见,在一些情况下,延长退休年龄可以提供支付能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延长退休年龄反而会降低支付能力。

因此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否则很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在确定政策变量的具体参数值时,要进行动态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直到测试结果使得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为止。

本文主要从生命周期角度,以微观的单个职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休年龄对基本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影响。不过,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还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基本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此时就还要考虑到人口结构、工资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因素,这也是展开后续研究的方向。

感谢匿名评审人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张勇博士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标签:;  ;  ;  ;  ;  ;  ;  ;  ;  ;  

延长退休年龄能否提高社会养老基金的支付能力?_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