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鹤庆稻瘟病菌发生生长监测与应用

云南鹤庆稻瘟病菌发生生长监测与应用

一、云南鹤庆南美斑潜蝇发生消长监测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母小庆[1](2020)在《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与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果树上的重要的两种蛀果害虫,主要以幼虫孵化钻入果实内部取食蛀食果实危害,对果实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在果园混合发生,有着相同的生态位。新疆是重要的林果基地,果树栽培面积很大,因食心虫的为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论文以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源竞争能力(食物)、环境条件适应性及不同类型农药适应对策等关键因素入手,结合系统的田间跟踪调查,拟从食物资源占有顺序、生殖干扰、食心虫间的种间互作效应等角度研究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以期揭示两种害虫之间的竞争替代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桃园中梨小食心虫为优势种群,苹果园中苹果蠹蛾种群数量较多,且与梨小食心虫交替发生。梨小食心虫在新疆石河子地区一年中的发生时间为4月到8月,一年中梨小食心虫可以发生3代。苹果蠹蛾一年中发生时间在4月下旬到9月,一年中发生3代。梨小食心虫每年出现的时间早于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存活的时间长于梨小食心虫。2.温度对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梨小食心虫的发育速度在22-34℃之间不断增长,在25℃时,梨小食心虫的净增殖率达到最大;而苹果蠹蛾在温度超过31℃时,生长发育时间延长,在28℃时净增殖率最大;在22-34℃的温度范围内,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时间均快于苹果蠹蛾,世代平均周期均少于苹果蠹蛾。说明温度会抑制苹果蠹蛾的发育,而对梨小食心虫造成的影响小。3.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在不同寄主、不同密度的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不同:取食7401的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群比取食红富士的生长发育时间更短,发育更快;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两种食心虫的生长发育时间缩短。苹果蠹蛾种群的发育时间均比梨小食心虫长,种群加倍时间均少于梨小食心虫。4.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相互干扰试验表明: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混合种群的产卵量、化蛹数与成虫数均明显小于单独种群的产卵数、化蛹数和成虫数。混合种群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梨小食心虫成虫数明显多于苹果蠹蛾。说明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之间竞争激烈,在一定的时间与食物资源的情况下,梨小食心虫在竞争中占优势。5.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害对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寄主果实受到食心虫危害后,寄主体内的蛋白质含量、SOD活力、POD活力和CAT活力均上升。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单独取食时,寄主体内的蛋白质含量、SOD活力、POD活力和CAT活力无明显差异。而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混合取食后,寄主体内防御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单独取食的处理(P<0.05)。6.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适应性研究表明: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钠、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啶虫脒对梨小食心虫的致死中浓度均小于苹果蠹蛾,说明苹果蠹蛾对药剂的耐受性更高。

陈景芸[2](2019)在《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指出斑潜蝇属Liriomyza种类繁多,约有160种可为害栽培作物和观赏植物。由于这些昆虫个体小或微小(长1.3~2.1mm),形态特征相似,部分种类生态位重叠明显,种间竞争与替代迅速,鉴定工作受虫态和虫体保存完整状态的限制,因此其分类鉴定比较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混乱,给植物检疫、测报和防治等工作带来困难。2014-2017年作者调查采集了中国大陆11省、38市4771头斑潜蝇属昆虫,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种类共有5种,分别为三叶斑潜蝇L trifolii、美洲斑潜蝇L.sativae、南美斑潜蝇L.huidob、rensis番茄斑潜蝇L.bryoniae和葱斑潜蝇L.chinensis,其中前三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为害性的入侵性斑潜蝇。为了进一步研究斑潜蝇属昆虫种间和种内的形态学特征变异和基因遗传分化程度,给检疫鉴定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更便捷的鉴定方法,给斑潜蝇的分化、扩张、控制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本文对采集到的5种4771头斑潜蝇个体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其中对5种285头斑潜蝇个体的主要背面特征(详见附录Ⅰ)做了拍照记录和线粒体COI基因检测的验证,以期探索更稳定、快速和便捷的鉴定方法;对5种258头斑潜蝇个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和对5种255头斑潜蝇个体EF-1a基因片段序列做了种间及三叶斑潜蝇种内的遗传结构分析;对5种284头斑潜蝇个体进行了基于微卫星(SSR)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对葱斑潜蝇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斑潜蝇形态鉴定特征本文研究了 5种斑潜蝇的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特征,结果与Spencer(1973)书中描述一致,经过观察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特征仍然是斑潜蝇形态鉴定中最可靠的特征。由于现有文献资料中的大多鉴定图都是引自Spencer的手绘图,缺少清晰的实物对比鉴定特征图,所以本文拍摄了 5种斑潜蝇雄性外生殖器清晰的实物特征图,作为手绘鉴定图的补充。此外,本文研究发现目前使用最频繁的斑潜蝇种类鉴定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内外顶鬃着生区域的颜色具有不稳定性和种间界限不清晰的缺点,只可作为辅助鉴定特征;2)前翅M3+4脉末段长与次末段长的比值在种内差异范围较大,种间无明显绝对的界限且比值范围重叠部分较大,无法区分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只能作为区分其它种类的辅助特征;3)斑潜蝇腹部背面观花纹多变,但三叶斑潜蝇具有独特的腹部背面特征。在不解剖、不做分子鉴定的情况下,为达到快速准确鉴定,本文总结了这5种斑潜蝇最稳定和可靠的形态鉴别特征:1)三叶斑潜蝇腹部背面中间有一条贯穿腹部背面黑色横条纹的黄色纵带将黑色条纹分割成两列,或者至少在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中间靠近下端有或大或小可明显区别于其它种类的黄色斑块在黑色条纹中形成一个明显的缺口,且大多个体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黄色;2)美洲斑潜蝇腹部背面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下缘平滑,无明显缺口,且外顶鬃着生区域颜色为黑色;3)番茄斑潜蝇腹部背面可见的倒数第二黑色条纹下缘平滑或整条成一个大弧形,中间无明显缺口,且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黄色;4)南美斑潜蝇腿节有明显的黑色斑块,且内外顶鬃着生区域均为黑色;5)葱斑潜蝇小盾片为全黑色,且内顶鬃着生区域为黄色,外顶鬃着生区域或下侧有明显区别于其它斑潜蝇属种类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黑色斑块。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与核基因EF-1a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斑潜蝇种群COI基因在不同地理种群间和不同寄主植物间均表现出相对保守的特性,可以作为斑潜蝇属种类鉴定的分子依据;EF-1a基因的碱基突变率相对较高,可用于斑潜蝇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基于COI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5种斑潜蝇种间分化明显,其中三叶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亲缘关系最近,虽然形态极其相似,但种间无基因交流,未发现杂交现象;番茄斑潜蝇与南美斑潜蝇亲缘关系最近,葱斑潜蝇与4种斑潜蝇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这种关系与雄性外生殖器的相似程度一致。基于EF-1a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COI基因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总体一致,但美洲斑潜蝇单倍型与三叶斑潜蝇单倍型种间分化界限不明显。针对三叶斑潜蝇种内不同种群间的进一步遗传分化结果显示,这两个分别位于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基因,在三叶斑潜蝇种内分化程度和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3、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本文选用了 8个三叶斑潜蝇微卫星位点对20个三叶斑潜蝇种群和6个近似种种群的种群遗传结构做了进一步分析,总体分析结果与基于COI基因和EF-1a基因的分析结果一致。在测试样品中,5种斑潜蝇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三叶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葱斑潜蝇种间的种群之间均发生高度分化。微卫星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5种斑潜蝇之间(尤其是三叶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之间)虽然形态极为相似,但在线粒体和核基因层面均已经发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即种间分化明显。本测试样本中三叶斑潜蝇一半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大于0.5,一半种群的观测杂合度(Ho)小于0.5,说明目前中国地区三叶斑潜蝇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总体看,中国这5种斑潜蝇各个地理种群内具有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且遗传分化指数FsT较高,说明地理隔离等因素对斑潜蝇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一地理不同寄主的种群间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同一寄主不同地理的种群间在等位基因数和杂合度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差异性,说明地理隔离对三叶斑潜蝇种群的遗传分化产生很大影响,寄主植物对斑潜蝇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尚未检测到。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地区三叶斑潜蝇部分种群处于明显或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状态,而且大致分为两大类群,即华南沿海地区类群和江浙及以北方地区类群,从入侵路径判断,应该是华南沿海地区逐渐向北扩散。瓶颈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三叶斑潜蝇群体规模正处于平稳增长期。4、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全长16175 bp(GenBank登录号MG252777),包括37个线粒体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tRNA,2个核糖体rRNA)和一个非编码区(控制区),其基因排序与模式生物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Lewis et al,1995)的基本相同。该基因组有23个基因分布在J链上(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4个转运tRNA),14个基因分布在N链上(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转运tRNA和2个核糖体rRNA),16个基因间隔区总长64 bp,最短的只有1 bp,最长的有19 bp,位于tRNAGlu和tRNAPhe之间。在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里有9个基因重叠区,最长的在tRNATrp和tRNACys之间,重叠长度为8 bp。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与潜蝇科其它种类相似。此外,葱斑潜蝇基因组序列与原始祖先trnI-trnQ-trnM的分布比较一致。与已测序的5种潜蝇科昆虫一样,葱斑潜蝇的线粒体基因组没有发现重排现象,即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且基因间隔区的长度和位置也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通过分析线粒体基因上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碱基序列对斑潜蝇属5个种构建了系统发育关系,得出了一致的结果,证明葱斑潜蝇应该隶属于斑潜蝇属。

曹宇[3](2019)在《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属于外来入侵害虫,其寄主广泛,自传入我国以来,在多地暴发成灾。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属于本地栖花害虫,寄主同样较广,在沿海地区芒果上危害严重,近年在多地有其危害的报道。两者在许多植物上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尤为喜好危害花卉寄主,且不同花卉上两者具有不同的种群优势,表现出不同的寄主适应性。本文通过田间蓟马嗜食性调查、室内不同嗜食寄主上蓟马种群增长,分析了两种蓟马对不同花卉寄主的适应性;通过对寄主理化性状的差异分析(寄主的颜色、挥发物、次生物质及营养物质等),不同嗜食性寄主转换下,蓟马能源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羧酸酯酶、磷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及乙酰胆碱酯酶)及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的响应差异,探讨两者对寄主不同的理化适应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蓟马寄主嗜食性调查田间调查发现,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同时在21种花卉植物上发生、为害,但表现出不同的寄主嗜食性。玫瑰Rosa rugosa、月季Rosa chinensis及万寿菊Tagetes erecta等3种花卉为西花蓟马的最适宜寄主;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及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等2种花卉为黄胸蓟马的最适宜寄主。两种蓟马分别在玫瑰、栀子花上表现出相反的寄主适合度,而在非洲菊上具有相同的寄主适合度。2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及室内种群增长研究(1)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20162018年间,持续3年定点调查发现,西花蓟马在不同花卉上的种群数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3年间,两者在相同花卉寄主上的种群比例虽不同,但大致相似,玫瑰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分别是黄胸蓟马的3.56,2.79及3.01倍;非洲菊上,两者的种群数量接近1:1;而栀子花上黄胸蓟马的数量分别是西花蓟马的1.92,2.18及2.11倍。(2)室内蓟马种群增长研究相同起始蓟马种群下,在实验室分别以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3种花瓣作为饲养材料,相同的时间处理下(15,30及45 d),西花蓟马种群数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相同寄主上,同一时间(15,30及45 d),西花蓟马在玫瑰上的种群数量高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相反;非洲菊上尽管15 d处理下的西花蓟马种群数量高于黄胸蓟马,但30及45 d处理下,两者的种群数量无显着差异。蓟马在玫瑰、非洲菊和栀子花上的发育历期差异显着,西花蓟马在3种花卉上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38,9.85和10.62 d,黄胸蓟马分别为10.92,10.06和9.69d;两者在不同寄主上的存活率差异显着,西花蓟马在3种寄主上的世代存活率为84.33%,79.00%和74.33%,黄胸蓟马为59.00%,74.00%和80.67%。两种蓟马在3种花卉上的总产卵量也具有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上的总产卵量分别为128.58粒/雌,101.80粒/雌和87.74粒/雌,黄胸蓟马分别为59.88粒/雌,73.80粒/雌和91.38粒/雌。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净增殖率R0为玫瑰(65.15)>非洲菊(49.09)>栀子花(38.66),黄胸蓟马分别为玫瑰(27.47)<非洲菊(36.84)<栀子花(47.91);不同寄主上两种蓟马的内禀增长率rm具有类似结果。而在相同寄主上,西花蓟马在玫瑰及非洲菊上的发育历期显着低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显着高于后者;玫瑰上西花蓟马的世代存活率显着高于黄胸蓟马,栀子花上则显着低于后者,两者在非洲菊上的存活率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及非洲菊上的总产卵量显着高于黄胸蓟马,但两者在栀子花上的总产卵量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在玫瑰上的R0和rm显着高于黄胸蓟马,而两者在栀子花上的结果相反;西花蓟马在非洲菊上的R0显着高于黄胸蓟马,但rm与黄胸蓟马无显着差异。3花卉寄主理化性状差异分析(1)寄主颜色、挥发物对蓟马行为反应的影响RGB颜色模型及叶碟法测试发现,西花蓟马对3种花卉的颜色偏好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而黄胸蓟马则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说明花卉的颜色对蓟马的寄主选择有重要影响。Y型嗅觉仪及四臂嗅觉仪测定表明,3种花卉的挥发物对西花蓟马的吸引力由强到弱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对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因此,寄主挥发物能为蓟马定位适宜寄主提供重要线索。3种花卉挥发物的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玫瑰、非洲菊及栀子花的挥发物中分别检测到23,16和36种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分别为3,5-二甲氧基甲苯(24.94%),反式-3-戊烯-2-酮(52.31%)及L-芳樟醇(52.06%)。(2)花卉营养物质含量测定3种花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可溶性糖在栀子花上含量最高(23.75 mg.g-1),其次为非洲菊(20.67mg.g-1),在玫瑰上最低(12.41 mg.g-1)。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在玫瑰上最高,分别为110.04和94.74 mg.g-1;其次为栀子花,分别为78.44和65.33 mg.g-1;在非洲菊上最低,分别为28.77和25.44 mg.g-1。(3)花卉次生物质含量测定单宁酸、黄酮、生物碱及总酚等次生物质的含量在3种寄主间具有不同的显着性差异。非洲菊的单宁酸含量最高(7.01 mg.g-1),其次为栀子花(5.74 mg.g-1),玫瑰上最低(4.66 mg.g-1);不同寄主上总酚的含量同样为非洲菊>栀子花>玫瑰;栀子花上的黄酮含量最高(9.03 mg.g-1),但与非洲菊无显着差异(8.60mg.g-1),玫瑰上最低(2.89 mg.g-1);3种寄主上的生物碱含量无显着差异。(4)花卉细胞液p H值非洲菊花瓣的细胞液p H值最高(5.89),显着高于玫瑰与栀子花,但后两者细胞液的p H值无显着差异。4寄主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源于玫瑰的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种群,其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均最低(7.43和7.33μg/头),源于栀子花的蓟马种群则最高(8.62和7.58μg/头)。取食不同寄主后,西花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玫瑰>非洲菊>栀子花,黄胸蓟马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源于玫瑰、非洲菊的西花蓟马种群,其体内的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但两者显着高于源于栀子花的西花蓟马种群;源于栀子花与非洲菊的黄胸蓟马种群,其体内的脂肪含量无显着差异,但两者显着高于源于玫瑰的黄胸蓟马种群。在3种花卉的相互短时转换胁迫下(1,3,6,9,12,24及48 h),相较于与对照,两种蓟马的可溶性糖含量具有相似的显着升高或降低;相同处理下,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及脂肪含量无显着变化,说明可溶性糖能及时对寄主的转换胁迫作出响应。在寄主多代转换处理下(F1F4代),在嗜食性较高与较低的寄主相互转换胁迫下,两种蓟马可溶性糖的含量具有相似的升高或降低,但无特定规律。而在嗜食性较强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弱的寄主时,伴随了蓟马体内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降低,反之则升高。研究结果说明,寄主短时转换处理与多代转换处理下,蓟马不同的能源物质存在响应差异;相同能源物质在两种蓟马间,也存在响应差异。总体上,蓟马在转换寄主上适应23代后,其体内能源物质可达到稳定。5蓟马解毒酶、保护酶对寄主转换胁迫的响应源于不同寄主的蓟马种群,西花蓟马的细胞色素P450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等解毒酶的活性由高到低为栀子花>非洲菊>玫瑰,而黄胸蓟马则刚好相反,两种蓟马的磷酸酯酶(ACP/ALP)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源于不同寄主上的不同保护酶,西花蓟马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玫瑰上最高,栀子花上最低;而黄胸蓟马SOD的酶活性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西花蓟马的过氧化氢酶CAT在不同寄主之间无显着差异,但黄胸蓟马的CAT活性在栀子花上最高,在玫瑰上最低。两种蓟马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不同寄主上均无显着差异。不同嗜食性寄主短时转换胁迫下(1,3,6,9,12,24及48 h),除磷酸酯酶(ACP/ALP)无显着变化外,相同寄主转换下,两种蓟马的其他解毒酶具有不同的活性变化趋势,但无特定规律。寄主多代转换下(F1F4代),由嗜食性较高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低的寄主时,蓟马解毒酶(磷酸酯酶ACP/ALP除外)的活性逐渐升高;反之则降低。经过12、至多3代的适应,蓟马解毒酶的活性可在新寄主上稳定。不同嗜食性寄主短时相互转换胁迫下,两种蓟马的保护酶具有不同活性变化趋势,但无特定规律。寄主多代转换处理下,由嗜食性较高的寄主转移至嗜食性较低的寄主时,两种蓟马的保护酶(POD除外)总体上逐渐降低;反之则逐渐升高。经过1代以上的适应后,蓟马保护酶的活性可在新寄主上稳定。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与本地种黄胸蓟马在寄主嗜食性、寄主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从寄主的理化性状差异、蓟马对寄主转换的生理响应差异阐明了两种蓟马对寄主不同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机制。研究结果为花卉上蓟马类害虫的重点防治提供了依据,更为探明入侵害虫的成灾机理、预测预报及有效治理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基础。

李勇[4](2017)在《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文中指出随着新疆抗虫棉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蚜、棉叶螨等刺吸性害虫的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给新疆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棉蚜和棉叶螨在棉田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不会出现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块棉田同时严重发生的现象。本论文以棉田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为线索,以被为害棉花代谢物质为出发点,研究了棉蚜、棉叶螨及其两者混合种群不同温度、不同起始密度、生殖力的差异性、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的差异、在二者竞争取代过程中保护酶的变化及棉花叶片受害后防御酶的变化等因素对棉蚜、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揭示棉蚜、棉叶螨在抗虫棉上的种间竞争的生态机制。1、截型叶螨与二斑叶螨种间竞争研究表明二斑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大于其单种种群,截形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小于其单独种群,截形叶螨的内禀增长力(rm)为0.0474,二斑叶螨的rm为0.0793,竞争前后二斑叶螨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OD、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截形叶螨;二斑叶螨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2、棉蚜和棉叶螨在取食棉花叶片后叶绿素含量都有明显的降低,棉蚜为害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棉叶螨为害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混合种群为害的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变化不大。棉蚜或者棉叶螨取食棉花叶片后棉花内部自生应激性反应产生的代谢物,能够抑制另一种群数量的发展。3、棉蚜和棉叶螨在取食棉花叶片后棉花体内防御酶(CAT、POD、PPO、LOX)活性发生了变化,棉花被为害后最先对棉叶螨种群做出防御性反应,最不敏感的是棉蚜种群;诱导产生防御酶量最多的是混合种群,最少的是棉蚜种群。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前后棉蚜混合种群3种保护酶SOD、POD、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棉叶螨,棉蚜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4、棉蚜、棉叶螨不同起始密度种间竞争研究表明先为害及起始密度占优势的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后为害及起始密度低的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相同密度两个种群之间相互会发生干扰,双方种群数量都受到了影响。5、在20℃棉蚜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棉叶螨种群受到了抑制;在34℃叶螨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棉蚜种群数量受到了抑制;在26℃棉蚜和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相差不大。6、少量棉蚜对棉叶螨的产卵量有促进作用,当棉蚜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对棉叶螨是抑制作用;少量叶螨对棉蚜产仔量起促进作用,棉叶螨的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棉蚜种群数量增长受到了抑制;棉蚜对棉叶螨产卵量的抑制作用强于棉叶螨对棉蚜产仔量抑制作用。7、棉蚜、棉叶螨在使用吡虫啉亚致死浓度(棉蚜LD50)处理后,棉蚜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棉叶螨种群数量和对照相比没有太大变化,棉蚜的初始密度不会对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造成抑制作用,反而由于棉蚜数量的减少到一定程度后,棉叶螨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增加。

益浩[5](2014)在《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不同虫态间的竞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和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是危害蔬菜、花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2种世界性检疫害虫。由于其寄主种类广、世代周期短、传播速度快、抗药性强和繁殖能力高等特点,容易爆发成灾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近年来这两种斑潜蝇对我国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巨大,关于其在我国危害的报道不断增加,尤其是后入侵的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相比,其寄主范围更宽、抗农药能力更强、生殖干扰影响更大,同时耐高温和低温的程度更广,因此,三叶草斑潜蝇具有比美洲斑潜蝇更大的危害潜能。本文主要从两种斑潜蝇对资源的占有顺序、种内种间的密度效应、相互之间的生殖干扰、生态位测定和野外的种群动态调查等几个方面,对两种斑潜蝇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替代机制进行探讨研究,为明确两种斑潜蝇在我国种间竞争和取代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预测预报两种斑潜蝇在我国的取代分布以及有效的防治提供参考意见。综述了两种斑潜蝇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各自的生物学特征,对我国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同时还介绍了两种斑潜蝇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替代的发展关系。研究了占有资源先后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力和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资源空间较优越时,美洲斑潜蝇优先占有资源空间对三叶草斑潜蝇的入侵和竞争力没有显着地影响,反之,如果三叶草斑潜蝇优先占有资源空间,就能够明显的抑制美洲斑潜蝇的入侵和竞争能力。分析了卵密度和幼虫密度对两种斑潜蝇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密度对两种斑潜蝇卵的存活和生长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幼虫密度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能够明显的降低化蛹率和羽化率,减轻蛹重,缩短成虫寿命以及降低每雌的产卵量,严重的影响了两种斑潜蝇F1代的数量。在两种斑潜蝇幼虫对食物资源竞争研究中,相比较而言,幼虫密度越高F1代中三叶草斑潜蝇的比例就越大,说明三叶草斑潜蝇幼虫的取食和抗拥挤能力更强,因此三叶草斑潜蝇拥有更强的竞争力。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彼此之间的生殖干扰能力,结论得出两种斑潜蝇之间存在明显的生殖干扰现象。美洲斑潜蝇雄虫和雌虫对三叶草斑潜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干扰,干扰成虫数量越多影响的作用越大,在同等数量的成虫干扰下,雄虫的干扰能力比雌虫更强;反之,三叶草斑潜蝇对美洲斑潜蝇也有较强的生殖干扰能力,在同等数量的成虫干扰下,雄虫的干扰能力比雌虫更强。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干扰能力的比较发现,不管是三叶草斑潜蝇雄虫还是雌虫的生殖干扰能力都要比对美洲斑潜蝇强。分析结果还发现两种斑潜蝇的生殖干扰现象只是降低了后代的种群数量,并不影响其子代的化蛹率、羽化率和性比。生态位测定结果表明,三叶草斑潜蝇的生态位宽度更宽,它们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很小,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很高。天敌黄赤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跟随作用更强,更喜欢选择美洲斑潜蝇寄生,田间罩笼实验表明,在没有农药干扰的情况下,黄赤蝇茧蜂能够很好地控制美洲斑潜蝇的种群数量。从2005年至2013年,连续8年对海南省两种斑潜蝇的种群动态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三叶草斑潜蝇的种群数量逐年上升,到2013年3月份调查时,三叶草斑潜蝇已经成为海南省部分地区的优势种群,而且有继续向大陆扩展的趋势。在海南省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是潜蝇类害虫的绝对优势种群,全年两种斑潜蝇种群交互发生,2月份至4月份为爆炸式发生季节,这时期三叶草斑潜蝇为优势种群,对丝瓜、四季豆、豆角、豇豆等重要经济作物的株危害率和叶危害率均达到100%,5月份到12月份两种斑潜蝇种群数量较低,但是两者对丝瓜和豇豆的株危害率几乎也在70%。在三叶草斑潜蝇较喜食的豇豆上,其全年种群数量都要高于美洲斑潜蝇;在美洲斑潜蝇较喜食的丝瓜上,9-12月份其种群数量稍高于三叶草斑潜蝇,从1月份开始三叶草斑潜蝇的种群数量骤然上升超过美洲斑潜蝇成为优势种群一直到5月下旬。

张友军,吴青君,王少丽,褚栋,谢文[6](2013)在《我国蔬菜重要害虫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蔬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蔬菜害虫给我国蔬菜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以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粉虱、蓟马、斑潜蝇、叶螨、蚜虫、黄曲条跳甲和韭菜迟眼蕈蚊等重大害虫为对象,概述了我国蔬菜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和近年来科研项目资助情况,对我国重要害虫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种类鉴定、入侵和传毒、抗药性及其机制、基因组学、防治技术基础研究及应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展望了未来蔬菜害虫的研究方向。

卫清波[7](2013)在《美洲斑潜蝇抗药品系的筛选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洲斑潜蝇属于双翅目的斑潜蝇科,是一类重要的蔬菜类作物害虫。因为繁殖力强且危害方式特殊,一直难以防治,而且现已经发现美洲斑潜蝇对应用最广的药剂阿维菌素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因此本实验从生产学意义角度考虑,试图研究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便为美洲斑潜蝇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在实验室内通过药剂的筛选,建立美洲斑潜蝇抗性品系;经过毒力生物测定,杂交等试验得到的数据,分析出抗性的遗传规律;以及用酶活测定,增效剂的使用等方法,分析抗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制。所得的主要实验结果为:在室内对美洲斑潜蝇进行了阿维菌素的抗性筛选和抗性遗传方式分析。经过2年的筛选,美洲斑潜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从起初的12.1倍提高到41.8。抗性与敏感品系杂交,根据遗传定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抗性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受多基因控制。经过对敏感和抗性品系的两种美洲斑潜蝇的各种解毒酶活性测定,分析其差异性得到:与美洲斑潜蝇抗药性密切相关的解毒酶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同时根据各种增效剂的增效差异进行验证得到:增效剂DME和TPP在敏感和抗性品系之间增效效果有差异显着性,因此进一步验证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与美洲斑潜蝇抗药性有直接的关系。本实验同时还试图筛选抗灭蝇胺的美洲斑潜蝇,最后没有得到对灭蝇胺有高抗性的美洲斑潜蝇,因此,我们认为美洲斑潜蝇对灭蝇胺产生抗性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经过多代灭蝇胺筛选过的美洲斑潜蝇种群,对阿维菌素却表现较高的抗性,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交互抗性。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康育光,李捷,赵飞,孔维娜[8](2011)在《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情况,对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解决生产上斑潜蝇的危害以及我国斑潜蝇的持续控制打下基础。

孟祥钦[9](2010)在《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入侵害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西花蓟马仅在我国局部地区分布危害,而且由于其抗药性强,利用本土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围绕入侵害虫逃离原产地天敌极易爆发成灾,从原产地引进天敌可能会形成新的外来入侵生物的问题,本研究采用COI和SCAR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的定性检测技术体系。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西花蓟马COI序列设计了1对西花蓟马特异引物F0340(SS-COI引物),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40 bp;采用RAPD-SCAR分子标记技术设计了1对西花蓟马种特异引物FOMF/FOMR (SCAR引物),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20 bp。检测结果显示,上述2对引物只对西花蓟马以及取食了西花蓟马的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大草蛉具有扩增作用,对近缘种属的28种(SS-COI标记技术)或41种(SCAR标记技术)蓟马以及18种同域发生的其他种类的害虫和天敌没有扩增效果。表明,上述两种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完全可用于西花蓟马入侵地捕食性天敌的筛选研究。此外,SS-COI和SCAR标记技术不仅对不同虫态的西花蓟马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对来自5个不同国家以及我国不同发生地的14个西花蓟马种群亦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SS-COI标记);同时,还可准确检测出西花蓟马发生地无受害症状的寄主植物组织中是否携带卵(SCAR标记)。表明上述两种分子检测技术体系完全可以用于口岸检疫和国内种苗调运中的检验检疫和监测,对有效阻止西花蓟马的进一步传播扩散具有重要意义。以多拷贝线粒体DNA为基础,根据西花蓟马特有的340 bp片段设计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和探针,FO-77F/R和FO-77 prober.利用质粒DNA标准曲线,测定了不同虫态西花蓟马的DNA拷贝数分别为卵1.32×105、一龄幼虫6.43×105、二龄幼虫3.42×106、预蛹4.24×106、蛹1.02×107、雄性成虫1.96×106、雌性成虫7.95×106。确定了主要环境因素与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的定量检测结果的关系,其相关关系式分别为消化时间:Y=-0.2169x+6.259(R2=0.851),环境温度:Y=0.0368x+7.2289 (R2=0.9761),捕食数量:Y=0.0705x+6.2467,(R2=0.9674),同域猎物(豆蚜):Y=-0.2589x+5.479 (R2=0.955),为田间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的精准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斗南乡为基地,系统采集辣椒田的捕食性天敌。田间发生的天敌中蜘蛛类显着多于瓢虫类和捕食蝽类,而瓢虫类和捕食蝽类发生数量没有显着差异。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瞬间捕食能力最强,其次为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蟹蛛类、肩毛小花蝽、南方小花蝽、草间小黑蛛、狼蛛,而异色瓢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能力最低,折合成西花蓟马雌成虫的数量分别为:0.0785、0.0412、0.0393、0.0335、0.0321、0.0229、0.0172、0.0151、0.0027头。本研究中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定性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有效筛选本地天敌类群,精准评价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控制作用的大小,充分保护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实现外来物种的可持续管理等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西花蓟马SS-COI和SCAR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对口岸检疫以及蔬菜花卉及其种苗调运中的检疫、检测与监测,以及有效阻截西花蓟马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播扩散,明确其扩张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麻旭东[10](2009)在《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文中指出采用“Y”型管嗅觉仪,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蜂系统中,害虫和寄生蜂对挥发物的定向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寄主植物的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均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其中菜豆的引诱力最强,番茄最差。说明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南美斑潜蝇成虫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潜蝇茧蜂对寄主植物有明显的趋向性,尤其对被为害的植株,表现出很强的趋向性。说明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天敌寻找寄主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GC-MS分析了3种不同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的组分。结果表明,南瓜和黄瓜挥发物的化学成分最为复杂,番茄挥发物的化学组成最为简单。检测到的健康南瓜挥发物有24种,主要化学成分有2-甲基十三烷、2,6-二甲基十一烷、萘、2,4-bis[1,1-dimethylethyl]-Phenol,受害南瓜的挥发物减少到20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1,2-二氯代苯、萘、二十二烷。检测到的健康黄瓜挥发物有26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萘、3,7-二甲基癸烷、2,3,6-三甲基色氨酸癸烷、二十二烷,受害黄瓜的挥发物减少到19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2-乙基己醇、壬醛、萘、长叶烯、二十二烷。检测到的健康番茄挥发物有10种,主要化学成分是α-蒎烯、4-蒈烯和β水芹烯,受害番茄的挥发物增加到14种,主要化学成分有α-蒎烯、4-蒈烯、β-水芹烯、萘、二十二烷。

二、云南鹤庆南美斑潜蝇发生消长监测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鹤庆南美斑潜蝇发生消长监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果树食心虫的经济作用
    1.2 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
    1.3 苹果蠹蛾研究进展
    1.4 昆虫种内与种间的竞争关系
        1.4.1 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1.4.2 昆虫的种内竞争
        1.4.3 昆虫的种间竞争
    1.5 植物-昆虫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1.6 害虫综合治理与昆虫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的选取与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内竞争
    3.1 不同温度对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结论与讨论
        3.1.4 小结
    3.2 不同密度与寄主对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结论与讨论
        3.2.4 小结
第四章 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
    4.1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相互干扰的影响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结论与讨论
    4.2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为害对苹果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适应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虫源
        5.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不同果园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群动态变化
        6.1.2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的种内竞争
        6.1.3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的种间竞争
        6.1.4 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适应对策研究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斑潜蝇属的研究概况
    1.1 斑潜蝇属的分类研究简史
    1.2 斑潜蝇属的形态分类
    1.3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形态鉴别特征
    
1.3.1 三叶斑潜蝇
    
1.3.2 美洲斑潜蝇
    
1.3.3 南美斑潜蝇
    
1.3.4 番茄斑潜蝇
    
1.3.5 葱斑潜蝇
    1.4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研究概况
    
1.4.1 三叶斑潜蝇
    
1.4.2 美洲斑潜蝇
    
1.4.3 南美斑潜蝇
    
1.4.4 番茄斑潜蝇
    
1.4.5 葱斑潜蝇
    1.5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 物种分化的方式
    2.1 异域物种分化
    2.2 同域物种分化
    2.3 种群分化研究概述
    2.4 昆虫本身具备的种群分化的条件
    2.5 斑潜蝇的种群分化研究
3 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概况
    3.1 线粒体简介
    3.2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
    3.3 线粒体DNA的进化
    3.4 线粒体RNA二级结构变化
    3.5 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4 微卫星标记研究概况
    4.1 微卫星序列的概念和类型
    4.2 微卫星的功能
    
4.2.1 作为重组和复制密码
    
4.2.2 参与结构基因的表达
    
4.2.3 作为染色质折叠密码
    
4.2.4 与性别决定有关
    
4.2.5 与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有关
    
4.2.6 参与组成端粒与着丝粒结构
    4.3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形成的机理
    
4.3.1 滑链错配假说
    
4.3.2 基因重组假说
    4.4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4.4.1 数量丰富
    
4.4.2 丰富的多态性
    
4.4.3 共显性遗传
    
4.4.4 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4.4.5 检测的高效性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五种重要斑潜蝇的形态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观察、解剖及拍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性外生殖器
    2.2 内外项鬃着生区域颜色
    2.3 翅脉M3+4脉比例
    2.4 腹部背面观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COI与核基因EF-1A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引物设计和PCR反应
    1.6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1.7 序列整理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1.1 三叶斑潜蝇种群COI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1.2 三叶斑潜蝇种群EF-1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2.2 五种斑潜蝇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2.1五种斑潜蝇COI基因各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五种斑潜蝇EF-1a基因各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三叶斑潜蝇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2.3.1 三叶斑潜蝇种群间遗传分化
    
2.3.2 分子变异分析
    2.4 5种斑潜蝇单倍型系统发育
    
2.4.1 5种斑潜蝇系统发育树
    
2.4.2 三叶斑潜蝇种群系统发育树
    2.5 单倍型网络图
    
2.5.1 三叶斑潜蝇单倍型的网状图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三叶斑潜蝇及近似种种群遗传结构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本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微卫星序列的检测与引物设计
    1.5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检测
    1.6 微卫星位点扩增
    1.7 基因分型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2 引物筛选结果
    2.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
    2.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4.1 位点间的遗传多样性
    
2.4.2 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2.4.3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2.5 种群遗传结构
    2.6 瓶颈效应的检测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葱斑潜蝇线粒体基因组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和DNA提取
    1.2 PCR扩增和测序反应
    1.3 测序组装、注释和分析
    1.4 系统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苷酸组成
    2.2 蛋白质编码基因
    2.3 转运tRNA基因
    2.4 核糖体rRNA基因
    2.5 控制区(A+T富含区)
    2.6 系统进化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中部分名词缩略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花卉蓟马的种类
    3 花卉蓟马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4 花卉上蓟马的发生、为害
    5 蓟马的综合防治
    6 花卉上蓟马的竞争及其寄主适应性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蓟马寄主嗜食性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蓟马嗜食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及室内种群增长研究
    第一节 蓟马田间种群动态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方法
        1.2 蓟马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蓟马室内种群发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蓟马短时种群增长观察
        1.2.2 蓟马生命表参数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蓟马短时种群增长比较
        2.2 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生命表构建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花卉寄主理化性状对蓟马寄主适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蓟马对花卉寄主颜色的选择性
        2.2 蓟马对花卉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成分、含量分析
        2.3 花卉寄主细胞液pH值比较
        2.4 花卉寄主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2.5 花卉寄主次生物质含量比较
    3 讨论
第五章 寄主转换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寄主上蓟马的能源物质含量差异
        2.2 寄主短时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2.3 寄主多代转换胁迫对蓟马能源物质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寄主转换对蓟马解毒酶、保护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转换对蓟马的解毒酶的影响
        2.1.1 不同寄主上蓟马解毒酶的活性
        2.1.2 寄主短时转换对蓟马解毒酶的影响
        2.1.3 寄主多代转换对蓟马解毒酶的影响
        2.2 寄主转换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2.2.1 不同寄主上蓟马的保护酶活性
        2.2.2 寄主短时转换胁迫下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2.2.3 寄主多代转换对蓟马保护酶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本文的主要结论
    2 本文的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发表论文
    2 主持及参与项目
    3 荣誉获得情况
    4 参加学术会议

(4)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种群竞争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种内竞争
        1.1.2 种间竞争
    1.2 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现状分析
        1.2.1 新疆棉蚜棉叶螨的为害及种间效应
        1.2.2 棉蚜棉叶螨种间互作机制
    1.3 植物的防御反应在种间竞争的作用
        1.3.1 昆虫诱导的植物防御在种间竞争中作用
        1.3.2 害虫对植物防御反应的适应能力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二斑叶螨与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
    2.1 试验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保护酶系活性的测定
        2.1.5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作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种群数量的变化
        2.2.2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单独种群、混合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变化
        2.2.3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种间竞争前后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2.3 讨论
第3章 棉蚜、棉叶螨不同种群对棉花叶片防御酶及自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3.1.3 棉花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蚜、棉叶螨在棉花上种群动态
        3.2.2 棉蚜、棉叶螨为害棉花叶片CAT酶活性变化
        3.2.3 棉花POD活性变化
        3.2.4 棉花PPO活性变化
        3.2.5 对棉花LOX活性影响
        3.2.6 棉蚜、棉叶螨不同种群对自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棉蚜、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生殖力竞争
    4.1 试验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蚜对棉叶螨产卵量的影响
        4.2.2 棉叶螨对棉蚜产仔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起始密度和温度对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蚜和棉叶螨的种群动态
        5.2.2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蚜的种群抑制率变化
        5.2.3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叶螨种群抑制率变化
        5.2.4 不同温度下棉蚜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
    5.3 讨论
第6章 化学药对棉蚜、棉叶螨种群动态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6.1.3 方法与步骤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施用杀虫剂条件下棉蚜和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
        6.2.2 吡虫啉对棉蚜的致死中浓度测定
        6.2.3 吡虫啉对棉蚜和棉叶螨种群的影响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棉蚜、棉叶螨为害对棉花营养物质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7.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7.1.3 棉花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7.2.3 棉花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
        7.2.4 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7.3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5)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不同虫态间的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在我国的分布与危害特点
    1.3 两种斑潜蝇的形态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学概况
        1.3.1 形态学特征
        1.3.2 两种斑潜蝇的生活史和生物学概况
        1.3.3 两种斑潜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和影响因素
    1.4 国内外两种斑潜蝇种间竞争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两种斑潜蝇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两种斑潜蝇的研究进展
    1.5 昆虫种间竞争取代的研究
        1.5.1 种间竞争取代机制的研究
        1.5.2 影响种间竞争取代的因素
        1.5.3 竞争取代带来的影响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资源占有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种群竞争替代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占有资源顺序下,两种斑潜蝇总生殖力的变化
        2.2.2 不同占有资源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
        2.2.3 资源不同占有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力的影响
        2.2.4 占有资源空间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竞争力的影响
    2.3 讨论
第3章 三叶草斑潜蝇幼期密度效应及其与美洲斑潜蝇的种间竞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和寄主植物
        3.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卵的密度效应
        3.2.2 幼虫的密度制约效应
        3.2.3 幼虫密度对化蛹率、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每雌产卵量和性比的影响
        3.2.4 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幼虫间取食竞争
    3.3 结果讨论
        3.3.1 三叶草斑潜蝇卵密度效应
        3.3.2 三叶草斑潜蝇幼虫密度
        3.3.3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种间竞争
    3.4 结论
第4章 两种斑潜蝇卵和幼虫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虫源和寄主植物
        4.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卵密度和产卵顺序对两种斑潜蝇总卵孵化率的影响
        4.2.2 幼虫密度和幼虫占有资源顺序对两种斑潜蝇生殖力的影响
        4.2.3 幼虫密度和资源占有次序对两种斑潜蝇竞争力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两种斑潜蝇成虫间的生殖干扰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寄主植物
        5.1.3 实验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美洲斑潜蝇对三叶草斑潜蝇的生殖干扰
        5.2.2 三叶草斑潜蝇对美洲斑潜蝇的生殖干扰
        5.2.3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干扰能力的比较
    5.3 总结与讨论
第6章 美洲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和天敌寄生蜂在菜豆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地点、寄主植物与虫源
        6.1.2 寄主种植和调查方法
        6.1.3 数据分析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两种斑潜蝇和寄生蜂黄赤蝇茧蜂的种群动态
        6.2.2 两种斑潜蝇和黄赤蝇茧蜂的生态位
        6.2.3 两种斑潜蝇和寄生蜂的种间竞争
    6.3 讨论
第7章 海南省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的种群跟踪调查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调查地点和时间
        7.1.2 调查的寄主植物
        7.1.3 调查方法和标本采集与鉴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海南省美洲斑潜蝇与三叶草斑潜蝇的主要寄主植物及分布
        7.2.2 不同年份海南省各调查地区两种斑潜蝇种群动态
        7.2.3 2005年至2013年三亚地区三叶草斑潜蝇种群动态
        7.2.4 2012-2013年海南省三亚市两种斑潜蝇的危害情况和种群动态
    7.3 讨论
    7.4 结论
第8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我国蔬菜重要害虫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我国蔬菜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2 近年来蔬菜害虫科研项目资助情况
3 重要蔬菜害虫研究进展
    3.1 基础研究
        3.1.1 生物学与生态学
        3.1.2 小型害虫种类鉴定
        3.1.3 入侵害虫与传毒
        3.1.4 害虫抗药性及其机制
        3.1.5 蔬菜害虫基因组学研究
    3.2 应用基础研究
    3.3 防治技术研究
4 蔬菜害虫防治研究展望

(7)美洲斑潜蝇抗药品系的筛选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美洲斑潜蝇生态学
        1. 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1 温度
        1.2 地理纬度与海拔高度
        1.3 湿度
        1.4 光照
        2. 寄主植物
        2.1 植物气味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2.2 植物的叶色和光
        2.3 植物叶片的物理特征
        2.4 取食经历
        2.5 寄主营养水平
        3. 美洲斑潜蝇的天敌
    第二章 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1. 研究历史
        2. 防治策略
        2.1 检疫防治
        2.2 农业防治
        2.3 物理防治
        2.4 化学防治
        2.5 生物防治
    第三章 阿维菌素的在农业上的应用以及研究背景
    第四章 美洲斑潜蝇抗药性的研究背景
        1. 表皮穿透效率降低
        2. 解毒能力和代谢能力的增强
        3. 靶标敏感性降低
    第五章 研究思路及目的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美洲斑潜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的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敏感及抗性品系建立的供试虫源
        1.2 选育抗性品系的供试药剂
        1.3 美洲斑潜蝇的饲养方法
        1.4 选育抗性以及敏感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方法
        1.4.1 敏感种群的选育方法
        1.4.2 抗性品系的选育方法
        1.5 毒力测定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敏感种群的毒力测定
        2.2 美洲斑潜蝇抗阿维菌素品系选育结果
        2.2.1 野外美洲斑潜蝇抗阿维菌素品系的选育
        2.2.2 室内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筛选
        3. 讨论
    第二章 美洲斑潜蝇对阿维菌素抗性的遗传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供试昆虫
        1.3 毒力测定方法
        1.4 抗性遗传试验设计
        2. 抗性遗传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基因的位置和显隐性
        2.2 抗性遗传因子数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美洲斑潜蝇对阿维菌素的抗性生化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1.3 供试美洲斑潜蝇
        1.4 增效剂作用测定
        1.5 酶活测定
        1.5.1 提取材料
        1.5.2 酶液的提取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潜叶蝇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酶活比较
        2.1.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2.1.2 乙酰胆碱酯酶
        2.1.3 其他酶
        2.2 增效剂在抗性斑潜蝇体系的增效作用
        3. 讨论
    第四章 美洲斑潜蝇在阿维菌素和灭蝇胺之间的交互抗性
        1. 美洲斑潜蝇对灭蝇胺抗性品系的筛选
        1.1 材料与方法
        1.2 敏感及抗性品系建立的供试虫源
        1.3 美洲斑潜蝇的饲养方法
        1.4 选育抗性以及敏感美洲斑潜蝇种群的方法
        1.4.1 敏感种群的选育方法
        1.4.2 抗性品系的选育方法
        1.5 毒力测定的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灭蝇胺抗性品系的筛选结果
        2.2 灭蝇胺抗性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
        2.3 美洲斑潜蝇抗灭蝇胺体系的生化酶活比变化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者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8)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斑潜蝇的发生现状
2 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
3 斑潜蝇寄生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4 化学药剂对寄生蜂的影响
5 寄生蜂的繁殖利用

(9)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西花蓟马概述
    1.1.1 西花蓟马起源和分布
    1.1.2 西花蓟马的寄主范围及其危害特性
    1.1.3 西花蓟马的生物防治措施
1.2 西花蓟马鉴定检测技术
    1.2.1 西花蓟马的形态学鉴定
    1.2.2 西花蓟马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
    1.2.3 计算机软件鉴定西花蓟马
    1.2.4 西花蓟马的分子检测
1.3 捕食者-猎物关系评价
    1.3.1 捕食者-猎物关系评价方法
    1.3.2 靶标DNA的选择
    1.3.3 分子生物学评价技术的误差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定性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线粒体DNA提取质量验证
    2.2.2 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SS-COI定性检测体系的建立
    2.2.3 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SCAR定性检测体系的建立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西花蓟马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西花蓟马TaqMan定量检测体系引物和探针设计
    3.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3.2.3 西花蓟马不同虫态的靶标DNA拷贝数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天敌捕食西花蓟马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消化时间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4.2.2 环境温度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4.2.3 同域猎物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4.2.4 捕食数量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田间捕食性天敌对西花蓟马控制作用的定量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辣椒田内西花蓟马和蚜虫的发生规律
    5.2.2 西花蓟马发生田内捕食性天敌的发生规律
    5.2.3 田间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能力的动态趋势
    5.2.4 西花蓟马发生高峰期内田间天敌瞬间捕食能力的定量评价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结论
6.2 特色及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挥发物及其研究现状
        1.1.1 植物挥发物
        1.1.2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1.2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研究进展
        1.2.1 对昆虫的寄主植物定向行为的影响
        1.2.2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1.2.3 对昆虫交配产卵行为的影响
        1.2.4 对昆虫传粉行为的影响
        1.2.5 对寄生蜂寄主寻找行为的影响
    1.3 南美斑潜蝇研究进展
    1.4 南美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植物
        2.1.3 嗅觉仪试验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菜豆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2 黄瓜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3 南瓜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4 番茄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5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引诱能力的比较
    2.3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植物
        3.1.3 嗅觉仪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菜豆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2.2 南瓜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2.3 番茄挥发物对潜蝇茧蜂寄主定向行为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南美斑潜蝇寄主挥发物成分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及处理
        4.1.2 植物挥发性气体的提取
        4.1.3 植物挥发物化学成分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南瓜植物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2.2 黄瓜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2.3 番茄挥发物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云南鹤庆南美斑潜蝇发生消长监测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梨小食心虫与苹果蠹蛾种间竞争机制研究[D]. 母小庆.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2]五种斑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及重要种的遗传结构分析[D]. 陈景芸. 扬州大学, 2019(06)
  • [3]西花蓟马与黄胸蓟马对花卉寄主的适应性比较研究[D]. 曹宇. 贵州大学, 2019(05)
  • [4]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D]. 李勇. 塔里木大学, 2017(05)
  • [5]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不同虫态间的竞争研究[D]. 益浩.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 [6]我国蔬菜重要害虫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友军,吴青君,王少丽,褚栋,谢文. 植物保护, 2013(05)
  • [7]美洲斑潜蝇抗药品系的筛选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D]. 卫清波. 海南大学, 2013(02)
  • [8]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J]. 康育光,李捷,赵飞,孔维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11(01)
  • [9]本地天敌对西花蓟马捕食作用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D]. 孟祥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10]植物挥发物在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潜蝇茧峰相互关系中的作用[D]. 麻旭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云南鹤庆稻瘟病菌发生生长监测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