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贫困加剧的原因分析_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贫困加剧的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贫困论文,原因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全球化背景中贫困加剧的基本情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某些国家、某些特定人群的贫困问题也日益严重。贫富分化不仅 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化经济,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国内部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并且不论是发达国 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这种情况。

1.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称,占全球人口1/5的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生 产总值的80%。保障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基本教育需要60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人每年在化妆 上 的花费;使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得到医疗保障需要130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 人每年在饲养宠物方面的花费。(注:唐任伍,胡春木:《论全球化规则的扶强抑弱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P47

贫富分化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尤其是新兴 的工业化经济,它们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50年前,韩国和印度的人均收 入大体相当,现在韩国已经是印度的8倍。(注:程燕:《经济全球化与观念更新》,《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6),P67。)

表1: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单个劳动力成本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982-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七 个 工 业

2.22.1

1.8

-1.6 -0.9 -1.1 -1.2

1.4 -1.3

发 达

3.22.7

1.9

-1.4 -0.6 -0.4 -0.9

1.2 -1.1

美国

1.6

-0.5

0.6

-0.2 -1.7 -2.6 -1.3

0.5 -1.4

日本

0.88.6

3.8

-0.9 -2.2 -2.0 -1.6

5.4 -3.9

德国

1.15.1

3.8

-6.1 -0.4 -1.1 -5.5 -2.7 -0.1

法国

2.90.3

3.6

-4.9 -2.3 -0.3 -3.0 -1.3 -0.7

意 大 利

7.82.2

4.8

-2.7

1.1

2.0

1.8 -0.21.3

英国

3.90.2

-0.2

0.6

4.9

5.3

3.7

4.90.4

加 拿 大

2.6

-0.5

-3.9 -3.2

0.3

2.4

1.3

5.7

-1.8

亚洲新兴工业经济4.37.3

4.63.2 -1.1

2.3 -0.7 -0.8

-4.6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October 2000),Washington,D.C.,2000,P210。

2.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最近20年来,在西方国家中,非熟练工人的失业状况不断加剧,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工 资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有时失业增加与收入下降同时并存,全球化带来的企业外流也在一 定程度上加剧了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1973年到1993年,美国的非熟练工人 (没 有中学毕业文凭者)的平均小时工资从11.85美元下降到8.64美元。(注:杨祖功,田春生,莫伟:《国家与市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P296。)由表1反映了发达国家 和地区制造业部门的劳动者工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的趋势。在亚洲,许多国家通过积 极参与全球化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以泰国为例 。(注:见Charoenloet,V.,Industral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Working Class in Thailan d:《就业政策与权益保障》,香港:亚洲专讯资料研究中心&香港社会保障学会,1999,P4 9-80。)从1950年到1986年,泰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由23.8%上升到了43.6%,到1989年,这 一比例又上升到了65.5%;从1980年到1993年,泰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5.5%,足见此国对外 开放的速度之快。(注:《就业政策与权益保障》,香港:亚洲专讯资料研究中心&香港社会保障学会.1999,P50

-51。)

泰国经济虽然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但是,其工业仍然停留在劳 动密集型产业上,到了90年代,它的出口受到了来自中国、越南和印尼等国的竞争,国内大 部分工业走向了削减生产成本或引进先进机器来加强竞争力的道路,引起了以下问题:削减 工人工资和福利,裁减全职职工,雇佣临时工;输入廉价外地劳工和农民工;将某些产业移 向国外;雇佣童工,大量儿童失学;不重视劳动安全和环境的合理保障;最终,泰国贫富差 距拉大,成为亚洲的前五名。1986年,泰国最富裕的20%的人,其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5.6%, 最贫穷20%的人占4.55%,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分别变为60.0%和3.6%。(注:《就业政策与权益保障》,香港:亚洲专讯资料研究中心&香港社会保障学会1999,P76

过去的30多年来 ,香港的经济发展举世公认,人均实际GDP从1961年到1995年增长了5.3倍,(注:吕汉光:《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P137。)但贫富差距也 越来越大了,1976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77,1981年增加了0.007,1986年升至0.406 ,1991年达到0.421,15年间基尼系数上升了0.044,可见香港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越来越严

重。(注:吕汉光:《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P63。)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拉丁美洲国家实施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1993年,墨西哥的失业人 口 达到350万,工资的实际购买力比债务危机时期的1982年下降了60%。巴西的失业状况也不容 乐观,在缺乏竞争力的部门,比如纺织和制鞋业,仅最近几年就有200万人失业。(注:王萍:《全球化对拉丁美洲经济的影响》,《拉丁美洲研究》,2000(4),P21。)非洲 国家加纳,1992年到1996年,技术工人每月收入从104美元上升为127美元,而非技术工人的 月收入由49美元降为38美元,贫富差距拉大。(注:Teal,F.:《Real Wages and the Demand for Skilled and Unskilled Male Labour in Ghana’s Manufacturing Sector:1991-1995》,《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 l .61,No.2,April 2000,P451.)

二、全球化背景下贫困加剧的原因分析

1.贸易方面竞争的影响

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减少的过程。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的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同样的东西,由这些地区生产,其价格比发达国家的要便宜得多 ,这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得以增加。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它们廉价的劳动力生产 没有技术含量或是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争夺了发达国家的市场,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 的 原因之一。从前凭借高技术,发达国家可以维持高工资、高技术产品和高劳动生产率三为一 体的模式;但是,随着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全球化的深入,一些高技术产 业在发展中国家的成长,出现了高技术产品、高劳动生产率与低工资同时出现的情况。这些 国家的产品由于在价格方面拥有优势,使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减小,经济受到负面影响,失 业率上升。从1980年到1995年,发达国家对中国、韩国、蒙古和越南的出口份额由73.7%下 降为57.2%。(注:Bonoli,G.,George,V.&Taylor-Gooby,P.,European Welfare Futures,Cambridge(UK):

Polity Press,2000,P55.)随着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产品的涌入,发达国家中没有技术的劳动力越来越 难找到工作,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越多,发达国家中没有技术的劳动力与其他劳动力之 间的工资差距就越大,加深了贫富不均的程度。

从发达国家经济总体规模来看,发展中国家对其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原因。由表2可以看出, 1995和1999年,发达国家的出口份额都保持在全世界的65%以上,在发达国家的进口中,

有70%左右的产品是来自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有近60%是来自发达国家。发达 国 家对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从1980年到1995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没有下降,反而从64.5%上升到70.6%。与此同时 ,发达国家从拉丁美洲、非洲和西亚的进口都减少了,只是从亚洲的进口由6.8%上升为12.7 %。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一般都指责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倾销”夺走了它们的市场,然 而事实是,东南亚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只由6.1%上升为8.8%,上升幅度并不大。亚洲其它 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由0.7%上升为3.9%,(注:本段引用的数据见:Bonoli,G.,George,V.&Taylor-Gooby.P.,European Welfare Futu res,Cambridge(UK):Polity Press,2000,P55.)但由于这些国家出口的大多是初级产品,并 不能与发达国家形成竞争关系,所以,它们受到的指责就少。可见,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国 际贸易中所占比例依然很大,而且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还在增加;另一方面,它们又 企图利用福利问题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

全球化确实使一些国家和特定人群受到了压力。通过对西班牙的研究后发现,国际贸易对 中等收入国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劳动力市场。中等收入国家一方面要与发达国家 竞争,另一方面又要与发展中国家竞争,所以压力很大。密纳多(Minondo,A.)认为,国际贸 易使西班牙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了32至49万人,而这个数字占西班牙1995年工作人数的14% 到21%。(注:Minondo,A.,“The Labour Market Impact of Trade in Middle-income Countries:A Factor Content Analysis of Spain”.The World Economy,Vol.22,No.8,November 1999,P1

115-1116.)

表3:1985—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地区分布(%)

国家 / 地

区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发达

家 72.379.370.668.0

西 欧 33.644.139.136.9

欧 盟 31.241.536.334.6

它国

2.3 2.7 2.8 2.3

美 国 24.422.720.520.9

日 本

0.6 0.6 1.2 1.0

发 展 中 经 济 体 27.720.628.130.2

非 洲

3.1 2.2 2.1 1.9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10.1 7.110.210.9

欧 洲

0.1 0.1 0.1 0.1

亚 洲 14.311.115.617.2

西 亚

5.7 2.8 2.1 1.7

中 亚

— — 0.1 0.2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8.6 8.313.415.3

太 平 洋 地 区

0.2 0.1 0.1 0.1

中 东 欧

— 0.1 1.3 1.8

总计

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李坤望、刘重力,《经济全球化:过程、趋势与对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 0 0,P170。

2.投资方面竞争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劳工组织认为,跨国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只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要,不考虑 劳动者的命运。出于世界竞争和资本积累的需要,跨国公司放弃了它们的社会责任,大量解 雇工人,削减工人特别是非熟练工人的工资。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市场,许多跨国公司 把生产基地迁往工资成本较低、便于市场销售的国家和地区,这等于是把本国的就业机会输 往发展中国家,这也是造成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的一个原因。

但是,过分担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不必要的。由表3可以看出, 发达国家占全球引入外资总额的份额基本上保持在70%左右,在1985到1990年间还出现了大 幅上升,可见发达国家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国际投资的目的是赚取利润,廉价 的劳动力固然是投资者要考虑的,但是一国的投资环境还取决于一国劳动力的素质、当地 政府的办事效率、当地的交通条件等等许多因素,正是因为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优势 ,才能在吸引外资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同时,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出量的地区分布来看(表4 ), 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这不可避免地使发达国家在吸引投资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表4:1985~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流出量地区分布(%)

国家 / 地

区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发达

家 95.795.691.590.2

西 欧 44.450.851.150.4

欧 盟 40.646.345.145.1

它国

3.8 4.5 5.9 5.3

美 国 36.425.525.625.6

日 本

6.411.8 8.5 8.0

发 展 中 经 济 体

4.3 4.4 8.4 9.7

非 洲

0.9 0.7 0.5 0.5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 1.1 0.7 0.9 1.0

欧 洲

— — — —

亚 洲

2.3 2.9 6.9 8.2

西 亚

0.3 0.4 0.3 0.3

中 亚

— — — —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2.0 2.6 6.4 7.9

太 平 洋 地 区

— — — —

中 东 欧

— — 0.1 0.2

总计

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李坤望、刘重力,《经济全球化:过程、趋势与对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 0 0,P170-171。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上大规模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的,即在北美、欧洲和日本这三个经济中心之间进行。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不是投资被转移到 了发展中国家,而是失业率上升国家内部的经济原因。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竞争的影响

萨缪尔森在对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进一步研究时,得出一个新命题:自由贸易不仅会 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不论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和需求 模式如何,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 它 是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理论的引申,所以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定理。 根据该理论,国际劳动价格均等化的过程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来实现。就 国际贸易而言,根据比较成本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应该主要生产劳 动力密集型产品,与资本较多、劳动力相对缺乏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交换,这种交换 会使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引起该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扬,同时,会使 资本密集型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引起该国劳动力价格的下降。这一过程如果持续 下去,没有其它障碍,两国的劳动力价格从理论上说将趋于一致。从此理论出发,发达国家 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面临巨大的压力,使他们不得 不减少工资,结果是发达国家的工人向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出现“低标准驱逐高标 准”的局面。

另外,有的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价格便宜,并不是因为生产成本上的比较 优势,而是因为过低的劳工标准。

发展中国家认为,劳工标准问题,实际上是低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与发展的问题, 发达国家应该做的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具体的帮助,而不是通过贸易限制来强迫发展中国 家提高劳工标准,因为这样做只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劳工福利。 发展中国家认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相对于资本来说,人力相对过剩,劳动报酬低 ,具有低劳动力成本是很自然的事,这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是资本或知识密集型产品是一 样的道理。否认低工资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目前的必然情况,这是不公正的,这样做就抹 杀了比较优势这一国际经济交往的原则和基石,是为贸易保护和歧视寻找借口。从这个观点 出发,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把劳动标准与贸易挂钩的建议。

同时,以比较优势促进国际贸易并不会促使生产要素价格达到均等化,因为贸易的自然壁 垒和人为壁垒以及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存在都使商品价格无法统一,各国技术水平差 距使各国的产品不同,使用的生产要素也不同,生产要素的技术密集度也就无法统一;各国 资源情况差异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无法统一。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低工资的劳动力对发达国家工人影响很小,竞争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 之间。1993年,美国学者亚柯布斯结合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 究结果显示,劳工标准相对较低的墨西哥对美国工人就业的影响很小,虽然有一些缺乏竞争 力的美国工人失业,但数量很少,而且,对美国总体的工资水平也没有显著的积极或消极影 响。发达国家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比较优势足可以抵消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价格方面的比较 优势。(注:王学秀:《劳工标准之争》,《国际贸易》1997(3),P44-45。)世界银行认为,“工业国劳动力市场的困难只有10-30%是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所 造成的。……即使是考虑商品异常的劳动力密集性,国际贸易对工业国劳动者的直接影响也 十分有限。”(注:郭连成:《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8),P42-43。)

克鲁格曼估算,来自外国的竞争使美国平均工资下降的幅度不到国民收入 的0.07%。(注:郭连成:《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8),P43。)

欧盟执委会在1997年报告说,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全球化本身,特别是与发 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贸易和投资,是共同体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注:吴弦:《欧盟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及其内部措施》,欧洲,2000(1),P59。)

4.发展中国家之间出口竞争的影响

竞争其实不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的。亚柯布斯指出,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日本和欧洲,而不是墨西 哥等发展中国家。马斯克泰利(Muscatelli,V.A.)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达 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并非来自价格,所以,二者之间的竞争是很有限的;相反,由于发展中 国家出口商品的类型相似,竞争主要在价格方面,所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最为严重。 由于世界市场是一定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相对较多,所以,某一发展中国家在出口方 面的成功即意味着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失败。(注:Muscatelli,V.A.,Stevenson,A.A.& Montagna,C.,“Intra-NIE Competition in Expor

ts of Manufactur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37,No.1/2,August 1994,

P44.)

5.国际贸易的财富分配效应

在总体上,贸易给参加国带来了经济利益,但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商品的进口对进口国的消费者有利,对进口竞争品的生产者不利。消费者能从 商品的进口中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进口竞争品的生产者失去了一些生产者剩余。进口 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净福利,因为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大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额。从生产 要素收入的分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出口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有损 于进口竞争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共同生产要素收入是否增加取决于进出口 商品价格的变化情况。如果在商品进口的同时,一国又有大量商品出口,受到这两方面的影 响, 进口竞争产品生产部门的特定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将下降得更为明显。国际贸易对各生产要 素收入水平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对自由贸易采取不同态度的原因。19世纪 初,英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布,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谷物,但是,这一贸易受到了《谷物 法》的极大限制,根据这一法律,对谷物进口要课税,并应维持国内谷物价格的相对稳定。 在英国贸易走向自由化的过程中,曾经引发了是否应该废除《谷物法》的大辩论。地主阶级 极力反对废除《谷物法》,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废除《谷物法》,因为允许廉价的谷 物进口或废除《谷物法》,绝对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而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两大阶级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证明《谷物法》的废除与英国有怎样的利害关系。实际上 ,对于废除《谷物法》的斗争反映了当时两大阶级的经济矛盾,是不同的专门生产要素所有 者之间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斗争。(注: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P109。)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得到 维护有利于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事实上,英国的选择也是如此,《谷物法》在1846年被废 除。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制造业在国际产品和服务出口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由以上分析我们 知道,制造业的出口,将使本国劳动力价格上升,同时使进口国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价格下降 (除非进口国劳动力在素质等其它方面的条件比出口国的劳动力更为优越)。由于发展中国家 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所以它们的出口也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这样,在使这些国家 的劳动力收入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面临下降的压力。很明显,这将使 发达国家中没有技术与知识的劳动力的福利受到负面影响,因为他们面临着来自发展 中国家劳动力的竞争;同时,发达国家中拥有高技术和知识的劳动力仍然可以得到较高的报 酬,贫富差距就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可见,全球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分配效应。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集团对全球化与贫困的争论正反映了这种利益的不同。

6.国家内部原因

有经济学家指出,欧洲国家高失业率长期存在,很可能就是现在欧盟国家失业率高的一个 原因。具体说,欧盟国家高失业率的长期存在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欧盟国家不当的货币、 财政政策使失业者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和欧洲国家都与高通货膨胀作斗争,它们 使用的都是通货紧缩政策,在通货膨胀降低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也降低了,同时伴随着失业 率的上升。不同的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治理之后,美国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再 一次复苏,失业率也下降了,欧洲国家则继续实行较为严格的货币政策,经济没有出现显著 的复苏迹象。二是高失业率的长期存在,使很多人成为长期失业者并渐渐永久性地退出劳动 力市场。这便导致一种奇怪的现象:虽然有大量的失业者,但是由于失业者不参与竞争,劳 动力的价格依然很高。较高的劳动力价格使企业依然不愿意增加工人数量,最终使失业率继 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注:Blanchard,O.Macroeconomics,清华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Inc.

,1997,P418-421。)这个观点不一定就正确,然而至少提醒我们,全球化虽然影响广 泛,但也并非是一国贫困问题加剧的唯一原因。具体到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造成贫困问题 的内部原因,比如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经济的转型等等。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全球化与贫困的 关系,所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内部原因之外的其它原因上,但这并不表示内部原因不重要, 尤其是对发达国家来说,不能用全球化作借口,把国内贫困问题的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并 以此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种种要求。

标签:;  ;  ;  ;  ;  ;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贫困加剧的原因分析_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