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期消费理论与消费信贷政策分析_银行信贷论文

跨时期消费理论与消费信贷政策分析_银行信贷论文

跨时期消费理论与消费信贷政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期论文,理论论文,信贷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5;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0][01—02]—0023—03

中国经济已告别“短缺时代”转入买方市场阶段,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关键问题。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消费不足并非消费能力不足(截至99年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59270 亿元)(注:《十月份我国金融运行平稳》,《经济日报》,99.11.15。),而在于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消费信贷作为一种能够刺激消费的新型消费方式引起人们关注。

一、跨时期消费理论概述

1、理论模型

消费者消费决策取决于消费预算约束(收入水平)与消费偏好,在偏好一定时,预算约束起关键作用。消费者预算约束可表示为

P[,1]C[,1]+P[,2]C[,2]+P[,3]C[,3]……P[,n]C[,n]≤M (收入水平)

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商品消费支出必须限在自己现有收入范围内,很显然这一预算约束排除了消费者的借贷可能,只以单个时期来看消费。但从长期来看,各个时期间的消费存在一个转移融通,这一转移融通的方式就是通过储蓄和信贷。这两种行为可以扩展预算约束,使得某一时期内的消费预算约束软化,即有了超预算消费的可能。

假定时期t[,1]和t[,2]。t[,1]时期即即期的收入为Mt[,1], 消费量为Ct[,1],消费价格为Pt[,1]=1;t[,2]时期即未来期的收入为Mt[,2],消费2量为Mt[,2],消费2价格Pt[,2],期间利率为R,通胀率为 π。为简化起见,M与C均用消费品单位计量。

当Pt[,1]Ct[,1]<Pt[,1]Mt[,1]时,即Ct[,1]<Mt[,1]时,(Mt [,1]-Ct[,1])部分可用来增加t[,2]期消费预算集合。

当Pt[,1]Ct[,1]>Pt[,1]Mt[,1],即Ct[,1]>Mt[,1]时,(Mt[,1]-Ct[,1])是负差额,则可转移到t[,2]期由Mt[,2]支付。

引入利率变量R,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综合为一个预算约束式:

Pt[,2]Ct[,2]=Pt[,2]Mt[,2]+(1+R)(Mt[,1]-Ct[,1])

当Mt[,1]>Ct[,1]时,即期储蓄,未来期从即期融资;

当Mt[,1]<Ct[,1]时,即期借款,即期从未来期融资。

如果再考虑通胀因素上式可变为

(1+π)Ct[,2]=(1+π)Mt[,2]+(1+R)(Mt[,1]-Ct[,1])

1+R

Ct[,2]=Mt[,2]+────(Mt[,1]-Ct[,1])

1+π

1+R

令1+ρ=───得ρ≈R-π

1+π

可简化上式得Ct[,2]=Mt[,2]+(1+ρ)(Mt[,1]-Ct[,1] )(此式中ρ称为实际利率)

Ct[,2]=Mt[,2]+(1+R-π)(Mt[,1]-Ct[,1])

这就是跨时期消费的理论模型(模型参考《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H·范里安)

2、模型简析

(1)由于假定消费者是良好性凸状偏好, 即消费者偏好在每个时期有一个“平均”消费量,所以模型中Ct[,1]≠0,Ct[,2]≠0。

(2)消费者消费特性影响消费决策

不同年龄段的人消费决策不同,导致即期和未来期消费的关系不同。

年轻人,一般Mt[,1]较低,但消费欲望强烈,Ct[,1]偏大,且Mt[,2]预期较好,往往(Mt[,1]-Ct[,1])为负差额

中年人,Mt[,1]较高,但面临退休养老,所以即期消费欲望不是很强,往往(Mt[,1]-Ct[,1])为正差额,防老之用。

老年人,Mt[,1]较高,而且前期积累了养老基金,所以Ct[,1]较大。

另外消费者性格不同,消费决策不同。消费倾向于谨慎、保险的人,往往Ct[,1]<Mt[,1],而相反者则往往Ct[,1]>Mt[,1]。

(3)消费者预期心理影响消费决策

跨时期消费理论中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预期因素,模型中Ct[,2]、Mt[,2]均是消费者预期到的,立足t[,1]时期预期t[,2]时期的消费量和收入量,预期不同,消费决策不同。

a.现期收入Mt[,1]较高,而且Mt[,2]预期增长,Ct[,2]稳定,则消费者会尽量满足现期消费欲望,甚至从Mt[,2]中提前支取,由Mt承担还款负担。

b.现期收入Mt[,1]较高,但未来Mt[,2] 增长预期较小, 同时预期Ct[,2]增加,消费者会压缩即期非必要的一些消费,即压缩Ct[,1],以获取Mt[,1]-Ct[,1]的正差额。

c.现期Mt[,1]较低,但未来预期Mt[,2]增加,而且Ct[,2]稳定,消费者仍会增加现期消费,现期可以借款,由Mt[,2]保证还贷。

d.现期Mt[,1]较低,而且未来预期Mt[,2]增加不可能,Ct[,2]预期增加,人们也会压缩Ct[,1]。

(4)利率与通胀因素

Ct[,2]=Mt[,2]+(1+R-π)(Mt[,1]-Ct[,1])

利率R变化实际改变了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价格,R较高时,等于提高了即期消费的价格,此时延迟消费更有利, 可获得较高利息收入R(Mt[,1]-Ct[,1])。

通胀率变化同样影响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通胀率对利率是一个抵减作用,当π高时,会抬高未来消费价格,则提前消费有利。

二、消费信贷政策现状分析

1、现状

消费信贷政策是从跨时期消费理论推导出来的,其核心在于使消费者的收入流和支出流实现一个转换,把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结合起来,实现各个时期的满意消费。消费信贷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普遍采用,而我国仍处于试点阶段,这一项政策对于消费市场的启动作用巨大,它适合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疲软”状况,可以对生产积极促进作用;可以改变国内储蓄率过高与银行“惜贷”情况;可以消除“消费断层”现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政府对消费信贷政策态度上较为积极,银行和企业基于各自利益也倡导参与。但是前不久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在对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广州五大城市进行消费情况调查中,得出了信用消费“两头热,中间冷”的结论,即政府、银行、企业寄予愿望而消费者态度泠淡,消费信贷信心不足,实施情况并不乐观。“两头热,中间冷”是客观情形,但是并不能说明消费信贷政策本身对消费刺激的低效或无效,而是因为政策的实施的外部环境、政策具体环节的设计上的不完善造成的。

2、消费者冷淡信贷消费的原因简析

(1)消费者预期因素

国内居民对于经济前景预期不乐观,未来收入增长可能性预期较小,即Mt[,2]增长预期小,而与此同时,国家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制度改革同时进入攻坚阶段,下岗失业现象严重,居民预期未来支出会增大,即Ct[,2]预期增加。从前面跨时期消费理论分析中可以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消费者会压缩Ct[,1],增大Mt[,1]-Ct[,1]的正差额,使未来期消费Ct[,2]可以从即期节余中融资。此时要让消费者借款消费不可能,因为Mt[,2]有无法承担还贷款责任的风险。

(2 )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状态下的自我积累型消费模式变更较小,消费者依然守固“量力而为,以收定支”消费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消费信贷行为。

(3)缺乏完善的消费信用制度体系, 信贷关系双方防范心理较强,契约交易的交易费用过高,这也成为信贷消费升温的绊脚石。

(4)政府制订政策时存在与消费信贷政策相矛盾的行为。 国家目前重点在于宏观政策的制订的实施上,对于拉动消费需求的微观手段—消费信贷仅当作实施宏观政策时的辅助性手段,把消费信贷作为刺激消费的权宜之计,而并非作为长远战略看待,政府这一行为增加了信贷关系双方的不确定性预期,成为制约消费信贷的一个因素。

(5)银行机构在消费信贷政策设计与操作上存在缺陷。

首先,银行对于消费信贷政策重视不够,对于这项政策未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存在“等待消费者”的思想。

其次,设计的信贷品种单一,与消费者富余消费资金使用去向不相吻合。

最后,银行信贷消费“门坎”太高。具体表现为信贷对象审查条件苛刻、信贷额度小、信贷手续繁琐、还贷期限较短,对于消费者而言都是不利因素。当然这一现象与上述第(3)原因相关, 银行是出于防范动机。

以上分析了目前消费信贷不热的原因,主要问题就在于外部环境与自身政策设计上的缺陷。

三、完善消费信贷政策的几点建议

第二部分析了消费信贷政策存在的问题,要想使这项政策的优势发挥出来必须对症下药,因此完善这一政策,应从政策自身和外部环境入手。

1、消费信贷政策外部实施环境的构造

(1)采取积极措施,增加居民未来收入增长预期, 调整支出预期,增强即期消费信心。

在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Mt[,2]和Ct[,2]对即期消费有巨大影响。Mt[,2]的增长与Ct[,2]的预期稳定明确性对即期消费是一重要因素,会促进即期消费,促成信贷消费。所以必须让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有一个良好预期,这关键在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同时未来支出预期Ct [,2]增减也直接关系到Ct[,1]。目前我国各项改革中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未来支出预期,而透明度低,使得消费者改革后到底支出多少把握不定,在这种情况,人们往往过高估计风险。因此,增加改革透明度,使各项改革的损益不确定性减小,调整人们支出预期。当消费者对Ct[,2]有确定把握,而同时Mt[,2]预期较为乐观时,消费者必然会放弃压抑即期消费的行为。

(2)建立完善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体系

银行和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的前提是消费者有足够的清偿能力,这需要对消费者信用情况有所了解。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体系,信贷双方防范心理较强,银行往往设置信贷高“门坎”造成消费者信贷行为一个壁垒,所以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体系完善是当务之急。美国消费信用发达是与其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分不开的。美国公民个人资料通过电脑联网很容易获得,信用制度的设计也很便利,公民个人有社会安全号,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时,社会安全号的出示和登记成为个人信用标志。(注:薛小和:《解开的住房信贷的“怪圈”》,《经济日报》,99.4.29。)而我国在公民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缺乏规范制度, 原有的单位担保随着社会动态变化,人员流动性的加大而越来越不适用,同时这种担保的信誉具有地方区域色彩,限制了消费信贷政策实施范围。同时我国政府在消费信贷行为方面的立法也跟不上,使得契约实施后果缺少法律保障。在信用制度体系构建中技术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可以考虑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加以改造。总之,构建个人消费信用制度体系至关重要。在这一体系完善的基础上,银行应增强对信贷者的信任感,降低“门坎”: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还贷期,简化繁琐的信贷手续,这样肯定有助于消费信贷政策的推广。据资料显示,若银行提供50%的购房款,36.78%的人愿意购房,若银行提供80%的购房款,57.56%的人愿意购房。(注:薛小和:《解开的住房信贷的“怪圈”》,《经济日报》,99.4.29。)

(3)信贷消费与市场紧密结合有利于信贷消费推行。

对于信贷双方而言,即使在制度设计较完善时仍存在风险,而市场恰好有分散风险的功能,市场交易提供了防范风险的手段。如可以启动信贷房二级市场,使消费者在出现偿贷困难时,能方便地在市场上将自己权益部分变现,避免更大损失,以解除消费者担心万一中断还款就一无所有的顾虑。同时也可以培育金融二级市场,使得银行信贷资金参与市场交易,转移分散风险度,如引入保险机制。当信贷双方风险减小时,信贷行为倾向就会增强。

(4)政府对消费信贷政策的长期战略定位。

实施消费信贷启动市场消费需求决不是权宜之计,它顺应消费社会化趋势,应视为一项长期政策。应使信贷关系双方有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能着眼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信贷契约关系,避免任何一方的短期化行为。政府要采取扶持态度,当然指完善环境,促进信贷行为。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重要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弱化储蓄的保险功能。据统计,我国目前只有12%的人口享受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待遇(注:欧阳立波:《消费者:愿不愿意“花明天的钱”》,《经济日报》,99.4.6。),这意味着88%的人要为自己健康安全负责。瞻前顾后,明天的钱今天自然不能花。除此之外,其他配套措施也必须完备。

2、消费信贷政策自身设计上的完善

①银行降低消费信贷“门坎”。前面已有分析,在此不再论述。

②丰富信贷品种,扩大信贷内容,确定信贷主体对象。

首先,依据消费者富余资金使用去向设计多样的信贷品种之适应。

其次,针对不同商品和不同消费者群体特点,区别设计具体灵活多变的信贷方法。

再次,选择消费信贷目标市场。金融产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在投资市场后会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形成固有市场半径。据资料,我国城市家庭中40%的高收入者可以承受5万以上至10万左右的消费信贷,20 %中等收入家庭可承受5万以下消费信贷(注:陈宜萍: 《消费信贷贷给谁》,《金融时报》,99.4.13。), 因此这一部分消费群应成为主体目标市场。

最后,消费信贷工具上的创新。改变信用卡透支限制太多的局面,还信用卡消费本来面目。这一问题要解决两个环节:持卡人信用和信用卡支付系统普及,这需要从制度安排和技术手段两方面解决。

③开拓农村市场的消费信贷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富裕阶层出现。据资料,97年17.7%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这部分人口拥有农村购买力的38.2%,储蓄量的51.7%,(注:聂卫星:《农村消费信贷的四个重点》,《经济日报》,99.4.13。 )这一阶层完全可以作用消费信贷对象。而且目前农村消费市场中有可以启动的消费热点,如住房建设、农用车辆、家电及学生教育消费。设计合理的符合农民的消费信贷政策,将会引致巨大消费需求。

综上,消费信贷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环节紧密配合,将自身政策设计与外部环境构建结合,势必会促使这一政策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2000.02.24。

标签:;  ;  ;  ;  ;  ;  ;  ;  

跨时期消费理论与消费信贷政策分析_银行信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