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_艺术论文

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_艺术论文

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艺术院校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人文素质教育也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在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讨论中,论及理工科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颇多,论及高等艺术教育的甚少。似乎艺术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因而艺术教育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被忽略了。

一、高等艺术教育呼唤人文素质教育

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艺术与人文的密切联系,以至它们特殊的血缘关系。艺术创造和发展着人文,人文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作为人文科学的特殊形式和人类文明的最高追求,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人文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灵魂。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大艺术家都具备极高的人文素养而不是没有文化的“工匠”;任何一件传世之作都具有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而不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简单“复制”。艺术教育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客观地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使我国本来就不算发达的艺术教育及其人文教育受到种种冲击,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十分薄弱。一是自五十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中的重理轻文倾向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以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科学技术为目标,积极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是,这使教育结构和教育价值产生了“重理轻文”的严重倾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成为时尚,造成文科教育严重削弱和教育的人文内涵严重流失,艺术教育被视为偏科,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原本是人文性很强的专业,生源的文化素质差得可怜;原本应天赋极高的人才学艺术,变成了“实在不行(指文化课)就学艺术”。一些人学艺术并非完全是有艺术开赋和出于对艺术的爱好,而是对文化课的畏惧所至;一些本来具有艺术天赋文化成绩又较好的学生,受“学习不好的学艺术”的影响,囿于面子而去爬学术的“象牙塔”。艺术教育长期处于这种尴尬和悲哀的境地。

二是“文革”时期发展到顶峰的高度政治化倾向影响。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艺术教育被视为意识形态领域阶段斗争的重要阵地,艺术教育工作者近乎与资产阶级等同,在极端的“教育革命”措施下,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都深深地打上了“左”的烙印,艺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被完全扭曲。

三是基础教育中的“唯理性教学”倾向影响。八十年代以来教育的复兴和强化,有力地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然而,基础教育中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的不断升温,也强化了适应于应试教育的“唯理性教学”模式,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能力,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自身的系统性、理论性,忽视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记忆能力强,应用能力差;理性思维强,形象思维差;共性制约强,个性发展差的倾向,缺乏足够的人文陶冶和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难以适应艺术教育人文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

四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文化观念多元化倾向影响。思想解放运动摧枯拉朽,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不断更新。传统文化被重新审视,西方文化观念大量涌入,在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人们的文化观念一度缺了“主心骨”。民族虚无主义、极端主义、实用主义、非理性主义以及“西化”的倾向对艺术教育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待重新确立。

五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倾向影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特征也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急功近利的负面效应。这不仅表现在某些应用型专业的仓促上马,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足够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表现为教育心态的浮躁。学校考虑挣钱,教师忙着挣钱,学生急着挣钱,似乎时代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机会。各级领导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缺乏动力和耐心,重业务轻思想,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难以根本转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性理念的探索仍然被严重忽视。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跨世纪选择,人文教育已被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重新重视起来。这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既提供了重要的时代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繁荣文化、服务社会的三重任务,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全世界人文教育的“复归”,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高等艺术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观要

如何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解说。这里涉及到“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告诉学生: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应持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当追求应当捍卫,什么应当反对应当摒弃?人文教育使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祖国,了解人类,了解自己,唤起对人类对社会的广泛关怀。人文教育的功用在于“教化”,最终目的是“教人做人”。自八十年代后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广泛关注和推崇。多数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机能和品质。由此可以推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和发展为受教育者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1、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它以对生命的意义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为前提,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既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又无时无刻都不放弃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探索。它充满着高尚和纯洁的生命力,给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作品《大卫》和《上帝造人》,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音乐都被称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高表现。我国的山水画创作,其境界,不以山川之美的描绘为指归,而以在“天人之合”中涵咏宇宙与人文精神为追求。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人文精神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弘扬人文精神永远是高等艺术教育必须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缺乏人文精神的艺术教育必然流于轻佻、浅薄,而固守人文传统的艺术教育也必然会僵化,会缺少活力。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发展和开放的观点对待人文精神,继承优秀的人文传统,摒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充实与时代相吻合的新观念,吸收其他民族人文精神的优秀成份,整合为具有先进性、民族性、时代性特征的人文精神,作为艺术教育永恒的立足点,融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人类文化具有理性的认识,对人的价值及精神表达具有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树立起以整个人类文化继承、批判和综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人文精神。

2、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善人格

有人考察,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指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上的特殊面谱,表示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将“面具”来指人格,即指人在生活舞台上表现出的种种行为特征和真实的自我。原来“人格”与艺术有着特殊的联系。我国书法界历来就有“书以人贵”之说,于是也有人直接把书法称为“人格艺术”的。实际上,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创作,所以成为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包容着人格含量。教养与人格比学问和技能更重要。所以,真正的艺术家都十分注意人格的修炼,视作品的风格为人格的表现形式,视人格为作品风格的精神内涵,把作品艺术意象的实质看作是人格力量的对象化。完美的艺术应由完善的人格作为生命的支撑。

视人格的完善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当代人文主义教育观坚持的核心观点。不管世界上各个国家社会状况如何,几乎都把“全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取向。高等艺术院校应当把完善人格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与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要建立起理想的人格模式,作为艺术人才成才的目标导向。现代社会中,在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独立性、自立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尊重他人、善于协调和社会关怀的个性品质,防止现代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残缺与扭曲,抵御物欲、情欲的侵蚀,医治自私、偏执、骄狂、媚俗、颓废等人格疾患,养成意志坚定、情感真诚、心智健康的健全人格。

3、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内涵——艺术审美

艺术的本质是求美。艺术与美学有着血肉联系。审美心理、审美原则、审美标准是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特定内容。学生艺术审美观点的正误,审美能力的强弱,对其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以及日后所从事的一切艺术活动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审美教育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既给人们带来了物质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精神的污染”,诸如科技文明对人们健康心态的干扰,物欲对人们灵魂的侵袭,商品交换对人们感情的腐蚀等,造成了人的物化、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感的衰落、审美力的丧失等。医治这些人类“精神的污染”,艺术和审美有着重要作用和特殊使命。一些专家审视时代和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的发展,预言21世纪将是审美文化的时代。这无疑值得高等艺术院校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辩证统一,对学生进行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向度,以美导真,以美引善,养成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风貌,健康、进步、文明的审美精神,卓然不群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品格,这是社会主义艺术人才人文素质的必备要素。

4、高等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人文知识

知识是素质的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必须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土壤。艺术也必须依靠人文知识的母乳来哺育。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通古博今,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一个文化知识贫乏的人,难以把握艺术的真谛,也很难对人文精神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作为一个文化人,人文知识的积累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文化人没文化”的状况似乎仍没有太大的改变。一些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更令人担忧的是缺乏对文化知识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并予以有力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认识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实现由知识向素质的转化。在人文知识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文知识的精髓。它可以告诉学生真之为真、善之为善、美之为美,帮助学生超越功利,摆脱狭隘,告别浅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当前高等艺术院校应当特别强调的。

三、对策思考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当前高等艺术院校的实际,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1、树立人文素质教育观 艺术院校的教职工, 特别是院系统领导干部和专业教师,要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文艺理论,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更新观念,从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出发,面对高等教育的跨世纪改革,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艺术教育的多重需要,站在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艺术人才的高度,推进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专业型、技能型向复合型、素质型的转变。

2、改进招生办法,提高生源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市场越来越广阔,这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招生考试中,除一些需要早期培养的技巧性较强的专业外,应逐步由以专业为主转向专业与文化并重;专业考试中,在注意技能考核的同时,应注重素质的考察,适当加入关于人对自然、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意识、艺术审美意识等具有人文特征内容的测试,发挥招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和人文修养,使考生人文素质基础的底部逐步垫高。

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拓宽专业口径,调整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的面向21世纪的专业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建构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根据艺术院校的特点,应强化“两课”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特别是加强邓小平理论教育,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和其他人文类课程,如艺术心理学、艺术伦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以及适量的现代科技知识。这些课程可以通过必修、限定选修、任意选修以及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既在课程体系中保证了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又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可以灵活选择。二是修订教材,调整教学内容。鉴于艺术院校人文学科师资状况,基础人文学科的教材最好选用普通高校的优秀教材或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统编。教学中,要减少与基础教育重复的内容,增加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内容。专业基础课教材,特别是近几年新开设的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教材,要增加人文教育含量,充分发挥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有时,这种教育可以直透学生灵魂,其效果比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好。三是改进教学方法。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靠影响和熏陶而不是传授。教师要针对当代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理性与情感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以鲜活的事实、诚挚的情感、生动的表述、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态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共鸣,达到人文素质养成的目的。

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应对基础文化课教学力量给予足够的重视,配强师资队伍,适当聘请综合大学知名人文学者任教或讲学,扩大学术交流,为他们提供进修机会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切实扭转基础文化课教学过弱的状况。引导和激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专业教师,重视自身人文修养,克服重专业轻人文,自持高雅,鄙薄文化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倾向;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参加各种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造就一批高品位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家,充分发挥他们的“言传身教”作用。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陶冶。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罗索夫斯基曾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这正说明学生在校园中的相互交流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院校的学生长于也乐于组织活动,在丰富的活动中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能。学校应充分注意和发挥学生这一特点,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演展、比赛、征文、人文学科报告、沙龙等活动,树立校园中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文化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跨年级、跨专业、跨校际的活动,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高校各级领导和教工,特别是专业教师,不应把这项工作单纯看作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都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甚至抽出一定时间,热心参加学生的活动。

6、创造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日益得到各类学校的重视。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创造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即良好的学术氛围、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净化”,一手抓“创建”。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抵制社会上封建迷信、低级庸俗、消极腐败的文化制品和思潮的渗透和影响,保持艺术殿堂的圣洁。一方面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无论在艺术馆、演展厅、文化活动中心及校舍、教室等硬件建设,还是在诸如校训、校徽、校歌、校风等软件建设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标签:;  ;  ;  ;  ;  ;  

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