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位难产产妇临床护理观察论文_王英

头位难产产妇临床护理观察论文_王英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 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目的:对头位难产产妇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头位难产产妇94例,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实验组(接受产程护理干预)各47例,对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自然分娩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高于参照组[68.09% vs. 21.28%];就剖宫产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低于参照组[17.02% vs. 48.94%];就总产程时间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短于参照组;就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低于参照组[14.89% vs. 51.06%],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程护理干预应用于头位难产产妇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头位难产;产妇;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015-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maternal maternal clinical practice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the head of the maternal. Methods 94 cases of maternal and female birth were meas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4 to November 2016, and 1: 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routine nursing) and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ing labor care intervention) 47 cases,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nursing models were controlled study. Results In the case of natural delivery rate, the mot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68.09% vs. 21.28%]. In the case of cesarean section, the moth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17.02% vs. 48.94% (P<0.0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number of maternal and child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reference group [14.89% vs. 51.06%], because P<0.05,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labor care intervention in the head sluggish mother is very satisfactory and deserves to be popularized.

【Keywords】 Head dystocia; Maternal; Clinical nursing

头位难产是由于头盆不称、软产道异常、头位不正、医源性因素以及产力异常等情况导致的因胎头俯屈不良或胎头所朝向位置所造成的分娩困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异常分娩类型,如果操作或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对母婴造成严重的伤害[1]。本院将产程护理干预应用于2014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进行分娩的头位难产产妇中,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8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头位难产产妇94例,根据随机平行对照法将以上产妇按照住院日期的奇偶数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参照组中产妇的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19岁和46岁,中位年龄:(28.95±3.45)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42±1.55)周;初产妇、经产妇人数分别为51例和43例。实验组中产妇的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18岁和45岁,中位年龄:(28.99±3.42)岁;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9.46±1.53)周;初产妇、经产妇人数分别为52例和42例。上述年龄、孕周、产次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间没有较大差异,因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参照组产妇应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稳定产妇的情绪,对产妇的各项临床症状以及产程变化等进行密切观察,对产妇是否存在宫缩乏力、宫颈水肿等情况进行观察;如果产妇宫口全开,则需要为其采取仰卧膀胱截石位,为产妇营造一个舒适、清洁、温馨以及安静的环境等[2];实验组患者除接受上述护理措施外还应用产程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支持 将分娩的基本过程对产妇进行详细的介绍,告知其分娩属于自然的生理过程,不要存在焦虑、烦躁、恐惧以及害怕等负面情绪;在进行每一项护理操作之间均对产妇进行解释,使其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将产程进展告知产妇,并取得产妇的配合;对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感受进行询问,并通过聊天、交谈等方式使其疼痛程度得以缓解;在产妇疼痛时可以通过轻拍或抚摸手背、紧握住她的手等方式来让产妇感受到关爱[3]。

1.2.2人工破膜 如果产妇的宫口开大程度在3cm左右,在产妇宫缩间歇医护人员可以将产妇的胎膜刺破进行人工破膜处理,但是在此期间要对产妇羊水的性状进行观察并进行持续的胎心监护,如果产妇的羊水以及胎心等情况均较为正常,则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阴道试产;对会阴、阴道采用碘伏进行消毒后进行阴道检查,对胎头方位进行确定[4]。

1.2.3徒手扩张宫颈及旋转胎头 如果产妇宫口开大程度在6cm以上,并且存在无宫颈水肿、宫颈管展平、宫颈内口松弛、胎膜已破等情况,在出现有效宫缩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进行徒手扩张宫颈操作[5]。护理人员在宫口两侧的边缘放置右手中指及食指,在出现宫缩时上推宫颈并向两侧扩张,让产妇保持向下屏气的状态下施加腹压;同时产妇在出现以上情况时,在宫缩间歇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徒手旋转胎头术来对胎位进行有效纠正[6]。

1.2.4舒适体位护理 头位难产会对产妇的直肠造成直接的压迫,因此产妇在宫口开到3~6cm时,应该为其采取高坡侧俯卧位(与胎儿肢体同侧),叮嘱产妇让其前胸尽量贴近床面,并与床面的角度呈60°以内[7];如果产妇在宫口开到 7~8cm时,为其采取侧位;如果宫口全开并且胎头可见时,抬高产妇的双腿。

1.2.5营养支持护理 头位难产产妇的产程一般较长,会使产妇的体力造成较大的消耗,护理人员要对产妇的营养情况进行观察,并给予营养支持以及水分补充,使产妇保持充足的精力和体力,防止因产程时间过长而引起酸碱平衡失调和失水情况的发生[8]。生产后,护理人员要根据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叮嘱其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促进乳汁分泌以及加快康复进程。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x-±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2组采用t检验来进行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来进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P<0.05表示的意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娩方式对比

参照组产妇中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分娩率、剖宫产率分别为21.28%(10/47)、29.79%(14/47)、48.94%(23/47),总产程时间为(77.77±25.25)min;实验组产妇中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分娩率、剖宫产率分别为68.09%(32/47)、14.89%(7/47)、17.02%(8/47),总产程时间为(58.58±17.56)min;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参照组中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出血性休克等母婴并发症发生人数分别为3例、10例、6例和5例,则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51.06%;实验组中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出血性休克等母婴并发症发生人数分别为1例、3例、1例和2例,则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14.89%;组间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头位难产这种发生率很高的妊娠晚期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发育异常、软产道异常、骨产道异常、子宫收缩乏力等因素导致的,头位难产的临床表现有胎膜早破症状、潜伏期和活跃期延长、胎头下降停滞或下降延缓、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宫颈弥漫性水肿等,胎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胎头血肿或水肿、胎儿窘迫、明显颅骨变形或重叠等。由于担心生产过程、害怕疼痛、担心母婴安全等因素的影响,产妇经常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以恐惧、烦躁、焦虑、抑郁以及害怕等不良情绪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决定分娩是否顺利的四大因素分别为产妇精神状态、产力、产道、胎儿,其中无法改变的因素是产道和胎儿,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产妇的精神状态以及产力。在产妇的生产过程中给予精心、系统、规范、科学的产程护理干预能够使产妇的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对胎位进行有效矫正,有效缓解产妇的生理应激反应,能够使母婴预后明显改善,在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将常规护理和产程护理干预分别应用于在我院进行分娩的94例头位难产产妇中,结果显示:就自然分娩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高于参照组[68.09% vs.21.28%];就剖宫产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低于参照组[17.02% vs. 48.94%];就总产程时间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短于参照组;就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产妇明显低于参照组[14.89% vs. 51.06%],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践证明,产程护理干预应用于头位难产产妇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在改善分娩结局、缩短总产程时间、减轻产妇的痛苦、降低剖宫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优势,对于保证母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蒋春玲.头位难产的发生因素及其相应临床护理对策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05(12):1832-1833.

[2]张爽.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28(12):231-232.

[3]郭玲玲,邬燕平.头位难产产程护理干预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0(S2):461-462.

[4]连李斌,袁宁霞,杜冬青,等.徒手转胎纠正128例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7(25):4926-4927.

[5]欧阳杰林.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治疗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5,35(26):86-87.

[6]刘连生,聂晚喜.循证护理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1(05):428-429.

[7]邱瑞颖.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4(38):217-218.

[8]伍咏梅,单菲,陈延龄.循证护理模式在难产产妇助产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5,01(05):358-359.

论文作者:王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头位难产产妇临床护理观察论文_王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