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论文_孙 亮

阳光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论文_孙 亮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特殊教育中心 孙亮 邮编:255100

摘要:淄博市淄川区特教中心一所普通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以“阳光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一个残疾孩子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己任,坚持为全区4—18岁有需求的适龄、重度残疾少年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让教育的光芒照耀到全区每个角落的每个特殊孩子身上。

关键词:送教上门、科学施策、任重道远、

正文:

一、发现问题:特殊孩子难圆上学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特殊教育,作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重要途径,尤其需要重点对待。对残疾孩子来说,教育是其享有平等权利的重要内容,合适的教育能够确保他们享有尊严,学会自立,并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教育应当保证每一名适龄少年儿童不被排除在教育之外。

2014年,学校对全区4-18岁的400余名残疾少年儿童进行调研走访,发现大约70%的残疾少年儿童能到校就读,其中近50%在市区特教中心和各种康复机构就读,约20%在全区24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普通教育。但是,仍有30%的重度残疾少年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这些因交通、住宿、特异体质及家庭条件等无法到特教学校就读,而普通学校又不具备接纳条件的特殊少年儿童应该怎么办?孩子在呼唤,家长在呼唤,社会在呼唤!

二、科学施策:精准送教一个不能少

为解决这些重度残疾孩子的求学问题,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实现“让更多的残疾少年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个也不能少”目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特教中心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面对交通、安全、经费、师资等重重困难,学校创新工作思路,毅然决定从2014年5月开始,依照家长自愿的原则对35名有教育需求的重度残疾少年儿童实施送教上门服务。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间断。2016年因超龄、入学等原因送教人数调整为27人。2017年12月学校根据省残联提供的数据,再次组织入户调查摸排,新增需要送教上门学生45人,总数达72人。2018年3月,第三次入户核查又确定9名学生需送教。至此,需要送教上门服务的已达81人。重度残疾孩子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为重残少年儿童量身定做

根据入户调查获得的资料,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分成4个组进行集中研讨,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对送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社区生态状况以及现有能力(智力)和生活适应能力水平进行充分了解、评估,找到学生的优势弱势,从而确定送教的切入口,制定送教计划和教学进度方案,前往不同片区上门送教。

绯凡,8岁,先天智障,不能独立生活,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没法接送,只能送教上门。她很喜欢送教教师给她上课,企盼老师们去上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次,教她学唱儿童歌曲《数鸭子》,当手机里音乐 响起的时候绯凡就随音乐扭动身子,自我陶醉的样子非常可爱……离开时绯凡依依不舍地噘着嘴问:“老师,什么时候再来上课?”在返校的路上,送教老师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绯凡的样子……她就像一朵未开的小雏菊,卷卷的花瓣正等着滴滴甘露,静待开放,我们会不断的为她尽洒阳光和雨露,让她慢慢的挣开每一片花瓣,从内心期盼这朵小雏菊能开出她的娇艳,带来更多的惊喜!

“送教上门”不仅让特殊孩子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还让这些不幸的家庭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爱,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孩子的微笑是最好的回报

多年的送教或许不能让孩子改变很多,但孩子的一个微笑却让他们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再辛苦也值得。

12岁的瑞昕,智障伴有严重的小脑萎缩,已经无法行走,天天躺在床上,流着口水,吮着手指,没有语言,最初看到老师也没有任何表情。近3年的送教似乎没有很明显的效果,走在回校路上,刘老师不止一次怀疑自己。然而出于一贯的自信,她的坚持在本学期有了收获。最近几次送教,瑞昕看到刘老师的时候,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证明她已感觉到老师的存在。随后的几次课程,老师依旧坚持对她进行各部位的功能训练,并有针对性地按摩腿部的肌肉,瑞昕的目光已经开始追随老师移动。孩子的进步让刘老师格外兴奋,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教学,她现在还在苦苦地思考着、尝试着。

适合的方式就是最有效的

为使送教工作更加精准有效,学校自2017年改变了送教模式,由教师全员送教改为专业团队送教。成立了以原教务主任任组长,五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送教团队,专职送教。这样既能保证精准送教: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又能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现实。同时对送教内容进行增加,由原来的“三送”扩展到“五送”。即一送知识,进行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传授,既注重开发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潜能,补偿缺陷,又提高他们的认知、自理及生活适应能力。二送温暖,每次送教都为孩子们带去食品、图书、文具和益智玩具,对家庭困难的孩子进行适当的帮扶。三送康复,为家长传授康复技能的指导,因生制宜,对不能自理的孩子分时分段进行运动、感知、语言交往、肢体康复、自理能力的训练。四送服务,宣传国家有关残疾儿童的各项福利政策,把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关心传达给家长,让他们点燃生活的希望。五送安全,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让他们明白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几年来,通过学校不断的教育引导,送教家长的素质逐步提高,同时也进一步融洽了家校关系,互相促进、互相协调,形成合力。多数饱受残疾困扰的孩子在肢体及自理各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与进步。

三、任重道远:阳光路上我们戮力同行

“刘琳最近觉睡得特别安稳,说话也比以前进步了不少,和我们交流已经没大有问题了,咱这送教还真是挺管用来。”刘琳的妈妈说。“张坤以前最多能说三个字,音还发不准,人家都听不懂他说的啥,经过咱们老师的训练以后,能说一句话连,而且口齿也比以前清楚多连……”一句句真切的话语,道出了家长对学校送教上门的认可和肯定。

“送教上门”活动开展四年多来,在老师、家长的全力配合和努力下,共为近200名适龄重度残疾孩子进行送教上门服务,累计送教5000多课时。老师们用行动延续爱与责任,让所有残疾少年儿童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有32名学生顺利转入特教中心上学。

2016年12月5日《中国教育报》4版整版以“你不能来,我去!”为题对学校送教上门工作进行报道,后又2次在3版“新闻要闻”栏目介绍学校送教工作经验、做法。教师群体被评为“感动淄博”年度人物。

2018年7月,学校《区域特色下的重度残障儿童精准送教服务研究》作为山东省教育教学基础重点类课题立项。

“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特殊教育工作,送教工作平凡而艰辛,学校将会把工作持续下去,不断学习、探索、完善,做实做好,让残疾孩子们在阳光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论文作者:孙 亮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  ;  ;  ;  ;  ;  ;  ;  

阳光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论文_孙 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