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

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

朱彬彬[1]2010年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控制血脂是现代医学防治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主要成就和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发展等,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总结既往中医对调脂治疗及对证候研究的现状,提出利用现代研究设计及数量统计方法,开展中医“证候”与血脂异常的相关研究,确立客观、规范、统一的证型诊断标准,是建立规范化的中医防治中风病方案的重要途径。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属回顾性病例调查、对照研究,以从化市中医院脑科2005年3月-2008年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为研究对象,共255例,根据研究病例是否合并原发性高脂血症,分高脂组125例,非高脂组130例,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原则,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原发性高脂血症在缺血性中风人群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法及经计算因子得分,得出高脂组和非高脂组证候组合和的各个证候病例分布情况。高脂组得到5个中医证候分类,分别为:脾虚痰阻证(48.80%)、气虚血瘀证(20.00%)、肝阳上亢证(14.40%)、阴虚火旺证(6.40%)、内热腑实证(10.40%)。非高脂组得到6个中医证候分类,分别为:脾虚痰阻证(10.00%)、气虚血瘀证(14.62%)、肝阳上亢证(29.23%)、阴虚火旺证(23.08%)、内热腑实证(11.54%)、痰湿内盛证(11.54%)。从两组证型分布对比可得知,组间证型分布比例有较大差别,高脂组患者脾虚痰阻证型分布比例远较非高脂组患者大,脾虚痰阻证为高脂组较常见的证候类型。结论:1.脾虚痰阻、气虚血瘀、阴虚阳亢证是原发性高脂血症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主要证候,其中脾气亏虚,痰浊内盛为主要病机。2.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高脂血症在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中医证型规律研究,获得临床证候分布及其特点,对研究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中医药防治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唐大晅[2]2004年在《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原则,以北京地区多家医院适宜样本量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规律进行探索。 结果:1.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 9 个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证候分类;2.患者性别、高脂血症临床分类、病程、伴随疾病在 9 个证候上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3.患者不同年龄组在 9 个证候上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4.经典则相关分析得出患者的年龄与类肾虚、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体重指数与类痰浊阻遏证呈正相关;而实验室指标在相关性分析中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类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痰浊阻遏证和痰瘀互结证是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主要证候,脾肾亏虚,痰瘀互结是原发性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且本病易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导致心气虚;2.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与患者的性别、高脂血症的临床分类、伴随疾病无关;3.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与患者的年龄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医证候中虚证相关证候将增多;4.典则相关分析提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肾虚、痰瘀互结的情况也会愈发明显;5.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体重指数越大,则痰浊阻遏的情况将越重;6.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TC、TG、LDL-C、HDL-C、ApoAI、ApoB)之间缺乏密切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获得临床证候分布及其规律,对中医药研究原发性高脂血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尹倚艰[3]2012年在《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析。①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渊源,乃奠基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脾胃论》,完善于《临证指南医案》,使脾胃理论日臻完善;②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基础,从脾胃转枢、脾统四脏、脾胃升降、脾胃纳化、脾胃润燥五个方面阐述了中焦脾胃在机体脏腑阴阳、气血津液中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③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理论精髓,概括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十八字基本思想;④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用药特点,主要有善从药物的脾胃归经选药、善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选药、善从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上用药以及善从药量及给药方式上用药四个方面;⑤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临床应用,列举了胃脘痛、泄泻、便秘等脾胃病以及湿疹、痛风、胸痹、不寐、产后痹、眩晕、头痛、自汗症、咳嗽等内科杂病验案,彰显了调理脾胃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⑥学习路师调理脾胃大法之体悟与运用,体现在临证施治、遣方用药、治未病与脾胃调护等临床实践中。第二部分,路志正教授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叁脂、Lp(a)、ApoB升高及/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I降低。本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高尿酸血症等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通常为他汀或贝特类药物,此类药虽调脂效果较好,但同时存在很多弊端,如对肝功有一定的损害、部分病人会发生横纹肌溶解等严重不良反应、停药后血脂指标容易反弹、疗效难以持久等。而在老年人群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血脂异常属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眩晕”等病证的范畴。以往的研究,认为因虚致实或肝脾失调是其主要病机,人们多从“痰浊”、“血瘀”入手,对老年血脂异常,又多从虚证论治。或祛痰化浊,或活血化瘀,或痰瘀同治,或调理脾胃,或祛邪扶正,总以恢复人体脏腑功能为宗旨,具有疗效满意、作用持久、副作用少及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路志正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医湿病学的研究。路师认为,湿浊与痰饮同质同属,危害相近。所不同乃在于湿分内外,痰无外袭;湿可生痰,渐次所致。故路师论治血脂异常迥异于常规之“痰浊”、“血瘀”之论,着眼于“痰浊”、“血瘀”之先,以调理脾胃、祛湿化浊之法先证用药,截断病势,足见其高明之处。对此,路师言道:调理脾胃可使脏腑充、阴阳和,水谷直转精微而不化生脂浊;祛湿化浊可使脾胃健、运化畅,水液敷布周身而不蕴湿成痰。希冀达到扶正以祛邪,防微以杜渐之目的。祛湿化浊通心方治疗血脂异常在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着。本项研究以随机对照法观察了祛湿化浊通心方干预老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一个侧面客观体现了路师调理脾胃大法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并对老年血脂异常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湿浊与血脂、祛湿化浊治疗血脂异常的意义以及祛湿化浊通心方组方原则、用药特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研究以绞股蓝总甙片为对照,疗程8周,纳入了符合高脂血症西医诊断标准、湿浊痹阻证中医辨证标准、年龄为60~80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各30例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类型、症状积分等方面资料均衡,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祛湿化浊通心方)治疗后除高密度脂蛋白(HDL-C)外,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5.8l±1.70mmol/L.3.05±2.30mmol/L.3.39±1.1lmm01/L,P<0.01或0.05,并优于对照组(绞股蓝总甙片)的6.16±1.91mmol/L.3.03±1.89mm01/L.3.81±0.63mmol/L,P<0.01或0.05;治疗组治疗后LDL-C达标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胸闷,头昏、头重如裹、头痛、口黏不渴、大便不爽、恶心呕吐、肢体沉重等主要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平均秩分别为23.83、38.10、36.10、34.70、36.77、39.82、33.38、34.17);治疗组在血、尿、便常规、心电图、ALT.AST.Cr等安全性指标方面未见异常。结果表明:祛湿化浊通心方可明显改善血脂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有效调节血脂异常并部分达标,未见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疗效优于绞股蓝总甙片,值得临床推广。简而要之,第一部分重在理论探讨,为第二部分的立题与实施奠定基础;而第二部分则是临床验证,为第一部分的立论与效用成就辉煌。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丁智[4]2010年在《脂衡颗粒治疗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内阻证)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脂衡颗粒治疗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内阻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另2家医院收集160例符合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内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治疗组服用脂衡颗粒,疗程4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记分及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情况。结果:脂衡颗粒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总甘油叁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其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结论:脂衡颗粒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总甘油叁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治疗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内阻证)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黄淑英[5]2008年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分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中医部分和西医部分。中医部分论述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及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其辨证论治及治法的研究进展。西医部分论述冠心病心绞痛的概念,控制血脂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控制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详述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本论文着重研究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证候规律,在研究既往文献的基础上,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北京地区多家医院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学中因子分析方法,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为中老年人疾病,在189例患者当中,50-79岁患者占80.95%。男性病者占大多数。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0.92±12.3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5.02±9.72岁。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与家族史有一定的关系。从生活习惯上分析:76.72%患者从事极轻或轻体力劳动,43.92%体型肥胖(BMI>25),75.13%的患者饮食偏咸,68.25%的患者喜食油荤。189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资料分出9个中医证型,分别为:①肺肾两虚、②肝郁、③肝郁化热、④气虚痰浊、⑤肾虚、⑥痰浊、⑦血瘀、⑧阳虚水饮、及⑨阴虚。其中以气虚痰浊所占比例最大,占23.81%,其次为肝郁化热和肺肾两虚。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把以上证型调整后得出的分布是以气虚痰瘀互阻为绝大多数,占48.15%。这与导师临床上的总结相一致。男女患者的证型的分布稍有分别。男女患者都以气虚痰瘀互阻居多。除此以外,男性患者以肝郁化热型为多;女性患者则以肺肾两虚为多。这个分别与男性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女性的生理条件有关。气虚痰浊型患者的年龄偏高,80%气虚痰浊的患者在60-79的岁数群中。肝郁或肝郁化热型的患者的年龄较气虚痰瘀型患者低,主要(54.16%)在40-59的岁数群中。从冠心病病变情况来看,单支病变者以肝郁化热者居多,占24.43%,其次为气虚痰浊型,占15.62%。双支病变者以气虚痰浊型为主,占32.91%;其次为肝郁化热型,占16.46%。叁支以上病变者也以气虚痰浊型最多,占19.56%:其次为肺肾两虚性占17.39%。高脂血症是引起冠心病的独立及主要原因之一,积极调节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是治疗冠心病及预防冠心病事件的最重要途径。由于高脂血症起病隐匿、病程长,所以防治冠心病应从防治高脂血症,推广血脂的检查开始,这也符合中医“治未病”的道理。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同时应积极做降脂治疗并监测血脂水平并,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也应是防治冠心病的有力措施。

靖芳[6]2010年在《不同灸治时间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温和灸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2.观察温和灸不同灸治时间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的差异;3.观察温和灸对高脂血症患者出现较多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不同灸治时间对不同症状改善的疗效差异。方法:将门诊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A(每穴灸治5分钟)、B组(每穴灸治10分钟),用清艾条温和灸神阙穴和双侧足叁里穴,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观察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实验室指标变化、患者症状改善以及中医积分改变情况。结果:1.A、B两组对原发性高脂血症均有较好的疗效;2.每穴灸治5分钟与每穴灸治10分钟均能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TG、TC、LDL-C、ApoB,在改善HDL-C、ApoAI、Lp(a)方面无显着效果,并且在降低TG面,每穴灸治5分钟组明显优于每穴灸治10分钟,在其它指标上不同灸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3.每穴灸治5分钟与每穴灸治10分钟在治疗不同血脂成分升高为主的患者上,降低甘油叁酯有较好疗效(P<0.05),降低胆固醇有非常显着疗效(P<0.001),每穴灸治10分钟对低HDL-C有较好的升高HDL-C作用(P<0.05),每穴灸治5分钟则无显着疗效,不同灸治时间则无显着差异;4.对于高脂血症患者中出现较多的某些症状,不同灸治时间的温和灸均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对于眩晕、肢麻沉重症状,灸治10分钟效果优于5分钟。结论:1.温和灸可以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2.在降低TG、TC、升高HDL-C方面,不是艾灸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3.温和灸可以改善高脂血症患者某些临床症状。

孙明月[7]2012年在《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疗效评价指标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近十年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研究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疗效判定标准,并在大样本、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缺乏公认性及规范性问题,研究血脂异常患者在无中医治疗干预时证候的演变规律,分析中医证候作为血脂异常临床评价指标的作用和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检索近十年的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文献472篇,通过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全篇阅读,最终筛选出243篇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标准评价文献,建立数据库,分析总结现代文献中临床研究中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目前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开展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入选的439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以《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的辨证分型为参考标准,在没有中医辨证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对血脂异常患者的证型进行叁个月的观察,基于隐类分析进行证候归类,探索其证候分布情况,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分析中医证候作为血脂异常临床评价指标的作用和依据。同时观察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工作性质人群的血脂异常分布特点及中医症状分布情况,观察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症状特点及人群分布特点。结果在文献研究中,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存在某些问题:1)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诊断标准的来源较多,且有18.9%未标明诊断标准的来源;2)243篇文献中进行证候分类的文献90篇,只占总数的37%,且缺乏规范、公认的标准;3)血脂异常随机对照试验中以中医证侯评分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仅占5.3%,多以现代理化检测指标为基础,且中医证候评分缺乏规范和公认的疗效评价指标。在横断面调查研究中,得出以下结果:1)基本描述:血脂异常的分类以混合型血脂异常最为常见,占总数的36.7%,其次为高甘油叁酯血症,占总数的32.6%,高胆固醇血症较少,占总数的16.9%;2)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血脂异常患者中无证可辨者占总数的49.7%,可见血脂异常患者常无明显症状表现,说明血脂异常患者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以症状作为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评价指标依据不充分;有症状的患者中,证候分类中阴虚阳亢者最多,占总数的28.2%,痰浊阻遏者其次,占13.7%,脾肾阳虚者占7.3%,气滞血瘀者占1.1%;3)以证候作为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尚无充分的依据:在未使用中医药治疗干预的情况下,不同的访视时间,大部分患者的证候为变化的不稳定状态,故以证候作为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依据不充分;4)无明显症状表现的血脂异常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会逐渐出现症状:在初次访视中除肥胖无其他症状的患者共218例,4周后则除28例脱落外仅有134例,其余则转化为其他证型,说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可逐渐出现某些症状,且在第二次访视中134例肥胖无其他症状的患者中有123例来自初次访视中此型患者,仅8.2%的患者来自其他证型,说明已有症状的人群较少能在无中医药干预的情况下自行恢复,此时则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对其进行干预治疗,而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5)与血脂异常的相关程度最高的中医症状:根据中医症状出现频次得到与血脂异常相关度最高的中医症状为形体肥胖,占总数的44.9%,其他症状逐次为失眠占34.6%,健忘占33.9%,倦怠乏力占33.5%,急躁易怒占30.3%;6)肥胖人群是否具有其他症状的血脂理化指标无差异:将肥胖人群中按是否有其他症状分为两组,两类人群血脂的理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1),说明肥胖人群是否具有其他症状对其血脂理化指标无明显影响,血脂异常患者尚未发现特异性症状,以中医症状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需要更充分的依据。结论文献的研究分析可见,中医药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对单味中药及组方的研究增多,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既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具有降低动脉硬化指数、抗凝等作用,与目前降脂的西药相比,中医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中药治疗血脂异常通常为多靶点治疗,可在降低TC的同时还具有降低TG或升高H-LDL等作用,中医药治疗以整体为目标,在改善全身症状表现的同时调节血脂。但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1)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够规范及不被公认,为使中医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得到国际认可,首先应使用国际及行业公认的诊断标准;2)243篇文献中描述证候分类的文献共90篇,仅占总数的37%,且文献中涉及的中医证候分型繁多,缺乏标准规范及行业公认性,应进一步探索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型分布情况,使其更科学、规范;3)临床研究中应用中医证候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关注度较低,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多以血脂理化检测指标为准,以中医证候评分为疗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且部分采用的自拟标准与医院内标准,中医证候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不被公认,从整体研究情况看缺少符合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指标。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可知:1)血脂异常患者常无特异性症状表现,且在无中医干预情况下,中医证侯为变化及不稳定状态,中医证候作为血脂异常临床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的依据尚不充分,在目前无充分证据和依据的情况下,评价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仍建议采用现代医学对血脂异常的疗效评价标准,如何在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中体现中医药疗效的特色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2)血脂异常患者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表现,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出现某些症状,而已有症状的人群较少能在无中医药干预的情况下自行恢复,此时即可通过中医证候分型进行归类及治疗,如何早期发现使其得到及时的治疗,寻找中医治疗的最佳时机并验证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3)与血脂异常相关度最高的中医症状为形体肥胖,倦怠乏力,急躁易怒,口干,健忘,眩晕等,符合既往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的的认识,中医认为血脂异常总属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失调为本,痰浊、血瘀、湿热为标,相互作用发为本病,从而引起各种症状,治则常以补益肝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等为主。应在有症状人群中探索血脂异常患者的特异性症状表现,为血脂异常早期发现及治疗寻找科学依据。从文献分析来看,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尚未构建起规范统一的国际或行业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中医证候分布的关注度较低,缺少反应中医治疗的特色疗效评价指标;从横断面研究看,血脂异常患者尚未发现特异性中医症状表现,中医证候尚没有充分依据使其可作为疗效评价及诊断标准,但通过文献及临床实际可知中医药治疗对血脂异常患者有明确的疗效,中药相对西药的降脂治疗,多为多靶点,可同时改善TC、TG、HDL-C、 LDL-C等,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而不良反应较少,如何以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全面评价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建立起西医疗效评价与中医特色相结合的综合性疗效评价标准还需进一步探索。

韩丽蓓[8]2003年在《丹参决明颗粒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丹参决明颗粒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观察丹参决明颗粒对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4周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30例血脂异常老年患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丹参决明颗粒,2袋/次,3次/天。对照组给予口服血脂康胶囊,0.8/次,2次/天。在基线点和终末点观察血脂、血流变、血凝、纤溶、内皮细胞功能、中医证候等项指标。结果:丹参决明颗粒能显着降低总胆固醇(P<0.05),降低血脂总有效率为65%,疗效与血脂康相当,丹参决明颗粒能显着降低全血粘度高切150s-1、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在改善痰浊血瘀证方面,丹参决明颗粒优于血脂康。结论:丹参决明颗粒具有显着调脂疗效,疗效水平相当于血脂康,并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血液粘滞状态及凝血因子活性的作用。丹参决明颗粒在改善痰浊血瘀证方面优于血脂康。中医益气活血化痰法为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一种有效法则。

PATTANAMONGKOL, PEERANAN(林雨欣)[9]2017年在《治疗高脂血症方剂的配伍应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在全面总结古今医家对于高脂血症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整理和研究现代文献中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方剂,探讨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方剂的核心药物及其常用配伍,及合理用药思路以期揭示其遣药制方规律,为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开发新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复方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本研究按步骤进行文献收集、资料筛选、数据库建立、数据分析相关工作。对中国知网2006年1月到2015年12月之间关于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研究型文献193篇,对证候类型、治法和方剂的配伍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脂血症的证型居前5位的分别为痰瘀互结证(93/28.70%)、痰浊阻遏证(45/13.89%)、肝肾阴虚证(33/10.19%)、气滞血瘀证(27/8.33%)、脾肾阳虚证(19/5.86%)。居前5位的高脂血症治则分别为祛痰化瘀(93/28.70%)、燥湿化痰(45/13.89%)、滋补肝肾(33/10.19%)、行气活血(27/8.33%)、温补脾肾(19/5.86%)。由此得到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处方324个,通过分析中药的方剂成分,参与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共有177种,其中用药频数在100次以上者9味,分别为山楂(277/7.66%)、丹参(238/6.58%)、泽泻(208/5.75%)、茯苓(165/4.56%)、何首乌(162/4.48%)、决明子(151/4.18%)、半夏(147/4.07%)、白术(137/3.79%)、黄芪(106/2.93%)。2味药之配伍药对(>50频数)使用频数居前10位的高脂血症2味药药组为山楂、丹参、泽泻、何首乌、决明子、茯苓、白术。3味药之配伍药对(>50频数)使用频数居前10位的高脂血症3味药药组为山楂、泽泻、丹参、何首乌、决明子、茯苓、白术。结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与联合西药治疗为增强降脂作用,并且无西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停药后不反弹的优点。通过现代药物化学对处方中的中药材成分的分析,这些中药材含有能够降低血脂的天然药物成分,这些中药材相互协作,有利于降低血脂。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有待进一步研究,指导中药方剂的开发和中成药的生产,更大的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杨佳龙(YANG, Chia-lung)[10]2017年在《桃核承气汤配合红曲于台湾地区高血脂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透过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来探讨西方医学中的高脂血症是否存在"瘀热"病机,或具备"蓄血症"特点;并经由现代医学来研究桃核承气汤的机理,并且将该汤方透过临床试验,来证明对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也观察与红曲的配合是否有协同效果。方法:i中医理论研究方面:透过南京市图书馆及图书馆文献检索中心、中国医药大学图书馆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应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查询,收集历代典籍中有关于高血脂的理论及医案进行研究,以及国内外对高脂血症有效的常用药物与食品研究。并且广泛收集历代医家对桃核承气汤的应用以及组成义理的探讨,收集现代医学对桃核承气汤实验室的研究,来剖析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结合以上的论点,进一步讨论中医"桃核承气汤"、"瘀热证"、"蓄血症"和高血脂的相关性。ii临床研究方面:于台湾地区南投县及彰化县中医诊所群联合收纳高脂血症患者,收案日自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止,纳入可进行比对之研究病案共64例,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收案条件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所公布的血脂异常指标及符合桃仁承气汤症型为根据,治疗组以服用科学中药桃核承气汤配合寿美降脂一号为主,对照组则以寿美降脂一号配合安慰剂(梗米),比较第0周、第4周及第8周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之间的指数,并对中医症状及积分改善状况加以比较,在研究期间也观察其肝功能(ALT)、尿酸(UA)、肌酸酐(Creatinine)、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等安全指标。结果:在以往传统中医的理论及研究方面,高脂血症皆与脾、肝、肾叁脏相关,皆有痰浊、湿阻、血痹等的病理产物因子,透过前人及文献的探讨及研究发现"瘀热"或"蓄血症"在高脂血症的发生过程中及未来并发症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从血液流变的研究来看,高脂血症的在血液中呈现高浓、高凝等状态及发炎情形,这和"瘀热互结"研究呈现实验动物的情形也是不谋而合的,在前人的基础上,配合现代医学的研究,得到桃核承气汤在"瘀热"的条件上,也就是在"蓄血症"的情形下,对治疗高血脂是有一定的依据。另外,临床研究方面:i 8周的疗程结束后,两组综合疗效结果分析如下,试验组方面:显效13例(39.4%),有效13例(39.4%),无效7例(21.2%),总有效率为78.79%。对照组方面:显效11例(35.5%),有效11例(32.3%),无效9例(29.0%),总有效率为70.97%。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比较分析,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ii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比较,血脂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C、TG及LDL-C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DL-C指数无显着差(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HDL-C指数的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iii.8周的中医积分比较,两组皆有改善,试验组疗效较显着。两组间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iv8周的症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方面:显效13例(39.39%),有效15例(45.45%),无效5例(15.15%),总有效率84.85%。对照组方面:显效6例(19.35%),有8例(25.81%),无效16例(51.61%),总有效率45.16%。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v8周的安全性观察,肝功能SGPT(丙氨酸转氨酶(ALT))、hs-CRP(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尿酸(uric acid)、血糖(glucose)及肌酸酐(Creatinine)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中医传统理论的依据下,加上现代医学的研究,证实高脂血症与中医"瘀热"病机或"蓄血症"是有相关连的,并可透过桃核承气加以临床试验证实。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桃核承气汤配合红曲治疗台湾地区高脂血症患者有确切的疗效。试验组在改善症候方面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桃核承气汤对降血脂有一定方面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TC、LDL及TG,并提高HDL-C,进而减少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中医症候方面,试验组是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果说明桃核承气汤不仅在中医基础理论支持高血脂的治疗,在实际临床试验中也得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而且具有安全性。所以,在依据中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应用桃核承气汤来治疗高脂血症,是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无虞的。

参考文献:

[1]. 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 朱彬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2]. 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D]. 唐大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3]. 祛湿化浊通心方对老年血脂代谢异常的干预研究[D]. 尹倚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4]. 脂衡颗粒治疗高脂血症(肝肾阴虚、痰瘀内阻证)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D]. 丁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5]. 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 黄淑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6]. 不同灸治时间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的影响[D]. 靖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7]. 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疗效评价指标调查研究[D]. 孙明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8]. 丹参决明颗粒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临床观察[D]. 韩丽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9]. 治疗高脂血症方剂的配伍应用探讨[D]. PATTANAMONGKOL, PEERANAN(林雨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10]. 桃核承气汤配合红曲于台湾地区高血脂症的临床研究[D]. 杨佳龙(YANG, Chia-lung).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侯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