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论文_鲍海娥 唐灵华

广州市番禺区祈福医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方法: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不典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案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将10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根据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隐患提供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评分响度与常规组而言有明显的优势,多项数据差异突出,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以及提升护理技巧是控制和预防不安全隐患的关键。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不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在没有发生法律规定允许事件之外的机体结构、功能上的障碍、损伤、缺陷、死亡、心理上的伤害均为护理安全[1]。因为临床中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的身体机能缺陷,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发生危险因素的可能性较高,同时危险事件对于患者的康复、生存质量会形成直接影响[2]。对此,护理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不安全隐患的存在与发生,及时做好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促使护理质量得到保障。为了更好的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与不安全隐患控制能力,本文以我院作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探讨心血管内科所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不典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案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将10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患者各5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65.6±5.6)岁;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66.4±6.7)岁。两组患者的多项资料无明显区别,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具备对比研究的基本基本要求。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根据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隐患提供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体措施为

1.2.1隐患

首先,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欠缺。护理人员无法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护理工作,护理文件相对较为紊乱,经常发生漏记、错记、涂改等问题。无菌操作的意识较差,无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尤其是在侵入性的操作方面没有做好基本的防范措施。其次,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因为护理专业知识的缺乏、经验的缺乏,和其他护士和医师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在护理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静脉穿刺的现象,导致护理服务质量较差;再次,因为日常工作较为复杂,导致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检查与护理无法做到贴心照料,患者认为护理人员服务情绪不良,导致护理满意度较低。最后,护理人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无法做好相应的抢救工作。

1.2.2防范措施

首先,根据医院的实际条件、护理人员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有效的护理质量检测体系,同时对护理人员实行定期培训服务,确保护理人员拥有扎实的基础护理知识与能力,促使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持续性提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所呈现的常见异常症状、高风险事件等有充足的了解,可以及时有效的预防高风险事件的发生。其次,强化无菌理念的培训。对于可是护理人员采取分级的培训体系,对于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实行一对一的带教,做到放手不放眼。再次,改善管理模式。科室内构建质量控制小组,由多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担任管理职位,由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质量改进指导,根据所呈现出的问题定期改善护理模式;最后,注重沟通交流。强化护理人员在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与技巧,注重自身在护理过程中的形象,要求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科室内定期开展模拟训练服务,由沟通能力强的护士进行释放,提升全科室护理人员在护理方面的人文化能力。

1.3评判标准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参考《护理员基本标准》[3],以我院自制量表方式进行评价(0至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评价内容主要是护理服务专业性、护理及时性以及护理服务态度等为主。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P<0.05代表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评分响度与常规组而言有明显的优势,多项数据差异突出,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不良事件与满意度对比

3.讨论

以目前的心血管内科人员来说,不安全隐患还体现在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专科知识匮乏、服务态度问题、护理配置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对此,当前心血管内科当中所存在的潜在不安全隐患主要在于护士的安全意识薄弱、技术不够熟练、不安全隐患针对性不强等方面[4]。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各类型高发不安全隐患,通过讨论设计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最大程度预防不安全隐患的危害,从而提高临床生产安全性[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评分响度与常规组而言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在临床当中根据不安全隐患设计并落实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是提升临床医护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以及提升护理技巧是控制和预防不安全隐患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侯春风,刘凤亭.眼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5(s2):4-4.

[2]占红,胡晓琳.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7,23(A01):272-272.

[3]李中伟.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分析以及防范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Z1):189-190.

[4]解翠.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3):2838-2840.

[5]黄珊珊.儿童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3):1637-1639.

论文作者:鲍海娥 唐灵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论文_鲍海娥 唐灵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