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班主任培训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训工作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班主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由此开始了课程改革以来面向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培训热潮。各地纷纷组织的培训活动有力促进了班主任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和谐甚至与课程改革理念相悖的问题,以致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一、指导思想偏差:为专业化成长服务还是为一般性发展服务
人类的任何活动,事实上都会有一个前提性的假设。那么,这次发生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主任培训潮流,其前提假设或者说指导思想的主流是什么呢?考究各地的培训方案和总结,比较一致的结论,恐怕只能是“并没有超越以往的一般性意义上的班主任工作培训成分居多”。其表现有三——
一是过分强调“培训”。“培训”这个词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贬义,但用多了用滥了,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却慢慢带了一种霸权的、强迫的味道:我是培训的,你是被培训的,你要好好地接受我的培训……这背后流露出的不容置疑,其实已经是在事实上剥夺了教师面对自身成长发展的自主权(或许这也正是最近逐步采用“校本研修”之类的概念替代曾经盛行的“校本培训”的一个原因吧)。
二是培训设定的目标在表述中往往冠冕地提及“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但在具体设计实施过程中却基本局限于一般性的常识介绍,介绍的方式,也大抵是“告知”,这样的指导思想在一些突击生产的培训教材中表现尤其突出。
三是培训的内容过分拘泥于师德和一般性的要求。搜览目前班主任工作相关经验介绍,可以发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所谓的“经验”多数是一般性的“师爱”感触,强调的“科学方法”也多拘泥于对班主任工作需要耐心、细心等的苍白重复,真正涉及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方法,尤其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方法,却很难见到。
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服务,而非为一般性发展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必然要求。为培训而培训,不专心致志研究班主任专业化的深刻内涵,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大。
二、内容策划偏差:问题解决还是学科建设
班主任培训究竟该培训什么?这其实涉及到的是班主任培训的课程设计与开发问题。现实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
一种是在“为培训而培训”思想指导下,基本上满足于各种培训活动的组织,用让人眼花缭乱的专家讲座、好书推荐、论坛沙龙营造对班主任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以此来掩饰对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内容思考研究的苍白甚至忽视。
一种是在系统培训的思想指导下,离开班主任工作的现实状况和需求,从理论的高度设定班主任工作的“应然”,由理论而实践地建设“班主任学”学科。严格说,这样的思路应该是有助于从长远角度提高班主任工作专业化水平的,但目前培训主要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这就决定了这样一种思路的效率和被班主任接受的程度都不会高。
第一种倾向可能会在多样化的培训活动中涉及到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只是需要更明确地设计预先的整体培训目标和方案,以强化培训的导向性;第二种倾向注重整体策划了培训的框架体系,但需要更密切地结合班主任现实需要,以提高内容的可接受性。整体而言,主题统领下的问题解决导引优于注重逻辑体系的学科系统建设,但科学的、现实的主题统领其实本身也就应该是逻辑的学科体系架构的源泉。
就我们现阶段的工作而言,至少争取做到侧重理论介绍的基础素养和侧重实践指导的专业成长两面并举,应该是可行的、有益的。
侧重理论介绍的基础素养部分,应该注意不要简单地就班主任工作谈班主任工作,相关理论的介绍应该是有益的,而且也是急需的。比如班主任是否应了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学(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将指导现时代发展管理理论的部分基本原则、要义尝试用于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再如班主任是否应了解一些基本的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知识?这样可以将指导群体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关成果用于理解作为群体的班级,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水平。其它的诸如当代中小学德育发展趋势(如情感德育论、希望德育论等的介绍)、当代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分析(如相关调查结果的呈现)、侧重于调查、观察、访谈等技术手段的研究方法的介绍等,也有必要列为当代班主任基础素养的重要内容。
侧重实践指导的专业成长部分,可以从活动设计指导、家校合作指导、学生心理调节指导乃至闲暇教育指导、生涯规划指导等角度设计专题,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启发班主任的思考与实践。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举行较大规模的案例征集活动,从大量案例中挑选出有价值的加以分析整理,用经过理论加工和提升的班主任身边的事例来启发班主任的思考和实践,效果应该是比较显著的。
三、内容呈现的遗憾:固化的教材一定程度上使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理想成为空谈
班华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编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丛书》序言中提到,“我们的书不是班主任培训的‘教材’、‘教本’,而是促进班主任发展的‘学习材料’,是‘学本’。我们的书应当能让班主任融入其中,与我们一起思考、讨论、调查、操作。”这一思想值得倡导。
但现实是,多数地方编出了教材却没有开发出相应的课程,于是教材就成了一系列“陈旧”(固化了也就陈旧了)知识的堆砌和罗列,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强调教师的“标准”意识,淡化“教材”意识,其初衷就是突出课程,尤其突出课程目标,“教材”其实只不过是实现目标的载体而已。换言之,我们追求的是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载体的“教材”虽然也很重要,但绝不是僵化的,尤其不应该是唯一的。这种思路其实已经显现出了将“教材”逐步演变为“学材”的趋势。
“学本”而非教材,应该更能够适应以问题解决为主旨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需要。课程意识主导下的“教材”建设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从切实服务于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目标出发,序列化多样化的班主任成长课程开发,意义应远大于单纯的固化“教材”编写。以现有思路为主线,从新任班主任到成熟班主任乃至优秀班主任、从班主任基础素养到一般性要求乃至当代班主任的特殊专业素养、从培训辅导到自学指导乃至活动研讨,多维度多活动方式地展开,构建丰富生动的班主任成长课程体系,不仅仅有助于改善班主任工作,而且将大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四、培训方式偏差:重视内容设置忽视主体选择、重视活动组织忽视个性参与
培训方式多样化,这在很多地区的班主任培训方案中都有足够体现。但在这种多样化的基础上,有一些理应突出参训班主任主体的要素并未被给予应有的重视,这在倡导“主体参与”的课改背景中,不能不说是一种僵化、一种顽固。具体表现有二:
一是培训策划中常见根据班主任工作现状和需要设置培训内容,一旦设定,则参训人必然被要求全部接受(美其名曰:全员全面全程)。至于学生课程中的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等等体现主体选择权的思想,在教师的培训中大抵是不被认可的。在我们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同时,在被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的同时,我们老师在自己的学习上却已经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要你读书你就必须读书,要你写作你就必须写作!虽说有些地方注重了内容设置前期的调研(有关领导、一线班主任、主讲教师等),也有的地方用模块化的思路设置内容,但都局限在前期,培训实施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权利也仍然是不被重视的。从这个角度说,有关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依旧是任重道远。
二是培训实施过程中有活动但对个体的针对性不强,尤其体现为对个体的发展规划重视不够。我们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会有所不同。教师的成长也有同样道理。如果我们认为培训不是目的,发展才是追求,那就绝无理由抛弃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而一味强调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组织协调问题:重视上级精神传达忽视自身特点分析、重视在职培训忽视职前教育
课改以来,有关教师培训的一个很明显的误区就在于以偏概全:提出一个新概念,就一拥而上抛却原有思路。比如提出校本培训,就好像意味着一切培训都是校本的。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多年的培训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转变教师观念和行为的目标依然还只是理想。事实上校本培训只是学校自己的工作而已,其他培训机构仍然应拥有自己独立的培训目标和思路。班主任培训中依然存在着类似的误解。
其一,《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分别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市(地)教育行政部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在班主任培训工作中的任务,但在逐级下延的方案计划中看到的只是上级精神的传达,而没有本地实际基础上的特点分析及相应的特色化落实举措。
其二,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某种意义上我们现在对在职班主任队伍的培训是属于“亡羊补牢”性质的,真正需要调整的是源头,是需要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予以配合的,尤其是在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方面,职前院校教育拥有更大优势。建议师范院校不仅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课的重视程度,更应组织力量开发并实施“班主任学”公共课,为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科学有效地指导改善班主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这样在职后教育阶段,就会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围绕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开展反思研讨,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
六、发展考量问题:重视学习反思忽视系统研究、重视活动展示忽略经验提升
成为研究型教师!这是当代教育对优秀教师的渴盼,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终指向。研究型的班主任,也应当成为班主任培训成效考量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从目前的班主任培训考量举措来看,更多的还只是局限在学习结果的考核,局限在活动或初步经验的展示上。
事实上我们很多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组织实施了很多有成效的活动,但展示出来总会让人产生“活动很多只是拢不起来”或者“活动很好但别人学不来”的感觉,这一方面和个人发展主题不够明确有关,以致缺乏主线,另一方面应该还是缺乏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提炼的研究意识:工作背后都有思路,经验里面都含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培训机构应当强化引导班主任教师形成良好的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这样可以使他们站到更高层次上研究自己的活动和经验,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标签: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