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建筑文化特征与传承论文_任鹏远

镇江建筑文化特征与传承论文_任鹏远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省镇江市 212005

摘要: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凝固的史诗”,是历史、文化、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载体。对于那些反映地域文化,极富风格内涵,且保留历史文脉的建筑值得去研究,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建筑文化 建筑传承

1.镇江的地理环境

镇江地处大江南北要冲, 自古以来一直是一座港口城市。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沿大运河向南可与太湖及钱塘江水系脉络相通,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市内有“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南郊和茅山三大著名景区,亦有云台山、宝盖山、阳彭山等,三面翠环起伏,素有“城市山林”之称。

2.镇江城市建筑的文化特征

镇江建筑文脉的形成依托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南北文化交流的交通港口城市特性;鸦片战争后较早对西方开放,建筑表现出受中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开放性与多元性。镇江建筑这种极富地域特征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

2.1“依山傍水,城市山林”

镇江位于丘陵地带,枕山襟江,三面群山相抱,长江与大运河在此形成“江河汇”。历史建筑总体表现出依山、沿河发展的形态。具体而言,行政机构、宗教建筑等重要的公共建筑多建于长江沿岸且位于山峦之上或附近。例如金山是寺裹山,焦山是山裹寺,北固山为寺冠山,南山为城中园。商业及住宅类建筑多沿河而存,并逐步生长、繁荣。在这“城市山林”之中的建筑必然随坡就势,高低错落。通过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云台山等山体上修建的塔、阁,可直观的感受到镇江全城建筑处于山体之间,特征显著。

2.2“南北融合,雄秀合一”

作为重要的交通港口城市,加之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速了南北文化在镇江的交流。各种宗教文化在镇江均留下深深的印记,如西津渡的藏传佛教,金山、焦山的禅宗,茅山的道教,宝华山的律宗,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并存。反映到建筑特征上,如金山寺大雄宝殿、焦山定慧寺的建筑不同于苏州的传统建筑,除了具有江南建筑纤细秀丽的特点之外,它们的做法、尺度、起戗、斗拱等都呈现出更加雄壮和厚重的一面。

镇江民居建筑与苏州也不尽相同,墙体以清水砖墙为主,少有白墙,山墙多为硬山或观音兜山脊,很少做歇山,屋面起伏较小。镇江没有类似苏州拙政园这样的大型私家园林,多以庭院式建筑为主体,如五柳堂、张云鹏故居等,多是通过一进进的院落,体现小中见大的多重空间层次,曲径通幽,小巧精致。

2.3“中西交融,民国风韵”

近代伴随着开埠及民国时期作为省城进行规划,镇江保留较多具有民国风貌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该类建筑,以“中道西器”(建筑功能、技术是西方近代的,建筑形式、风格是中国传统的)为追求,不断地融合、传承、吸收新的文化形式,巩固自有特点,最终形成近代镇江独特的建筑风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镇江主体建筑色彩

镇江传统民居以清水砖黛瓦为主要元素,故镇江城市主色调仍应以灰为主;近代民国时期,受殖民地式风格影响,红砖拱券的形式也不断融入其中,传统的建材多以青红砖,米灰色花岗岩,红色木质为主。这些共同构成了镇江城市的主体色调。随着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在原有灰色调为主的城市中增添些许亮色也可起到点缀提亮的作用,但不能喧宾夺主,尤其是在老城区,应以镇江原有建筑色彩为主。

2.5镇江城市建筑特色

镇江建筑整体上呈现一种“城市山林”的意向,外观大方庄重,高低错落,富余变化;南北融合,雄秀合一;中西交融,带有民国风味;建筑色调以灰为主调,辅以红、白,常采用局部红砖与大面积灰砖的搭配方式。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钢、玻璃幕墙、铝板等各式新材料也被广泛运用。

3.镇江传承建筑文脉特征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一些有价值的建筑在城市更新和改造的过程中没有保留下来,被完全拆除,特别是位于镇江老城中心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都不见踪影。城西金山河一代的工商业建筑也因镇江商业的衰退、铁路的改道及城市改造而拆除。在旧城更新和房产开发中的过度开发,实质是打着更新的旗号,进行的历史破坏,导致社区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为了文化设施而破坏原真文化,实为一种建设性破坏。

在保护和传承建筑文化时容易出现文化孤岛现象:只有被列入文保建筑和文保点的古建筑被保存了下来,其周围则被现代化高楼大厦包围,成为现代城市孤岛。当这些文物失去了周围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之后,却通过大建仿古建筑以图“复兴”,结果只能是失去文脉。

对于部分建筑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使其在改造或更新完成后,在第一任业主搬离后建筑便开始被忽略在视线之外,大门紧锁无人问津。

4.镇江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策略

镇江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镇江自身城市发展的特色、记忆与财富,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在传承建筑文化时应优先,明确内涵,精准传承。目前镇江一些较著名的文化要素:

(1)三国文化

镇江城的发展源于三国时代,孙权将北固山东侧的河道名为“京口”,后在河道东部北固山前峰建京城,名曰“铁瓮城”。目前遗址在北固山前峰即今鼓楼岗一袋。铁瓮城是镇江市区最早的城池,后来历朝历代作为州治府治都是在此基础上修筑发展而来。三国文化作为镇江城市建设文化的一个重要起始点,至今仍有遗存及待发掘利用遗址,对镇江城市文脉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大运河文化

凭借着大运河的贯通,唐代镇江是历史上镇江城市范围最大的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商贸活动频繁,运河两岸城市迅速扩张。城市中心由早期京口河铁瓮城附近逐渐转移到大运河沿岸。镇江的城市性质也从大运河开通前单一的军事行政职能转向了开通后以商业、手工业及水运转输为主要职能。而这种水运交通文化对于唐后一直到明清镇江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近代开埠文化

随着《天津条约》的签订,1861年镇江正式开埠。开埠后镇江市面上华洋杂处,商贾云集,19世纪末,镇江转口贸易额已达到全国之最,成为外商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商贸中心,同时又是苏、皖、鲁、豫等地物资输入输出的主要集散地,一度成为长江下游近代化程度仅次于上海的商业城市。镇江在开埠后至民国前这段时间,出现了老城区、商埠区和租界区三区并处的局面,近代镇江的城市格局也基本形成。由于开埠原因,镇江具有中西方文化融合共处的文脉特征,尤其是商埠区,其位于老城区与租界区之间,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开埠文化。

上述三种文化都对镇江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镇江远不止上述三种文化。传承与发展镇江建筑文脉特征首要任务必须是明确镇江的核心文化内涵,并使各方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最终形成一份具有指导性与纲领性的地方文件,今后各项新兴规划与建设活动需在此共识基础上进行展开。

结语

城市文化源自于本身的历史与特色,突出与重视特色才能彰显城市的魅力。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镇江的“起源”,弘扬镇江城市的特色。历史虽远去,风貌永留存!镇江历史建筑,尤其是近代时期建筑是镇江沧桑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近代开埠的江南城市曲折发展的珍贵见证。镇江建筑的演变深受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影响,形成了兼具南北、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精髓的建筑艺术特色。

论文作者:任鹏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  ;  ;  ;  ;  ;  ;  ;  

镇江建筑文化特征与传承论文_任鹏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