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工作人员与医疗救助对象的沟通作用探讨论文_杨惠玲

医保工作人员与医疗救助对象的沟通作用探讨论文_杨惠玲

杨惠玲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医保办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探讨医保工作人员如何采取有效的沟通,缓解医疗救助对象的心理压力,解决其实际困难,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医保工作人员;医疗救助对象;沟通

医疗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那些因为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治病的公民实施专门的帮助和支持。它通常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医疗机构针对贫困人口的患病者实施的恢复其健康、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的救治行为。

我院是乌鲁木齐市医疗救助对象的三级综合定点医疗机构。由于医疗救助对象在我市实行逐级转诊,且此类医疗救助对象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为保证其顺利就医与诊治,我院由医保工作人员承担着医疗救助对象的入院审核与协调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如何与医疗救助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打好前站,对缓解医疗救助对象的心理压力与后续的住院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三级医院医疗救助的现状

1.1病情急危重复杂,治疗难度大

由于医疗救助困难群体生活条件差,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比较忽视,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非常普遍[1],加之医疗救助对象采取逐级转诊制,当二级医院不能救治的医疗救助对象转至三级医院时,病情基本上属于急危重或病程长病情复杂患者,诊治难度相对于其他医保患者要大很多。

1.2救助标准低,用药范围窄

医疗救助资金来源为政府拨款与社会筹款,民政救助部门承担着较大的资金压力,故要求医疗机构严禁对医疗救助对象使用高价药、进口药、进口材料。临床用药应从一线药物开始选用,在诊疗过程中使用的药品、材料应使用同类型国产的价格相对低的药品和材料。而三级医院的医疗救助对象多为二级医院治疗无效后转诊而来的急危重症患者,此项要求给救助对象的诊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也造成临床医师主观上不愿接收此类患者的住院治疗。

1.3医疗救助对象心理压力大,治愈周期长

三级医院的医疗救助对象大多为急危重症或是长期多发病、慢性病久治不愈的患者,加之无经济负担能力,所以会担心低廉的药物无法医治其疾病;有些医疗救助对象因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久而久之产生了消极、悲观等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过大的心理压力会造成躯体健康的破坏,从而导致疾病的治愈周期延长。

2三级医院医疗救助对象的心理现状

2.1期望值过高

医疗救治对象长期受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致困的救助对象,渴望疾病治愈的心理尤为强烈,有些医疗救助对象认为三级医院是级别较高、医疗诊治水平较好的医院,因此对三级医院寄予了较高的期望。

2.2愧疚焦虑心理

有些家人倍加关爱的医疗救助对象,因家人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给予支持和帮助,会产生拖累家人的愧疚心理和盼望早日摆脱疾病纠缠的焦虑心理。

2.3悲观无助心理

医疗救助对象多处于社会生活的较低层,大多无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主要靠领取社会保障金生活,所以经常会因住院费用和生活来源而产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无助感[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医疗救助对象小病拖,大病扛,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缺乏,遭遇了医护人员的冷落,加之二级医院治疗无效,三级医院救治标准低,用药范围窄,易产生悲观心理。

3医保工作人员与医疗救助对象的沟通

3.1细心观察,了解医疗救助对象的精神状态

医疗救助对象到医院进行救治时,接待的医保工作人员应细心观察医疗救助对象的精神状态,根据其疾病诊断与精神状态确定沟通的方式。

3.2要点询问,了解医疗救助对象的就医经过

根据医疗救治对象的病情及精神状态,简要了解医疗救助对象疾病发展的过程以及是否由此疾病引起了因病致贫、致困的现状,了解医疗救助对象此次疾病的就医经过,是否出现过救治困难。

3.3耐心倾听,掌握医疗救助对象的心理问题

有些医疗救助对象认为三级医院是级别较高、医疗诊治水平较好的医院,一方面期望值很高,一方面又担心治不好失望更大,因此对此次就诊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问题。因此,耐心倾听医疗救助对象的诉说,了解其心理问题,简要的介绍医院及疾病相关科室的概况,对医疗救助对象后续的医患关系及诊疗具有很大的帮助。

4探讨

4.1良好的沟通取得了医疗救助对象的信任

医保工作人员通过情感互动,政策讲解,取得医疗救助对象的信任。在医疗救助对象入院的第一关就给医疗救助对象留下一个良好的医护人员形象,为医疗救助对象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3]。

4.2良好的沟通缓解了医疗救助对象的心理压力,强化了遵医行为

医保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己掌握政策的优势,并结合相应的医学知识正确答疑与引导医疗救助对象,消除医疗救助对象的疑虑和误解,缓解了医疗救助对象的心理压力,强化了医疗救助对象的遵医行为,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4.3良好的沟通解决了医疗救助对象及医护人员的实际困难

医保工作人员帮助医疗救助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如解读医疗救助政策,治疗上尽量用价廉而效果好、副作用少的药物,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三无人员,积极与社区或民政救助部门取得联系,为医疗救助对象争取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既解决了医疗救助对象的后顾之忧,又缓解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压力,解决了医疗救助对象及医护人员的实际困难。

4.4良好的沟通促进医疗救助对象早日康复

医保工作人员在沟通中协调中取得了医疗救助对象的信任,其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住院期间遵从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出院后的遵医行为加强,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延长了慢性病多发病的发病周期,为医疗救助对象带来切实的健康。

总之,在医疗救助对象低水平的生活状态下,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中,医保工作人员在接待医疗救助对象的第一个关口,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改变医疗救助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医疗救助对象有病可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争取最大的康复,也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玙,曾理斌,杨晓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5,66(2):11-14.

[2]王学亮,李瑾瑜.基于需要层次论的城市低保医疗救助对象心理分析及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2014,11(10):121-123.

[3]陈永红,方芳.门诊护士与医疗救助对象的沟通技巧[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3):318-319.

论文作者:杨惠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1

标签:;  ;  ;  ;  ;  ;  ;  ;  

医保工作人员与医疗救助对象的沟通作用探讨论文_杨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