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胃康散”治疗慢性胃炎之分析论文_杨彪

思南县民族中医院 565100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为常见病多发病,以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为特点,症见痞满,嗳气,反酸,嘈杂或伴疼痛,身体消瘦等。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各家观点经验,在自己多年的实践中,自拟“胃康散”对慢性胃炎之以痞满,嗳气为主的病症做了分析总结,以供同道指正。

一 病因病机分析:

1.《类证治裁.痞满篇》里对痞满的病因分类作了说明:“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并把杂病之痞满症分作胃腑寒滞痰停;饮食寒凉伤胃;脾胃阳微,中气欠虚,精微不化,脾虚失运,胃虚气滞等若干症型。总之,脾胃虚弱,中阳不足为患此病的根本病机。

1.2精神因素:《难经.三十五难》说:“胃者,水谷之府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行为顺,胃气虚弱,失其正常下行之功,而逆于中则胃胀,上逆则嗳气反酸”。从脏腑辨证来说:“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故大多患者除了具有先天脾胃虚弱的因素外,还在情绪上常易忧思郁怒。郁怒伤肝,肝气不舒,肝木克土,脾胃失其正常运行,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故嗳气。“百病皆从于心,”心静则气顺,思虑过度则心脾气虚,心神衰弱,导致精神不振、健忘、睡眠不安等精神症状,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忧思气结,则气行不畅,更加重痞满憋胀,嗳气等症状。

1.3饮食:饮食不节,过饱过饥,皆伤脾胃。《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久饿伤胃气,过饱伤脾气。”脾胃受损,则运化功能失常,而出现痞满,嗳气,嘈杂,反酸等症状。

1.4肾为胃关:慢性病日久及肾,肾为胃关,由于肾虚命门之火不足,脾胃失于温煦,导致纳化失常而纳呆食少,精微失运而异常消瘦。如在治疗上仅治疗脾胃不治肾,恐难收功。

二 治则及方药:治以健脾温肾,养心安神,舒肝理气,和胃降逆,方用自拟“胃康散”加减。

组 方:炒白术15g 党 参15g 茯 苓12g 炒苍术12g

法半夏10g 吴 萸12g 厚朴花12g 菟丝子12g

合欢花10g 玫瑰花10g 鸡内金15g 炒枳壳12g

炙远志12g 甘 松10g 生 姜3片 乌贼骨10g

乌 药9g 代代花10g 八月札10g 炒白芍12g

砂 仁12g 丹 参12 g

方以党参,炒白术,远志,健脾养心安神;半夏,茯苓,砂仁,生姜,炒苍术,健脾和胃、行气化滞降逆;菟丝子,补肾温阳,合欢花,乌药,吴萸,舒肝降逆;炒白芍,柔肝和营;厚朴花,代代花,玫瑰花,八月札,舒肝行脾和胃;乌贼骨,鸡内金,消食化滞、止酸散结、对“肠上皮化生”有软坚散结之功;甘松,砂仁,醒脾开胃,对脾胃不和之气滞有行散之功;丹参活血化瘀,寓功于补,有利于胃粘膜修复。

上述诸药研末,过120目筛,混匀,分装成50克小袋,每次一袋,一日三袋,两周一疗程。

三 案例分析

赵xx,女,57岁,胃内不适十余年,曾作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半年前又作胃镜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诊时,身体消瘦,面色灰黑,胃内痞满,嗳气频频,大便不畅,畏寒怕冷,伴腰酸困,手按腹部有一移动性痞块。脉沉弦而弱,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而略腻。辨证分析为,素体脾胃阳虚,先天肾气不足,又因饮食失调,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而发病,复受社会家庭工作因素影响,致使心情郁闷不乐,肝失条达,疏泄异常,忧思过度则暗耗心神,使胃神经功能紊乱,而愈加重病情。乃以“胃康散”治疗,再嘱其饮食节制,调节情志,并告知其加强体质锻炼,每日以手指按压足三里,阳陵泉穴位,坚持三月余之久,随访患者,症状皆以消除,身体状况已如常人。

四 结语

治疗脾胃病用药甚多,药效各异,补脾胃以甘味为主,酸味次之,泻脾胃以苦味为主,辛味次之。临床用药应处处顾及调和脾胃,以保持纳化健运,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使重病可转轻,轻病可速愈。故《伤寒论》中多次提出告诫,凡可下者,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可尽剂,于是后人评说“《伤寒论》”说不过“保胃气,存津液”六字而已。可见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

论文作者:杨彪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8

标签:;  ;  ;  ;  ;  ;  ;  ;  

自拟“胃康散”治疗慢性胃炎之分析论文_杨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