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的模式与运行机制_素质教育论文

论素质教育的模式与运行机制_素质教育论文

论素质教育模式与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国民素质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研究素质教育模式与运行机制,对于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实现教育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培养与造就社会合格的成员与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学校素质教育模式的构成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素质教育模式,是对学校素质教育系统结构与运行程序的有机构成部分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概括和抽象,是由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手段构成的系统整体。这个模式系统可作如下表述:围绕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数量多、质量高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目标,建立科学的常规教育、班级教育和学生自我意义教育体系,运用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做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德育、智育、体育、心育、美育、劳育等内容,以及科学而具体的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双向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以最佳完成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任务的样式。这个素质教育模式系统是由以下五个具体样式所构成的。

(一)四维一体,全面育人模式

四维一体全面育人模式,就是构建一套以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原有基础为依据,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育人效率和效果;以辩证的系统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出发,调整学校课程,更新教育内容,整体优化教育结构的教育功能,强化做人的基本道理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方案为准绳,确立学校素质教育质量标准,组织和激励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努力按照标准进行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创造;以培养多数量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心、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合格公民的素质教育系统。

由此,学校各地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树立牢固的现代公民意识,全时日、全方位、全身心地把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把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和公民贯穿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围绕“四维一体”,实行“五个统一”。“五个统一”是指:

1.知识、才能与信念、道德的统一。在现代,人的知识、才能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制约知识和能力的是信念和道德,只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坚定信念和有较高道德品质的人,才会拼命求知,发展能力,并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奉献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经济起飞决不能以道德滑坡、信仰危机为代价,必须在重视知识、才能训练与形成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做人教育和人格养成,坚持知识、才能与信念、道德的辩证统一和融合。

2.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质量,是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及其成果——“产品”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数量,是构成素质教学工作的各种事物及其成果——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多少。素质教育质量是数量的基础。素质教育必须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第一位。但是,质量不能代替数量,有了一定的数量,才会有一定的质量,没有批量的质量或者是丢掉数量要求的所谓“质量”,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试教育”只抓“尖子”保“质量”,丢掉95%以上的大面积学生,是导致民族素质下降,经济起飞困难的根本原因。因而,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心、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不让倒数第一名学生掉队。

3.少数与多数的统一。少数与多数是就学校产品“量”的多寡而言的。少数,是产品数量较少,即不是5%的“尖子”学生;多数,是产品数量很多,指面向全体学生。没有100%的学生全面发展,所谓“尖子”也只是人为的“奶油面包”。学校素质教育必须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以提高推动普及,入学率、巩固率都必须是100%,让全体适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进而在“分流”中各显其能,各显其才。可见,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又是少数与多数的统一的模式,是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的模式。

4.内容与方法的统一。内容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所必备的内在要素与信息载体。方法,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行为与能力的手段。内容和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内容不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不是为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而选编,而是盯准大学,选拔“精英”,必然迫使95%以上的学生沦为“文盲”、“科盲”,导致教育的严重失误。有了正确的符合教育方针和造就合格公民要求的教育内容,不解决科学的教育方法问题,也是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因此,学校素质教育模式是正确处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关系,从提高国民素质出发,优化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使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的模式。

5.教与学的统一。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教师要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学生要把这些内容予以正确接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信念和智能结构。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或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教师的主体作用,都是难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可见,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又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模式,只有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优化教育内容,改革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才能有效地使教师对学生传输的知识和提出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心甘情愿地予以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

(二)“四会”并举,做人为首模式

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为培养社会合格成员和公民打基础,即打好做人、求知、办事、健身的基础,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心、美、劳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是社会对人的起码要求,也是培养人的中心内容。基于此,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身,是构成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四会”并举,做人为首模式,就是从做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把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办事、健身辩证地统一起来,坚持做人为首,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重视做人修养和学生自身的完善以及精神境界的提高,以培养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新公民。

由此,“四会”并举,做人为首模式首先要加强“怎样做人”的教育,构建中小学生“人格塑造”的目标体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现行学校德育融为一体,狠抓养成教育、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全的人格,学会做文明的公民;其二要加强“怎样学习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构建中小学学生“会学习、想学习”的目标体系,把教师传授现成知识与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自学方法结合起来,狠抓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追求真知和积极创造的良好学风,学会做有知识的公民;其三要加强“怎样提高适应力和应变力”的教育,构建中小学“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目标体系,把学校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劳动课与活动课结合起来,狠抓心理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以及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劳动习惯,以及较强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学会做有适应力和应变力的公民;其四要加强“怎样增强体质”的教育,构建中小学“培养学生学会健身意识”的目标体系,把体育卫生知识教育与发展群众性卫生、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讲究卫生、关心生存环境和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体质,学会做有健康体魄的公民。

(三)“两课”齐进,协同作战模式

“两课”齐进,协同作战模式,就是改革课程结构,使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协调运行,以解决95%以上的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爱创造、会创造的问题,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模式。“学科”、“活动”两课齐进,共同作战——共同影响受教育者模式,是学校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模式,它要求中小学首先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改革必修课,开设选修课,加强劳动课,深化活动课,并在课程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架起一座“立交桥”,以优化课程结构的系统整体性,提高协同作战的效能。其二要改革教学方法,即在重视教学内容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重视教法研究与改革,重视学生指导与传授;要因材施教,区别教学,按照教学目标和大多数学生实际选用最佳教学方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学会、会学。其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发挥其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改进学习方法与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其四要把做人教育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和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尊重父母、学会尊重他人、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学会热爱集体。

(四)质量第一,效益为本模式

质量第一效益为本模式,就是学校素质教育必须走质量效益道路,淡化形式,注重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追求教育效率与效果,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以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和审美素质,较强的劳动技能、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全个性的现代公民的样式。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形式与功利,忽视效率与效果,注重尖子“成才”,忽视大多数学生的质量,以致大面积学生不懂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健身,如何提高心理品质,如何审美,如何劳动和如何生活。质量第一效益为本模式就是一种制约应试教育的模式,它要求学校高层管理者首先要增强现代教育意识,从本校实际出发,改革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教育检测与教育评价制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心、美、劳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没有一个学生掉队。其次要有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把学校素质教育牢固地扎根于全面工作质量和全体学生质量上,以全面工作质量保证全体学生质量,以全体学生质量作为检测和评价学校全面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与尺子,综合反映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和绩效。由此,学校素质教育及其管理必须突出“全面性”特点,即突出德、智、体、心、美、劳全面发展;教与学全过程、全方位协调与控制;学校上下左右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全面保证学生质量的产生和形成;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学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育人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其三要有现代公民意识,就是要把基础教育的基点转到使每个学生的公民素质都很高的标准上来,强化养成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公德、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对社会有责任感,积极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公民。

(五)全面参与,共建学校文化模式

全员参与,共建学校文化模式,就是学校素质教育必须与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结合起来,动员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建设与完善赋有时代特点的学校文化方式和方法。全员参与、共建学校文化模式要求学校管理者要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的高度,认识建设学校文化的极端重要性,严格执行校规、校纪,教育师生员工遵守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建设现代学校文化,树立良好校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必须发动群众,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持续努力,确保学校文化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目标导向的作用。现代学校文化不仅是占领课外阵地,而且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共同信念、公共人生,是学校整体价值观念、思想信仰、管理观念、学校目标、历史传统、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师生员工心态,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校风和学校精神。因此,建设现代学校文化这个素质教育模式必须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建设学校显性文化模式,即抓好学校标志(校牌、校服、校徽、校旗、校歌等),学校组织建设原则,学校制度,学校环境,学校教育与管理行为,以直接影响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最佳达成。二是建设学校隐性文化模式,即抓好学校管理观念(教育人培养人的教育观、管理观、指导思想、价值标准与方法论原则),学校价值观念(学校整体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必须服从和统一于学校整体价值观),学校经营思想(社会责任感、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素质观念、学生观念、教师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系统观念、创新观念以及公民意识和竞争意识),学校整体目标(素质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管理目标、学校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学校精神和学校道德等,以激励师生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团结奋斗,保证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保证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班风和工作作风,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学校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事物的机制,通常是指事物的构造和功能。学校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学校素质教育诸因素、诸环节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结构的整体功能,包括学校素质教育的活动方式、内部结构、发展过程,以及组成学校素质教育的诸要素、诸环节的相互联系与关系,是学校素质教育有序运行的依据和活力。为使素质教育有序运行,以最佳达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中小学必须从自己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营建由目标导向、科学管理、监督反馈、质量评价和社会参与所构成的运行机制。

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是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其预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程度是衡量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尺度。学校素质教育只有坚持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特长的目的,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和活动才有正确的方向。否则,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和活动就会失去正确的航向,偏离正确的运行航道。也只有坚持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赢得人心,激励士气,吸引和推动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努力进行工作质量与产品质量制造。有了正确的素质教育目标,才能控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把学校素质教育引向更大辉煌。因此,学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确立能表达、可度量、易检测的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与各部门的分目标以及个人的具体目标,学校素质教育的长期、中期与近期目标以及学校素质教育整体目标与单项目标,以形成整合一致的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系统,即形成学校素质教育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

科学管理机制。学校素质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奋斗目标,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体制、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学校首先要完善以“一长制”为理论基础的校长负责制,使校长有职有权有责,真正能按自己的现代教育意识和调控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保证学校素质教育始终运行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轨道上;同时要依据民主集中制、精兵简政、廉洁奉公、管理幅度等原则,建立指挥灵、信息通、运转活、效率高的学校指挥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咨询反馈系统,并形成封闭回路,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与活动的有序运行;还要建立包括学校组织系统、隶属关系和管理的职责权限划分制度在内的学校管理制度,以约束应试教育,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

监督反馈机制。学校素质教育目标、计划和方案的有效实施,固然靠指挥系统的正确决策和执行系统的责任制,但没有监督反馈系统的制约和提供反馈信息,也是难以全面落实的。因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即建立由中共学校基层组织为核心的,师生员工参与的监督机制。监督教育方针的落实情况和学校素质教育目标、计划和方案的执行情况与达成度;建立独立于学校指挥系统之外的信息反馈机制,收集整理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目标、计划、方案执行结果与存在问题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返回指挥系统,促进指挥系统及时修正决策、目标、计划与方案,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始终运行在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

质量评价机制。学校素质教育中的质量评价,是管理者为实施素质教育,约束应试教育,鼓励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过程、质量和效果进行考核、鉴别和判断。确立素质教育评价机制,首先要依据教育的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以及课程方案的要求,确立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创造标准以及控制线,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质量创造行为的标尺和准绳,使师生员工、管理者的工作和学习伊始就运行在国家和人民期望的质量标准与控制线的正确轨道上;继而依据学校素质教育质量创造标准与控制线确定具有“实”、“硬”、量化和简明扼要的素质教育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检测和评价学校整体工作质量、部门工作质量以及个人工作质量的达标程度,检测和评价学校产品质量——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心育、美育、劳育等方面整体优化的过程和成效,集中考察学校办学管校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的落实,以及素质教育的三要义达成程度,以敦促学校尽快达成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目标;还必须建立由组织系统、规章系统、操作系统和再评价系统四大部件所构成的素质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约束应试教育,鞭策学校高层管理者自觉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管理思想;规范学校素质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

社会参与机制。学校素质教育牵动着社会千家万户,改变着社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读书做官”论,因而,推行素质教育仅有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政府各部门、企业事业、社团、新闻界以及社会名流的理解、参与、支持与合作,特别是新闻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关键。由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主动而积极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通过传播沟通,建立由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街(村)素质教育辅导站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委员会等构成的素质教育参与网络系统,以统一学校素质教育力量,扩大学校素质教育渠道,优化素质教育环境,强化素质教育舆论导向,制约学校素质教育行为,增强学校素质教育的活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心、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

标签:;  ;  ;  ;  ;  ;  

论素质教育的模式与运行机制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