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的育种应用研究

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的育种应用研究

乔保建[1]2007年在《水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对GA_3敏感性的遗传分析》文中认为水稻异交习性直接影响杂种一代制种产量,在某些组合甚至是影响其大面积普及的限制因素。鉴定出异交相关性状有利等位基因,是聚合有利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特性的基础。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使用GA_3是提高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一项关键措施。改良不育系的异交特性及其对GA_3的敏感性,对于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论文以粳稻Nipponbare与籼稻Kasalath的杂种F_1再与Nipponbare回交一次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开展了叁项研究:一是通过2005年在南京(简称E1环境)、2006年在南京(简称E2环境)与2006年在泗洪(简称E3环境)共3个生长环境的试验,对水稻最上节间长度、穗颈长度、柱头外露率、小花开花历时、开颖角度5个水稻异交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二是研究了苗期3个性状对外源GA_3处理的敏感性及其QTL;叁是在2个生长环境下研究了始穗期4个异交性状对GA_3的敏感性及等位基因间敏感性存在差异的位点。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3个环境5个异交相关性状遗传分离分析表明:(1)最上节间长度:3个环境下均表现为3对独立的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5.53%、92.12%和77.0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36%、3.97%和19.38%。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大于第2对和第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之和。(2)穗颈长度:3个环境下均表现为3对独立的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和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2.60%、78.43%和78.3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8.30%、16.30%和16.44%。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大于第2对和第3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之和。(3)柱头外露率:3个生长环境下均表现为2对独立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作用方式为累加作用,多基因作用方式为加性-上位性遗传。3个环境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12%、59.79%和52.4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7.69%、38.48%和46.24%。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9.15%、10.83%和7.97%。(4)小花开花历时:3个生长环境下均表现为2对独立的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9.32%、29.49%和39.3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9.04%、64.20%和60.23%。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相等(d_a=d_b),3个环境下分别为9.68min、9.11min和10.80min,主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同。(5)开颖角度:E1和E3环境下表现为2对独立的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E2环境下表现为2对独立的加性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3个环境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8.34%、55.26%和57.4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8.10%、33.00%和27.93%。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较大。2运用Win Cartgrapher2.5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在全基因组5%显着水平上,对5个水稻异交相关性状进行QTL检测,结果:(1)最上节间长度共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第1、3(2个)、6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的5.64%-15.21%;qUIL-6位点在3个环境中都被检测到,分别解释5.64%-12.80%的表型变异,Nipponbare等位基因增加性状值1.83-2.87 cm。其余3个QTL均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分别解释7.74%-15.21%的表型变异,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分别增加2.31-2.81cm的性状值。(2)穗颈长度共检测到4个QTL,分布于第1、3、5、10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的6.8%-17.76%;qPNL-10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分别解释11.57-17.76%的表型变异,Kasalath等位基因增加1.39-2.04cm的性状值。qPNL-5在两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分别解释6.8-12.88%的表型变异,增效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le,分别增加1.55cm和1.67cm的性状值。其余2个位点分别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分别解释10.31%和13.46%的表型变异,在qPNL-1位点,Nipponbare等位基因增加1.72cm的性状值,在qPNL-3位点,Kasalath等位基因增加1.49cm的性状值。(3)柱头外露率在3个生长环境下检测到3个QTL,分布于第3,4,5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的4.07%-18.39%。其中,qPES-4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4.07-10.27%,Kasalath等位基因分别增加2.24%-4.57%柱头外露率。qPES-3,qPES-5在2个生长环境中均被检测到,qPES-3位点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9.77%和18.39%,Nipponbare等位基因分别增加3.60%和4.03%的柱头外露率;qPES-5位点在2个环境中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5.08%和16.25%,Kasalath等位基因分别增加2.45%和5.94%的性状值。(4)开颖角度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7、8(2个)、12(2个)染色体上,解释表型变异的8.21%-11.77%。只有1个QTL位点(qAGO-7)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8.82%-10.87%,Kasalath等位基因分别增加0.91和0.95度的开颖角度。其他4个位点均是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2个位点,Nipponbare等位基因增加0.96度和1.02度的性状值,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2个位点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分别增加1.05度和1.13度的性状值。(5)小花开花历时性状,在第5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QTL,qFDS-5在3个生长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分别解释性状变异的8.94%-18.77%,Kasalath等位基因分别增加6.81-9.43分钟的性状值。(6)控制最上节间长度的qUIL-3和控制稳颈长度的qPNL-3位点、控制柱头外露率的qPES-5位点和控制小花开花历时的qFDS-5位点在染色体上位于同一位置。3.利用外源GA_3分别处理供试材料的种子及幼苗,用反应指数衡量苗高和叶鞘长度对外源GA_3处理的敏感性,并检测这些苗期性状对GA_3敏感性差异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结果:(1)GA_3浸泡种子处理的幼苗第一叶鞘长度较对照显着增加,苗高和第二叶鞘长度增加效应不显着;GA_3喷洒处理对第一叶鞘长度增加不显着,苗高和第二叶鞘长度增加极显着。(2)在5%显着水平下,2种处理方式下未检测到控制苗高反应指数QTL位点。GA_3浸泡处理检测到1个位于第1染色体的控制第一叶鞘长度反应指数的QTL(qIFL-1),解释性状变异的14%,对GA_3敏感的等位基因来自Kasalath。GA_3喷洒处理条件下,检测到2个分别位于第3、12染色体的控制第二叶鞘长度反应指数的QTL(qISL-3和qISL-12),分别解释5%和20.2%的性状变异,对GA_3敏感的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Kasalath和Nipponbare。(3)未用GA_3处理条件下,检测到3个控制第一叶鞘长度的QTL,4个控制第二叶鞘长度的QTL。控制第一叶鞘长度本身的数量性状位点qFSL-1a与控制第一叶鞘长度反应指数的qIFL-1位于同一染色体区段(C742-R2414);控制第二叶鞘长度反应指数的qISL-12位于控制第二叶鞘长度本身的qSSL-12a与qSSL-12b之间(C732-G193)。4抽穗期对每个株系喷施3次外源GA_3,研究了最上节间长度、开颖角度、小花开花历时、柱头外露率4个性状对外源GA_3敏感性(用反应指数来衡量)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结果:(1)最上节间长度反应指数在2个生长环境中共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8(2个)、12染色体上,解释反应指数总变异的14.45%-24.80%。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2个位点敏感等位基因来自Nipponbare,其余3个位点敏感等位基因来自Kasalath。这5个QTL与控制最上节间长度本身的QTL位点均不在同一位置;与苗期第一叶鞘长度、第二叶鞘长度对GA_3敏感性位点也不相同。(2)小花开花历时反应指数只在2006年泗洪试验点检测到1个位于第11染色体的QTL,解释反应指数变异的21.26%;Nipponbare等位基因增加GA_3敏感性。该位点与控制小花开花历时本身的QTL位点不同。(3)柱头外露率反应指数共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第7、8(2个)、9染色体上,分别解释反应指数总变异的10.94%-23.99%。E2环境中检测到的2个QTL敏感等位基因均来自于Nipponbare;E3环境中检测到的2个QTL敏感等位基因均来自Kasalath。这4个位点与控制柱头外露率本身的QTL均不在相同位置。(4)开颖角度反应指数只在E2环境中检测到1个位于第1染色体的QTL,解释反应指数变异的21.2%,Kasalath等位基因增加GA_3敏感性。该位点与控制开颖角度本身的QTL在染色体上位置不相同。

王忠安, 章清杞, 杨仁崔[2]2002年在《应用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文中认为对长穗颈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株高、秆型、穗颈伸出度及花器性状进行较系统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1 )长穗颈不育系株高显着增加 .含有 eui1基因的不育系株高的增加不仅归因于其倒一节间的显着伸长 ,其倒二、叁节间也有不同程度的伸长 ;而含有 eui2基因的不育系的株高增加仅是由于倒一节间的显着伸长 .(2 )由于倒一节间的显着伸长 ,使得长穗颈不育系的包穗得到解除或减轻 ,但遗传解除包穗程度依不同的不育系而异 ,且 eui1基因一般比 eui2基因有更大的遗传解除包穗效果 .(3 )长穗颈不育系的颖花显着增长 ,长宽比加大 ;剑叶长、穗长有增加的趋势 ;柱头外露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柱头长、花药长依不同遗传背景而异 .(4 )长穗颈不育系的花粉不育度与原有不育系相比大多没有显着差异 .还探讨了利用 eui基因选育长穗颈不育系和不用、少用赤霉素 ,高产、低耗、增益利环保的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王忠安[3]2001年在《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的育种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取分别带有eui1、eui2基因的不育系,协青早A、协青早eA(1)、协青早eA(2),冈46A、冈46eA(1),Ⅱ-32A、Ⅱ-32eA(1),早冈46A、早同46eA(1)、早冈46eA(2),龙特浦A、龙特浦eA(1)、龙特浦eA(2)和各自相应的保持系,以及协青早A/协青早eB(1)、协青A/协青早eB(2)、协青早B/协青早eB(1)、协青早B/协青早eB(2)、协青早eB(1)/协青早eB(2)。采用对比法田间试验设计,叁重复。观察这些供试材料的株高、秆型、穗颈伸出度及其花器性状和异交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与原不育系相比,长穗颈不育系株高显着提高。其中含有eui1基因的不育系株高的提高归因于其倒一、二、叁节的显着伸长;而含有eui2基因的不育系的株高增加仅是由于倒一节的显着伸长。(2)由于倒一节的显着伸长,使得长穗颈不育系的包穗得到解除或减轻;但遗传解除包穗程度依不同的不育系而异;且eui1基因一般比eui2基因有更大的遗传解除包穗效果。如龙特浦eA(1)、龙特浦eA(2)能达到完全解除包穗。此外,eui基因解除不育系包穗程度还受抽穗期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高有利于eui基因的长穗颈表达。(3)含有eui基因不育系的颖花显着增长,长宽比加大;剑叶长、穗长有增加的趋势;柱头外露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柱头长、花药长依不同遗传背景表现出差异。(4)长穗颈不育系具有原不育系的花粉不育度。(5)雄性不育显着地抑制eui基因的长穗颈表达;不论是在不育或可育的遗传背景下,Eui基因都表现接近完全显性的遗传效应。eui基因遗传解除包穗效应大小依次为euieui>Euieui≥EuiEui;(6)Ⅱ-32eA(1)开花高峰出现较迟,与Ⅱ-32eB(1)存在花时差异,但开颖历时较长;柱头生活力增强,开花后活力下降相对较慢。 水稻长穗颈基因eui是根本上改良杂交稻异交性状的重要遗传因素。本文还就利用eui基因选育长穗颈不育系和不用、少用赤霉素,高产、低耗、增益利环保的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作了讨论。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韩赞平[4]2004年在《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和杂交籼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配合力及遗传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以7个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62A、D63A、D64A、D23A、G46A、珍汕97A、金23A)和2个恢复系(蜀恢368、明恢63)为材料,以珍汕97A为对照,对7个不育系的育性、异交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作了6个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1) 育性表现。对7个不育系在海南陵水和四川温江两地套袋自交以及在四川温江花粉镜检表明,7个不育系的花粉不育度均为100%,套袋自交结实率均为0。 (2) 抽穗开花习性。除G46A的单穗和单株抽出速度慢于珍汕97A的外,其它各个不育系都比珍汕97A的快,以D64A最快;单穗开花历期珍汕97A最长,单株开花历期G46A最长,D64A的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都最短。D63A、G46A、珍汕97A、金23A均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盛花时段,尤其是G46A,开花高峰时段的颖花开花率占一日总开花率的26.58%,其余3个不育系开花相对较为分散,无明显的花时高峰;午前开花率以D63A最高,为58.93%,D23A次之,G46A、珍汕97A、金23A的较低。D62A、D63A、D64A、D23A的颖花开花率均高于珍汕97A;闭颖率以G46A和金23A的较高,颖花死亡率以G46A最高。 (3) 颖花性状。7个不育系的颖花开张时间以珍汕97A的为最长,达4.18h,其它6个不育系的颖花开张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G46A、D62A、D63A、D64A、D23A、金23A。7个不育系颖间距的大小依次是D62A、D63A、D64A、金23A、D23A、珍汕97A、G46A,其中,珍汕97A、G46A的颖间距小于供试恢复系,但相差不大。7个不育系的张颖角度也都比较大,均在28°以上,但它们的张颖角度都小于供试恢复系。 (4) 柱头外露率及柱头活力。7个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从高至低依次为D62A、金23A、D23A、D63A、珍汕97A、D64A、G46A,并且它们都是柱头单边外露率高于双边外露率。7个不育系的柱头活力都以抽穗后第一天授粉的最强(结实率都在80%以上),以后随着授粉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并且它们的结实率随着开花后授粉天数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都比较明显。D62A、D63A、D64A、D23A、G46A、金23A、珍汕97A的柱头生活力系数依次是1.78、1.63、1.91、1.68、1.70、1.58、1.65。 (5) 7个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D62A、D63A、D23A、金23A、D64A、G46A、珍汕97A。 (6) 经济性状表现。7个不育系在未喷“九二○”的情况下,包颈穗率均为100%;各不育系的包颈粒率都较高,D62A、D63A、D64A、D23A、G46A、金23A和珍汕97A的包颈粒率依次为9.17%、18.08%、12.39%、17.55%、15.82%、18.47%和19.39%;开花总粒数以珍汕97A最多,其它依次是D62A、G46A、D64A、金23A、D23A、D63A。 (7) 对6个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结实率、张颖角度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和0.936,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其它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相关但不显着。柱头外露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8383。张颖时间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132,但是它通过其它性状对异交结实率所起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所以导致它与异交结实率呈负相关。张颖角度和午前花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亦都为正值,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648和0.0271。柱头生活力系数和包颈粒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效应均为负值,直接通径系数分别是一0.4811和一0.1020。 二、选用5个釉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64A、D23A、金23A、G46A、珍汕97A)和7个恢复系(蜀恢137、蜀恢168、蜀恢363、蜀恢366、蜀恢365、明恢63、绵恢725),按NCll遗传交配设计配制35个组合,研究了14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配合力以及遗传力。结果表明: (l)播始期与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剑叶宽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株高与穗长、剑叶宽度、二次枝梗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穗颈长呈显着的正相关。穗长与每穗总粒数、剑叶长度、剑叶宽度、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显着的正相关,与单株有效穗呈负相关。单株有效穗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着负相关(r=一0.724**),与每穗总粒数呈显着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剑叶宽度、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每穗实粒数与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剑叶宽度呈显着正相关。结实率与多数性状呈极显着负相关。剑叶长度与穗长、一次枝梗数呈显着正相关。一次枝梗数与二次枝梗数、单株产量、播始期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株高、每穗总粒数、剑叶长度呈显着正相关。二次枝梗数与大多数性状呈极显着正相关。千粒重与株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剑叶宽度、二次枝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剑叶宽度、二次枝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播始期、单株有效穗、一次枝梗数、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穗颈长与株高、每穗总粒数、单株产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单株有效穗呈显着负相关。 (2)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绝大多数高于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同一亲本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表现不同,不同亲本的同一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

韩赞平, 汪旭东, 王彬, 牟春红, 吴先军[5]2005年在《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研究 Ⅱ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影响因素间的遗传相关及其改良》文中提出概述了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影响因素间的遗传相关关系及其改良策略。指出了影响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因素彼此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改良不育系异交性能对于优化其生产应用前景和提高杂交育种亲本选择的预见性意义重大。

王明, 张海清, 刘爱民, 唐荣, 蒋凌云[6]2016年在《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特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特性对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的影响较大。国内外研究表明,不育系的异交特性主要表现在抽穗特性、开花习性、柱头特性等方面;在制种过程中采取一些栽培措施和使用激素等可改善雄性不育系的异交特性,采用分子技术等遗传手段也可改良不育系异交特性。提出了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特性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吴爽[7]2003年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X07eS的选育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核辐射诱变方法,育成光温敏核不育系X07S的两个长穗颈eui不育系。对这两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进行遗传研究和育种利用评价,包括eui基因的等位性测验,株高、节间与解除包穗状况,生长发育特性,育性转换,花器性状,异交特性及对“九二0”的敏感性,品质性状及配合力等。获得如下初步结果: 1.两个突变系分别同带有eui1、eui2基因的协青早eB1、协青早eB2杂交,结果表明两个突变体均含有eui1基因,这两个株系暂定名为X07eS1-1、X07eS1-2。 2.通过9期播种可以看出,X07eS1的花粉育性表现同X07S一致,说明eui1基因同花粉育性独立遗传,eui1基因的长穗颈表达过程不影响花粉育性。X07eS1的播始历期少于对照1~2d,X07eS1的育性转换期要迟于对照5~9d。 3.分期播种的研究表明X07eS1-1、X07eS1-2株高分别比对照高2.7~26.6cm、1.8~16.1cm,在不育期叁者差异不显着,育性转换后X07eS1的株高比对照有显着地提高。X07eS1株高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倒1、2节间的伸长。由于倒1叶鞘的伸长,比对照多伸长2.6~5.7cm,致使在不育期解除包颈效果不明显。在可育期,X07eS1的穗颈伸出度极显着增加,能够完全解除包穗,而对照仍包穗6.1cm。通过对8期的叶龄动态调查,可知X07eS1与X07S差异不显着,分蘖动态表明突变体的分蘖能力较弱,X07eS1-2最弱,X07eS1在移栽10d以后苗高均高于对照。 4.X07eS1-1、X07eS1-2的穗总粒数比对照有显着性增加,幅度在20粒左右。X07eS1的穗长、颖花长度和长宽比均有增加的趋势。柱头生活力叁者差异不显着,到第7天柱头活力全部丧失。叁者的柱头外露率都比较低,在第Ⅰ、Ⅱ、Ⅶ期,两个突变体的柱头外露率显着地高于对照。X07eS1-1、X07eS1-2的开花习性都比对照差,表现为无明显开花高峰,且每日开花数少。叁者的开颖角度没有显着性差异,但突变体的开颖时间短于对照。 5.X07eS1-1、X07eS1-2对“九二0”的敏感性提高,施用少量的“九二0”能够有效地缓解包穗,且杂种的种子质量也得以提高,在制种生产过程中可少用“九二0”。在制种上要针对这些特点,合理安排花期,且要合理施用少量的“九二0”以提高制种产量。 6.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用3个不育系同6个恢复系配组得18个组合进行配合力分析。X07eS1在株高、穗实粒数这两方面的一般配合力较好,X07eS1-2单株穗重的一般配合力比较大,说明用X07eS1-2配组可以获得高产,而有效穗的增多起了主要作用。株高与特殊配合力有密切关系,而单株穗重与特殊配合力关系不密切,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对单株穗重的作用更大。组合的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都比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在这些性状中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较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遗传力较大,由亲本直接传给杂种的能力强。 ' 7.XO7esl一1、XO7eSI一2的碾米品质高于对照,其中整精米率提高20多个百分点,但所配组组合无规律性。叁者的外观品质都比较差,至白米率都大于80%,在配组时要求父本的外观品质优良,奎白要小、少。叁者的直链淀粉含量都比较低,组合含量高低主要取决于父本。叁者的胶稠度都比较大,父本的值与组合的胶稠度含量关系密切。在糊化温度上,组合与亲本间没有表现出规律性。 本文还对XO7esl在杂交稻种子生产中的应用作了讨论。

舒志芬[8]2015年在《七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异交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水稻不育系的异交特性及其对杂交种子生产的影响,以龙S、创5S、耘9S、培矮64S、广占63-2S、P88S、Y58S等七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分别对其抽穗特性、开花习性、柱头特征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以R608为父本,测定了其柱头活力和异交结实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培矮64S、创5S、耘9S、Y58S四个不育系的始花时间较早,集中在7:30-8:30之间,其它不育系的花时相对较迟。七个不育系抽穗特性差异较大,抽穗历期在4-10d之间,抽穗历期最长的是Y58S,最短的是龙S。2、相关性分析表明,颖花开颖角度与开花当天温度存在显着负相关(r=-0.387**),与湿度存在显着正相关(r=0.377**)。柱头外露率与柱头长度存在显着正相关(r==0.912*),与柱头宽度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r=0.968**)。3、在七个不育系中,P88S的柱头长度、柱头宽度、柱头面积、柱头体积、柱头活力及柱头外露率均表现为最大值。4、在七个不育系中,以广占63-2S和P88S的抽穗卡颈粒率最高,分别为5.66%和5.25%,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创5S最低,仅3.08%;耘9S与Y58S的抽穗卡颈粒率分别2.38%、3.01%,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广占63-2S的颈粒距最大,为3.37cm。5、异交结实率受柱头外露率的影响最大,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942*)。异交结实率与颖花开颖角度、柱头长度、柱头宽度均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03*、0.934*、0.934*。可见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是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的结果。6、根据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异交特性,采取相应的保花和辅助授粉措施,可望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

张娟[9]2009年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2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为了明确这两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利用价值,本文对它们的遗传、育性转换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杂交种农艺性状、配合力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等位性检测表明,广占63eS1中含有的eui基因与协青早eB1中含有的eui1基因是等位的,而广占63eS2含有eui基因与协青早eB2中的eui2基因是等位。2.分期播种镜检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保留了原品种广占63S的育性转换特性,它们在福州的不育期都可达到80d以上。3.研究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株高在整个生育期都高于对照,表现为广占63eS1>广占63eS2>广占63S;分蘖能力略强于对照;主茎叶片数与广占63S一样,都为12-13叶。4.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与广占63S株高差异程度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不同。在可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株高极显着增加,分别增加34.8cm和7.2cm;而不育期的株高只增加3.9cm和0.9cm,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不育期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1节显着增长,而在可育期株高的增加除了倒一节显着增长,还因为倒二节的显着增长。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穗颈伸出度与对照都有显着差异。不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穗颈伸出度分别为-7.1cm、-7.7cm,而对照为-11.0cm;可育期穗颈伸出度分别为18.6cm、13.5cm,而对照为-3.5cm。5.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异交特性较好。广占63eS1在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双边外露率、总外露率上显着高于对照广占63S;广占63eS2的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略高于对照,而双边外露率和总外露率显着高于对照。6.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植株生长和分蘖动态,具有相同的产量潜力水平。各杂交稻农艺性状依不同的杂交稻组合而表现有所差异,但大多数都表现为差异不显着。7.研究表明,21个性状有19个性状组合间遗传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广占63eS1在穗颈长、理论产量等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比较突出,但总体上看,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具有与原品种广占63S相似的一般配合力。广占63eS1、广占63eS2和广占63S的杂交稻特殊配合力差异依组合及性状的不同而变化,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各组合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的方差都大,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较小,在育种上以选择亲本最为重要。穗长、穗颈长、剑叶宽、千粒重、播始历期等性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遗传力,这些性状亲本直接传给杂种的能力较强,而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陈兰[10]2010年在《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种植的杂交籼稻面积为1600多万hm2,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2%,产量占稻谷总产的66%。我国粳稻年种植面积为828万hm2,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27%,其中杂交粳稻种植面积仅是粳稻总种植面积的3%。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竞争优势较弱和制种产量较低。提高杂交粳稻制种产量的关键是改良其异交特性,水稻异交性状是与异交结实率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直接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在制种中如果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而且花期、花时相遇又好,那么制种就可获得高产和稳产。因此,对水稻异交习性进行遗传研究,可为水稻高异交率不育系的选育和高产制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载体材料。本论文从太湖流域水稻核心种质中选取95个品种构成自然群体(简称总群体)作为试验材料,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通过对自然群体的剑叶角度、花丝长度、花药长度、柱头长度、柱头外露率和开颖角度这6个异交性状进行田间调查,作为表现型;利用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93个SSR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鉴定,以剖析该群体的遗传特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标记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掘有利等位变异和相应载体品种,并对优异品系进行遗传鉴定。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6个异交性状在总群体中的变异系数不同,总群体中柱头外露率的变异系数在6个性状中最大,为62.9%;其次为剑叶角度,为50.2%;变异系数最小的性状为花丝长度,为9.9%。说明在总群体中柱头外露率和剑叶角度比其他4个性状具有更大的异质性和更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可供育种选择。(2)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93个sSR标记在95个品种中总共发现了43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5,变化范围是2-11。基因多样性的平均值为0.593,变化范围是0.021-0.866,平均每个位点的PIC值为0.529,变化范围是0.021-0.851。表明本研究所用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TRUCTURE软件对自然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自然群体被划分为10个亚群。进一步分析亚群数目的生物学意义,发现自然群体亚群划分与其抽穗期早晚的分化类型相关,表现出遗传上的分化与生态类型的划分有关联。(4)在93个SSR位点的4278种位点组合中,不论是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点组合,还是不同染色体上的位点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存在。地方品种群体不平衡成对位点数占全部位点对数的31.2%,推广品种群体不平衡成对位点数占全部位点对数的8.27%。但从D平均值看,地方品种群体为0.681,推广品种群体为0.724,人工选择加大了连锁不平衡的程度。(5)共检测到47个与异交性状相关联的SSR分子标记,其中11个与剑叶角度相关联,9个与花丝长度相关,34个与花药长度相关,10个与柱头长度相关,12个与柱头外露率相关,3个与开颖角度相关。(6)发掘了一批携有优良等位变异且效应值较大的载体品种。携有RM450-138bp条带的“无芒早稻”对增大剑叶角度、花丝长度和花药长度效应最大,带有RM336-145bp条带的“籼恢429"对增大柱头长度效应最大,带有RM234-143bp条带的“南农粳62401”对提高柱头外露率效应最大,带有RM257-189bp条带的“C堡”对增大开颖角度效应最大。

参考文献:

[1]. 水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对GA_3敏感性的遗传分析[D]. 乔保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2]. 应用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J]. 王忠安, 章清杞, 杨仁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 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的育种应用研究[D]. 王忠安. 福建农林大学. 2001

[4]. 籼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和杂交籼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配合力及遗传力研究[D]. 韩赞平. 四川农业大学. 2004

[5]. 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研究 Ⅱ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影响因素间的遗传相关及其改良[J]. 韩赞平, 汪旭东, 王彬, 牟春红, 吴先军. 种子. 2005

[6]. 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特性研究进展[J]. 王明, 张海清, 刘爱民, 唐荣, 蒋凌云. 作物研究. 2016

[7]. 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X07eS的选育及评价[D]. 吴爽.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8]. 七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异交特性的研究[D]. 舒志芬.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9]. 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D]. 张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09

[10]. 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D]. 陈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的育种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