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芳芳 刘旭玲 高自敞/文

摘要 以新疆4批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测算非遗分布均衡程度,探讨非遗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疆非遗空间分布不平衡,北疆数量比南疆多;类型上以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为主,传统戏剧和医药比较稀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除了文化自身特点以外,受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本文提出从政府、社会人群、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等角度做出相应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关键词: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记忆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延续,有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发展和传播力度,并积极组织、支持非遗的申报工作。2004年8月28日,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保护非遗的缔约国。文化部办公厅先后颁布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继出台,从法律角度更加重视非遗的保护和发展。

国外非遗研究起步较早,最初着重研究非遗的概念区分、种类划分及保护措施,还重点挖掘非遗的价值,侧重非遗利用及开发研究,当前扩展到对非遗的传统、精神、情感、历史与社会等维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对非遗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中国昆曲作为首批入选“遗产代表作”,之后各学者围绕非遗研究趋势不断上升,主要研究聚集在非遗的概念、特征、保护、利用和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遗具有相对性、活态性和大众性。徐赣丽在非遗保护中提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使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与学者四者形成互动,构成政府为倡导者,其余三者为参与者的保护框架。

2003年,欧空局发射的火星快车探测器给了科学家们证实这个假说的机会。火星快车上搭载的MARSIS仪器,能够发射0.8MHz~6MHz的无线电波并接收火星表面和电离层的反射回波,利用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探测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和电离层性质。更有趣的是,MARSIS仪器装备了两个设置不同的回波接收天线。通过对两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综合处理,MARSIS可以去除火星表面的回波,“过滤”出表层以下的内部结构回波,从而使科学家们能够发现火星内部的秘密。

随着非遗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对象也有所扩大,有音乐类、体育类、手工类等。研究内容从非遗的类型、特征延伸为非遗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学者提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相关权利人相关权益,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李毅在文化生态视野下提出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以网络生态、旅游生态为文化生存生态,加大对西安非遗的保护和开发。非遗文化源于民族族群,现代称之为社区,社区参与有利于非遗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在文化传承视野下,鼓励社区参与,构筑参与平台,营造参与氛围,全面认识非遗文化,发展非遗文化。从2012年至今,对非遗的研究热度依旧。各学者开始重视非遗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湖南省江永县勾蓝瑶寨以“洗泥宴”为基础,融合独特的创意表演形式,推动了江永县的乡村振兴。对非遗的保护也用了现代科技技术,比如数字化图书馆的建造、VR技术再现等。

非遗作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与当代文明融合、创新。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样化聚集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借鉴更是有利于把非遗传承和发展下来,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疆非遗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保护和发扬新疆非遗是弘扬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和谐共处的重要措施。

杨先生瞄着手中的烟盒,一时无语。沉吟半晌,他抬头说:“这样吧,大梁先去黄州,问问慢成,看政府能不能出面。我写个信,你拿着信去找他。他现在的身份是省党部驻黄州特派员。”

二、数据处理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1.研究区域

新疆是我国领域最大的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部,是“一带一路”的腰部,是核心地带,新疆不仅领域最广,而且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个国家相接。按照惯例把新疆划分为南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疆(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直属县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和东疆(哈密市、吐鲁番市)。

地理集中指数通常被用来测度点状要素的集中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本研究采用新疆国家级非遗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旅游官网、中国非遗网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共收集到128项新疆国家级非遗名录(95项新增项目、33项扩展项目)。在国家级非遗的主要类型划分上主要参考国务院公布的分类标准,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型。从附表可以看出,新疆国家级非遗中传统音乐类项目最多(26项),约占总数的20.3%;其次为传统技艺类(22项),约占总数的17.2%;占比最少的是传统医药(6项),约占总数的4.9%。在这四批国家级非遗中,新疆的传统戏剧榜上无名。

2.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附表 新疆国家级非遗的主要类型一览表

附图 新疆各地区国家级非遗总数

其中,g和C分别为基尼系数和分布均匀度;Pi为非遗数量在各分区(新疆3大区域)所占百分比;N为分区个数。G取值为0—1,取值越趋近于1,表明越集中。本研究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和东疆3大地理区域,即N=3,经计算g=0.85,C=0.15,结果表明,新疆国家级非遗的区际分布较为集中,均匀度较低。

(二)新疆国家级非遗空间分布均衡性

1.集中程度分析

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正在实现与时俱进的自我突破,正如本文所言,它已经在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功能包图”模式以及“互联网+功能数据”统计管理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高校在新时代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统计水平,迎合当前教育改革机制发展变化,实现长期稳定办校。

(2)不平衡衡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新疆独具异域风情的自然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能够综合地反映出地区旅游资源的品位和风度。为科学分析旅游资源禀赋对国家级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选取国家4A和5A景区总数量作为评价指标,借助SPSS24.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新疆国家级非遗分布数量与4A、5A景区总数量的相关性系数为0.554(显著性系数0.049),表明国家级非遗分布数量与选取指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新疆国家级非遗一空间分布明显受当地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

(1)基尼系数和分布均匀度。用公式表示为:

从附图看,北疆地区的数量稍多于南疆。南疆以喀什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次之;北疆伊犁州直属县(市)分布最多,其他地区分布较为零散。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暂没有申请国家级非遗。

其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地区国家级非遗总数;T为新疆国家级非遗总数;n为选取研究的地级市总数。0≤G≤100,G值越小越分散,G值越大越集中。根据公式,求得新疆的地理集中G=30.35。假设新疆国家级非遗平均分布在各个地市内,即平均每个地市的国家级非遗数量为128/14≈9.14,G=30.35>9.14,表明国家级非遗在市域范围内分布较为集中。

其中,n为地级市总数;Yi为各地市内国家级非遗在新疆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0≤S≤1,S=0,表明非遗在某个区域分布是平均的;S=1,则是完全集中的,选取新疆申请国家级非遗的13个地级市,n=13,经过计算得出S=0.27,表明国家级非遗在各地市的分布较不平衡。国家级非遗主要集中在南、北疆,占了总体的72.65%。北疆地区则主要集中在伊犁州直属县市,南疆则主要集中在喀什地区,东疆只有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基本持平。按市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喀什地区和伊犁州直属县(市),占了总体的34.4%。

三、新疆国家级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旅游资源禀赋

2.均衡程度分析

(二)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

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而加大对其保护和开发的力度。旅游消费和游客数量是反映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选取2017年新疆各地市旅游消费收入和游客数量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各地市的国家级非遗的分布数量与当地旅游消费收入和游客数量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280(显著性系数为0.355)、0.552(显著性系数为0.050),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由此得知,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对国家级非遗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影响。

(三)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

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对旅游发展的重视,同时也可反映出当地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选取星级酒店和旅行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各地市的国家级非遗数量与当地星级酒店和旅行社的相关关系分别为0.580(显著性系数为0.038)、0.293(显著性系数为0.331),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在客观条件下对于非遗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 将甲胎蛋白值、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以及孕妇的年龄、体重、怀孕周数输入电脑,由电脑算出胎儿出现唐氏征的危险性.唐氏筛查的结果我国普遍使用的是1:250,如果后面的数值大于250则认为是低风险,如果小于250则认为是高风险,表示患病的危险性较高,应进一步做羊膜穿刺检查或绒毛检查。

(四)非遗自身内部变化以及人为因素

非遗自身内部变化是从文化本身的属性来讲,非遗具有相对性、活态性和大众性。随着时间变迁,文化自身也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步。非遗是一种流动性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不可忽视。文化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其他文化的融合和碰撞,自身内部会发生改变。人们对非遗的理解和传承、政府的大力宣传、重视程度以及申请非遗制度等人为因素也不可忽略。

基于直接使用氢氟酸可能造成的安全风险,文献[12]报道了一种采用氟化氢铵代替氢氟酸消解岩石样品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对有机质含量较高的GD-2号页岩样品进行消解试验,结果发现样品消解液底部沉积有较多的颗粒残渣,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页岩样品中有机碳含量较高所用方法不能将样品中有机质完全消解所致。基于此,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加入氟化氢铵的基础上又加入强氧化性的高氯酸以破坏页岩样品中的有机质,从而实现页岩的完全消解。

四、结语

以新疆的国家级非遗数量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剖析国家级非遗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疆的国家级非遗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呈不均衡的集聚型分布态势。从集中程度上来看,新疆的国家级非遗在各地市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疆和北疆。且南疆以喀什市为主,北疆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主。第二,国家级非遗作为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其空间分部特征的影响因素与传统景区不同。运用相关性分析、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新疆国家级非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国家级非遗空间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等客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自身内部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影响。

新疆民族差异较大,各地民俗风情也各有千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新疆非遗凝聚着新疆人的历史记忆。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全方位、科学地加以保护。首先政府有必要加大物质支持,全方位的宣传本地文化价值和意义,推出有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提高旅游知名度。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非遗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可以有所倾斜,帮助当地开发非遗工作。其次,在非遗申请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价值,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避免非遗流失。社会人员也要加强文化保护意识,培养有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非遗开发保驾护航。

我们起初只是把改进参考答案当做帮助学生“破除对参考答案的迷信”的一个手段,但后来我们发现学生的潜力其实远高于我们的预期.试举几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章“总则”[EB/OL].http://www.folkcn.org/shownews.asp?newsid=465,2003-11-24.

[2]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3]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04).

[4]刘宇,邓卫红.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文化价值——以江西省丰城岳家狮为例[J].农业考古,2008(06).

[5]张占敏.试析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保护[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4).

[6]王荷英,谢丽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

[7]刘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与科学,2007(06).

[8]周若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手工艺资源保护[J].美术观察,2007(11).

[9]伍国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以传统音乐文化类型为题[J].人民音乐,2006(01).

[10]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6(05).

[11]张玉超,李红卫.知识产权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法律保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12]李毅,李强.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以西安为例[J].人民论坛,2011(14).

[13]邓小艳.文化传承视野下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路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12(01).

[14]陈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苏东坡在黄州》动画[J].当代电影,2018(11).

[15]王鹏飞.V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06).

10.13999/j.cnki.scyj.2019.11.004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标签:;  ;  ;  ;  

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