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小学教师论文,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657(2007)04-0043-04
教师评价作为学校教师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本意是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对此作出价值判断,以此为教师管理工作和教师后继工作及教师自身职业发展提供参照。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却存在重鉴定而轻发展、重定量而轻定性、重结果而轻过程等诸多急功近利的做法,极大的抑制了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主性。为此,根据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基本状况,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借鉴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来探讨教师评价的改进方案,对于促进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科学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是企业质量管理发展到第三个阶段的产物(第一个阶段是以事后检验为主的传统质量管理,第二个阶段是以预防为主的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注重战略规划、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协调工作。它的两个核心观点是“消费者中心”和“质量的持续提高”。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引入到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将有助于教师积极性、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教师评价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活动之一。教育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全面地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教师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大范畴,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评价应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的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现代管理学认为,评价教师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评级和奖惩,而是在于使教师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从而去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便于学校的领导通过对教师的评价,看到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因而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反馈、矫正的功能。应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是对被评价者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和鞭策。
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学校教师评价的功能主要定位在评定等级和作为教师晋级、奖惩标准上,即如何从学校教师队伍中挑选出所谓优秀教师和不称职教师,将他们分为优、中、差三等,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奖惩的一个筹码。这种甄别功能的存在并日益被强化,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教学效能核定的理论假设的推崇:学校教育的质量提高主要靠摒弃不称职教师得到保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这些不称职的教师很难把自己提高到预期的水平;教师主要是由外部压力而得到激励的,教学效能的核定可以作为主要的评定手段,以刺激教师改进他们的业务能力。上述这种教师评定的理论假设,压抑了教师的抱负水平,削弱了教师的发展动机。因此,片面强调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是与教育评价的本质含义相悖的。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不仅仅在于鉴定和选择,还在于激励和改进。学校通过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向教师反馈评价信息,促使其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改进,并尽可能满足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需要。所有这些,与当前流行的片面强调分等、淘汰的教师评价有明显区别。
二、中小学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评价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
当前社会甚至教育者自身都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根据教师教学成果来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价值判断,并用它来决定教师职务晋升和工资奖金的多少。这种评价方式无限夸大了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由此推动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过度重视,造成学生成绩的异化,升学率成为我国中小学一切教育活动的指挥棒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现象。而且教师评价所依据的标准因它的综合性和迟效性而与教师考核的个体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发生矛盾,使评价的效果在实际运用中受到限制。而没有把搞好教育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作为一种由上到下的行政管理手段。还有部分校长、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搞评价,把日常工作与评价工作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认为评价是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的事情。
(二)评价系统结构不合理
目前校内评价系统大多是依赖行政命令和法规性程序的力量,在上下级的组织隶属关系内启动和推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教师的素质的评价及他们的工作、学习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的评价两部分。从结构来看,还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评价。而被评价的单位或个体在该情势下,出于安全的需要,服从权威而投身于评价。同时,由于这类评价往往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评价的结果与资源分配和利益竞争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将决定给予或取消被评价者的某种资格利益,例如判定某个教师能否晋升职称、所发年终奖金数量,等等。
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忽视了教师评价信息来源的全面性,仅仅从上级领导或学科领导那里获得评价信息,且这种评价信息收集在空间、时间方面缺乏一致性,评价者有可能仅仅根据平时的印象而未必能亲自去特定的教育场合感受或者观察而进行评价。同时学校评价者对不同学科教师评价,其具体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评价技术知识也可能存在着问题。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种不可为的角色。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极大的压抑了被评价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导致了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分离,当然,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可能得到充分调动。
(三)评价功能未充分发挥
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决定的。由于目前学校内部教师评价系统的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教育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教育评价的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只是部分地发挥了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这种狭隘的“工具性”观念,导致学校内部评价系统的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许多中小学借口教学任务繁忙,只强调学校的工作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不注重教师发展与进修的需要,或不积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造成了教师对学校发展目标的排斥,对学校缺乏责任心和主人翁的态度,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体发展相脱节。
三、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变革策略
基于上述的认识,在实施教师评价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当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的过程性”等观念应用在教师评价中,在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功能的基础上,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口,改进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从而以推动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
(一)坚持全面理念,变行政式的单一评价为自主式的交互评价
所谓全面性,即强调学校教师评价的全面性、全程性及全员参与性,对学校教师评价的对象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展,使学校全体教职工参与且乐于参与其中,改变传统封闭式的评价模式为现代开放式的教育评价模式。
具体操作就落实在改变原来的“上级”对“下级”的鉴定式单向评价为“上下级”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式评价,这种交互式评价表现在系统内相邻成分的相互评价上,即下图所示:
这样,两个相邻成分之间(校长与组长之间;组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评价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回路,除了上级领导的评价之外,还包括同行教师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他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对象,校长也不例外。而原来始终是被评价对象的学生也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被评价者在这种评价模式中,评价信息来自学科领导、同行和学生,这样他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就由于信息来源的全面多样化而更趋于客观。而教师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则会调动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同时,这种交互式评价也可表现在非相邻主体的相互评价上,如校长与教师之间、校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上等。校长可以通过听课评价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质量。一般在课堂听课以后,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进行信息反馈,校长等评价者在指出被评价教师的优点和劣势的同时,对教师工作的改进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突出以人为主体思想,学校内部评价应突出自我评价
通过教师自我评价来激发被评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以人为主体的思想,是学校教师评价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自我评价中,“我”是评价者,同时又是被评价对象;“我”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评价。理性程度较高的自我评价是教师个体对一定外在价值尺度进行内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的标准,对自己作出一定的评判。学校需要通过对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掌握正确的价值标准。这样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并依据学校客观多元的他人评价,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管理者据此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措施,并提供教师改进工作的便利条件,因而更能充分地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改进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三)强化管理的过程意识,注重鉴定性评价和全程性评价相结合
目前普遍存在的鉴定式的教师评价方式,实际上是质量管理发展过程的质量控制阶段,目的在于从学校教师群体中鉴定出不合格教师,作为学校对教师进行资源配置时所依据的标准。这种方式着重于事后检验,仅仅依据教师前期教学结果——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标准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教师工作过程的管理。针对这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我们提出全程性评价方式,即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营造和谐的学校组织氛围,从而促进学校质量的持续提高。
坚持学校教育的全程评价,体现在评价过程的延伸。学校教育评价不再局限于在期中、期末对教师前段工作成果进行鉴定式的评价,而是涵盖了全学年学校教育工作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在教育工作发生的全过程中进行评价,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保证评价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全程性评价是存在于学校日常工作之中的,它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工作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由于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其教育对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是一种全程性、形成性的评价,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动态性评价。
在坚持教学日常工作的全程性评价的同时,还应结合期中、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借鉴国外教师评价的经验,无论是促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全程性评价,还是与教师资源分配为特征的终结性评价,均能不同程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这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因为强调形成性评价,就舍弃了终结性评价,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对学校工作不利。
(四)突出实践变革,努力实现发展性评价的终极目标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有力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在对教师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对外来先进的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不可生搬硬套,需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使其本土化,由此形成科学、公正、客观的学校教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