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论文_伍碧华

略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论文_伍碧华

(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学校 资中 641200)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往往忽视了其人文性。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既然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语文等人文学科理应首先承担起人文教育的重任。作为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和落实,关键是逐步形成素养养成型的语文教学型态。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文素养,它包括“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虽然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在任何时候都强调语文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如果用冷漠的分析取代辨证的语言感受,把形式上的任务当作根本的任务,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倒退。比如: 讲古文实际上是在讲中国文化,是在用文学的方式讲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如果把这些都弃而不谈, 为讲古文而讲古文,难免把古文就给讲死了,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的语文教材包含了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分别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要研究教材,发掘其文化内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就充分体现了人文特点。比如:《金黄的大斗笠》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手足之情和童真童趣;《色彩》一诗启迪学生对生命价值产生感悟;《斑羚飞渡》等课文中唤起的是人类对大自然及生态环境的关注;而《社戏》、《安塞腰鼓》等所描绘的民俗文化向人们展示的正是我们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明,认真探究这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感悟,不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吗?大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材中去挖掘美,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草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引导他们用心去体会,就能激发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生发热爱大自然,赞颂美、追求美的情怀。而对于大多数的文言诗文,如果我们能以整体的感悟代替繁琐的分析,注重对古诗文本身及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积累,注重对古代圣贤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顿悟,学生一定会有更多、更有意义的收获。

二、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体验和审美感悟

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在鉴赏,重在引导学生去领悟、感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吸收文学的丰富营养,提高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发挥文学的功用,体现文学的魅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语文教育绝不仅仅是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着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来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作为语文教学主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特别是阅读教学内容中的文学作品和准文学作品,更能起到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以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古诗为例,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气象万千,情景交融的自然美;又有表现作者忠愤无比的爱国热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蕴含的深刻哲理……这些古诗中的情感美、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巨大的作用。另外,古诗还有智育、德育等多种功能。而且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师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阅读主体作用的发挥,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当然,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文学鉴赏的教学尺度,既有较浅层次的鉴赏,如字词句的品味、必要知识的掌握,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的赏析等;又要有较高层次的鉴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己去领悟、感知和探究。

三、重视和开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方面教师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参观文化遗迹或其他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比如:可以利用清明节给烈士陵园扫墓的机会,开展一次“说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调查访问、查引资料、收集、整理有关英雄的事迹。这不仅是着眼于学生自己,还将辐射到家庭、社会;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另一方面充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学生身上往往有着难以估摸的巨大能量,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自己去解读课文,领悟文章的内涵。

第一,语文教学的人文问题在教材上和课程标准中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模式与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学习成果的展示,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 语文教学的人文问题,其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

第二,语文教学的人文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的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就如学生对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调查,不可能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对学校绿化、美化的设计,也并非承担学校的绿化任务,这种语文教学的人文问题主要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第三,不要是个别、零散的片断,要让学生经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全部过程,在语文教学的人文问题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能从容地进行实践,比如一个活动可以分准备、实施、综合、结题等几个阶段进行,也只有这样,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真正形成自己的观点、产生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看法。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特点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又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就是一门艺术,是教师个人素养和个性的外化,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注重在生活、人格教育中教学语文,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师不能用既定的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心得,压抑学生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广泛开展综合实践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论文作者:伍碧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略谈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论文_伍碧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