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与原理研究_国民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结构原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经济论文,帐户论文,原理论文,体系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民经济帐户与企业会计帐户之间既相似又相异[①],本文拟就国民帐户的设置方式作进一步的探讨。国民经济帐户的具体设置方式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为此,我们需要参照联合国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②],借鉴英、美等国较为成熟的国民帐户和其他有关资料,借以提炼并阐明最为基本的国民经济帐户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构特征和编制原理。

从完整反映宏观经济流量循环全过程的要求出发,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流量帐户应当包括:描述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及其产出成果的生产帐户,描述收入流量的来源和去向的分配帐户,描述消费支出和收入结存情况的支配帐户,以及描述投资活动及其资金来源(筹集)状况与融资过程的积累帐户,等等;而对于开放形态的经济系统,还应增设一个概括反映国外同本国的所有经济往来的国外帐户。这些基本帐户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生产帐户主要涉及到生产消耗和产出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从生产者的地位看,总产出作为生产过程的成果,记录于该帐户的贷方(收方);生产消耗则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记录于该帐户的借方(支方)。总产出与中国消耗之差额就是增加值,增加值扣除固定资产消耗(折旧)后的余额即为净增加值,增加值或净增加值自然就成为平衡生产帐户借贷两方的重要平衡项(参见表1)。原则上,每个经济部门的生产帐户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结构(当然在细节上可以互有差异)。从常住生产者的角度考察,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生产帐户的增加值或净增加值之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内生产净值(NDP)。此外,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还要联系到商品进、出口情况,全面地反映各种产品(商品)的供给来源与使用去向,这些就成为产品(商品)帐户的内容;其特点是:产品或商品的来源(国内生产和进口)记录于帐户的借方,产品或商品的使用(本国使用和出口)记录于帐户的贷方(参见表2)。根据有关指标项目的核算定义,该帐户自身必然保持平衡,不存在专门的平衡项。换言之,任何一种产品(商品)只要有其供给来源,就必然有其使用去向(反之亦然),如果舍象掉核算上的误差因素,这两方面在总量上应该是恒等的。

表1 生产帐户

中间消耗

总产出

固定资产消耗

总产出费用=

总产出

表2 产品(商品)帐户

总产出 中间产品销售

总投资品销售

消费品销售

进口

出口

商品来源=商品使用

应该注意到,上述的生产帐户可以按经济部门分别编制,借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流量的部门构成;但产品帐户却不能按部门而只能按产品类别细分,因为这里存在着同一类产品可由不同部门生产、又可具有不同经济用途的事实,故而从每个生产部门的角度通常无法获知其产品在不同经济用途之间分配的情况。

生产帐户与产品帐户两者既互相区别、互有分工,又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如果我们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来概括所有部门的生产帐户或所有种类的产品帐户,这样得到的某些总括性指标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不难看出,“所有部门”的总产出和中间消耗分别与“所有产品”的总产出和中间使用对应相等。这表明,在最为概括的层面上,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帐户和产品帐户可以、而且应当归并为一个高度简化的综合帐户,其一般结构如表3所示。

表3 国民经济生产帐户

总产出 总投资品销售

减:中间消耗消费品销售

净出口

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GDP 进口(-)

Σ=

Σ

概括地说,生产帐户反映生产过程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产品帐户则反映各种商品的来源与去向情况。通常,在一个较为详尽细致的核算体系中,产品帐户与生产帐户分别编制,但在一个较为简括或高度综合的核算体系中,产品帐户与生产帐户通常是合并编制的。譬如,美国的“国民收入与生产帐户”就采取了后一种方式编制。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帐户全面描述其收入的形成、尤其是初次分配(原始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派生收入分配)过程的有关流量。支配帐户的设立则旨在将收入运用过程一分为二,即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非消费性运用(投资);该帐户只反映消费性的支出内容,而将收入结存部分以储蓄形式转出,进入积累帐户。它们的基本结构如表4至表7所示。

表4 收入形成帐户

劳动者报酬增加值

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 净增加值

Σ= Σ

表5 收入初次分配帐户

财产收入的支付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原始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原始净收入 财产收入

Σ= Σ

表6 收入再分配帐户

经常性转移支付原始收入

收入税 固定资产折旧

非税转移 原始净收入

可支配收入经常性转移收入

固定资产折旧 收入税

可支配净收入 非税转移

Σ = Σ

表7 收入支配帐户

消费支出 可支配收入

储蓄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 可支配净收入

Σ = Σ

收入形成帐户(表4)上接各生产部门的生产帐户,其作用是从各种要素收入(生产费用)支付来源的角度观察原始收入的基本形成过程。由于收入分配是收、支过程的统一,因此,收入形成帐户属于收入分配的子帐户;但另一方面,要素收入的支付也可从生产投入的角度观察,这样,并不排除将收入形成帐户与生产帐户合并起来编制[③]。收入初次分配帐户(表5)和再分配帐户(表6)分别核算各经济部门通过分配活动得到的原始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在这一分配过程中,收入是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和政府补贴、财产收入、收入税以及其他非税经常转移等分配形式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另一些分配流量(如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有所不同,它们本身并非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而只是从同一经济主体(部门)的某个帐户转入另一个帐户,顺次经过分配帐户的有关环节,并成为原始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组成部分,同其他收入一起进入支配过程。

容易看出,上述四个帐户中的平衡项(营业盈余、原始收入、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等)均为重要的分析指标。其中,原始收入处于区分和联系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节点;可支配收入是联结分配帐户与支配帐户的枢纽,储蓄则是联结支配帐户与积累帐户的枢纽。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原始收入或原始净收入之和,就是人们熟知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国民生产净值(国民净收入),此外,由再分配和支配帐户分别综合还可得到国民可支配(净)收入与国民(净)储蓄等指标。

倘若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综合所有部门的收入分配和支配帐户,显然,各常住者之间互相支付的初次分配流量和再分配流量(这属于常住者的内部交易流量)都是收支相抵的,影响到分配各阶段所形成的收入规模的只是一国常住者与非常住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净流量(净流入或净流出量)。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和支配帐户可以合并起来,这样得到的“国民经济收支帐户”的一般结构如表8所示。

表8 国民经济收支帐户

国民消费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固定资产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NDP)

得自国外的原始收入净额

国民总收入(GNI)

其中:国民净收入(NNI)

得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

国民储蓄国民可支配收入

其中:国民净储蓄其中: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上述的生产(产品)帐户、收支帐户(收入分配和支配帐户)都属于反映经常性、一次性经济交易的经常帐户。积累帐户则是为专门反映投资过程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等情况而设立的。其贷方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储蓄、应得资本转移和负债增加等,其借方项目(资金运用)则包括应付资本转移和各种金融投资与非金融投资;根据投资的核算定义,所有这些项目的借、贷两方总量平衡。为了实际的目的,对于金融投资和非金融投资过程需要分别加以研究,因此通常将积累帐户划分为两个子帐户,即资本帐户(非金融投资帐户)和金融帐户(金融投资和负债帐户),其基本结构如表9至11所示。

表9 积累帐户

应付资本转移 储蓄

非金融投资 应得资本转移

金融资产增加金融负债增加

金融负债减少金融资产减少

资金运用 =资金来源

表10 资本帐户

非金融投资 储蓄

资本转移净额

应得资本转移

净贷出应付资本转移(-)

Σ= Σ

表11 金融帐户

金融资产净增加 金融负债净增加

金融资产增加金融负债增加

金融资产减少(-) 金融负债减少(-)

净金融投资

Σ = Σ

积累帐户一旦分解为两个子帐户,就必须引入新的平衡项。这是因为,金融交易与非金融交易虽然具有互补性,但独立地考察,两者自身都不能保证借、贷方的总计平衡。资本帐户的平衡项为净贷出(+)或净借入(-),它表明所论经济主体在从事非金融投资方面的资金余缺状况,资金来源(储蓄与资本转移净额之和)大于非金融投资为净贷出,小于后者则为净借入;净贷出必然用于增加金融资产或减少金融负债,反之,净借入则必然来源于金融负债的增加或金融资产的减少。可见,资本帐户的平衡项即净贷出(+)或净借入(-),它与金融帐户的平衡项即净金融投资(+)或净金融负债(-),两者其实是同一个指标,只是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才以不同形式出现于两个帐户的不同部位中,其实质则是一个项目同时平衡两个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这一点正是理解资本帐户与金融帐户之关系以及整个积累过程核算特点的关键。

国民经济积累帐户作为所有部门积累帐户的综合,它们的帐户结构自然基本相同。尽管国内各部门间的金融交易流量也是彼此借贷对应的,但在国民经济积累帐户中,为了反映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场的总体规模,在核算处理上通常并不将其简括为对外净金融流量(对外净金融投资或净金融负债)的形式,而是将内部交易流量和对外交易流量加以总括计量。

应该指出,金融帐户在整个国民帐户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它概括反映了国民经济流程中举足轻重的金融流量,而且从核算关系的角度看,它事实上构成了整个交易流量帐户体系的终结,完成了再生产流程从生产、分配到使用的核算循环。所有其他非金融交易类别的借、贷两方差额累积起来,最终都归结为金融交易差额(参照表12),从而达成了帐户体系中各核算环节的平衡衔接。

表12 国民核算诸环节的衔接平衡

核算环节 交易内容 交易差额[*]累计差额[**]

生产 产出、中间消耗

增加值增加值

初分配

初分配收入、支出

初分配收支差原始收入

再分配

再分配收入、支出

再分配收支差

可支配收入

支配 消费支出-(消费支出) 储蓄

资本 非金融投资 -(非金融投资)储蓄投资差

资本转移收入、支付资本转移收支差 净贷出

金融 金融负债增、减和金融资产增、减

净金融负债[***]

[*] 交易差额=贷方数额-借方数额。

[**] “累计差额”即为各核算环节有关帐户的平衡项。

[***]净金融负债=-(净金融投资)=-(净贷出)。

对于一个封闭经济系统,上述生产帐户、收支帐户和积累帐户在复式簿记的意义上能够自动达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舍象掉统计误差因素的影响);但对于开放经济系统,这种平衡则必须通过适当设立国外帐户才能实现。国外帐户全面描述一国与国外的所有经济往来(包括经常往来、资本往来和金融往来),因而既是整个国民帐户体系平衡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又是概括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必要手段。依据帐户体系借贷平衡的要求,国外帐户的主体必须是与本国发生经济往来的所有“非常住者”,也即该帐户的贷方项目必须是国外的收入(本国的支付);借方项目则相反,必须是国外的支付(本国的收入)。这与通常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正好互为镜相。为了便于观察国外帐户的基本结构,可将其不同性质的交易内容适当划分后列示如表13。显然,表中的贸易差额平衡了国外商品帐户部分,经常差额平衡了全部的国外经常帐户,净贷出和净金融投资则分别平衡了国外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金融帐户同样成为整个国外帐户(交易流量部分)的终结。

表13 国外帐户

本国出口(国外的进口)

本国进口(国外的出口)

对本国的其他经常支付[*] 贸易差额

经常差额得自本国的其他经常收入[*]

对本国的资本转移经常差额

对本国的净贷出 得自本国的资本转移

对本国的金融资产增加对本国的金融负债净增加

金融资产增加金融负债增加

金融资产减少(-) 金融负债减少(-)

对本国的净金融投资

[*]在国外与本国的其他经常收支项目中,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和财产收入等初次分配收支项目,以及收入税和非税转移等再分配收支项目。

表14 国民经济核算矩阵

符号说明(按帐户顺序列示):

T[,1.2]:中间产品销售或中间消耗

T[,1.5]:消费品销售或消费支出

T[,1.6]:投资品销售或资本形成

T[,1.8]:商品出口

T[,2.1]:国内总产出

T[,8.1]:商品进口

T[,3.2]:常住生产者的增加值(GDP)

T[,3.3]:常住者间互相支付的初分配流量

T[,3.8]:得自国外的初分配流量

T[,8.3]:对外支付的初分配流量

T[,4.3]:原始收入(GNI或GNP)

T[,4.4]:常住者间互相支付的再分配流量

T[,4.8]:得自国外的再分配流量

T[,8.4]:对外支付的再分配流量

T[,5.4]: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NDI)

T[,6.5]:储蓄

T[,6.6]:常住者间的资本转移

T[,6.9]:得自国外的资本转移

T[,9.6]:付给国外的资本转移

T[,7.6]:净贷出(借入)或净金融投资(负债)

T[,7.7]:常住者间的金融流量

T[,7.10]:对外金融负债(净增加)

T[,10.7]:对外金融投资(净增加)

T[,9.8]:国外的经常交易差额

T[,10.9]:国外的净贷出(借入)或净金融投资(负债)

国民经济核算诸帐户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衔接的。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交易流量帐户而,这种联系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复式簿记的方式建立起来。表14所列示的,就是一个高度简化的国民经济合并帐户体系的矩阵表述(交易流量部分)。在国民经济核算矩阵中,有关帐户及其项目之间在复式簿记意义上的对应关系可由纵、横方向做交叉观察,这些联系决定了:不仅每个帐户的内部结构(“帐户结构”)是平衡的,而且整个帐户的“体系结构”也是平衡的,据此能够充分揭示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完整结构和内在联系[④]。以上讨论了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的基本结构方式和一般设置原理,至于各国(尤其英、美等国)核算实践中编制国民帐户的具体特点及其与SNA之间的若干差异,已由另文加以比较和探讨[⑤]。

注释:

[①]参见拙文《国民帐户与企业帐户之比较研究——兼论SNA的结构特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②]参见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中译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68)》,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中译本。

[③]参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机构部门帐户部分,国家统计局,1991年。

[④]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应该同时包容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因而资产负债表是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尽管在会计学意义上,资产负债表并非“帐户”)。这里侧重于考察流量核算内容问题,对存量帐户略而不论。

[⑤]参见拙文《SNA与英美国民帐户体系的比较》,《中国经济问题》1996年第5期。

标签:;  ;  ;  ;  ;  ;  ;  ;  ;  ;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与原理研究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