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_体育论文

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_体育论文

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点论文,论我国论文,体育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1996年之初,党中央研究了体育工作,决定: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这是我国未来15年整体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因此,体育领导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主动、自觉地领导和保证这个转变的胜利运作。

关键词 体育工作的重点 体育的根本宗旨 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1 党中央关于体育工作重点必须转变的决策

近年来,经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的制定、审议和颁行实施,我国最高决策层对我国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体育的战略定位、任务等关键性的问题,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共识,关于我国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战略任务是:“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或“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关于完成战略任务的主要战略措施则是: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坚持以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亦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党和国家已经把这些以法规和法律确定下来,战为政府行为的指导方针和政绩检验标志。为了在体育领域认真落实这些战略规定,在1996年这个实施未来15年战略任务开始的历史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研究了体育工作,决定了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战略任务和方针:一、体育工作必须以增强12亿人民的体质为根本宗旨和工作重点;二,体育工作的重点必须从运动竞技向增强人民体质转移。

1.1 1996年2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哈尔滨两次接见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有关领导成员,在谈话中指出:“中国有12亿人口,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毛主席的方针和小平同志的指示是一致的。另外一方面,我们竞技体育也要加强。”“体育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标志。”“必须把12亿人民的体质搞上去!我看这是我们体育界很大的事情,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提高竞技水平。”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把12亿人民的体质搞上去,这也是毛泽东同志的方针和小平同志的思想。不言自明,这里已经明白规定了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1.2 李鹏总理在1996年1月24日,特意接见了全国体委主任会议的与会人员,传达了政治局常委的决定,他指出:“关于体育政策,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地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我们的体育工作,应该以增强人民体质,增强12亿人民体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运动。”“我借此机会就想讲一个意思,就是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的放到增强人民体质,以及实施最近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上面来。”他要求在座的体育工作领导同志“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人民体质方面。”李鹏同志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地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其一,明确认定,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或根本任务就是江总书记讲的增强人民体质,增强12亿人民的体质,这就是体育工作的重点;其二,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转移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上来;其三,重点转移必须是“真正地”转,真正从思想认识、组织建设、资源配置、工作议程等方面实实在在地转,这当然是有所指的;其四,特别是领导同志,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人民体质方面。这对体育工作的方针、任务、方法已经讲得很明确了。

1.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主管体育工作的李铁映同志,在1996年1月24日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讲话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央关于体育工作重点转移的决定,他说:“今天,李鹏同志在接见大家时又强调了体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也是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研究体育工作时形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把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加以贯彻落实,以群众体育为重点,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就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来讲,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全面研究新时期的体育工作怎么搞。”特别提醒“体育界的同志,各级体委的同志,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要把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体育战线工作的重点。当然,全社会也该如此。”他还特别指出“有些体委的一把手还是只顾抓训练、抓金牌、抓成绩,还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上去。”“金牌即使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都是正常情况。国际体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嘛!真正在事业发展上、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的,能够得到群众拥护的,还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因此,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改革,要大胆探索,要走出一条符合群众需要的路子。”

李铁映同志在传达阐述党中央的决策时,主要指出:一、政治局常委研究体育工作时,确定“要把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这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方针;二、再次申明体育工作的重点是群众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把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体育战线的工作重点”,不仅体育界如此,全社会也如此;三、要以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为重点,来安排新时期的体育工作,协调各类体育的发展;四、领导同志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从抓训练、抓金牌、抓成绩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到深受群众拥护的全民健身计划实践的广阔天地里,大胆探索,走出一条“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新路子,这才是体育事业最重要的改革和发展;五、要正确认识金牌和运动竞技的特点和功能。

总之,通过以上讲话,可以明确:要把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要把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体育战线的工作重点,因此,必须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地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这就是在国家进入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新的战略时期,党中央对体育事业的方针、任务的原则决策,体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2 体育工作重点转变的必要性

2.1 未来15年我国战略发展的需要

从1996年到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住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新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下,我们有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党和政府为了增强改革和发展的预见性,更好地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衔接起来,由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建议,国务院根据建议精神制定,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纲要》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跨世纪的宏伟蓝图,是全面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的行动纲领。

在国家的整体战略格局中,把体育、文化和卫生一起,定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内,又把卫生和体育编组为一个战略组合体,明确规定:“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要求体育和卫生有机配合,共同来完成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战略任务。关于体育的战略任务和方针,规定为: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落实奥运争光计划,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体育科研、教育、宣传和对外交流的发展。

建立社会化的体育组织网络,建立并完善国民体质测定系统。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要推行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这里的前一段主要是战略目标和任务,后一段则主要是实现目标和任务的手段。体育战略第一位和首要的任务是:普遍增强人民体质,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主要措施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群众体育运动,加强学校体育,建立社会化的体育组织网络,建立并完善国民体质测定系统等。其次,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主要措施是:落实奥运争光计划,进一步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推行协会制和俱乐部制等。第三,是促进体育科研、教育、宣传和对外交流的发展。根据这个战略安排,体育要同卫生结为一个战略组合,完成共同的提高国民体质的任务,当然,体育核心、根本和首要的任务必然是普遍增强人民身体素质,这必然也是体育工作的重点,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为了完成国家建设和发展整体战略规划赋予体育的任务,就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2.2 人类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本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对自然的干涉空前增多,严重干扰了自然平衡,破坏了自然界的再生和自我调节系统结构,使人类在人口、粮食、资源、生态等方面面临着真正的灾难,出现了全球性“人类困境”,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类自身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毫无文化准备,人类素质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着的世界,因此,人类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提高人类的素质”。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人类困境”的诸多问题,为正确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是我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和行动方案。在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尽管工作千头万绪,首要第一条是抓人自身的自我发展问题,人口素质低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就必须实行计划生肓,控制人口数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邹家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人民日报,1994.11.15)身体素质又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和保证,是人的一切主体活动的物质条件,是人的活动能力诸如劳动生产力、战斗力、各专项职业能力的根本要素。如果将思想道德素质视为“德”,科学文化素质视作“智”,那么身体素质就是“体”,这三大素质的关系也就是德智体的三者关系,毛泽东早年就说:“体者,载智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必须经由人体的大脑、神经、五官、四肢的训练方能成就,也必须经由人体的口舌、指臂、腿脚以及整个身体的动作、活动方能著功效,因此,保证社会成员都有最强、最优的身体素质,无疑应当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自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2.3 体育本质功能的实现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事尽其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最优状态。体育作为一个社会事项或事业,有它固有的结构和功能,有它的本质特性和本质能力,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功效优势,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最佳决策或最优选择就是要最充分地发挥体育自身的最优功能和最佳的资源优势,这就是充分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的效用。而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对人的生命体的独特作用方式,变易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向有序发展。追溯体育的起源,就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人们为了强壮体魄,免除疾病痛苦,追求延年益寿,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获得的一系列可以作用于人体机能变化的自我运动、活动和操作方法和技术,从而形成的一种社会行为,发展为社会行业,西欧是训练武装斗士的斯巴达体质训练,我国是吹嘘呼吸、熊经鸟伸的导引体系。从本源上讲,体育的工作对象是人自身体质,活动的目的或任务,就是转变人的体质,使之由弱变强,由劣转优,这就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功能,也是体育的自然主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各项事业互相交叉、渗透,体育事项中逐渐纳入了游戏、比赛、运动竞技等成分,使体育结构和功能复杂化,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甚至产生了体育结构中的主体易位,体育结构中增强体质的主体部分易位于运动竞技,其主体或本质功能也发生变易而且被掩抑或淡化,造成了体育的本质畸变,压抑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淡化了体育的本质优势,使之处于被弱化或闲置的状态,这无疑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的体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处于这种状态。

现在,党中央和政府决定,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地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就是要消除体育的本质畸变,使体育结构中的主体复位,最充分地发挥体育本质功能的优势,发挥其固有的、独特的本质力量,以其最佳效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才能真正地使体育事尽其功。正由于体育的这种增强体质的本质功能,国家在未来15年的战略安排中,妥适地将其同卫生编列于一个战略配系,“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实,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共识,1993年6月25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在瑞士洛桑共同签署了双方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指出:通过国际间的各种合作和努力,全民的身心健康可以实现;双方合作的目标为全民体育和全民健康;双方将把各自在体育和健康领域的成绩及时通报给对方。全世界的人们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身体受到了关怀和保障。奥林匹克精神开始回归到一个古老的主题:健康。这里也明确表示了,世界性的向体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体育主体由运动竞技向体质健康的位移。

2.4 毛泽东、邓小平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代,就对体育的本质和本质功能有了明确的认识,所谓“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他特别提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从这里不难明白,体育的本质功能就在于转变体质,身心并完。建国以后,他更注重发挥体育本质功能的作用,把体育同健康、同卫生联系在一起,1951年提出“健康第一”,1952年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3年指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4年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做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的批示。196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这一切,十分明白地说明,毛泽东一直把体育同人民健康联结在一起,一直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增进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对体育本质功能的睿智理解和认识。

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体育本质功能的思想,十分强调要加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50年代初他说:“中国的体育过去很差,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现在的体育,可以说完全是开始,开始搞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毛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也可以说是个群众运动,体育是个群众性的东西。”1978年8月,他又指出:“毛主席向来主张,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是群众性的问题。当然,这就是广泛的群众体育运动。体委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的最高决策人,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体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增强人民体质”,体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当然是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小平同志已经明白指示“体委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运动”,就是说明体育工作的重点是增强人体质,这当然也就是体育本质功能的实现。

2.5 走出历史的歧途

建国初期,我国体育遵照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在指导思想、领导体制、工作重心等方面都注重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出现了我国群众体育活跃的局面。好景不长。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农村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粮食产量下降,城乡缺粮情况严重,口粮供应极为紧张,营养和热量难以保证人体活动的充分需要。由此,党和政府提倡劳逸结合,强调休养生息,暂停那些不必要的社会活动,减少必要的社会活动。为此,体委决定,暂停城乡群众性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把工作重点转向管好运动队伍的训练工作,开启了体委工作向运动竞技的重点转变。以后,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反华势力孤立中国等,我国的外事政治斗争任务加重,我们的运动队伍特别是技艺秀出的乒乓球队伍,就担负了一项特殊的对外关系的政治任务。“新兴力量运动会”、“北京乒乓球邀请赛”、“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到“小球转动了地球”,运动竞技一直扮演着一定的政治角色,相应地运动训练和竞赛便自然占据了体育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体育结构的主体位移和工作的重点转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体委的组织编制,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工作日程、科研教育、宣传外事、政绩考核等等,无不围绕运动竞技为轴心而运转,以致体委成为运动员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国人皆以为体育就是金牌和冠军,若干体委主任竞因全运会成绩不佳而被免职等等,造成了体育主体的错位、体育本质功能的错位和国民体育意识的错位,可以说我国体育走进了歧途。现在,党和政府提出要把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就是要纠正体育的这种历史错位,复现其真正主体和本质功能,恢复其本来面目,这就是我国体育体制深化改革的本意所在,也是我国体育的历史性转变。

3 重点转移的几个问题

3.1 重要的是领导思想转变

体育工作的重点转变,关键是体委领导的思想转变。领导者应当站在总览全局的高度来审视这次重点转变的历史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要从国家的战略全局着眼,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总体着眼,来审视体育应当占据何种位置,担负何种任务,找准自己的定位;其二,要从党的观念着眼,体育工作必须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必须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其三,要有为历史负责的思想,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是社会主义体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体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难点,可以说是体育发展的历史变革,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不只是我国体育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也是世界体育发展面临的课题。解体前的苏联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体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遗憾的是这种思想目前由于偏重竞技让人们给忘掉了。”“现在是该更明确地区分竞技运动和普及运动的时候了。现在是后者为前者服务,并且完全从属于前者。群众体育运动必须占统治地位。”1994年在乌拉圭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群众体育代表大会上,针对当前世界各国体育投资几乎全部用在竞技体育上这个事实,代表们强调,开展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拿奖牌,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他们主张把大部分经费用于发展群众体育。可见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实在是世界性的问题。

3.2 重点转移的主要阻力

重点转移的主要阻力,也在体委的领导同志哪里。他们中的许多同志从运动竞技走上领导岗位,长期活动在运动竞技为主体的环境气氛中,适应了那一套活动机制,习惯了那一套工作程式,建立了一套特殊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了思维定式;他们对具体、复杂、细致、麻烦的深入基层的群众性工作,已经很陌生。现在要从熟悉、习惯的圈子里走出来,总是比较困难的,有种种有形无形的阻力,这也是十分自然的。他们还不大愿意讲体育工作的重点是增强人民体质,也不大愿意讲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也不大愿意讲体育政策是以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的政策。李鹏总理明确指出:关于体育政策,核心的问题就是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地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记得列宁曾讲过,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可以说正确的体育政策就是以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为重点的政策,而政策和策略又是党的工作的生命。

3.3 转变的中心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体育工作的重点转变,要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始,逐渐变为体育工作的主体,国家体委已经安排了计划,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里我只想说,在以运动竞技为主体的体委领导同志哪里,似乎认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就是把运动训练和比赛那一套活动方式,变变样搬到企业、学校或农村,开开运动会,出点等级运动员就算完成任务。这种认识和作法当然是不妥的,实际上仍然没有跳出运动竞技主体论的圈子。因为,运动竞技绝不是增强体质的主要和最优手段,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运动竞技并不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增强体质,而增强体质有着许多方法和途径。我以为,我们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目的是增强体质,这就要首先弄清楚活动对象的体质状态,那些方面偏缺需要增强,这就是体质诊断;然后根据对象的体质征状,制定增强对策,选择有效的增强手段或方法,形成体质处方(或叫运动处方),依据处分进行活动,再据反馈加以调整,这才是增强体质的科学途径,这是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比开运动会要复杂,困难得多。但究竟应当建立一套什么样的体质工程机制,还是一项需要探索的任务,这就要求体育科研、教学和宣传等方面都要树立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观念,建立围绕体质中心的工作机制,加大增强体质的科研力度,在选课、投入上加大分量,体育教学中也要设立体质专业,培养足量的体质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等等。

3.4 更要加强运动竞技工作

有人以为重点转移,就是要削弱、放松、淡化运动竞技,这绝对是错误的。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意味着运动竞技更要加强。因为我们过去实行计划管理体制,把运动项目活动纳入了国家控制,变成了政府行为,这就违背了运动项目的本性和发展规律。任何运动项目都是由为民娱乐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之后才成为为国争光的,为民娱乐是任何运动项目发展的根本社会动力,我们过去恰恰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入误区,割断了运动项目同为民娱乐的血肉关系,严重妨害了运动项目的发展。现在,我们实行重点转移,实质上就是要深入体制改革,根本上改革运动项目的管理方式,从政府行为中解放出来,回归社会行为,依靠社会综合因素,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使之得到更快的发展。这样,自然是对运动竞技工作的加强,绝不是削弱。

3.5 重点转移是一个历史过程

重点转移是体育工作的根本变革,是体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可以成功的,而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逐渐壮大、发展增强体质的因素,形成主体成为体育工作的中心,另方面要逐渐把管得过多过细的运动竞技,逐步转向社会行为,减少政府行为。这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中间还会有反复。这就要求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做为一项系统工程去抓。

标签:;  ;  ;  ;  ;  ;  ;  

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转移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