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的辩证法--以柔性为主导的刚性与柔性的结合_柔性管理论文

柔性管理的辩证法--以柔性为主导的刚性与柔性的结合_柔性管理论文

柔性管理的辩证法——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刚柔相济论文,辩证法论文,柔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所到之处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生活在这个空间的芸芸众生自然也不例外:物质生活的满足,使之越来越注重精神的需求;文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民主意识的加强,提高了公平意识和参与意识;完善心理的强化,总希望一切“心想事成”,完美无缺。而现实生活又充满了诸多矛盾,并非理想状态。于是大量的理顺人心、化解矛盾的工作便突现出来,领导者的管理方式必须从过去以“刚性”管理为主,向着“刚柔并济”的模式转变,柔性管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高级的管理,它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的过程。相对于刚性管理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柔性管理具有心悦诚服的特征,这种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六对矛盾中,这就是:内在与外在、直接与间接、心理与物理、肯定与否定、务实与务虚、执教与执纪。它们一方面对立,一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以至两极相通、相反相成,表现出同一性。全面分析这些矛盾的状况,把握体现柔性管理的“柔”的特点,对于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在与外在

对人的管理,就形式上划分,一类是外在的,一类是内在的。外在管理是以明确的形式向人们昭示,实行严格的管理,任何人不得抗拒,否则将给以惩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这种外在的管理是必要的,有效的,因为没有制度就没有治理。但是,这种管理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启发人们自觉的行动,而不是形式地遵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告诫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一切外在的制度都是外因,外因的条件没有内因的呼应是不会产生自觉的。人们只有心灵上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自我的意识,才能创造性地发挥。因此,内在管理在柔性管理中被突出出来。

内在管理是用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深刻、持久的影响,从而把管理者的意志和组织的目标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这种管理主要是晓人以真、劝人以善、教人以美,使人是非明辩,正确抉择,直到笃行、慎独、自我升化。这时,人们的积极性不仅是持久的,而且是有承受力的,是具有抗干扰性的。因此,柔性管理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做好内在管理的工作,内在管理搞好了,外在管理就必然见成效。

二、直接与间接

间接管理是管理者借助媒体所进行的管理,它具有普遍性和号召性,易于形成舆论,造成气氛,有时还可以避免矛盾的直接冲突,为解决矛盾留下缓冲余地。但是,间接管理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对特殊矛盾缺乏质与量的把握,就是说这种管理只能顾及到矛盾的普遍性,无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说:“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2〕,直接方式正是充分注意了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它才能因人而异做好工作。

首先,我们要注意个体的特殊性。我们的一切规范和制度都是对群体而言的,只考虑到群体的普遍性,而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性,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没有一般的人,抽象的人。个体在群体中不仅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且连他们自身也各不相同,他们有不同的志向、爱好和需要;有不同的性格、追求和态度;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潜力。就是个体复杂性、特殊性的一面。若不从这些地方去理清个体的这种复杂性,那就很可能误用有关规章制度的一般原则,掩盖了个体的特殊性,不能及时发现、处理潜在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矛盾,造成工作的被动。其次,我们要注意矛盾的关键性。象流水一样,渠道的堵塞常常不是在宽阔处,而是在细微点,细微之处的不畅则可导致渠道的断流。因而,少数人的矛盾往往是主要的矛盾,是关键之所在,解决这种矛盾,靠间接地、一般地号召很难收效。管理者只有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事半功倍,解决起关键作用的“瓶颈”问题。

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的关系,不仅要注意矛盾的普遍性,更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不仅要注意面上的工作,更要注意点上的工作,不仅要“背靠背”,更要“面对面”。这就是直接重于间接的全部内容。

三、心理与物理

在柔性管理中,“物理”有其特殊的内涵,它是相对于心理而言的有形物,是指客观的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和生活待遇。物理的作用是重要的,必要的经济基础不仅是事业起步的条件,而且物质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精神的力量,物质和精神是可以相互促进、互相转化的。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许多情况下,物质条件都不是现成的,我们更需要创业精神,创造是常青树,创业精神是无尽的资源。过分强调了物理因素,就必然压抑心中的热情,窒息聪明才智。因此,柔性管理把目光转向了“心理”。这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目前,人们对心理世界的把握,远不仅对周围世界的把握。心灵深处的东西近在咫尺,却又如此难以发现和认识。事实上,这一资源宝库早已为人类所利用:创业精神加上必要的物质条件,拿下了大庆油田,中国人民的弥天大勇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同样,冒险精神,促成了今天美国西海岸的繁荣,革命英雄气概完成了前苏联西伯利亚的开发……。这一切奇迹仅仅靠物理因素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事业的成功既要有必要的物理条件,更需要有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我们更应该看到,没有心理的动力,物理条件可以化为乌有,最终使心理与物理二者皆无;有了心理动力,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使心理与物理二者皆有。

四、肯定与否定

柔性管理的过程常常遇到人的评价问题。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人的心与言、言与行常常表现出不一致性,人们的行为常常是潜显相随、真假相伴的,是在动态中变化的。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两点论,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既有积极的、正确的、光明的一面,又有消极的、错误的、阴暗的一面。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3〕。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一个人总体上是肯定的。其次,柔性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现优势、倡导美好,转变不足,抑制邪恶。在正常情况下,许多相反的东西,同时都是相成的东西。我们否定的东西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处于统一体的矛盾转化,否定其错误也是为了坚持其正确。最后,就人们的心理状态来看,人心趋于美好,希望事业成功。他们自身并不希望存在缺点,只不过是个人没有认识到罢了。因此,管理者要把握人们的心理倾向,在肯定主流的基础上否定不足,使其既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又有充足的信心前进。

对一个人的行为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肯定是一种正强化的过程,而否定则是对正强化扫清道路,二者在最终的效果上又是统一的。只是从人们的心理规律出发,重在引导、重在创造条件,让美好的东西得以健康成长,从而抑制不足。把主要力量用于发掘光明面、倡导光明面,客观上就是对阴暗面的否定。这就是说,在柔性管理中要坚持肯定重于否定的原则。

五、务实与务虚

我们常常发现,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因素往往是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往往是调查研究、讨论决策,这一阶段叫做务虚;第二步就是付诸实践,解决问题,把口头的决心变为物化的现实,把纸面上的计划变为现实中的物质,这一阶段,叫做务实。务虚是必要的,没有对实际情况清楚的了解,没有正确的决策,其行动必然是盲目的实践。务虚为务实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础;务实是务虚的目的,是务虚的自然延续。务虚决不是清谈,实际上,务虚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尊重规律。然而群众更加关心的往往是务实。务虚的成功代替不了务实的作用,而务实的成功则同时肯定了务虚的正确。因此,一旦务虚阶段完成,矛盾的主要方面便转化为务实,我们务必重视这一矛盾转化,象列宁告诫我们的那样:“要做到一个善于同细小的要求结合起来的实事求是的政治家,这种小事情有助于做大事情。”

从另一方面看,管理者时刻都要顾及群众的切身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邓小平也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管理者务必破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视群众的利益胜过个人的利益。柔性管理重视精神作用,但决不是单纯说教,不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关心群众利益是与务实的作风一致的,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联系群众的问题。所以,把务实放在重于务虚的基点上,既是柔性管理的要求,也是管理者转变作风的体现。

六、执教与执纪

执教与执纪都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执纪也属于执教的范畴。只是执纪是带有惩处的性质,许多时候是在当事人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我们把它单列出来以示强调。执纪对于维护政策、法规的尊严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执纪的运用,执教(这里主要指知识、道德的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就没有威慑作用;而没有执教的运用,就会增加矛盾、激化矛盾,甚至出现“法不敌众”的局面,导致无法执纪或执纪不力。因此执教与执纪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在对二者的运用中,尤其是在柔性管理中,我们又是把执教放在主要位置上的。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自古以来提倡人性可塑、导人为善,强调学习,重视教育。认为教育不仅是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而且是人们道德进步的杠杆、素质提高的推进器,正所谓“雾茫茫太阳无光,不雕琢宝玉如砾。”

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远大的理想、崇高的道德、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无一不是教育的结果。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当年,列宁为了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提高苏共党员的素质,曾经不容置疑地指出:摆在全党面前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他痛斥那些不学无术、只会空喊口号的人是妄自尊大的家伙,指出这些人甚至比资产阶级出身的科学家距离共产主义更遥远,因为他们无知,无法接受共产主义。老子也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可见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对真理的态度和接受的程度是多么的不同。所以,一般来说,接受教育的人往往是尊重真理、尊重规律的人。教育不仅增加了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力量,而且增强了人们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力量,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全部内涵。

所以,教育的功能是执纪所无法代替的,尽管执纪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但它毕竟带有惩罚性和强制性色彩。毛泽东强调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在柔性管理中应力戒诉诸执纪,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把精力重点投入执教之中。

总之,柔性管理向我们展示了巨大的潜力,柔性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它既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处理好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尤其是加强对其个性的研究,必然会把柔性管理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注释:

〔1〕〔2〕〔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1页,第308页,第3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 月第2 版,第146页。

标签:;  

柔性管理的辩证法--以柔性为主导的刚性与柔性的结合_柔性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